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曲

 

《楞嚴經》裡的能知與被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經》裡的能知與被知

  梁乃崇教授

  看完《楞嚴經》「七處征心、十番顯現」這部分,我有一個感覺:我講的「能知和被知」,《楞嚴經》經文已經通通概括了,只是相對於我所講的「能知與被知」,經文講的實在太復雜、太艱難、太深奧了。

  經文講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歸還,像光明可以歸到日,黑暗歸到黑夜……等等,這樣一個一個歸還,共有八類,所以稱做「八還」,八類中又有好多實際的例子,當然就變得很復雜。不過把光明歸到日,黑暗歸到黑夜,日與黑夜還是被知,所以「八還」還是在被知的范疇。

  最後,經文才講「妙明真心」是沒有辦法歸還的,也因為如此,所以「妙明真心」就是你的真性。「能知」本來就不是被知的東西,「被知的東西」還來還去還在被知當中。「能知」當然無法歸還了,「能知」就是「汝之真性」,「汝之真性」歸還到那裡呢?找不到可還處,所以「汝之真性」就是真正的自己。

  整個論述就是這樣,「十番顯現」則是用一個個的例子來顯現真性。其實也可以這樣講:有「被知」就證明有「能知」,不然怎麼會有「被知」呢?被誰知?當然是被你的「能知」所知;如果你沒有「能知」的話,怎麼會覺得那些東西是被你所知的?

  《楞嚴經》的文字比較不這麼直接,所以大家讀的時候比較難讀;如果順著人心的運作方式來講,就是我的這種講法了。

  看到這裡,我可以這麼說:在用辭上,「能知、被知」的這種講法比「能、所」要進步;而「能、所」的說法又比《楞嚴經》那樣的說法進步。所以要把想法、觀念說清楚,在用辭上是可以不斷地求進步的,而其原本意義卻是一樣的。像釋迦佛所說的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是完全一樣的,也可以說是否有比較好的語言來說明,對於觀念傳遞的影響是很大的。

  《楞嚴經》裡有一段敘述什麼是你的真心?真心在哪裡?譬如說你的心向外看出去,所呈現的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千變萬化的整個宇宙……這樣的世界、宇宙就是你的真心!這個狀況如果用「能知與被知」來說的話也很簡單:能知與被知是脫不開的,兩個雖是對照的;但是二者同時存在。能知與被知都是我們心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被知」而忘掉「能知」,就少了一半;如果只取「能知」而忘掉了「被知」,也是少了一半,只有全部具足才是完整的。

  我們的心完整的話,必須二者具足,很多眾生只有被知,忘掉了能知;羅漢只有能知,忘掉了被知;而菩薩則是能知與被知皆具。從定慧來講的話,羅漢是定多慧少,菩薩是慧多定少,兩邊分量上不平衡,當然也是不完整,而佛呢?就是定慧均等了。

  有了這個觀念,山河大地、芸芸眾生、千變萬化的宇宙萬象就是被知的,而真心就是能知。所以《楞嚴經》所說的「七處征心與十番顯現」,完全可以用「能知與被知」說得清楚:眾生只有「被知」,忘掉「能知」,所以要努力的去體會「能知」,因為陷在「被知」中太深了。所以就教他先把「被知」的撇掉不要管,那個「能知」才能顯現出來。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如果修得很好了,「被知」的都撇掉,「能知」顯現出來了,此時可以成羅漢,成羅漢以後,又只有「能知」,「被知」的都撇掉,沒有了,這樣還是毛病。所以還要往上修,要修成菩薩,要入世,就是要進入「被知」的世界,這樣就可以做到「能知與被知」平衡。

 

上一篇:大癡法師:《華嚴經·淨行品》漫談
下一篇:抄寫《僧伽吒經》助我戒邪YIN的殊勝感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