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善導大師法語(十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今天信願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善導大師法語》。

  上回我們看到第三點稱彌陀名號第四段文,今天從第五段文接下去看: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這段文是出自《觀經四帖疏·玄義分》,這段文是善導大師在解釋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的意思。第十八願因願文我們在講席之中經常介紹: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為什麼信願要經常向大家說明第十八願的道理,也經常讀誦第十八願的因願文,很簡單,因為第十八願可以使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實報土,當然我們修持可以使我們解脫的法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根據第十八願的修持。

  「一心信樂」這句就是第十八願因願文「至心信樂」這句。

  「求願往生」這句,就是第十八願因願文「欲生我國」這句。

  「上盡一形,下收十念」這兩句,就是第十八願因願文「乃至十念」這句。

  「乘佛願力,莫不皆往」這兩句,就是第十八願因願文「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兩句。

  所以這段文「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是在說明第十八願的意思。

  「一心」就是至心,真誠的心,信受阿彌陀佛名號,絕對救度的心而一生念佛,這樣的心就是叫做至心,就是叫做一心,心向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名號,老實稱念。

  「信樂」就是信心歡喜,為什麼一心念佛會信心歡喜?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老實稱念可以使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滿足我要學佛成佛的目的,當然會歡喜。我們凡夫進入三寶門中,目的不就是為了要成佛嗎?如果要求人天的福報而已,實在說不用進入佛門,只要做人天的善事就可以得到人天的果報,不用在佛門研經究教修心養性,因為人天的果報,做善事就可以得到了,受持三歸五戒行持十善,就可以得到人天的果報了。但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修持什麼樣的因?就第十八願而言念佛,就第十九願而言,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只要一生不退將來在臨終,決定可以蒙受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接引。一心信樂就會求願往生,如果沒有一心信樂,就沒有求願往生,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上盡一形、下收十念的念佛。

  「上盡一形」,就是一生盡形壽的念佛。

  「下收十念」,就是下至一聲十聲的念佛。上盡一形是多念,下收十念是少念,就是因願文「乃至十念」這句,不論一生的多念或者是臨終的少念,只要要求願往生就會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乘佛願力,莫不皆往」,乘阿彌陀佛的願力沒有一個不能往生。一生多念也往生、一生少念也往生、一生念佛幾千萬聲也往生、一生念佛一聲十聲也往生,沒有一個不會往生,善導大師所開示的。

  為什麼?「乘佛願力」。「乘佛願力」就是第十八願因願文這兩句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我法藏菩薩沒有救你往生到我西方佛國,我就不要成佛,所以法藏菩薩要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救度念佛的人往生西方的本事。眾生不論念一聲、十聲、百聲、千聲、萬聲,都有本事將這個念佛的眾生救度回歸西方佛國,這樣法藏菩薩才會成佛。法藏菩薩要成佛,要有這個先決的條件,法藏菩薩成佛了嗎?

  《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世尊都跟我們開示,「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了,所以十方任何一個念佛的人,不論念多、念少、不論善人稱念、惡人稱念、不論清淨心稱念、散亂心稱念、不論智慧心稱念、愚癡心稱念、不論上聖稱念、下凡稱念、不論念到有入定或沒有入定、不論念到有開智慧或沒有開智慧,只要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可以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善導大師的開示簡單明了,宗旨非常的鮮明,念佛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沒有一個不會往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靠阿彌陀佛真的這麼容易嗎?難信之法會有這種疑心,就是凡夫疑的煩惱在作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簡單,其實我們如果對往生傳記的記載,會發覺念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很容易,只是我們凡夫的觀念認為要修很難修的苦行,吃很多修行的苦楚,這樣才會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事實。

  來說《高僧傳》記載的往生的事例讓諸位體會,唐朝有一位岸禅師,並州人,一心歸命淨土,他修行方等忏,精勤不懈怠,稍微有疾病,他也很認真做禅觀,這岸禅師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出現在空中久久不消失,他特別請來畫工,畫圖的畫師,將他看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情景說出,請畫工把其畫出來,但是沒有人有辦法畫得出來,突然來了二個人,對岸禅師說:我們是從西京而來,准備要去五台山,很樂意為你來畫這兩位菩薩的形相。當他們兩個人畫完之後,就消失無蹤了。岸禅師知道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已經成熟,就向他的弟子說:我馬上要往生了,誰願意隨我一起往生去?有一位童子叩頭說:我願意隨師父往生西方去,因此岸禅師就命令這位弟子回去家裡拜別父母,父母認為他在開玩笑,他沐浴更衣穿著清淨的衣服進入道場念佛,沒有多久這位童子真的命終了。岸禅師責備他說:你怎麼可以比我先往生去?這岸禅師就拿筆,親手寫一首偈語,贊歎這兩位菩薩,這首偈語是這樣說的:

