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自立法師: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本章題目〈處中得道〉,就是告訴我們,一個學佛的人,修行的方法。應該善於調理身心,合乎中道才好。就算是我們做事,也要適得其中,不可以走極端,或是偏於一邊,應該采取中道之行。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一個出家人,除了白天用功而外,晚上還要誦經的,因此,《佛遺教經》中說:‘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也就是要用功誦經。誦與念不一樣,念是對著經本子讀;誦是不看經本而背誦。我們常常念經文,念熟了就自然會背。迦葉佛,中譯飲光,指這尊佛的光明普照,超過了太陽光和月光。他是七佛之一,釋迦牟尼佛在迦葉佛的時代是位菩薩,稱為護明菩薩。當迦葉佛滅度以後,釋迦牟尼佛繼承了他的法王寶座,所以能夠流傳迦葉佛的遺教經。

  一個家長,當他將要去世的時候,往往給家人留下遺囑,囑咐重要的事情。同樣的,佛臨涅槃的時候,也要將他對弟子的教誡講出來,這種經稱為《遺教經》。這裡說,有一個沙門,在半夜裡很用功地念誦迦葉佛所遺留下來的這一部《遺教經》。

  ‘其聲悲緊,思悔欲退’,由於他所念的這一部經,不是一般的典籍,而是迦葉佛要離開這個世界時,殷切教導的《遺教經》,當然是最重要的話,因此,這位出家人念誦的時候,感觸很深,念著念著,念的聲調變得非常的悲怆淒涼,好像要哭出來似的,而且帶著幾分急促、緊張。念到最後,自己萬分的感慨,想到自己出家以來,這麼用功的修行,到頭來卻是一無所得,既沒有證到聖果,也不能了脫生死,他就很懊惱,很後悔,認為當初要是不出家,也不必吃這麼多苦頭了。‘欲退’,等於說他退了道心,想要還俗。

  ‘佛問之曰’,釋迦牟尼佛知道了他的心理,很慈悲地問他:‘汝昔在家,曾為何業?’你平常是很用功的,這個不談。今天我們來談談別的,我要了解了解你的過去,你在出家之前,是干那一行的?

  ‘對曰:愛彈琴!’這個沙門很老實地告訴釋迦牟尼佛,他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業,只是很喜歡音樂,常常彈琴。

  ‘佛言,弦緩如何?’釋迦牟尼佛說法,所謂觀機逗教,依著講話的物件的根機,而采用那一種方法來開導他。所以,既然這個沙門過去喜歡彈琴,佛便就著彈琴的問題來同他研究。對他說:‘任何一種琴都有弦,我們彈琴的時候,要是弦太松了,彈起來是什麼樣的呢?’

  ‘對曰:不鳴矣!’這個出家人就告訴釋迦牟尼佛:‘效果太差了,彈起來根本沒有聲音。’不鳴,就是彈不出聲音。

  ‘弦急如何?’釋迦牟尼佛又問他:‘既然弦非常松,發不出聲音,那末,把它調緊了,效果又怎麼樣呢?’急,就是非常緊。

  ‘對曰:聲絕矣!’‘假使把弦調得太緊,說不定會弄斷了,不然的話,彈出來的聲音非常尖銳,效果也是很差的。’

  ‘急緩得中如何?’釋迦牟尼佛說:‘既然松了不行,緊也不可以,那末把它調得松緊適當,這時候彈起來怎麼樣?’

  ‘對曰:諸音普矣!’沙門說:‘對,彈琴必須把弦調得恰到好處,它發出來的音調才會很和諧、很悅耳的。’諸音,各種音調,好像古代所謂的五音:‘工、商、角、征、羽’,現在的:‘DO, RE, MI, FA, SOL, LA, SI’,每一個音調都剛剛好,很普遍地受到大家的欣賞與共鳴。

  ‘佛言:沙門學道亦然’,佛說:‘你對彈琴倒是有研究和心得的!現在我就告訴你,我們出了家,修學佛道也是同樣的道理。’

  ‘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我們學道的人,目的是為了要成佛、證果,這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比彈琴更不簡單。我們的心,好像琴的弦一樣,首先要把它調好了。適,就是適中,恰到好處。把我們的心調平衡,就容易得道了。

  ‘於道若暴’,假使我們這顆心很浮躁,不能安定下來,對於道,心太急了,希望早點了生死、證道果,就規定自己一天要念幾卷經,還要念好幾種經,要念幾千幾萬聲佛號,要拜一千拜或幾千拜佛,要持幾萬遍咒,日子久了,你就‘暴即身疲’,感到身體吃不消,非常疲勞。

