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第十五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之餘
雲何名法忍?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婬欲法,是為法忍。
復次,法忍者,於內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一相故,因緣合故,其實空故,一切法相常清淨故,如真際法性相故,不二入故,雖無二亦不一。如是觀諸法,心信不轉;是名法忍。如毗摩羅詰經中,法作菩薩說:生、滅為二;不生、不滅是不二入法門。乃至文殊師利說:無聞、無見,一切心滅,無說、無語,是不二入法門。毗摩羅詰默然無言,諸菩薩讚言:善哉!善哉!是真不二入法門。
復次,一切法有二種:一者、眾生;二者、諸法。菩薩於眾生中忍,如先說;今說法中忍。法有二種:心法,非心法。非心法中有內、有外:外有寒熱、風雨等;內有飢渴、老病死等。如是等種種,名為非心法。心法中有二種:一者、瞋恚、憂愁、疑等;二者、婬欲、憍慢等。是二名為心法。菩薩於此二法,能忍不動,是名法忍。
問曰:於眾生中若瞋惱害命得罪,憐愍得福;寒熱、風雨,無有增損,雲何而忍?答曰:雖無增損,自生惱亂憂苦,害菩薩道,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非但殺惱眾生故得罪,為惡心作因緣故有罪。所以者何?雖殺眾生而無記心,是便無罪;慈念眾生,雖無所與而大得福;寒熱、風雨,雖無增損,然以能生惡意故得罪。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自知宿罪因緣,生此苦處,此我自作,我應自受。如是思惟,是故能忍。
復次,菩薩思惟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淨國中,受此辛苦、飢寒眾惱,自發淨願:我成佛時,國中無此眾苦;此雖不淨,乃是我利。
復次,菩薩思惟:世間八法,賢聖所不能免,何況於我?以是故,應當忍。
復次,菩薩思惟:知此人身無牢無彊,為老、病、死所逐;雖復天身清淨,無老、無病,耽著天樂,譬如醉人,不得修行道福,出家離欲。以是故,於此人身自忍修福,利益眾生。
我們自己飲水,現在我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確實會變得很善很美,這是博士給我們做實驗的。譬如比如我們平常喝的這杯水,你在水上貼個「感恩」,貼個「愛」字,這個水的質量就特別好,你要是相反的,貼個我「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水的質量就特別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會生病。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這道理。
現在我們曉得水有見聞覺知,我們用大悲咒水晶杯,這就是大悲水。什麼時候貼上去,一個小時以後你再喝,它確實就管用,你不會念也沒關系,水會看,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結緣 大悲咒水晶杯 敬請加微信18680571807 長期結緣 全年流通
復次,菩薩思惟:我受此四大、五眾身,應有種種苦分,無有受身而不苦者;富貴、貧賤,出家、在家,愚智、明暗,無得免者。何以故?富貴之人,常有怖畏,守護財物,譬如肥羊,早就屠機;如烏銜肉,眾烏逐之。貧賤之人,有飢、寒之苦。出家之人,今世雖苦;後世受福得道。在家之人,今世雖樂;後世受苦。愚人先求今世樂;無常對至,後則受苦。智人先思惟無常苦;後則受樂。如是等受身之人,無不有苦,是故菩薩應當行忍。
復次,菩薩思惟:一切世間皆苦,我當雲何於中而欲求樂?
復次,菩薩思惟:我於無量劫中常受眾苦,無所利益,未曾為法;今日為眾生求佛道,雖受此苦,當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當忍受。
復次,菩薩大心誓願:若阿鼻泥犁苦,我當忍之,何況小苦而不能忍?若小苦不忍,何能忍大?如是種種外法中忍,名曰法忍。
問曰:雲何內心法中能忍?答曰:菩薩思惟:我雖未得道,諸結未斷,若當不忍,與凡人不異,非為菩薩。復自思惟:若我得道,斷諸結使,則無法可忍。
復次,飢渴、寒熱,是外魔軍;結使、煩惱,是內魔賊,當破此二軍以成佛道;若不爾者,佛道不成。如說佛苦行六年,魔王來言:剎利貴人,汝千分生中正有一分活耳!速起還國,布施修福,可得今世、後世,人中、天上之樂;道不可得,汝唐勤苦;汝若不受軟言,守迷不起,我當將大軍眾來擊破汝!菩薩言:我今當破汝大力內軍,何況外軍?魔言:何等是我內軍?答曰:
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
睡眠第五軍,怖畏為第六,疑悔第七軍,瞋恚為第八,
利養虛稱九,自高憍慢十。如是等軍眾,厭沒出家人,
我以禪智力,破汝此諸軍。得成佛道已,度脫一切人!
