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遠離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

  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這裡,損減智慧是指心落在世間的分別見中。“不應”是指合和湯藥、看相、占卜、觀星宿、推算等都是以邪心求利益,不了達真實的因緣法,所以一並遮止。

  以“合和湯藥”來說,邪心是指不知道壽命由宿業決定,湯藥只能起到一點調和四大的作用,誤認為湯藥有神奇的功能,妄圖延年益壽,這就是虛妄分別。其次,殺害生命充當藥物,誤認為這是行善,也是邪心。妄圖以醫藥來謀取私利,更是發心不正。

  實際上,世間一切吉凶、禍福都是由業決定。修行人要了達真正的因緣法。重點是對業果生起深忍信,之後堅定地守持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樣來達到趨吉避凶、離苦得樂。尤其出家志求解脫的人,一心修持戒定慧,就不能分散精力去做世間方術的事業。

  雖然菩薩有學習醫方明、工巧明等,但這是菩薩為了有效地利益眾生,要對一切世間明處通達無礙。我們修道要知道先後次第,知道輕重緩急。凡夫在沒有成就之前以什麼為重點,這是必須抉擇好的!很多人都因為分不清輕重緩急,導致行為上混亂不堪。

  以今天的情況來講,世間的科學等就是最主要的外道,如果把心思放在專攻科學理論,或掌握某些技術上,那就是捨本逐末,偏離了以出離心勤修解脫道的宗旨。如果自己的道業一無所成時,卻對世間夾雜很多不正知見的學問懷有濃厚的興趣,對根本不是解脫正因的法非常熱衷,然後投注大量的精力,那一定會荒廢道業。不知不覺,一、二十年就過去了,什麼戒定慧的功德都沒有成就,對於上上下下的佛法絲毫沒生定解,連諸行無常、有漏皆苦這樣最基礎的佛法都不認識,這就是染著外道邪業的後果。

  要知道,我們發心學佛求道,目的不是做世間的專家、學者,目前的重點絲毫不是學世間的學問、技藝,不然一陷在裡面,就只會增長各式各樣的虛妄分別。這些染著多了,會障礙清淨智慧的開發,會損減佛法的智慧。

  外道的思想有非常多的錯謬知見,作為初學者自己佛法上的正見還沒有生起、還沒有穩固,又沒有敏銳的智慧辨別邪正,一旦熏染得過深,就會出現嚴重的障礙,導致不了達真正的因緣法,不能領悟實相。如果在根源上染著了外道知見,直接出現的障礙就是不願意守持戒律。所以這是持戒的極大違緣,會失壞根本的清淨戒。很多人上了世間大學,就退失道心、失壞戒律,就是證明。

  接下來一段是講“行處根本”。我們守護清淨戒要在三個根本點上做,就是身、口、意三處。對於如何護持身戒、口戒、意戒,下面逐段地講解:

  第一、身處清淨戒。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

  怎麼才能守護好身體方面的清淨戒呢?這要分兩步趣入,首先要認識到有哪些障礙會讓身體造不清淨的業,落在世間雜染因緣裡。認識障礙後,緊跟著要有意識地遠離障礙,這樣才能護持好戒律。

  現代修行人不能清淨持戒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三點:第一點、不認識所受的戒律極為珍貴,不知道持戒對於修解脫道、對於成辦現前究竟的利樂都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導致發不起珍愛戒律的心;第二點、不清楚自己所做的行為裡有哪些會使持戒發生障礙;第三點、不懂怎麼以對治法有意識地遠離障礙。因為心態上相當盲目,導致身口意的行為處處雜亂、鄙劣,時時和世間雜染因緣混合在一起,所以持戒就不得清淨。

  這句經文有五段內容:一、節身,對治他求放逸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向外追求放逸,對治是節制身體放逸的行為);二、時食,對治內資無厭足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往外資養身體無有厭足,對治是按時間飲食,控制對飲食的貪心);三、清淨自活,對治共相追求障(要對治的障礙是以追求名聞利養為目的,和不清淨的世俗人、世俗事務攪在一起,對治是遠離邪命、清淨自活);四、不得參預世事,是自性止多事(要對治的障礙是參與各種世間事務,對治是認識到修解脫道的人應當停止做很多世間雜事);五、不得通致使命,是自性尊重、不做輕賤事(要對治的障礙是被世間的權貴、富豪所驅使,依他的吩咐做各種事務,對治是認識到出家身份尊貴,不應當做輕賤的事)。

  下面再結合我們的修行多講幾句:

