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菩提心,利他,結善緣,回向”之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法門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為根本所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就是: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以這一句的萬德洪名,來熏習我們這一念的妄想。使令我們這一念的妄想心當中,能夠生起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不思議熏,不思議變。生起這種功德莊嚴以後,我們應該要怎麼辦呢?要把這個功德,做怎麼樣的處置呢?就是回向。

  什麼叫做回向呢?就是回轉導向,把這個功德的去處,把它做一個回轉、做一個導向。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這一念心就是有無明,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執著,我們內心有一個“我”,有一個常一的主宰,有一個“我”以後呢,誰能夠念佛呢?“我”能夠念佛,是那個“我”在念佛。念了佛以後,這個功德是誰去受用呢?也是 “我”單獨去受用。這樣子使令我們的功德非常的狹隘,怎麼辦呢?就是“回向”,我們經過這種回向的方便,可以使令我們這個狹隘的功德變成廣大。

  回向法門,在唯識學把它判作方便善巧,唯識學把六波羅蜜開成十波羅蜜,這十波羅蜜裡面,般若波羅蜜開出四個:智、智慧的智;力、力量的力;第三個是願。智、力、願,願望的願;第四個就是方便善巧。就是說,本來這件事情是很難做到的,但是透過這個方法,我們能夠很快的做到,就是說,本來積聚廣大的功德,對我們來說是很困難的,對一個有執著的心情來說,是很困難的,但是佛菩薩的慈悲跟智慧,祂有方便善巧,使令我們這一念心,透過回向,能夠使令我們所修行的功德變成清淨、變成廣大,這個就是方便善巧。這個是整個回向的意義,就是把我們本來這個功德只是流入了這種無明的執著,我們不要使令它趣向這個方向,把方向轉變一下,把它轉變成一種清淨廣大的境界,這個叫做回向,這是回向的大意。我們看印祖的開示。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 書一‧五二 —


我們自己飲水,現在我們知道,水,乃至於一切萬物,都有見聞覺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給它善的訊息,它確實會變得很善很美,這是博士給我們做實驗的。譬如比如我們平常喝的這杯水,你在水上貼個「感恩」,貼個「愛」字,這個水的質量就特別好,你要是相反的,貼個我「我討厭你」、「我恨你」,那水的質量就特別不好,甚至於常常喝人會生病。然後你就懂得為什麼大悲水能治病,就是這道理。

現在我們曉得水有見聞覺知,我們用大悲咒水晶杯,這就是大悲水。什麼時候貼上去,一個小時以後你再喝,它確實就管用,你不會念也沒關系,水會看,所以這個方法很好。

結緣 大悲咒水晶杯 敬請加微信18680571807  長期結緣 全年流通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印祖告訴我們,一個修淨土人,我們日用當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我們在三寶中住,多少為三寶做一點事,掃地、洗碗等等,一切的,我們供佛、供香,這種世間的有為善法。其次講到出世間的善根,“誦經禮拜”這個是種種無漏的清淨善根,不管是世間的有為功德跟出世間的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報,要把它集中起來,回向到往生極樂世界。

  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說,回向應該包括兩個內涵:第一個,約著現生來說,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把這個功德加持在現生的,這個生命還沒有往生之前,能夠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其次,約臨終來說,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印祖就著淨土行人來說,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功德,加持在這兩個方向上:一個是現生;一個是臨終。這是回向往生的辦法。

  “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你這樣子的修持,一切的行門,當然我們以信願持名是正行,其他的布施、持戒,種種的行門,都是淨土的助行,這是萬善莊嚴淨土,這一切的法門,都對往生有幫助,不但是念佛,一切的法門都是淨土的助行,它都能夠幫助我們往生。

