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維摩诘對善德說法施
原文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捨設大施會,
(肇曰:元嗣相承祖宗之宅名父捨焉。)
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
(什曰:佛法及時外道,凡出家這,皆名沙門。異學囊大論議者,名外道也。乞人有三種:一、沙門,二、貴人,三、下賤,隨其所求,皆名乞人也。)
期滿七日。
(什曰:是第七日,所以乃至第七日方來譏者,欲令其功德滿,心淳熟也。)
時,維摩诘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
(肇曰:天竺大施會法,於夫捨開四門,立高幢,告天下,諸所有須皆詣其捨。於七日中,傾家而施,以求梵福。時,淨名以其俗施既滿,將進以法施,故先譏其所設,,以明為施之殊也。)
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
(肇曰:夫形必有所礙,財必有所窮。故會人以形者,不可普集;施人以財者,不可周給。且施既不普,財不益神,未若會群生於十方而即之本土,懷法施於胸中而惠無不普。以此而會,會無不均。以此而施,施不遺人。曷為置殊方而集近賓,捨心益而獨潤身乎?)
白話解
佛對長者子善德說:你去向維摩诘問疾吧!
善德回佛的話:世尊!我不合去向維摩诘問疾。
為什麼呢?回想我以前在宗族祠堂設大施會,供養一切人等,包括出家修行的沙門,修習梵行的婆羅門,異門立論的外道,貧窮的、下賤的、孤獨的及各類乞士,為期七日。
第七日期滿之時,維摩诘來到大施會場,對我說:長者子,大施會不應像你這樣辦。應當是法施之會,何以只用財物辦施會?
原文
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
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
(肇曰:群生無際而受化不供,欲無前後一時而養者,何謂耶?夫財養養身,法養養神,養神之道,存乎冥益。冥益之義,豈待前後?)
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何謂也?
謂以菩提起於慈心。
(菩薩始建德於內,群生已蒙益於外矣。何必待哺養然後為益乎?菩提者,弘濟之道也,是以為菩提而起慈心者,一念一時所益無際矣。)
以救眾生起大悲心。
(肇曰:大悲之興,救彼而起,所以悲生於我而天下同益也。)
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肇曰:欲令彼我都持正法,喜以之生也。)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
(肇曰:小捨捨於怨親,大捨捨於萬有,捨萬有者,正智之性也。故行捨心以攝智慧。)
白話解
我問:居士,什麼是法施之會?
他回答說:法施之會,無前無後,財養只能養身,法養卻能養神。養神之道,冥然受益。哪裡有前後之分?
於一時之中能普遍供養一切眾生,便叫做法施之會。怎說呢?
為了求得菩提而起慈心。為菩提而起慈心者,於一念一時中所益眾生無邊無際。
為了救度眾生而起大悲心。如此起大悲心,天下人同得受益。
為了持守正法,聽法者與我都持正法而發起喜心。
為了攝取智慧而行捨心。大捨捨於萬有,這是正智之實性。
原文
以攝悭貪起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起屍羅波羅蜜。
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
(什曰:初行忍時,則為我就福;習行既深,則忘我而忍;復次,若能即我無我,則無受苦者。無受苦者,故能無事不忍;若以我我行忍,則其福無盡。)
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
(什曰:離有二種:身棲事表,名身遠離。心無累想,名心遠離。於身心不著,亦名為遠離也。)
以菩提相起禅波羅蜜。
(肇曰:菩提之相,,無定無亂,以此起禅,禅亦同相。)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
(肇曰:在佛名一切智,在菩薩名般若。因果異名也。然一切智以無相為相,以此起般若,般若亦無相。因果雖異名,其相不殊也。)
白話解
為了攝化悭貪之心而修行布施波羅蜜。
為了攝化犯戒之人而修行持戒波羅蜜。
為了建立人無我、法無我而修行忍辱波羅蜜。能即我無我,則無受苦者,無受苦無事不能忍。
為了離身心虛妄之相而修行精進波羅蜜。常遠離一切虛妄之相,精進不懈,大道指日可待。
為了身證菩提相而修行禅波羅蜜。於禅定中無定無亂,即是無上菩提相。
為了得一切智而修行般若波羅蜜。菩薩行所得智慧叫做般若,到了佛地,就得一切智。
原文
教化眾生而起於空。
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
(肇曰:即有而無,故能起無相;即無而有,故能不捨。故萬法兼備,起無,故美惡齊旨也。)
示現受生而起無作。
(肇曰:作,謂造作生死也。為彼受生者,非作生而受生也。是以大士受生,當起無作。)
護持正法起方便力。
(什曰:無方便慧則取相,取相則壞正法。)
以度眾生起四攝法。
(肇曰:非方便無以護正法,非四攝無以濟群生。)
白話解
由於教化眾生而施設空解脫。如實知禅定中心中眾生本來是空,即得解脫。
由於不捨有為法而施設無相解脫。即有而無起無相,即無而有不捨有為,即得解脫。
由於示現受生而施設無作解脫。對現前生滅景象,自心不造作,即得解脫。
由於護持正法而施設種種方便。有方便慧則無取相,無取相即是護持正法。
於度化眾生中確立四攝法。以四攝法普遍濟眾生,度化眾生。
原文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1。
於身命財起三堅法2。
於六念3中起思念法。
於六和敬4起質直心。
正行善法起於淨命。
(肇曰:凡所行善,不以邪心為命。)
心淨歡喜起近賢聖。
不憎惡人起調伏心。
(肇曰:近聖生淨喜,見惡無嗔心。)
[注]
1慢法《磨俱捨論》說有七種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轉不同,故分七種。
2三堅法法身才是堅身,正當營生才是堅命,積聚福德和功德才是堅資財。
3六念念佛、法、僧、施、戒、天。
4 六和敬 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
白話解
於敬事一切中確立除慢法。克除令心高舉的種種慢法。
於身命財中確立三堅法。修得清淨法身,持行正命,積聚福德和功德。
於六念中確立思念法。時刻不忘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於六和敬中確立質直心。同修和諧相處,心地質直,互助互敬。
正行善法當修習淨命,不以邪心為命。
親近賢聖,心常清淨,常歡喜。
調伏自心,善惡齊觀,平等對待,見惡無嗔心。
原文
以出家法起於深心。
(肇曰:出家之法,非淺心所能弘也。)
以如說行起於多聞。
(肇曰:聞不能行,非多聞也。)
以無诤法起空閒處。
(肇曰:忿兢生乎眾聚,無诤出乎空閒也。)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
(肇曰:佛慧深遠,非定不趣。)
解眾生縛起修行地。
(肇曰:己行不修,安能解彼矣?)