  ‘其身若疲,意即生惱’,假如我們的身體感覺太辛苦、太疲勞,承受不了,心理上的負擔太重,就會煩惱不安,認為學佛太辛苦了。

  ‘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在我們心理上一煩躁,心境就不平沖,不能夠安安穩穩的,很順利地去修持。這樣一來,修持受到了阻礙,到最後就會產生退墮的行為,反而招來好多的痛苦。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你當初發心要來學道,抱著很大的理想,本來每天念經、念佛、持咒、打坐,一旦退了道心,改變了主意,不要學佛了。我們可以發現,好多人出家了,發了大願,後來退心不修,干其他的,無所不為,說不定會產生種種的罪惡、魔難,可能還會增加其他的罪過。

  ‘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因此,我勸告你要修道,只有先讓我們的心境保持平衡的狀態,既不太急躁,也不太懈怠,就這麼一天一天,平平穩穩的,在很清淨,很快樂的情況之下,一步一步地修學下去,一定能夠保持修學的初心,不會退卻道心,最低限度,我們的心境一定是很安樂的,學佛,就要有這樣的功夫。

  這一段經文,就是教我們學佛修道的方法。

  記得十多年前,能仁中學的校長妙欽法師病重的時候,當時我在普賢中學教書,無論他是在醫院或是在常住,我每天下午下了課都去看他,有一天,我告訴他:

  ‘我們成立了“太虛講堂”,等你精神好時,請你去講一次,留一個紀念。好嗎?’

  他說:‘我已經不久於人世了;不過,我一定要去講一次,跟大家結個法緣。’

  於是,過了一個月,就由廣范法師和王玉霞居士陪他來,他講的就是(中道之行),也講到彈琴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學佛的人,修行不要太懈怠,也不要太緊張,用功不要過度,把身心弄得非常疲累。他還特別語重心長地說:‘我已不久於人世,現在沒有辦法再好好地修行了,我希望大家要記住我的話,用功一定要適中。’

  妙欽法師也講到,佛教中流行了這樣的成語: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兩年,佛在半天;出家三年,佛歸西天。’

  ‘出家一年,佛在眼前’,一個剛出家的人,發大心,每天要怎麼樣拜佛,怎麼樣誦經,日夜不停地在用功。一天二十四小時還嫌時間太少了,恨不得是三十六小時,或者四十八小時,整天整夜非常的精進。這一年當中,佛總是在他眼前,從早到晚一直在心中陪伴著他。可是,‘出家兩年,佛在半天’,由於太急,太辛苦了,又好像沒有多大的進步,他受不了啦,佛已經離開了他,從他的眼前升到半天去,等於說佛已經離他很遠了。而‘出家三年,佛歸西天’,這時,更辛苦了,所以佛已經回老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佛越走越遠,跟我們好像沒有關系似的。這種情形太多了,並不是笑話。

  關於彈琴的故事,很多佛經都提到,在《阿含經》中有,《大智度論》也有,本經是說沙門在誦迦葉佛遺教經,釋迦牟尼佛用彈琴的故事教導他學佛的方法。

  妙欽法師所講彈琴的故事,出自《大智度論》第二十二卷,叫(二十億的故事),他講得很生動,我長話短說,再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二十億是印度瞻波城一個最有錢人家的子弟,由於他爸爸的財產太多了,有二十億。大家都知道一個‘密籠’(ONE MILLION)是一百萬,那末,二十億就是二千個‘密籠’了。他爸爸有這麼多的財產,又是晚年得子,因此,就以他的家產為兒子取名叫二十億。

  二十億這孩子一生下來,受盡了父母的呵護、寵愛,連路也捨不得讓他走,一直由人抱著,所以他的腳板底都生了金色的毛。後來,種種的因緣,他出家了。出家以後,他就專心修行,日夜不休息地用功。過去腳板底金色的毛,也因不斷經行而磨光了,而且走得流血。他因為太用功,也就退了道心,甚至於想還俗。最後,釋迦牟尼佛也是用彈琴的故事來開導他,他才把心調適好,終於證了阿羅漢果。這個二十億修行用功的故事,跟本經所講的大同小異,不過,那個故事的情節,講得很生動。

  總而言之,我們修行,應該要采取‘中道’才好。

 

上一篇:自立法師:第三十五章 垢淨明存
下一篇:傳喜法師:“心是我們生命的主人,“知”即知“心”的本體,如明鏡當台無染而現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