  什麼叫淨土助行呢?“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這個灰塵,“眾塵”就是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灰塵,東邊一塊灰塵、西邊一塊灰塵、南邊一塊灰塵,各式各樣的灰塵,這個灰塵分散以後,它就力量薄弱,怎麼辦呢?“聚眾塵而成地”,我們把這個灰塵集中起來,就成一個大地,就能夠運載,有這種運載的功能。或者說“聚眾流而成大海”。這個水,東邊一灘水、西邊一灘水,我們把這個水集中起來,變成一個大海水。回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種凝聚的力量,把我們的功德凝聚起來,不要使令它分散,凝聚在我們所要趣向的目標。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是念佛不回向,這件事就有問題,會使令我們這種功德,就會流散到這個世間的有漏福報去,對我們往生,就不能有一種加持的力量。所以這個回向,它能夠把一切的善法集中,你今天做一點善法,明天做一點善法,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就是“聚眾塵而成大地,聚眾流而成大海”。這樣子“廣大淵深,其誰能窮”。這個就是一個強大的力量,這個回向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它有一種凝聚的力量。這個是說明回向的意義。

  應該怎麼回向才如法呢?這以下說明回向的方法。“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我們回向的依止處是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誓願度生,就是要立定一個大悲心,廣度無量無邊眾生。這就是把我們的胸量擴大。這個地方講“誓願度生”是一個總說。這以下說明怎麼樣能夠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我們把一切的拜佛、念佛、誦經、持咒,乃至於掃地、洗碗,這一切功德“普為四恩”,這個“四恩”就是四重恩:父母的恩;師長的恩;這個國王,古時候國家是屬於國王的,我們能夠修行,就是國王的恩德,或者我們講因為國泰民安的關系,我們能夠修行,所以這個國家對我們的功德也是很大,這個國王也是一個重恩;第四個施主。父母、師長、國王、施主,這個四重恩。“三有”就是三界的眾生,欲有、色有跟無色有。乃至於法界的眾生,這些大地上爬的螞蟻,都是一樣,我們願意把我們的功德,普遍的回向給他們。這樣子講一個譬喻,為什麼要這樣回向呢?功德我自己受用不是很好嗎?前面說過回向往生,我把我的功德回向我自己,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把我的功德回向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不就可以了嗎?這些眾生跟我有什麼關系呢?我為什麼要為他們回向呢?

  這下面印祖講出一個道理。“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就是說,本來我們內心當中積集功德以後,這個內心生起一片的光明,就是一個火,這個無明當中,生起一個智慧火。這個智慧火,你經過回向以後,就像加上汽油一樣,這個光明就更大。或者說“如苗得雨”,你在內心當中,生起了一個功德的幼苗,很不容易,大地裡面,經過你的努力修持,生起一個幼苗,經過你一回向,這個幼苗遇到雨水快速成長,回向有這個好處。

  為什麼說快速成長呢?“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我們跟眾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緣的,我看到你很歡喜;你看到我也歡喜,怎麼說呢?過去有結善緣。這個結善緣,在大乘的佛法也是蠻重要,因為你以後要度化眾生,除了你自心的功德以外,你跟眾生的緣也是蠻重要的,他是不是能夠接受你的教化,這跟“緣”是有關系的。我們看諸佛菩薩的國土,有些佛陀的國土眾生特別的多;有些佛的國土,他的眾生是不多。當然以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圓滿的,圓滿就沒有再圓滿了,這個眷屬的差別,就是這個緣有問題,跟眾生結的緣有差別。

