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顧名思義,即敘述助念開示殊勝之處與功德利益。學佛修道,因地求果,必須教依聖典,行本佛言,如理如法,行解相應,方證菩提。今時教界,助念之風,大行其道,大自僧團叢林,小至個人精捨,不論道俗男女,大多熱衷參與。此皆化他殷切之缁素,大力推廣之功,可謂悲心有加,利人無盡,功德無量矣。信願為利群品,不顧鄙陋,爰引經論,佐以事證,聊集成篇,都為一冊,名曰《助念開示的殊勝利益》,以令發心助念者,知所根據,啟迪信心。
助念一法,自古至今,顯密各教,歷代祖師,無不推行。尤其淨宗大德,特重此法,或著書立說,宣揚推廣;或組助念團,躬身實踐。不特中夏如此,日域亦復如此。其弘化之廣,盛行之久,莫能名之。印度祇洹精捨之“無常院”,即最早之臨終關懷助念機構。中國禅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現今寺院或醫院亦多有 “助念室”之設置,其目的皆在使病患眼瞻佛像,耳聞佛號,心緣佛境,在寧靜安詳環境下,念佛往生。
莫論具縛凡夫,臨終障難,須有助緣,以生淨念;即使大修行者,祖師之流,化緣薪盡,亦有請眾襄助之行,如昙鸾祖師自知時至,集眾教誡後,令弟子高聲唱佛,西向稽颡而終。又元照大師終時,命弟子諷《觀經》及《普賢行願品》敷坐而化。又,用欽大師預知命終,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眾唱佛。”黎明合掌西向,跏趺而化。又省庵大師臨終,告眾曰:“吾十四日定往生矣,爾等為我集眾念佛。”又肉身菩薩慈航法師入寂前十數分鐘,寫道:“承善意來看視者,只在窗口探望,代念觀音聖號,切忌手摸頭額、胸口、手脈及鼻息,不但於我無益,反害於我。六十高齡,我已喜歡捨壽,切忌醫藥針炙。”此等出格高士,皆自在西行,雖非以助念而生,然臨終令眾誦經念佛,乃不爭事實。
淨土教法,源自彌陀因地,為國王時,於世王佛前,聞法歡喜,捨俗出家,號曰法藏。法藏悲心無盡,愍諸眾生,無始以來,虛生浪死。故五劫思惟,宏發四十八願,其中以第十八、十九、二十為攝生三願。蓋十方機類無數,不出自力、二力、他力之機,為攝盡群機故,法藏誓言以十八願攝他力之機,十九願攝自力之機,二十願攝二力之機。由是,彌陀本願,無機不攝;六字洪名,無念不生。如天普蓋萬民,似地長養萬物。
然法雖普度,平等利濟;機有萬端,根性不一。現生證悟三昧,生死自如,不需人助者,千萬人中惟一二也。而居多之具縛凡夫,易惡難善,進少退多,臨終若逢善緣,則往生有望,若遇障難,則前途堪慮。是故助念開示,實為大部分人之臨終最佳救法,有志生西者,焉可輕乎?然則,如醫診患者,應病與藥,佛法需觀機逗教,契機契理。助念一法,亦復如是,故行助念,須先明對象之需要性。
何人臨終需要助念開示?
首先,略示何人臨終需要助念開示?
⑴念佛未達一心不亂或功夫成片者。
⑵千念萬念只為臨終一念者。
⑶擔心昏迷、癡呆,沒有正念者。
⑷擔心病苦,障礙往生者
⑸擔心冤親債主現前討債者。
⑹總覺得往生沒有那麼容易者。
⑺擔心家屬不能如法處理者。
⑻擔心沒有蓮友助念者。
⑼平生沒有聞信本願者。
⑽對生死尚有恐懼者。
⑾總是莫名地覺得念佛似乎太少者。
⑿未聞佛法者。
⒀再怎麼念佛,內心都沒有把握往生者。
⒁認為業障太重,不消業障不能往生者。
⒂擔心念佛時妄念紛飛,不能往生者。
……此等人,如恆河沙之多,簡列如上,以作代表。由於未來之不確定性,彼等無法掌握,因此恐懼不安,常存心中,念佛越久,擔心越久,故命終之時,極需助念開示,如法處置。
何人臨終不需助念開示?