  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

  寶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

  俱游十方剎持華候九生

  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

  這首偈贊完之後,就辭別諸弟子進入道場,而且請他的弟子為他助念佛號,就這樣端坐而終。實在是非常殊勝的往生,你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自在,更不可思議的就是他的弟子,這位童子竟然要隨著他的師父岸禅師往生西方。回去拜別父母,父母還認為他在開玩笑,真的進入道場念佛,沒有多久就命終,這實在是非常殊勝的往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麼容易、這麼簡單。如果要問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這一位岸禅師的弟子這麼自在容易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願力救度,不論是禅師、不論是禅師的弟子、不論任何人念佛想要往生西方,一定都可以滿願。

  善導大師所開示的「乘佛願力莫不皆往」,因為這位童子有往生之心願,有念佛之行,願與行具足了,往生之因有了,當然得到往生之果。

  【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修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的意思就是每一個人念佛想要求往西方,不論長在一生或短在十聲稱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真的是如永明延壽大師所開示的萬修萬人去。

  下面看第六段文: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這段文也是出自《觀經四帖疏·玄義分》,但能就是歸投佛的願力之下,「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這段文跟前面第五段文幾乎是同樣的文字、同樣的意思。相同的話為何善導大師重復一再地說?因為這就是重點。善導大師是非常有學問的一位祖師,在五部九卷的開示沒有將淨土的道理說得玄之又玄、妙之又妙,讓人看不懂,沒有。當然在《觀經四帖疏》的疏文是有很多古文,現代人對唐朝初年的古文,覺得比較艱深生澀,但是道理很淺白、很容易了知。不論《觀經四帖疏》、《觀念法門》、《往生禮贊》、《法事贊》、《般舟贊》,善導大師在說淨土教法,道理很淺白、宗旨很明確、修持很簡單、往生很容易,沒有說得讓人去意會不知道到底那個道理是什麼道理,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不容易理解,沒有。

  淨土法門的特色就是簡易、方便、穩當,所以宣揚淨土法門

  要說得很淺白,連不識字的老菩薩都聽得懂,都想要念佛求生西方,這樣宣揚淨土法門就成功。有的人看信願講經弘法的節目,認為說我講得很淺白,這道理很簡單誰不會,我成功了。就是要讓你聽了認為這道理很簡單,你可以做到,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安心念佛啊!不是道理要說得很深奧,讓你聽不懂,你不知道要怎麼修,這樣才是會講經說法嗎?不是!淨土的教法既然是簡易,就是要讓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我做得到。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誰做不到,要與不要而已、有心跟沒有心而已。唐朝有一位詩人白居易,他看到鳥窠禅師在講經說法,聚集很多信眾,聆聽他所說的佛法道理。白居易向前而看到底是什麼事情,怎麽那麼多人聽這位禅師在說法。白居易問這位鳥窠禅師,什麼是佛法?鳥窠禅師就跟他回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法說的道理就是斷惡修善,白居易聽到這樣的道理,就帶著輕視的口氣說:這個道理連三歲小孩也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道理很淺白誰不知道,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禅師回答白居易說: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三歲小孩都知曉的道理,到了八十歲老翁都做不到了。佛法是最注重實行的,身體力行,照佛法的道理去實踐,這樣才會得到佛法的利益。不是在那裡談玄論妙,經教研究一大堆,目的就是為了要實踐,為了要解脫生死,如果談玄論妙做不到,將佛法當作學問在研究,結果不信佛、不念佛,不要求生,繼續在生死輪回,有什麼用處?