  我們凡夫一定要對自己身體的行為有所節制,不能像現代人一樣隨心所欲、自由放任,不然就成了最下劣的一種人,也就是不信因果、放肆而為、連人天善道都無法趣入的人。“節身”是要求節制身體向外追求放逸的行為。凡是放逸在世間法上的行為、增長生死的行為都要盡量禁止。如果向外追求五欲,讓心在五欲中放逸,那一切所作都是毀壞淨戒的因緣。所謂的節身,比如繁華的都市有很多誘惑力很強的五欲,會引發自己的貪心、愚癡心、散亂心,造下很多身惡,那就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不去城市散亂。或者說上網,上面有多少污穢?一上了線,整個眼、耳、心在貪、嗔、癡的境界裡轉,所以一定要節制。

  如果不嚴格節制自己身體外求放逸的行為,那會連最起碼的修行都退失無余,不必夢想會得什麼大成就。

  我們學了“節身”這兩個字,就要用來檢點自己:現在我節了耳嗎?我的耳在不斷地聽世間的新聞、體育、文藝、娛樂,這樣充滿耳朵的都是不清淨的聲音,引起心裡多少邪思妄念,熏在心裡多少染污種子。我節了眼嗎?我的眼睛不斷地放逸在電視、網絡、世間小說、雜志、報紙等染污境界中,生起了多少虛妄分別,熏入多少不淨種子?我節了自己的舌和鼻嗎?我的舌在不斷地品嘗世間各種美味,期間生了多少貪心、多少散亂。而且以這口舌說了多少世間無意義的話,造了多少绮語、惡口、妄語,熏了多少輪回的種子。像這樣不節制眼、耳、鼻、舌,縱容它在六塵裡放逸,大量地造不清淨的業,怎麼能護好清淨戒呢?

  所以一定要認識“節身”的意義。要知道這一條對持戒的成敗息息相關。凡是不隨順解脫道、凡是放逸在五欲中造惡的行為都必須節制,不能縱容、不能發展。不然就決定會深陷在輪回中。

  再說“時食”,是指解脫向內資養身體無厭足的障礙。“時食”指從早上到中午之間飲食,過午不食。“無厭足障”指不但早上吃、中午吃、晚上還要吃;不但吃三餐,而且毫無約束地隨時吃零食。

  現在不要說過午不食,連一天三餐按時、按量合理地飲食都做不到,變成隨意亂吃。在今天五欲豐富的時代,放縱飲食是修道很大的障礙。修行人在琳琅滿目的美食面前變得毫無控制,隨心所欲地貪求美味,已經達到無厭足的狀況,隨時隨地吃零食,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

  現在大家一定要在觀念上扭轉過來。要認識到欲界的人以飲食、男女為最大的生死增上緣,飲食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飲食上沒有節制,直接造成的後果是貪欲、散亂、昏沉、懈怠等煩惱迅速增長,嚴重障礙了三昧。

  我們不防住口,無節制地飲食,一是會增長貪欲,對飲食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在吃上會越來越講究,妄想也就會增多,付出的精力就會更大。本來飲食只是治療饑渴,現在飲食成了滿足貪欲,這是完全背道而馳。如果有什麼好吃的就設法吃到,那跟世俗人的心態有什麼兩樣?哪裡是求解脫的心呢?這樣的行為哪裡隨順解脫呢?

  所以飲食一定要節制,不然就直接障礙修道!很容易觀察到,如果在飲食上調節好了,就容易得三昧、容易生功德;相反,飲食不加以節制,一頓飯吃下來心已經亂七八糟。本來不應當過量食,卻吃到十一分飽,然後肚子脹脹地只想打磕睡,一晃就過了半天,怎麼能護持好戒律呢?怎麼能安住修行的狀態呢?所以必須對治飲食的障礙。

  接下來“清淨自活”。“清淨”是指遠離詐現威儀等的邪命。我們的生活應當很清淨才對。除了享用自己分內所得,不打非分的妄想,就不會為了利養造罪業、不會混雜世間染污的業緣。如果我們能安分守己、安貧樂道,不去追求名聞利養、不去追求五欲享受,那就不會攀求權貴、富豪。這樣“清淨自活”,身體不會放逸,就能安穩地修道。

  這一條是對治自己身上的“共相追求障”。清淨自活指獨自清淨地生活,不是為求取世間名利,而跟高官、富豪交往。障礙表現在如果為追求名利而和世間法牽扯在一起,就會做出很多行為,怎麼交際應酬、怎麼滿足別人的需要,這樣搞世間法,就會失壞身體的律儀。

