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經咒頌念

 

第三章 歸敬頌(序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湯次了榮講述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眾生 除疑捨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要義】四句一頌,共三頌。頌在梵文稱為伽陀,我們稱為頌,又可稱為偈。和這相對的,叫做長行。頌相當於韻文,長行相當於散文。

  這是說馬鳴菩薩述作本論時,先以虔敬之念,表白歸依佛法僧三寶。前二頌正言歸敬三寶,後一頌說明其理由。序分大別為歸敬序、緣起序、大綱序、發起序四種。可知今相當於歸敬序。

  所謂歸命,梵語曰南無。南無的譯語,據說有十八種,然通常都用歸。“義記”中關於歸命提出二釋:一釋,歸乃趨向之義,命者己身之性命也。即人生最貴重的是自已的生命,今將此生命全部奉獻於三寶,乃表明至誠的衷情,告白絕對的信仰。二釋,歸乃敬順之義,命者諸佛之教命也。這是信奉服膺諸佛的教示禁條的意思。宗密的“注疏”中又提出一釋,說歸者還歸也,命者眾生的六根也。就是說眾生的六根還歸於一心的本源。吾人違背一心的本源,則進入迷界,成為凡夫;隨順一心時,即進入悟界,成為佛陀。這一心即不外乎三寶,故還歸於一心,即表明對三寶崇敬之至誠。藉益智旭的“裂網疏”中也提出此義。十方者,即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的十方,意即無邊的空間。舉無邊的法界,同時攝無限的時間。即橫遍十方、豎徹三世之意。這歸命盡十方五字一句,也關連於佛法僧三寶,就是說歸命於無邊無限的三寶。

  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即佛寶也。在法、報、應的三身中,是報身、應化身的二者。法身攝於其次的法寶中。所謂最勝業,是說佛陀心口意的三業最為殊勝,勝於小乘,在大乘中也勝於因位的聲緣菩的三乘。遍知者是佛的意業。真知即如理智,遍知心真如門恆河沙數的功德。俗智即如量智,是說遍知心生滅門緣起的差別。此真俗二智,稱為如理智和如量智、無分別智和有分別智、平等智和後得智。真智依照事法中的理法,俗智依照理法中的事法。二智圓滿,稱為遍知。色無礙自在者,是佛的身業。佛的色身,自由自在。例如所謂大小無礙,即欲大就大,欲小就小,或現示丈六小身,或現示法界無邊的大身。又如所謂互用無礙,可用眼聞聲,可用耳見物,即六根相通。俗諺雲:目能言如口。迷者尚且如此,何況覺者。又有所謂客地無礙,即事和理互不相礙。又有所謂應機無礙,即若有所化之機,則頓遍十方,然不須分身。所謂救世大悲者,是佛的口業,即用無礙的辯才和無盡的大悲來攝化一切眾生。所謂世,就是世間。在正覺、國土、眾生的三世間,現在是眾生世間。所謂救,是如來的大悲。所謂悲,在眾生緣、法緣、無緣的三緣中,現在是無緣。所謂無緣,即忘記了所緣的眾相,而發生悲心,三緣之中,此為最勝,故曰大悲。這是舉示身口意三業的功德之勝,以標明佛陀。

  所謂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即法寶是也。先說及字,這字有相異和集合二義。相異者,表示前面的佛寶和現在的法寶有區別;集合者,表示崇敬佛寶同時又崇敬法寶。但現在以相異為主。所謂彼身,即前述的報化二身,是用大。所謂體相,即體大、相大二者,是法身。即現在用體相二大來總標法寶。所謂法性真如海,是另顯體大。這體大,即宇宙人生的本體,在有情稱為佛性,在非情稱為法性,而無論何在,皆真實不變,故稱為真如。然又廣大無邊,故名為海。所謂無量功德藏,是另顯相大,即此宇宙人生的本體,在空間上具足無邊的功德,在時間上具足無限的功德,故稱為藏。

  所謂如實修行等,即僧寶,服膺佛陀的教條禁條,發生無漏智,即清淨的智慧,而作契合於真如實相的修行,叫做如實修行。這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所謂等,即在上等取等覺,在下等取地前三賢的菩薩。單說僧,是通稱凡夫和聖者;說僧寶,則限於三賢以上的聖者。又所謂僧,詳言之是僧佉,意思是和合。和合中有理和及事和。理和即理智冥合,契當於真如。事和即“仁王經十地品”中的六和,即心口意的三業和合,以及同戒、同見、同學,是謂六和。吾人凡愚,對理和究非其器;對事和則不可不有盡心力而為之的覺悟。

  所謂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據“義記”說是表明歸命於三寶的理由。造本論的理由,是下面的因緣分。然根據淨影及海東的疏,造本論的理由,僅看此文便已可知,則歸命於三寶。所以要造本論的理由,是要迷界的凡夫,除疑起信,捨邪歸正,使佛種不斷。雖然是非常高尚幽玄的教義,若無努力修行之人,則勢必完全絕跡。是以歸命三寶而造此論。

 

上一篇:第四章 五分
下一篇:第二章 題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