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本站通知 :經咒頌念

 

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第二十三章 如何滅除病根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十三章 如何滅除病根

  原文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

  (肇曰:攀緣,謂妄想微動,攀緣諸法也。妄想既緣,則美惡已分。美惡既分,則憎愛並熾。所以眾結煩於內,萬疾生於外。自茲以往,巧歷不能記,本其所由微想而已,故曰攀緣為本。)

  何所攀緣?謂之三界。

  (肇曰:明攀緣之境也。三界外法,無漏無為,其法無相,非是妄想所能攀緣。所能攀緣者,三界而已矣。)

  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肇曰:所以攀緣,意存有取。所以有取,意存有得。若能知法虛诳,無取無得者,則攀緣自息矣。)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

  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肇曰:內有妄想,外有諸法,此二虛假,終已無得。)

  白話解

  什麼是病的根本?愚夫從執著“有”而生起攀緣,從“有”生起攀緣就是病的根本。

  從什麼生起攀緣?從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生起。

  怎樣能斷攀緣?以無所得能斷攀緣。如果無所得,就沒有什麼可以攀緣的了。

  什麼叫做無所得?離二見就是無所得。

  哪二種見?一是身內五陰運行的內見,二是身外貪著外塵的外見。

  原文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

  (肇曰:若能善調其心,不懷異想。而永處生死,斷彼苦者,是菩薩菩提之道。若不能爾,其所修行,內未足為慧,外未足有利也。)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

  白話解

  文殊師利!這就是有病菩薩調伏自己的心,即於生死中斷除老病死之苦,這就是菩薩菩提之道。

  如果不是這樣,修行所到達的境界,內未足為慧,外未足有利,就說是無慧利。

  譬如極大的悲痛可以生出無比的勇氣,這樣兼除了老病死的苦,就可以稱為菩薩。

  那有病的菩薩還應當這樣想:我這個病,並不是真的,並不是實有的。眾生的病也不是真的,也不是實有的。

  原文

  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

  (肇曰:若自調者,應先觀己病及眾生病,因緣所成,虛假無實,宜以此心而起悲也。若此觀未純,見眾生愛之而起悲者,名愛見悲也。此悲雖善,而雜以愛見,有心之境,未免於累,故應捨之。)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肇曰:心遇外緣,煩惱橫起,故名客塵。菩薩之法,要除客塵而起大悲。若愛見未斷,則煩惱彌滋,故應捨之。)

  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

  (肇曰:夫有所見,必有所滯。有所滯必有所憎。此有極之道,安能致無極之用?若能離此,則法身化生無在不在,生死無窮不覺為遠,何有愛見之覆、疲厭之勞乎?)。

  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

  (肇曰:愛見既除,法身既立,則所生無縛,亦能解彼縛也。)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

  白話解

  菩薩這樣看時,對一切眾生如果生起愛見大悲之心,應即時捨棄這種心念。

  為什麼呢?菩薩應斷除客塵煩惱而生大悲之心,而愛見大悲對生死有疲厭心。如果能捨離愛見,便不會疲厭,無論何時何處所生何種事相,都不會被愛見覆蔽。

  不被自己心中所生的虛妄現象所縛,才有可能為眾生說法解縛。

  正如佛所說:如果自己還被縛,能夠解除別人的縛,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自己沒有什麼縛了,這樣的人,能夠解除別人的縛,這才是實在的。

  因此,菩薩不應有自己被縛的念頭。

  原文

  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禅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肇曰:三界受生,二乘取證,皆由著禅味,所以為縛。自既離生,方便為物而受生者,則彼我無縛。所以為解也。)

  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

  (肇曰:巧積眾德謂之方便。直達法相謂之慧。二行俱備,然後為解耳。若無方便而有慧,未免於縛。若無慧而有方便,亦未免於縛。)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肇曰:六住以下心未純一,在有則捨空,在空則捨有,未能以平等真心有無俱涉。所以嚴土化人,則雜以愛見,此非巧便修德之謂,故無方便。而以三空自調,故有慧也。)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肇曰:七住以上,二行俱備游歷生死而不疲厭,所以為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肇曰:不修空慧以除煩惱,是無慧也。而勤積眾德,有方便也。)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肇曰:上有方便慧解,今有慧方便解,致解雖同,而行有前後。始行者,有先以方便積德,而後修空慧者。亦有先修空慧,而後積德者。各隨所宜,其解不殊也。離煩惱即三空,自調之所能。積德向菩提,即嚴土化人之流也。前後異說,盡其美矣。)

  白話解

  什麼是縛?什麼是解?貪著禅味,樂而不捨,是菩薩自己縛自己。隨緣生起種種方便法門,是菩薩解脫。

  又,無方便慧仍然受縛,有方便慧便能解脫。無慧行方便亦受縛,有慧行方便才能解脫。

  怎樣是無方便慧受縛?指菩薩以愛見之心追求莊嚴佛土以成就眾生,追求空、無相、無作三解脫而自調伏,其實未得空、無相、無作三解脫的真實義,終不成就。這叫做無方便慧受縛。

  怎麼說有方便慧便能解脫?指七住(第七地)菩薩不以愛見之心追求莊嚴佛土以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隨方解縛以自調伏,永不疲厭。這就叫做有方便慧能解脫。

  怎麼說無慧行方便亦受縛?指菩薩無慧住在貪欲、嗔恚、邪見等煩惱中而行方便法以培植種種功德的基礎,終不得見佛,這就叫做無慧行方便亦受縛。

  怎樣是有慧行方便能解脫?指菩薩於離貪欲、嗔恚、邪見等煩惱而行方便法以培植種種功德的基礎,回向無上正等正覺。這就叫做有慧行方便能解脫。

  原文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稱為慧。

  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肇曰:大乘四非常觀即平等真觀。故名為慧。以平等心而處世不倦,故名方便,慰谕之說,即其事也。)

  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

  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肇曰:新故之名,出於先後。然離身無病,離病無身。眾緣所成,誰後誰先?既無先後,則無新故。新故既無,即入實相,故名慧也。謂之方便。)

  白話解

  文殊師利,那有病的菩薩應這樣觀察認識種種法,然後還要觀察認識這個身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身,這就叫做慧。

  菩薩雖然身有病,常在生死中,饒益一切眾生而不知厭倦,這就叫做方便。

  再次,觀察這個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這個病,這個身,不是新成,也不是舊有。亦新亦舊,非新非舊。這就叫做慧。

  假說菩薩身有病,永不除滅,而與眾生同病,不取涅槃,這就叫做方便。

 

上一篇: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第二十四章 菩薩行
下一篇:維摩诘所說經白話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第二十二章 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