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四十一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四十一卷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辯業品第四之九

  又經中說業有四種。謂或有業黑黑異熟。或復有業白白異熟。或復有業黑白黑白異熟。或復有業非黑非白無異熟。業能盡諸業。經雖略示而不廣釋。今應釋彼。其相雲何。頌曰

  依黑黑等殊所說四種業

  惡色欲界善能盡彼無漏

  應知如次第名黑白俱非

  論曰。佛依業果性類不同。所治能治殊說黑黑等四。諸不善業一向名黑。以具染污黑不可意黑故。異熟亦黑。不可意故色界善業一向名白。不為一切不善煩惱。及不善業所[夌*欠]雜故。異熟亦白。是可意故。依何意趣除無色善有說此中舉初顯後或色界中有可意白。及明了白可施設故。獨立白名。無色界中有可意白。無明了白可施設故。不立白名。或色界中具中生有二白性故。獨立白名。如契經言。或男或女成身妙行。廣說乃至。死後感得有色意成如白衣光。或明白夜。或於色界具足三業。及十業道。無色不然。而契經中有說靜慮無量無色。皆名白白異熟業者。彼據純淨可意異熟通立白名。然彼契經非了義說。以於上界四蘊五蘊一切善法說業聲故。諸異熟因由業所顯。故非業者亦立業名。證知彼經非了義。說欲界善業名為黑白。惡所雜故。異熟亦黑白。非愛果雜故。此黑白名依相續立非據自性。所以者何。以無一業及一異熟是黑亦白互相違故。若爾惡業果善業果雜故。是則亦應名為白黑。此難非理。以欲界中不善數行力能伏善故。彼苦果雜樂異熟。欲界善劣無有功能。[夌*欠]伏不善。故彼樂果亦無功能雜苦異熟。故惡業果得純黑名。有余師言。欲界善業意樂加行黑白雜起。由此故立黑白二名。非一業體有善有惡。雲何如一為诳害他。意欲令他信附於己。先矯行施乃至出家如是名為雖意樂黑而加行白或復有一於子門人。為欲遮防非利樂事。及令安住利樂事中。以憐愍心起粗身語。楚撻诃罵逼迫有情。如是名為雖加行黑而意樂白。若爾不善應名白黑。以如善業亦有如前意樂加行白黑雜起。然非所許前說無失。諸無漏業能永斷盡前三業者名第四業。此無漏業非染污故得非黑名於理無失。不墮界故。斷異熟故。名無異熟亦無有失。既是勝義白。何故名非白。佛亦於彼大空經中告阿難陀。諸無學法純善純白一向無罪。本論亦言雲何白法謂諸善法無覆無記。此有密意說非白聲密意者何。謂此中說治前三業立為第四。勿所化者生如是疑。如何此中白能治白。為顯能治勝所治故。約招異熟立非白名。以不能招白異熟故。或無學法於超一切染身中可得故。立純白名。非如學法非超一切染身中可得故。不名純白。故彼經中依如是義。於無學法說純白聲。今此經中以無漏業非順愛故。又不能感白異熟故說名非白諸無漏業為皆能盡前三業不。不爾。雲何。頌曰

  四法忍離欲前八無間俱

  十二無漏思唯盡純黑業

  離欲四靜慮第九無間思

  一盡雜純黑四令純白盡

  論曰。於見道中四法智忍。及於修道離欲染位。前八無間聖道俱行有十二思唯盡純黑。離欲界染第九無間聖道俱行。一無漏思雙令黑白及純黑盡。此時總斷欲界善故。亦斷第九不善業故。離四靜慮一一地染。第九無間道俱行無漏思。此四唯令純白業盡。所余諸業無異熟故。非所明故於此不論。故於此中唯說十七。與無間道俱行聖思。能永盡前三有漏業。雖盡諸業是聖慧能。然於此中說近對治。雖身語業亦近治三。非慧相應故此不說。何緣諸地有漏善業。唯最後道能斷非余。以諸善法非自性斷。已斷有容現在前故。然由緣彼煩惱盡時方說名為斷彼善法。爾時善法得離系故。由此乃至緣彼煩惱余一品在斷義不成。善法爾時猶被縛故。頌曰