  “不得參預世事”,要知道修解脫道是止息多事,而不是發展世間事業。緣起上就是這樣,輪回的事越發展越多,最後變得無休無止。只要放下來不去參與,世間的事就自然會止息。修道的目的是超出輪回,行為的性質是止息輪回的業,所以和世間的做法完全不同。不但不能參與世間造惡的事,而且連世間認為好的,為人民謀求暫時的幸福也不是修道的重點!有漏法說到底只是苦的自性,做有漏的人天善法不能讓自他超出輪回,所以解脫道行者尋求的是寂靜涅槃,行為的性質是止息輪回的業,是讓求世間享樂、求世間利益的心和行為盡量減少,最後減少到和輪回絕緣,不參雜絲毫輪回的業。

  “不得通致使命”,是說出家的身份自性高貴,不能受世間權貴的驅使而做輕賤的事。淨源法師的《節要》裡說:“出家者,無為無欲,孤高自守,若為使命,則降志辱身,廢亂正業。(意思是說,釋迦教下的出家僧不做世間的事業,沒有對世間名利的希求,出家人以高尚的志節安守出世間道業,精勤地尋求解脫。如果被世間權貴驅使而做世間雜染事業,那就是降低志願、辱沒高貴的身份,荒廢了出世間道業。)”

  總而言之,向外追求五欲而放逸的行為、向內資養身體貪得無厭的行為、做世間事業、為世間權貴辦事等的行為,都是持戒的障礙。一旦身體做了這些行為,就會被困在輪回的業力圈中脫不出來,會被纏在煩惱網、業網和生死網當中。所以要禁止這些行為,讓身體從雜染的行為中解脫出來,這就是守持身處淨戒的意思。

  第二、口處清淨戒。

  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

  這是講護持口處的清淨戒律。包括不應當說兩種邪語:一是依邪法語,二是依邪人語。

  “依邪法語”,比如為斂財而口誦外道咒語,屬於不正的邪語。對別人說吃了某種仙藥能長生不老、獲得神通等,也是不正的邪語。

  “依邪人語”,是指如果依附邪人,自己沒有正念,就會順著他說各種增長煩惱的話。邪人有兩種:一是世俗關系好的親友,彼此在一起說一些庸俗、親熱、無實義的話。這就是邪語,會讓口業不清淨。所以不能過分地跟關系好的親友說你好我好,馬上心就會被感染、會動情。二是不能結交貴人,這會讓自己增長很多我慢的語言。人的心很奇怪,一結交身份高的人馬上表現不同,說話也高慢起來。處處要表現自我,展示自我。比如跟權貴接觸,出入上流社會,就會在別人面前吹噓:我怎麼跟某某高官、富豪打交道,他如何如何……,出於炫耀的心理,說很多顯示自己的話,就是說不正的邪語。只有杜絕這些不正的口業,才能護好口處的淨戒。

  第三、意處清淨戒。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這是講如何護持意處的淨戒。還是分兩步趣入:首先觀察自己身上有哪些心理行為會障礙清淨心;其次要自覺地以對治法對治這些邪行。

  這一段有六句:一、當自端心,對治多見他過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常常看別人的過失,對治是恆時使自己的心端正,不看別人過失,這樣就不會失壞清淨心);二、正念求度,對治邪思維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心緣世間法思維,對治是心裡恆時不忘尋求解脫,以這正念的力量一心緣在法上,就能從下地進步到上地);三、不得包藏瑕疵,不污淨戒,不受持心垢故(障礙是包藏所犯的過失,使心中存留垢染,而污染淨戒。對治是犯了過失及時發露忏悔);四、不得顯異惑眾,遠離無緣顯己勝行、使他人不正解故(障礙是顯示神通、奇異,惑亂大眾的心,引起別人不正的理解。對治是在沒有必要、沒有因緣時,不顯示奇異);五、於四供養知量知足,對治於受用資具中無限無厭足障(要對治的障礙是受用沒有限度、心無滿足,對治是受用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時知量知足);六、趣得供事不應蓄積,遠離貪覆心貯積眾具障(障礙是自己的心被貪欲蒙蔽,受貪欲的驅使,積聚過多的物品。對治是除生活所需之外,不蓄積物品。)

  下面結合我們自心的狀況,看看怎麼來修行。

  首先要認識到:如果心裡看別人的過失,當下就會使心不清淨。這要明了唯識變現的道理,當下自己心裡怎麼想、怎麼看待,就現這樣的影像,成這樣的心境。所謂看別人是狗屎,自己的心就是狗屎;看別人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心裡常常看別人的過失,自己的心絕對不清淨。而且看過失越多,造成的染污就越多。以這個原因,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六祖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在見別人的過失時,自己的心已經不對了。)”所以要時時讓自己的心端正,不看過失,這樣來護住清淨心。最好是“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

