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2)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時臨末法,眾生福薄。

  明師難遇,正法難求。

  我等末世行人,當遵佛遺教,以戒為師,實行實做,自覺覺他,荷佛家業,住持正法。

  佛法為慈舟,正見為導航。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共修經文講義資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2)

  2.佛教的世界緣起觀

  (1)不同認知的原理

  佛教闡述了宇宙真理,對宇宙真相有著完整透徹的認識。為了說明佛教對世界的解釋,必須先明白幾個基本的佛教概念。

  能認識世界的六個要素: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能認識的主體。為簡略起見,下文有時將這六識合稱為“心識“,或簡稱為“心”。

  所認識的世界: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被認識的客體。色,即眼所對境,如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聲,即耳所對境,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各種聲音。香,即鼻所對境,如香、臭、不香不臭等。味,即舌所對境,如酸、甜、苦、辣、鹹等。觸,即身所對境,如滑、澀、重、輕、冷、暖、饑、渴等。法,即意識所對境,如我們的各種思想、好壞分別等。

  中間的媒介: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識藉由六根,對六境進行認知。如果某根損害,則不能對其相應之境進行認知。如眼根壞,則不能見色;耳根壞,則不能聞聲,等等。

  人們所認識到的世界,即是六識通過六根,對六境進行的感知。也就是說,這是六識、六根、六境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六識為能認識,六境為所認識,六根為二者的媒介。這三者中任何一方發生變化,均會引起對世界認知的變化。

  六境發生變化,如原來的平地上,蓋起了一座高樓,那麼正常的人都會看見此處多了一座高樓。

  六根發生變化,同樣會影響人們所感知的世界發生變化。如眼根有病的人,可能會看見空中的幻相,但這種幻相在正常人的眼中是不存在的;耳根有病的人,可能會聽到別人聽不見得幻聲等。

  六識發生變化,也會使所認知的世界變得不同。有些科學家在研究動物眼中的世界。換句話說,也就是在研究不同的“識”所感知到得世界。

  這種情況推廣到對香、味、觸、法的認知,不同的識和根對境的認識是不同的。尤其在意識上,人和動物的差異就更加顯著。

  造成對境的認知有如此的差異的原因,“識”和“根”均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這就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就是“根”和“識”的之間是什麼關系,後面會對這個問題進行說明。

  不同的識和根,對境的認識可能完全不同。由於種種原因,世界在不同生命的心中是不同的。既然如此,也就沒有理由只承認我們所認識到的世界,而不承認其他人所認識的的世界。

  這種事實也說明了佛教中一個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道理:及我們所認知的所謂世界,其實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實實在在的本體,不同的生命形態(即具有不同的識和根的生命),對它的認識(即境)可以完全不同。

  (2)世界的緣起

  正因為外部世界(境)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實實在在的本體,所以它才可以在不同的生命面前表現出多樣性。比如人和動物對世界的額認知就不相同。

  在佛教裡,除了人和動物(佛教中稱為人道和畜生道)外,還有一般人看不見的生命形態,其中屬於凡夫層次的還包括天人、阿修羅、餓鬼和地獄眾生(此即六道);不屬於凡夫層次的有羅漢、辟支佛、菩薩和佛。同樣的原理,世界在他們的眼中也會完全不同。佛教中有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人類眼中的水,在天人的眼中的甘露,在餓鬼的眼中是膿血,在地獄眾生的眼中是銅汁,在魚的眼中就是宮殿,在佛的眼中則是究竟的實相。

  這種多樣性背後的原理,就是佛教中說的“緣起”。“緣起”揭示了一切事物的現象和它的本質。

  從現象層面上說,一切萬物皆由因緣合而生,因緣散而滅;從本質層面上說,因為一切萬物都藉因緣而生,所以並無恆常不變的本體,這就是萬物的空性本質。用佛教的術語,萬物的本質即是“緣起性空”,萬物的現象即是“性空緣起”。這是一體的兩面,不可分割。因為緣起而性空,又因為性空,緣起才能成立。

  由緣起的道理,我們很容易理解不同的生命形態所感知的世界並不相同的原因。由於具有不同的根和識,所以對境會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果。即使是同類生命形態,它們所認知的世界,也只能說是“大致相同”,而不能說完全相同。這種對世界“大致相同”的認知,也正說明了認知者的“心識”大致相似。

  對同樣事物,存在如此差別的認知,說明了我們所認識到的事物,只不過是因緣而生的一種“假相”而已。它們只是六根在對六境時,六識中產生的各種認知。在某些因緣作用下,會產生這樣的認知,在其他因緣作用下,也可以產生其他的認知,這是對一切現象都沒有一定本質的很好诠釋。

  是什麼原因,造成不同的生命形態具有不同的六根和六識呢?這即是佛教中所說的“業”。身、語、意的一切活動,都為業,最終都反應到心識當中,從而造成心識的差異。如果造的業相似,就會使心識很相似。佛教所說的“六道眾生”,即是從大的方面說,存在著六種層次的“心識“狀態。

  以心識為因,便會產生相應的六根。在佛法的十二因緣中,把這稱為“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十二因緣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在十二因緣中,行即指造作,有造作也就有了業,業和心一起,便形成識,有了識便有了眾生最初的身體和精神現象(名色),進而形成六根。六根接觸外境,形成各種感受,分別好壞,產生愛憎,因愛而取,這些又都是業,這些業又會集於識中,從而輪回不息。

  因為心識的內容是由業來決定,所以業大致相同的眾生就成為一道。在同一道中,眾生的身體(六根)和所感受到得外境都大致相同,這一現象在佛教中,就稱為眾生的“共業”。因而佛教中說,世界是由眾生的共業而形成的。

  在同類眾生當中,個體所造的業不會完全相同,這就是個體的“別業”。由於“別業”的不同,個體眾生的心識和六根也不會完全相同。比如有人一生下來就是瞎子或傻子等。因此即便是同一類的眾生,對世界的認知也不會完全一樣。

  由於根、境、識三者的相依緣起,地獄眾生所感知的外境為火海、銅汁、刀山等;餓鬼眾生所感知的外境為無水無食、膿血、污穢等;天人所感知的外境是上妙飲食、美麗宮殿等;人類所感知的外境是我們眼前的世界。這都是由同類眾生“共業”所造成的。

  又如在餓鬼道眾生中,也有飲食不缺的;在人類中,各個人的處境也各不相同,這都是由個體的“別業”所造成的。“業”的差別,是這一切差別的根本原因。

  緣聚禅蓮恩師法語:

  智者無畏行當下 本覺如如不動轉

  身處困境不憂慮 心內寶藏靜無煩

  獨處不可放逸己 猶如萬人察己跡

  萬人之地不驚慌 猶如一人涼亭兮

  貧富貴賤皆平常 浮沉人生朝日夕

  了明達本修真同 回本還源何愁曦

  要練就這樣的心境才能提高覺性的自己。覺悟的心性,道德的高尚,每個生命都向往,可是總會有上行的,也有下滑再也起不來的,是走向光明還是下墮的生命都是自己一念間的抉擇。凡人轉不了凡夫境,走不入超凡入聖的進步境,菩薩轉不了境,提高不了就只有住在菩薩境。

  從凡夫到超凡入聖的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菩薩果,到佛陀自性證悟圓滿。這些層次的提升,步步就如登台階一樣。從理論到實際的體驗生命覺悟的光明,一步步地提升,需要時間,更需要行者實際的修為行持、德行、慈悲、正義、純正、純淨以及實際信願行累積的資糧,方可逐步走向圓滿的生命覺悟本來。

 

上一篇:生活中因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下一篇:善導大師:三心與稱名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