菩薩於此諸軍雖未能破,著忍辱鎧,捉智慧劍,執禪定盾,遮諸煩惱箭,是名內忍。
復次,菩薩於諸煩惱中,應當修忍,不應斷結。何以故?若斷結者,所失甚多,墮阿羅漢道中,與根敗無異。是故遮而不斷,以修忍辱,不隨結使。
問曰:雲何結使未斷而能不隨?答曰:正思惟故,雖有煩惱而能不隨。
復次,思惟觀空、無常相故,雖有妙好五欲,不生諸結。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榖好養;日以三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雲何得爾?答以上事。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復次,菩薩功德福報無量故,其心柔軟,諸結使薄,易修忍辱。譬如師子王,在林中吼,有人見之,叩頭求請,則放令去;虎豹小物,不能爾也。何以故?師子王貴獸,有智分別故;虎豹賤蟲,不知分別故。又如壞軍,得值大將則活;遇小兵則死。
復次,菩薩智慧力,觀瞋恚有種種諸惡,觀忍辱有種種功德,是故能忍結使。
復次,菩薩心有智力,能斷結使,為眾生故久住世間;知結使是賊,是故忍而不隨。菩薩繫此結賊,不令縱逸而行功德;譬如有賊,以因緣故不殺,堅閉一處而自修事業。
復次,菩薩實知諸法相故,不以諸結使為惡,不以功德為妙;是故於結不瞋,功德不愛。以此智力故,能修忍辱。如偈說:
菩薩斷除諸不善,乃至極微滅無餘;大功德福無有量,所造事業無不辦。
菩薩大智慧力故,於諸結使不能惱;是故能知諸法相,生死涅槃一無二。
如是種種因緣,雖未得道,於諸煩惱法中能忍,是名法忍。
復次,菩薩於一切法,知一相無二;一切法可識相法,故言一。眼識識色,乃至意識識法,是可識相法,故言一。
復次,一切法可知相,故言一。苦法智、苦比智,知苦諦;集法智、集比智,知集諦;滅法智、滅比智,知滅諦;道法智、道比智,知道諦。及善世智,亦知苦、集、滅、道,虛空非智緣滅,是可知相法,故言一。
復次,一切法可緣相,故言一。眼識及眼識相應法緣色;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亦如是;意識及意識相應法,亦緣眼、亦緣色、亦緣眼識,乃至緣意、緣法、緣意識。一切法可緣相,故言一。
復次,一切法各皆一,一復有一名為二,三一名為三,如是乃至千萬,皆是一而假名為千萬。
復次,一切法中有相,故言一;一相故,名為一。一切物名為法;法相故名為一。如是等無量一門,破異相,不著一,是名法忍。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為二。何等二?二名內、外相。內、外相故,內非外相,外非內相。
復次,一切法有、無相故為二。空、不空,常、非常,我、非我,色、非色,可見、不可見,有對、非有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心法、非心法,心數法、非心數法,心相應法、非心相應法。如是無量二門,破一不著二,是名為法忍。
復次,菩薩觀一切法為三,何等為三?下、中、上;善、不善、無記;有、無、非有非無;見諦斷、思惟斷、無斷;學、無學、非學非無學;報、有報、非報非有報。如是無量三門,破一不著異,是名為法忍。
復次,菩薩雖未得無漏道,結使未斷,能信無漏聖法,及三種法印:一者、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二者、一切法無我印;三者、涅槃實法印。得道賢聖人,自得自知;菩薩雖未得道,能信能受,是名法忍。
復次,於十四難不答法中,有常、無常等,觀察無礙,不失中道,是法能忍,是為法忍。如一比丘:於此十四難思惟觀察,不能通達,心不能忍。持衣缽至佛所,白佛言:佛能為我解十四難,使我意了者,當作弟子;若不能解,我當更求餘道!佛告:癡人!汝本共我要誓,若答十四難,汝作我弟子耶?比丘言:不也!佛言:汝癡人今何以言,若不答我,不作弟子?我為老、病,死人說法濟度;此十四難是鬥諍法,於法無益,但是戲論,何用問為?若為汝答,汝心不了,至死不解,不能得脫生、老、病、死。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親屬呼醫,欲為出箭塗藥。便言未可出箭,我先當知汝姓字、親裡,父母、年歲;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鏃者為是何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蟲角;復欲知藥是何處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盡了了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佛問比丘此人可得知此眾事,然後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盡知,此則已死。佛言:汝亦如是!為邪見箭愛毒塗,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盡世間常、無常,邊、無邊等,求之未得,則失慧命,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比丘慚愧,深識佛語。即得阿羅漢道。