  增加佛法的知識而已,不實用,這不是正確研究佛法的態度。

  修學佛學必定經過信、解、行、證的經歷,信當然相信佛經

  世尊所說的真理,相信之後去探討了解,然後照佛經世尊的開示去實行,最後證悟佛法的真理。以我們淨土宗的行者來說也是如此,相信世尊在淨土三經所說的道理,去了解淨土三經世尊在說什麼道理,去了解淨土三經世尊是教我們如何修行。原來《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世尊都教我們念佛,所以實踐念佛就是行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證悟到世尊在淨土三經所說的念佛成佛的道理信、解、行、證。所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

  在這裡善導大師疏文說得非常的清楚,「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以佛的願力沒有一個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不論上盡一形的稱念,或者下至十念的稱念,以佛的願力沒有一個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念佛是容易的修行,念佛是易行道。善導大師說念佛往生西方是容易的修行,世尊有這樣說嗎?有。

  《目蓮所問經》世尊開示:「

  【我觀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

  世尊佛眼親見阿彌陀佛的國土是很容易去往生的,在《無量壽經》世尊也說:「

  【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易往」就是很容易往生。

  「而無人」是世尊的感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容易,可惜很多人不要念佛往生,世尊的感歎才會如此開示。

  釋迦世尊告訴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善導大師也告訴我們念佛乘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我們要認為往生西方是很困難,那豈不是與世尊、與善導大師相違背?我們真的相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是很有福報的人,那為何靠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容易?因為佛的願力是從佛的真心發願流露而出,佛的心是非常的慈悲,我們依靠他能夠得救。如果依靠自己可以解脫,何必依靠佛呢?就是依靠自己不能解脫生死才要依靠佛。嬰兒如果依靠自己有辦法料理自己,何必依靠父母。我們沒有辦法修行斷惑證真,就像一個嬰兒連自己要料理自己都沒有辦法。

  在佛經記載世尊在因地菩薩行,捨身捨命的故事非常的多,在這裡信願來說一個故事讓大家去體會佛是怎樣的一個人,在因地修行是如何的犧牲奉獻。如果我們從這些公案去體會佛是一個大慈大悲的人,他發願修行成就的名號要救度我們,當然很簡單、很容易,只要我們隨順佛願的救度,稱念六字果號,自然就契入佛的願海,也就是依靠佛的慈悲救度。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名叫做一切施,是一個行菩薩道的大慈悲國王,不管是誰只要有求於他,都可以遂願。遠地的人也都知道一切施王這位國王,在一切施王的鄰國,有一個婆羅門小孩,幼年喪父,跟母親、姊姊同居,因為早年喪父又沒有產業,所以生活非常的困苦。有一天母親就跟小孩說:聽說鄰國的國王非常的仁慈,有人向他乞求,都可以得到他的幫助,人稱他為一切施王,你可到那裡請求我們母子三人的生活費用,不知道你肯不肯去?孩兒很願意去。可是現在孩兒一點知識也沒有恐怕不能到遠方,我想要在本地先求學知識,將自己充實起來,等到對世故人情通曉了然後再去。母親聽了沉思的一下,經過孩兒一再要求才答應去向人借錢,准備一年的費用讓他去求學。光陰迅速快如流水,一年轉眼已經到了,這個小孩並沒有學成什麼,回來還要要求母親設法借錢學習,母親催促他還是趕快去求見一切施王比較要緊。當要遠行那天,因為家裡面空空的,所以去向以前的債主借錢,但是這次債主不肯,債主提出條件必須要這孩子的母親跟姊姊來做抵押品,在他家做工才肯借錢。

  這時候的一切施王正遭遇到最困難的事件,鄰國的國王殘暴不仁,又貪婪無厭,帶著大隊的兵馬進攻一切施王的國家來,想要占據城池。一切施王得到消息,並沒有感到驚異,他視若無事照常行事,一點也沒有准備要應戰。一切施王心裡想:人命短促,榮華的不實,就預備等到有這一天,他要無條件將國家布施給需要的人。

  朝中的大臣天天為這件事憂愁、思慮,他們看到國王好像沒有事情一樣,與平日一般還在辦理國事。每一個人的心中都非常的焦急,因此就共同到國王的面前,請問沒有准備要應戰的原因。一切施王默默不答,經過大臣再三的請示,才說出了他的苦衷,為了我個人的權力、地位、名譽,我不想去理會這些糾紛,我不願意我的子民為我個人作無畏的犧牲。想一想一個人的食物,只不過是一日數升而已,衣著也只不過數尺的布帛,住處也只不過是六、七尺寬就夠了,聰明的人又可必為身外之物去費心思呢?我之所以不願與敵人抵抗,完全是顧慮到全國的生靈,如果鄰國的國王真的來,我要雙手將城池奉送給他,只要不傷害百姓,現在你們贊成我的意思吧。

