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二章 題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湯次了榮著 豐子恺居士譯

  大乘起信論

  【要義】這是標明題號。所謂大乘,照通例的解釋,是對小乘而言,即修大行,得大果。關於大小二乘的差別,從歷史上說來,小乘是原始的佛教,大乘是發達的佛教或後代流行的佛教。從地理上說來,大乘是北方佛教,小乘是南方佛教。這所謂北方,是古代印度的北方,是指西藏、中國、日本等地。所謂南,是指錫侖、暹羅等地。從教理上說來,小乘是淺薄的,單說人空;大乘是深密的,兼說人法二空。從修行上說來,小乘是自利的,單以自己的悟達為目的;大乘則自利兼又利他,其他一切眾生也要救濟。要之,大乘是說高尚的教理目的修行的佛教。其次,所謂起信,是說對這高尚幽玄的大乘,應當發生崇高尊重之念,而起信心。這裡單說起信而不說行,但本論中詳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的五行。行的必不可缺,自不必說。但知行是合一的,有信才有行,這是真實的理法。只有信而沒有行,不是真的信心。現在雖單說信,但其中必含有行。須知信是一切行的根本。故“華嚴經”中說:信是道元功德之母。“心地觀經”中說:入佛法之海,以信為根本。法然聖人說:涅槃之城中,有信始能入。親鸾聖人指示:往生的正因是信心。道元禅師說:信現成處,佛祖現成。然信主要是情的,大乘是智的,行是意的。故大乘起信的題目,可謂智情意三者具足。最後一個論字,表示在經、律、論三藏之中,非經非律,正是論藏。所謂緀,是佛陀的教條;所謂律,是關於佛教徒的行為的佛陀的命令禁條;而所謂論,佛陀也說過,但今日所謂論藏,主要是指菩薩所說的。如序論中所說,此論中有宗論和釋論二類,宗論是以經為宗而達意地說述法義,如起信論便是,釋論是逐經文而解釋,如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便是。

  古來佛教家的套語說道:題是一部的總標。這意思是說,書籍的題目,概括總合地表示著其中說述的一部始終之義。故知道了題號的意義,便可大略領會此書之內容。

  上文已述大乘起信這題號的要義。關於大乘,依照通例的解釋,說是對小乘而言的。但在賢首大師的“義記”中,根據本論一部的旨趣,提出絕對釋和相對釋的二釋,而大有發揮之處,故當再行摘示其大要。

  【詳義】賢首大師的“別記”中,分別地把大約於境,把乘約於心,又把大和乘都約於智。但現在務求簡略,當把此等省略,而直接論述“義記”的二釋。

  第一釋中說,所謂大,以當體為目,以包含為義。所謂乘,於喻為稱,以運載為功。即所謂大,乃對於宇宙人生的本體界的真如的當體當面的名稱。而此本體界的真如,本來是絕對的,所以宇宙人生百般事物無不網羅,雖一塵一毛,亦盡行攝取,無有遺漏。所以說以包含為義。倘說是對於小乘的大乘之義,則因大乘中不攝取小乘,故包含之義無用。所謂乘,是比喻為乘物,即從此處到彼處,所以說以運載為功。倘迷失於宇宙人生的本體的真如中,則成為凡夫,而沉淪於生死海的此岸;倘覺悟了,則成為佛陀,而可在涅槃的彼岸獲得永生的樂果。因此稱之為乘,而說有運載之用。由此可知所謂大乘,是法喻合並的名稱,是所信的境或對象。其次,所謂起信,是確信此道的能信之心。所謂信,是說以澄淨為性,為屬性,毫無混濁的污點。即所謂大乘起信是心境相合之稱。倘是大乘的起信,則是對境揀心;倘是發起大乘之信,則顯示其非小乘之信。須知其意義略有左右。

  第二釋中說,所謂大,就義而言,是指體相用的三大。所謂乘,約於用,即成為佛性的三位運載。則所謂大,是體相用的三大,稱之為義的三大。所謂乘,是說佛性的三位自在地運轉開覺,稱之為用的三大。所謂佛性的三位,即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是也。所謂自性住佛性,是悉有佛性,自性本來清淨,這是吾人本有的佛性,相當於所謂本覺,這是所乘。所謂引出佛性,是說發心修行,而引出本有的佛性,是從初發心直到終等覺,相當於所謂始覺,這是能乘。所謂至得果佛性,是本有的佛性完全顯現終了的極處,即始本不二,相當於所謂妙覺位,稱之為乘所至之處。如此,雖有義的三大和用的三大,要之不外乎一心,一心轉變而成義用的三大。其次,所謂起信,起乃發起之謂,以本覺的內熏為,以佛菩薩善友的外熏為緣。內外因緣相和合,於是對大乘的勝境發起希有的信心,使溷濁的心變成澄清。

  將此二釋比較起來,可說第一釋是約於真如門而釋的,第二釋是約於生滅門而釋的。因為本論的說明中說過:真如門約於體,生滅門約於體相用三,今“義記”的二釋,前面單就體大而釋,後面就體相用三大而釋。真如門是本體界,是絕對界;生滅門是現象界,是相對界,故可以,說二釋之中,一為絕對的解釋,一為相對的解釋。

  最後的論字,“義記”中說,論者,集議論也。即假立主客,問答往復,析征辯論,以建立正理,故名為論。

  馬鳴菩薩造

  【要義】這是撰號,即標明本論的著者。關於馬鳴菩薩的史傳,已在序論中說過,茲不復贅。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菩提於此雲覺,即所求之;薩埵於此雲有情,即所化之人。稱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之人為菩薩。

  染天竺真谛三藏譯

  【要義】標明譯人。真谛三藏本是西印度人,梁武帝大清元年八月十五日到著中國的南濱,翌年八月谒梁武帝。值侯景亂起,國內不靖,又值武帝駕崩,不得已而隱遁,與二三徒弟為對手,專心從事於翻譯。至大建元年,凡二十二年之間,譯成四十九部,凡一百四十二卷,壽七十而示寂。此人與羅、玄奘、不空,並為翻譯家的泰斗。所謂三藏,是經律論的三藏,但對翻譯的沙門,亦尊稱之為三藏,例如玄獎三藏等是也。

 

上一篇:第三章 歸敬頌(序分)
下一篇:第一章 序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