復次,菩薩欲作一切智人,應推求一切法,知其實相;於十四難中不滯、不礙,知其是心重病,能出、能忍,是名法忍。
復次,佛法甚深,清淨微妙,演暢種種無量法門,能一心信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如佛所言:諸法雖空,亦不斷,亦不滅;諸法因緣相續生,亦非常;諸法雖無神,亦不失罪福。心一念頃,身諸法、諸根、諸慧,轉滅不停,不至後念;新新生滅,亦不失無量世中因緣業。諸眾、界、入中皆空無神,而眾生輪轉五道中受生死。如是等種種甚深微妙法,雖未得佛道,能信受不疑、不悔,是為法忍。
復次,阿羅漢、辟支佛,畏惡生死,早求入涅槃;菩薩未得成佛,而欲求一切智,憐愍眾生,欲了了分別知諸法實相,是中能忍,是名法忍。
問曰:雲何觀諸法得實相?答曰:觀知諸法無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壞;是為實相。
問曰:一切語,皆可答、可破、可壞,雲何言不可破壞是為實相?答曰:以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語道過,心行處滅,常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何以故?若諸法相實有,後不應無;若諸法先有今無,即是斷滅。
復次,諸法不應是常,何以故?若常即無罪、無福,無所傷殺,亦無施命,亦無修行利益,亦無縛、無解,世間則是涅槃。如是等因緣故,諸法不應常。若諸法無常,則是斷滅,亦無罪、無福,亦無增損功業,因緣果報亦失,如是等因緣故,諸法不應無常。
問曰:汝言佛法中常亦不實,無常亦不實,是事不然!何以故?佛法中常亦實,無常亦實。常者,數緣盡、非數緣盡,虛空,不生、不住、不滅故,是常相;無常相者,五眾生、住、滅故,無常相。汝何以言:常、無常皆不實?答曰:聖人有二種語:一者、方便語;二者、直語。方便語者,為人、為因緣故。為人者,為眾生說是常、是無常,如對治悉檀中說。若說無常,欲拔眾生三界著樂;佛思惟以何令眾生得離欲,是故說無常法。如偈說:
若觀無生法,於生法得離:若觀無為法,於有為得離。
雲何生?生名因緣和合,無常,不自在,屬因緣有者;有老、病、死相,欺誑相,破壞相,是名生;生則是有為法。如對治悉檀說:常、無常,非實相,二俱過故。若諸法非有常、非無常,是為愚癡論。所以者何?若非有則破無,若非無則破有,若破此二事,更有何法可說?
問曰:佛法常空相中,非有、非無;空以除有,空空遮無,是為非有、非無,何以言愚癡論?答曰:佛法實相,不受、不著。汝非有、非無受著故,是癡論。若言非有、非無,則可說、可破,是心生處,是鬥諍處。佛法則不然,雖因緣故說非有非無,不生著;不生著則不可壞、不可破。諸法若有邊,若無邊,若有無邊,若非有無邊;若死後有去,若死後無去,若死後有去無去,若死後非有去非無去;是身是神,身異神異,亦如是,皆不實。於六十二見中觀諸法,亦皆不實。如是一切除卻,信佛法清淨不壞相,心不悔、不轉,是名法忍。
復次,有、無二邊,觀諸法生時、住時,則為有見相;觀諸法老時、壞時,則為無見相;三界眾生,多著此二見相。是二種法,虛誑不實。有相則不應無,何以故?今無先有,則墮斷中,若斷是則不然。
復次,一切諸法,名字和合故,謂之為有;以是故,名字和合所生法不可得。
問曰:名字所生法,雖不可得,則有名字和合!答曰:若無法,名字為誰而和合?是則無名字。
復次,若諸法實有,不應以心識故知有;若以心識故有,是則非有。如地堅相,以身根、身識知故有,若無身根、身識知,則無堅相。
問曰:身根,身識,若知、若不知,而地常是堅相?答曰:若先自知有堅相,若從他聞則知有堅相;若先不知、不聞,則無堅相。
復次,地若常是堅相,不應捨其相,如凝酥、蠟蜜、樹膠,融則捨其堅相,墮溼相中;金、銀、銅、鐵等亦爾。如水為溼相,寒則轉為堅相。如是等種種,悉皆捨相。
復次,諸論議師輩,有能令無,無能令有;諸賢聖人、坐禪人,能令地作水,水作地;如是等諸法皆可轉。如十一切入中說。
復次,是有見,為貪欲、瞋恚、愚癡、結縛、鬥諍故生;若有生此欲、恚等處,是非佛法。何以故?佛法相善淨故,以是故非實。
復次,一切有法二種:色法,無色法。色法分析乃至微塵,散滅無餘,如檀波羅蜜品破施物中說。無色法五情所不知故,意情生、住、滅時觀故,知心有分,有分故無常,無常故空,空故非有。彈指頃有六十時,一一時中,心有生、滅;相續生故,知是貪心,是瞋心,是癡心,是信心,清淨智慧禪定心。行者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燄,此名入空智門。何以故?若一時生,餘時中滅者,此心應常。何以故?此極少時中無滅故;若一時中無滅者,應終始無滅。
復次,佛說有為法,皆有三相。若極少時中生而無滅者,是為非有為法。若極少時中心生、住、滅者,何以但先生而後滅,不先滅而後生?