  這位一切施王真的是很慈悲的人,眾大臣平日受到君王仁慈的德行所感化,現在聽到這樣的話也不反對,到了半夜,一切施王將印绶留下,換了一身的便裝,一個侍從也沒有帶,就騎著健馬悄悄地離開王宮出城去了。鄰國的暴君第二天天亮就帶著軍隊進城來,沒有死傷一兵一卒長驅直入,城內城外一點戰爭逃難的氣氛都沒有,人民成群結隊來來往往。

  他們並沒有料到這個時候已經變成亡國奴了,貪心的人永遠是沒有辦法滿足他的欲望,這位暴王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座大城。本來可以心滿意足坐下享受了,但是他想要斬草除根,為了免除以後的麻煩,他發出了重賞要捉拿一切施王,一切施王離開王宮之後,一直往荒郊野外走去,他走了五百裡路,在某個地方,遇見了那貧窮奉母親之命去向他乞求的孩子,一切施王就問小孩說:小弟弟!你一個人要去哪裡,怎麼沒有大人帶你呢?這個婆羅門子就回答說:我是要去求見一切施王,請他幫忙我。小孩就將一切情形向一切施王說: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母親與姊姊跟我三個人,母親是一個女流之輩,父親也沒有留下財產,因此生活非常的困苦,最近又因為我的求學,向別人借了二千塊,母親跟姊姊因為我的借錢,給人當抵押品,現在我要求一切施王幫助我,贖回我的母親與姊姊。一切施王回答說:小弟弟!你所要找的一切施王就是我,知道眼前這位模樣平常的人就是一切施王,小孩子大驚起來,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切施王將自己的遭遇說給這個小孩子聽,這個小孩子深受感動痛聲大哭,一切施王勸他:你不要傷心,你要求的事情一定會如你所願。小孩子懷疑的問:大王!您現在沒有國家了,身上也一無所有,您預備用什麼來幫助我?一切施王若無其事的說:鄰國國王雖然得到我的國土,但是他的心裡並未滿足,因為我逃亡在外,現在他發出重賞要捉我回去,你可以把我殺死,用我的首級去換取賞金,那你所要求的不就可以得到了嗎?這個小孩不忍心這麼做,一切施王就教這個孩子將自己的鼻子割下來,耳朵割下來送去給這個暴王,這個小孩子還是不忍心這樣做。一切施王說:既然你不肯殺我,也不肯傷我,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我綁起來,押送回去總可以了吧?這個小孩子年幼無知,覺得這樣做很好,便照著一切施王的話去做。一切施王跟這個小孩就一同向城裡走回來,到了城外約二裡路光景,一切施王就教小孩子將他綁起來,進入城內一切人民男女老幼看到仁王被人用繩子綁起來,大家都很悲傷,有的甚至哭的昏倒在地,就像死了父母。在宮門馬上有人去通報這個暴王,暴王聽說一切施王被人抓回來了,非常的高興。命人帶進宮裡滿朝的文武大臣看到仁王回來了,大家無不伏倒在地悲泣不已,聲音非常的淒慘,這情景實在令人感動。連這位暴王也不禁動了心,他問大臣說:你們為什麼都這麼悲傷?大王!請您原諒我們的失禮,我們看到這位仁王他不但放棄了國家和王位,現在他還將身體布施給人,一點也不後悔,他實在太偉大,因此我們被他感動得流淚。暴王看到大臣們這樣說,這個時候殘暴凶狠的心漸漸就平息下來,他問婆羅門子:為什麼綁這位仁王回來?這個小孩就將他家裡的事以及在路上遇到一切施王的情形一五一十詳細講給這位暴王聽。聽了這位小孩子敘述事情始末之後的這位暴王深受感動內心也軟化了,像潮水一般的淚珠從他的眼眶直流下來,感動了,他命令大臣解開仁王的束縛,請仁王沐浴清潔之後,交還國印跪倒在地向仁王說:我在本國很早就遙聞大王的聖德,我因為不服才會攻打您的國家,哪裡知道來到您的國內並沒有一兵一卒的准備,當時我只是懷疑,您只是徒有虛名而已,並沒有領導人民的能力。一直到今天我才確實看到您的德行,原諒我是一個愚癡的小人,希望以後聽大王您的領導,使我不會再走錯路。這就是一切施王的德行,感召這位暴王改惡向善,流露忏悔之心,以武力與人對抗並不能真正降服人,唯有道德才能真正降服人,以德服人。佛陀向眾弟子說:一切施王就是我的過去身,暴王就是捨利弗的前身,婆羅門子就是提婆達多,成就我六度波羅蜜、三十二大人相、十種佛力,圓滿一切功德,這些都是提婆達多所賜的恩惠。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也是我的良伴。世尊的心懷實在非常的廣大,將叛徒的提婆達多當做善知識、當做良伴,佛陀的胸襟實在太偉大了。一切施王就是世尊在過去世,行菩薩道的前身。