  幾年前有一個斗南的居士,這個居士是方丈和尚的信徒,他有兩個兒子。這個大兒子非常的孝順,也很自愛,讀書什麼,都不要父母親的擔心。第二兒子就是有問題,看到父母親就不歡喜,這個過去生是要討債的,你跟他講什麼,他也不理你,到學校也不好好上課,回到家裡面,就偷父母親的錢,怎麼跟他講就是不聽。你再多講,他就兩、三天不回來。這個信徒他很苦惱,一點辦法都沒有,自己的兒子,是又愛,內心又生氣,愛恨交加,就是問方丈和尚。方丈和尚說:這之間有一點惡因緣,你每天晚課以後,把功德回向給他,把你們冥冥之間過去結的惡因緣,把它消滅掉。喔!果然這個居士他是有信心,他做了差不多是從開學以後,做了半年,快到放假的時候,差不多一個學期。一個學期以後,他再跟方丈和尚報告,這個事情就有轉變,這個小孩子就放暑假、寒假,不但不出去,回來還幫忙洗碗,還幫忙掃地。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緣是會轉變的。

  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力的確不可思議,你冥冥觀想他,把功德回向給他,這個因緣就轉變了。雖然我們只是內心的作意,但是這個世間這個因緣就轉變了,你能夠「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夠度化他,但是大家先結個緣,這第一點。所以有些人,他能夠講經說法,那是他緣結的很廣;有些人會講經說法,緣比較淡薄,這個就是跟過去生有關系,這是就著這個利他來說。

  在自利角度來說,「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這一點我們有時候是不明白,我們凡夫的思考模式是說,這個功德是我的,我應該要堅固的執持住,不要讓它失掉,假設我把功德送給你,我功德就損失掉了,我們凡夫是這種心情。但事實上,以佛法來說,這個觀念是錯誤的,以佛法說,我們生命裡面最大的毒瘤是「我執」,就是無明,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罪業,依止無明而生起。

  反過來說,一切的功德,最殊勝的就是大悲心、菩提心,一切的功德也是依大悲心而生起。我們今天能夠普遍為眾生回向,我們的功德不但不減少,而且是擴大,因為這樣子是會破壞我們無明,增長我們大悲心的。換句話說,我們能夠遠離無明一分,趣向於大悲心一分,我們的罪障就少一分,功德就增一分,佛法的意思是這樣子,要我們棄捨無明,趣向於菩提心,趣向於真如理。所以講,你這樣子回向以後,你的胸量擴大,你這個我執的煩惱也就降低了,所以「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

  龍樹菩薩認為菩薩有兩種:在地前的所謂的「結業生身」2的菩薩,或者我們講肉身菩薩,這個地前、見道位之前的菩薩,整個利他的行為主要的是修理觀。就是我今天為什麼能夠利他呢?就是主要就是發願回向,把功德回向給眾生,在地前的,大概就做這種境界。第二種的菩薩那當然是從空出假,就是法身大士了,真正是到十方世界去,那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

  這種法身大士在經典上說,你沒有遇到他便罷,只要你能夠遇得到,你一定是得到解脫的,你善根沒有成熟絕對看不到,但是你一看得到他你就得度因緣成熟。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學菩薩道的時候,我們是透過這個理觀來增長我們的大悲心,來消除我們罪障的,所以我們這樣子回向一方面能夠跟眾生深結法緣,一方面成就自己的大乘勝行,這個大悲心就增長起來。這個是說明我們回向應該要依止菩提心,而普遍的把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不但是自己受用。

  第三段結勸。「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假設我們今天不知道這種回向所依止的菩提心,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為己有,這種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你雖然很努力的積功累德,也執持名號,但是感果卑劣,你的果報就比不上那個為眾生回向來的殊勝,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淨土的行人,有時候對回向不是很重視,念佛念得很勤,修福報也修得很勤,但是很少會想到普遍為一切眾生回向,很少想到。但是印祖說,假設你不回向,雖修妙行,感果卑劣。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我們應該要選一個殊勝的回向文,把功德做完以後回向,這個需要的。回向於自身的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臨終的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乃至於普及一切眾生,這個是很重要的。這個是我們在靜中修,經過了正修,乃至於對治以後,最後一個,功德的處理,這樣子就是一個圓滿的修持的次第了。

  ——節錄自淨界法師:《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第八講

 

上一篇:《大智度論》詳論忍辱(二)
下一篇:印光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