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妙用之所以
原本不能往生的雜毒之善,一有三心,就轉為真實之業,能夠往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善導大師深心釋言(善全二四四頁):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
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
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種深信即是:信自己(機)無力,信彌陀(法)有力。信自己無力,即是對自己有真實心;信彌陀有力,即是對彌陀有真實心。所以「深心」含攝真實心,即「至誠心」。又,既知自己無力,彌陀有力,自然回轉自力趣向佛力,恐懼輪回發願往生,所以深心含攝「回向發願心」。
怎樣「乘佛願力」?釋言(善全二五一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可知,三心攝於深心;深心即是「專念佛名,乘佛願力」。
因有三心,行人信仰意識必然從自力轉向佛力;實踐行為必然從定散諸善轉向專稱佛名。若非如此,即是不具三心,不得往生。
散亂凡夫所修三福,因有三心投歸佛力乃得往生,非三福自身之力可得往生。如人跛足欲行千裡,山川險阻,無由可至;棄步乘機,不時可到。跛足步行,比喻散亂凡夫所修三福;飛機,喻佛願力;棄步乘機,即喻三心之作用。
釋言(善全二二頁):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修定散二善凡夫,非靠定散二善之力,而是「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而得往生。
如果不發三心,不乘佛力,凡夫福善,封於人天,止於六道,更不能得至淨土。
散心凡夫所修三福,本來虛假不實,不能往生;然歸於稱名,即成真實業,即得往生。如滴水入海,便與大海同一鹹味,同一深廣。凡夫所修三福,如一滴水;彌陀名號功德,如同大海;滴水投海,即喻三心之作用。
三福入稱名故,即受名號統御,而為名號同化,成為名號體內之德,轉本雜毒之善而成真實之業,與三世諸佛所修淨業同一體性,故能「引聖勵凡」、「勵凡同聖」。所謂「佛號投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三福歸入稱名,雜毒即便清淨。」昙鸾大師釋言(《往生論注》九四頁):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
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
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
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如果不發三心,不歸念佛,則三福自是三福,雜毒依然雜毒,不得往生。
可知,「佛力」、「稱名」,為三心之樞要,往生之命門;轉凡成聖之靈丹,點鐵成金之妙術。信之行之,雜毒頓轉為清淨;一稱一念,腐朽立化為神奇。
七、 三心與稱名
1、三心依於稱名
三心攝於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立於「稱名正定業」,善導大師釋為「就行立信」。故知:三心依於稱名。
2、離稱名無三心
善導大師釋「至誠心」即真實心,又釋「回向發願心」言(善全二五二頁):
回向發願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
離稱名,決定往生之信心不立故,無「深心」;往生之信心不立故,不能「真實作得生想」,無「至誠心」及「回向發願心」。故知:離稱名無三心。
3、名號具足三心
善導大師「六字釋」言(善全五○頁):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即「捨棄自身,歸命彌陀」,即是「二種深信之深心」,又必是「至誠心」。故知:名號具足三心。
4、稱名具足三心
名號至極真實故,一心稱名即是「真實心」;稱名順彼佛願故,必得往生,即是「深心」;稱名正定業故,心住於必得往生之想,即是「回向發願心」。故知:一心稱名,自然具足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