其次,何人臨終不需助念開示?
⑴證悟三昧,生死自在者。
⑵聞信本願,明信佛智者。
⑶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者。
⑷三密相應,即生成佛者。
⑸修行得力,定中見佛者。
⑹蒙佛告示,預知時至者。
⑺聖者示現,倒駕慈航者。
⑻大修行人,預知品位者。
……上列者,如滄海之一粟,除聞信本願,易行之外,余者非凡夫可得。蓋本願乃彌陀無條件之絕對救度,信者信“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行者行“念我名者,必定救度”之稱名。以此安心起行,則十者十生,百者百生,千穩萬當矣!
因此,聞信本願之念佛人,有大安心,有幸福感,不憂慮臨終是否助念、如法處理、昏迷、正念、冤親債主現前…等,蓋心知:彌陀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能護持念佛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故其心充滿安穩、快樂、感恩,對佛有信心,對人有愛心,對己有愧心。其共同之現象為:獲得彌陀之大愛,很想愛護別人;獲得彌陀之寬恕,很想原諒別人;獲得彌陀之悲憐,很想慈愛別人;獲得彌陀之救度,很想助人得救;心中未想斷惡,自然不為惡,不令彌陀傷心故;心中未想修善,自然勤行善,欲令彌陀歡喜故。
本願念佛人,即是沐浴在此彌陀的光明攝取中,過著常憶佛、念佛、歡喜、感恩的生活。是故,本願念佛人,獲知有人臨終,應以念報佛恩之心,盡力為其助念,藉此宣揚本願,弘傳名號。此無所求報之付出,正是上求下化之菩薩行,深契觀音之大悲,念佛助亡者出離苦海故;地藏之大願,念佛助亡者不墮地獄故;彌勒之大慈,念佛助亡者往生極樂故;文殊之大智,念佛助亡者得一切智故。彌陀對一切群萌之極致關懷,最充分之流露,即在於對臨終者之蓮台來迎,慈悲加佑。此大悲心,形之誓言,即第十九臨終接引願。以此而言,可謂彌陀乃十方諸佛中特重臨終關懷者,故體解佛心之本願學人,發心助念開示,即是與彌陀,生佛相契,心心相印!
最後,信願丹心一片,至誠奉勸,寄望於臨終助念往生者,欲求當生絕對成就者,應於平生勤聞本願教法,精研本願經論,常稱本願嘉號,以達平生業成,安心自在;不期臨終助念,不求彌陀來迎,做個快樂念佛人,成為西方極樂人。不可心存僥幸,偏依臨終助念,蓋懷感大師《釋淨土群疑論》雲:“臨終念佛雖亦得生,然此輩人萬不一往,或善友邂逅,未必相逢;或眾苦纏身,不遑念佛;或偏風不語,不得稱名;或狂亂失心,豈能注想?或忽逢水火,不暇至誠;或辄遇豺狼,以斯夭命;或逢值惡友,壞爾信心;或飲酒過差,惛眠致殒;或軍陣斗戰,奄爾命終;或迥墜高巖,難修正行。眾多障難,率述難周,無得一向不修,耽茲五欲,但言終日一念即生。”此皆尋常聞見,不論僧俗,人皆有之,宿業所招,現業所感,不容回避。就算無此惡緣,患病而死,難免風刀解體,痛苦逼迫,不遑念佛。就算無疾而終,貪生怖死,家私未明,妻啼子哭,不得稱名。又命終時,病痛在身,未免忍痛忍苦,叫喚呻吟,難得正念。又未終前,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困頓龍鐘,愁歎憂惱,無心念佛。又未老前,正當少壯,狂心未歇,俗務相纏,東奔西忙,無暇念佛。如此平生,稍有一事掛心,便是念佛不得,況臨終哉?
倘若不幸感染SARS而亡,人皆避之,非但無人助念開示,遺體也立即被火化,何能如法處理?故有志生西者,應信佛本願,把握當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早辦大事,預了生死,切莫冀於未來,期待臨終,方不致希望破滅,追悔莫已。切記!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