  佛在因地菩薩修行尚且都犧牲奉獻捨身捨命都要幫助眾生,成就佛道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就是徹底對一切眾生大悲的救度。所以佛是一位非常慈悲的人,我們如果從經論之中去體會,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的意義,去體解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懷,怎麼會不安心念佛?一定很安心念佛。因為佛的慈悲心成就的名號要救度我們沒有任何條件主動而來,佛經記載世尊因地捨身捨命非常的多,我們從佛號了知法藏菩薩犧牲了無數的身命成就六度萬行,萬善萬行的功德納入在名號裡面,要讓我們眾生信受、稱念、得救、往生、成佛,實在我們若了解佛號是佛要救度我們的願心,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非常的容易,內心一定非常的安心、非常的感恩、也非常的歡喜。

  善導大師說: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往生西方靠著佛的願力沒有一個不能往生,念佛成佛真實不虛,這是十方諸佛所共同證誠的。因為佛的心是大慈大悲的心,捨身捨命都要救護眾生了,哪裡說成就的果地名號要給眾生稱念會要求眾生要念到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再加以救度,絕對不會。

  下面第七段文:

  【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文也是出自《觀經四帖疏·玄義分》,這段文的意思是四十八願的每一願都是第十八願,為什麼善導大師會這樣開示?四十八願一一願都是第十八願,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第十八願的因願文。善導大師會這樣的開示,有很深的涵意。四十八願一一願都是第十八願,有兩層的深意:

  第一層就是一一願都歸念佛,深解一一願的願心,會起念佛之行。

  第二層的意思,如果沒有第十八願,一一願都沒有意義。

  首先先說第一層的意思,一一願都歸念佛,就是四十八願的每一願如果體解法藏菩薩的願心,會起念佛之行。說第一願國無三惡趣願,法藏菩薩誓言他所成就的西方佛國沒有三途,「設我得佛,國有地獄、畜生、餓鬼者,不取正覺」。

  十方的眾生知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墮入三途,對有貪、瞋、癡的凡夫而言,最懼怕的就是墮入三途受苦受難。從第一願體會法藏菩薩的願心,知道往生西方不會墮入三途,所以起念佛之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第一願是第十八願,第二願不更惡趣願、第三願悉皆金色願、第四願無有好丑願、第五願宿命智通願、到第十願漏盡智通願,都是同樣的意思。

  說第三願悉皆金色願,法藏菩薩誓言要令十方眾生往生到西方佛國都證悟到紫磨黃金色,佛的莊嚴色身,「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在我們娑婆因地的凡夫眾生,會因為種族、因為膚色不同有所紛擾、有所困擾,所以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與阿彌陀佛同樣紫磨黃金色的色身。所以起念佛之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每一願只要從因願文當中體會法藏菩薩的願心,自然會起念佛之行。四十八條大願願願都是,念佛的道理就是如此。

  第二層的道理,如果沒有第十八願,一一願都沒有意義。

  第一願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第一願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佛國沒有三途對我們眾生哪有什麼意義,我們就不能往生西方佛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途對我們沒有用啊。

  第二願不更惡趣願也是同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到他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不會墮入三途,我們就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第二願對我們也沒有意義。

  第三願悉皆金色願,每一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與阿彌陀佛同樣紫磨黃金色,我們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哪有意義。

  第四願無有好丑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身體貌相都與佛同樣沒有美丑的差別、沒有高矮的差別、沒有胖瘦的差別,我們就沒有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有意義?沒有意義。

  六神通願也是一樣,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會得到六神通,沒有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神通也得不到。

  所以四十八願的一一願,都因為第十八願才有意義。所以善導大師才會開示說: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的開示非常的深妙,時間的關系,今天講到這裡,祝福諸位四眾佛子,當生成就,念佛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篇:信願法師:善導大師法語(十七)
下一篇:家庭教育方式很重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