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雲: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鐘,江蘇吳縣人。父親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親金氏夢觀音菩薩抱兒授之而生大師。
大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誓滅佛老二教,開葷酒,作《 辟佛論 》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 自知錄序 》與《 竹窗隨筆 》,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將所著的《 辟佛論 》付之一炬。二十歲,注解《 論語 》,至“天下歸仁”一句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餐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其年冬,父親亡故,讀《 地藏菩薩本願經 》,發出世心,每日持誦佛名,盡焚文稿二千余篇。二十三歲時,聽一法師講《 首楞嚴經 》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生疑團:“為何有這樣的大覺,竟如此推崇空界?”悶絕無措,自感昏沉散亂頗重,功夫不能相續,遂於佛像前發四十八願,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二十四歲時,夢中禮拜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時憨山大師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命名智旭。
同年,入徑山坐禅參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極處,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這個身體,從無始劫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堅固妄想所現的影子,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生的。這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無不通達。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留一字注腳。越一年,大師仰崇蓮池大師而作私淑弟子,於蓮池大師像前自誓受比丘菩薩戒。爾後遍閱律藏。在三次閱律藏基礎上,撰《 重治毗尼事義集要 》,為明清以來最精湛的律學著述。
二十八歲時,母親病笃,痛切肺肝,喪葬盡禮,誓住深山,掩關修道。關中大病,乃以參禅功夫,求生西方淨土。爾後,多次結壇閉關念佛(或持往生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師身體力行,廣學專弘,扭轉當時輕視淨土之勢,蓮風一時大振。
五十七歲時,大師示疾,遺命身體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陸禽魚,以結往生西方之緣。跏趺而坐,面西念佛,舉手而逝。
圓寂三年後,門人如法荼毗。啟龛,見大師趺坐巍然,發長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後,牙齒俱不壞,與鸠摩羅什大師的舌相不壞,同一征信。門徒們不忍遵從遺命,便奉靈骨,建塔於靈峰。
蕅益大師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種。淨宗著述主要有《 彌陀要解 》、《 靈峰宗論 》以及大師親選的《 淨土十要 》等,都是淨業行人修學的經典之作。
選自《淨土宗教程》大安法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