白話解
有深心才能得真出家法。真出家之法,不是淺心所能成就的。
多聞才能如說修行。聞不能行,不能算是多聞。
空閒處能成就無诤法。必須讓自己心境空閒,不起煩惱,才的無诤法。
趣向佛慧而常獨處宴坐。內心不得安定,無法成就佛慧。
為了解眾生縛而起種種修行地。自己不刻苦修行,怎能解別人的縛纏?
原文
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
(肇曰:大乘萬行,分為二業,以智為行標,故別立智業。諸行隨從,故總立德業。凡所修立,非一業所成。而眾經修相淨土系以德業,知念說法系以智業。此蓋取其功用之多耳,未始相無也。)
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
(肇曰:決定審理謂之智,造心分別謂之慧,上決眾生念定諸法相,然後說法,故系之以智。今造心分別法相,令入一門,故系之以慧也。)
斷一切煩惱、一切障閡、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
(肇曰:一切智慧,即智業也。一切善法,即德業也。助佛道法,大乘諸無漏法也。智德二業,非有漏之所成,。成之者,必有助佛道法也。)
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
(肇曰:若能備上諸法,則冥潤無涯。其為會也,不止一方;其為施也,不止形骸。不止形骸,故妙行濟神;不止一方,故其會彌綸。斯可謂大施可謂大會矣。)
白話解
修福德業能得好形相及清淨佛土。修智業能知一切眾生心念,如隨順眾生希望心而為說法。
修慧業能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
斷除了一切煩惱,斷除了一切障礙,斷除了一切不善法,便成就一切善業。
因為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都由於修行一切助佛道法而得建立。
就這樣,善男子,這就叫做法施之會。法施之會,不止形骸,不止一方,可謂大施大會了。
原文
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肇曰:福田,謂人種福於我,我無穢行之梯,椑人獲無量之果報福田也。)
世尊!維摩诘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
(肇曰:心累悉除,得清淨信也。)
稽首禮維摩诘足,即解璎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
(什曰:本來意為說法故,亦為譏財施故,懷此二心,所以不受者也。)
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
維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
(肇曰:上直進以法施,未等致施之心,故施設極上窮下,明施心平等,以成善塞為施之也。)
白話解
如果菩薩像這樣舉行法施之會,就是大施主,亦是一切世間的福田。
世尊!維摩诘說這法時,那些婆羅門中的二百人,全都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這時,我亦心得清淨,贊歎他所說法是前所未曾有。即向維摩诘足稽首作禮。我解下價值百千金的璎珞奉上,他不肯收受。
我說:居士,祈求你務必領受,這是我的一點心意。居士收下來,就隨你意處置。
維摩诘受了璎珞,分作兩份。把一份施給此會中一名最下等的乞人,把一份供養他的難勝如來。
原文
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
(什曰:以彼佛威德殊勝,國土清淨,將欲發起勝會,令生勝求。故先奉施,後使其見也。)
又見珠璎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台,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什曰:為善德現將來果報如此之妙也。)
時,維摩诘現神變已,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
(什曰:施佛,以地勝故心濃;施貧,以地苦故悲深。失意復田由同像致報一也。)
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肇曰:若能齊尊卑,一行報,以平等悲而為施者,乃具足法施耳。)
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白話解
一切到會大眾都見到了光明國土和難勝如來。又見珠璎在那難勝如來佛土上變成了四柱寶台,四面壯麗輝煌,不相障蔽。
這是維摩诘示現了神通變化,他說:如果施主以同等心施捨給一名最下的乞士,亦得有這難勝如來福田之相。
如果不分尊卑,大悲心平等無分別,只管施與,不求果報,這就叫做具足法施。
城中一班最下等的乞士,見到這等神力,聽到他說的法,都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所以我不合去向他問疾。
就這樣,眾位菩薩各各向佛述說緣由,稱述維摩诘說的法,都說不合去向他問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