  第二、要檢點自己有沒有邪思維的障礙。如果有,修行就無法進步。比如心裡經常想世間的學術思想,想怎麼成辦世間事業、怎麼來娛樂等等,這些都是“邪思維”。這是要十分警惕的地方,稍微不小心就陷進去了。我們世間習氣重,有時會想學習外道的學術思想,當心攪在裡頭時,很快就變得雜亂、不清淨;或者思維怎麼營造世間的娛樂,觀賞什麼影視、大賽、盛會,思維相關的情節、事件,或者怎麼觀光旅游、怎麼美餐一頓。像這樣緣在雜染的世間法上思維,就會直接障礙修行進步。因為我們的心一不在法上,就墮在非法當中,就和無明、和煩惱相應,就會當下失去內心的清淨。所以要保持心地清淨,就一定要杜絕邪思維。

  對治是“正念求度”,就是一直以求解脫的正念把握好自己的心,讓心不落在邪思維裡,這樣來讓心始終緣著正法,內心的清淨戒就能護好。

  “不得包藏瑕疵”,“瑕疵”指身口意的過失,比如做了哪些損害別人的行為、說了哪些惡語、妄語、绮語,心裡起了多少貪、嗔、嫉妒、驕慢……,這些身口意所犯的過失,都是污點。犯了就要及時發露忏悔,不讓心裡蓄積罪業污垢,不然就會失壞內心的清淨。

  接下來“不能顯異惑眾”。指沒有正式因緣時不能顯示神異,惑亂大眾。如果有因緣,對佛法、對眾生有利益,成就者也有示現神通的情況。但這裡是指“無因緣時顯異惑眾”。

  “於四供養,知量知足”,這是對治受用資具中的無限無厭足障。這裡,自己要很好地衡量、把握,別人對我做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的供養,以及其它生活資具的供養,這時要做到知量知足。要知道哪些東西是修道必需的?哪些是無關的,只會增長散亂、增長煩惱、障礙修道?對必需的物品,又要知道所需的量,超過了量,就應當減掉。要按這樣做,來制止貪得無厭和受用無止境。

  如果能把受用控制在基本所需的量上,這就是“知量知足”。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受用五欲不是我們的目的,修道解脫才是我們的目的!修道的所依是身體,當然需要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但只是以此為手段,來保證健康的身心修行辦道。如果偏離了這個目的,以貪欲心蓄積物品,那就成了障道因緣。

  《五百問論》有個公案講以前有個比丘乞求、積聚很多財物,既不修福又不行道。後來他死了變成一座全身是肉的駱駝山,有幾十裡長。當時正值饑荒,這一國的人每天取駱駝山的肉吃,隨割隨生(就是割了立即又生出肉來)。不久,鄰國的人也來取肉。駱駝山大叫起來。人們問是什麼緣故,他說:“我本來是修道人,因為貪財不布施,欠了這國人很多財物,所以用肉來償還。我沒欠你們的,所以大叫。”所以因果律絲毫不爽。空耗信施,將來還起來就難了!所謂“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就是對此的警誡。

  這一條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被貪欲蒙蔽了?不注意的話,自己被貪欲蒙蔽了還不知道!很快屋裡就蓄積了很多東西。佛教誡我們供養不應蓄積,不能蓄積多余的東西。東西多了,心就耽著在上面,肯定散亂。整天處理這些、追求這些,實際上已經被貪著物質的心給诳騙了。很多人喜歡逛商場,逛一次就帶回來一大堆。屋子裡的物品是越來越多、越來越好了,道心卻越來越少、越來越薄,離解脫也越來越遠。

  這部《遺教經》是一點一滴地教我們修行。學好了就不會再問:“我應當怎麼修行?有哪些地方需要謹慎?跟自己修行、解脫、成就密切相關的方面是哪些?”經上已經交代得很清楚,都是修行中最切身的事。遵循佛的教導去做,就能做一個好修行人,就決定趨向解脫。

  總之遠離凡夫增長過失和外道損減智慧的邪業,才能使自己戒身清淨,從而紹隆如來清淨法身。(這要知道如果自己的精力放在做塵勞的事務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就很難成就,如來清淨法身就難以繼承。所以一定要遠離邪業,一心安住在解脫道中。)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三)
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佛遺教經講記(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