復次,若先有心後有生,則心不待生;何以故?先以有心故。若先有生,則生無所生。又生、滅性相違,生則不應有滅,滅時不應有生。以是故,一時不可得,異亦不可得,是即無生。若無生,則無住、滅。若無生、住、滅,則無心數法。無心數法,則無心不相應諸行;色、無色法、無故,無為法亦無。何以故?因有為故有無為;若無有為,則亦無無為。
復次,見作法無常故;知不作法常。若然者,今見作法是有法;不作法應是無法。以是故,常法不可得。
復次,外道及佛弟子,說常法法有同、有異:同者,虛空、涅槃;外道言有神、時、方、微塵、冥初,如是等名為異。有佛弟子說;非數緣滅常。又言:因緣法常;因緣生法無常。摩訶衍中常法,法性、如、真際,如是種種,名為常法;虛空、涅槃,如先讚菩薩品中說。神及時、方、微塵,亦如上說。以是故,不應言諸法有。若諸法無者,有二種:一者、常無;二者斷滅故無。若先有今無,若今有後無,是則斷滅。若然者,則無因緣;無因緣者,應一物中出一切物,亦應一物中都無所出。後世中亦如是,若斷罪、福因緣,則不應有貧富、貴賤之異,及墮惡道、畜生中。若言常無,則無苦、集、盡、道。若無四諦,則無法寶,則無八賢聖道;若無法寶、僧寶,則無佛寶。若如是者,則破三寶。
復次,若一切法實空者,則無罪福,亦無父母,亦無世間禮法,亦無善無惡。然則善、惡同門,是、非一貫,一切物盡無,如夢中所見。若言實無,有如是失,此言誰當信者!若言顛倒故見有者,當見一人時,何以不見二三?以其實無而顛倒見故。若不墮此有、無見,得中道實相。雲何知實?如過去恆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未來恆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現在恆河沙等諸佛菩薩所知所說。信心大故,不疑、不悔;信力大故,能持、能受;是名法忍。
復次,禪定力故,心柔軟清淨,聞諸法實相,應心與會,信著深入,無疑、無悔。所以者何?疑悔是欲界繫法,麤惡故不入柔軟心中,是名法忍。
復次,智慧力故,於一切諸法中種種觀,無有一法可得者;是法能忍、能受,不疑、不悔,是名法忍。
復次,菩薩思惟:凡夫人以無明毒故,於一切諸法中作轉相:非常作常想,苦作樂想,無我有我想,空謂有實,非有為有,有為非有;如是等種種法中作轉相。得聖實智慧,破無明毒,知諸法實相,得無常、苦、空、無我智慧,棄捨不著,是法能忍,是名法忍。
復次,觀一切諸法,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法能信、能受,是為法忍。
問曰:若從本已來常空,今世亦空,是為惡邪,雲何言法忍?答曰:若觀諸法畢竟空,取相心著,是為惡邪見;若觀空不著,不生邪見,是為法忍。如偈說:
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
如是等種種入智慧門,觀諸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是法忍有三種行清淨: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罵辱人;不戲諸法,是時名清淨法忍。以是事故,說菩薩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不動、不退故。雲何名不動、不退?瞋恚不生,不出惡言,身不加惡,心無所疑。菩薩知般若波羅蜜實相,不見諸法,心無所著故;若人來罵,若加楚毒、殺害,一切能忍。以是故說住般若波羅蜜中,能具足羼提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