  有說地獄受余欲業黑雜

  有說欲見滅余欲業黑俱

  論曰。第一第三皆有異說。有余師說。順地獄受及欲界中順余受業。如次名為純黑雜業。謂地獄異熟唯不善業感。故順彼受名純黑業。唯除地獄余欲界中異熟皆通善惡業感。故順彼受名黑白業。如是所說前已遮遣。謂善無能雜不善故。有余師說。欲見所斷及欲界中所有余業。如次名為純黑俱業。謂見所斷無善雜故名純黑業。欲修所斷有善不善故名俱業。此亦非理。二所斷中俱有業不能感異熟果故。若謂此中所說三業。據有異熟說非無異熟者。不應簡言欲見所滅。又強力業理必不應為力劣者之所[夌*欠]雜。是故不應說修所斷諸不善業亦得雜名。亦不應言欲界有善。力勝不善。[夌*欠]伏惡業非所許故。所以者何。以欲界善非數行故。無有能感一劫果故。又經中說有三牟尼。又經中言有三清淨。俱身語意相各雲何。頌曰

  無學身語業即意三牟尼

  三清淨應知即諸三妙行

  論曰。無學身業名身牟尼。無學語業名語牟尼。即無學意名意牟尼。非意牟尼意業為體。何緣唯說色識蘊中有是牟尼非於余蘊。有余師說。舉後及初類顯中間亦有此義。如實義者。勝義牟尼唯心為體。故契經說。心寂靜故有情寂靜此心牟尼。由身語業離眾惡故。可以比知。意業於中無能比用。唯能所比合立牟尼。何故牟尼唯在無學。以阿羅漢是實牟尼。諸煩惱言永寂靜故。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可名身語意三種清淨無漏妙行。永離惡行煩惱垢故可名清淨。有漏妙行猶為惡行。煩惱垢污如何清淨。此亦暫時能離惡行煩惱垢故得清淨名。或此力能引起無漏勝義清淨故立淨名。若謂此亦能引煩惱垢故。謂作煩惱等無間緣。是則不應名清淨者。此亦非理。善心起時非為染心起加行故。染心無間無漏不生。有漏善心能引無漏。故有漏善得清淨名。順無漏心能除穢故。說此二者為息有情。計邪牟尼邪清淨故。又經中說有三惡行。又經中言有三妙行。俱身語意相各雲何。頌曰

  惡身語意業說名三惡行

  及貪嗔邪見三妙行翻此

  論曰。一切不善身語二業。前後近分及與根本。並不善思如次名身語意惡行。然意惡行復有三種。謂非意業貪嗔邪見。豈不契經亦說貪等名為意業。如何今說貪嗔邪見非意業耶。是業資糧故亦名業。如漏資糧亦名漏等。寧知貪等非意業耶。由阿笈摩及正理故。阿笈摩者。謂契經言。貪嗔邪見是業緣集故知貪等非即業性。又契經言。諸愛者表即是意業。故知非愛即意業體。余例應然。勿有計言業即業集。故契經說。愛業有殊。然經主言許有煩惱即是意業。斯有何過。如是所許違。前契經及後正理豈非大過。若謂如說貪能令意造諸惡行。此經雖說貪即是意惡行因緣。非不許貪意惡行攝。如是雖說愛為業因。此愛亦應非不是業。彼例非等此經不言愛能令心起表業故。謂如彼說貪能令意造諸惡行。非此經言愛能令心起諸表業。如何引彼以例此經。證表業因愛亦是業。如經中說諸癡即無明。此經但示癡是無明體。顯非癡者即非無明。如是此經說諸希求即愛。諸愛者表即是意業。辯相差別義已顯成。若非希求便非是愛。若非表者亦非意業。唯除假說則無有過。意業名表如前已釋。正理者何。謂若煩惱即是業者。十二緣起及三障等差別應無。由此證知貪等非業是聰慧者所诃厭故。又能感得非愛果故。此行即惡故名惡行。三妙行者翻此應知。謂一切善。身語二業前後近分及與根本並諸善思。如次名身語意妙行。然意妙行復有三種。非業無貪無嗔正見智所贊故。感愛果故。此行即妙故名妙行。正見邪見雖非益損他。而為彼本故亦成善惡。又經中言有十業道。或善或惡其相雲何。頌曰

 

上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四十二卷
下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四十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