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經咒頌念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二十一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二十一卷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辯緣起品第三之一

  已依三界。辯得心等。今應思擇。三界是何。各於其中。處別有幾。頌曰

  地獄傍生鬼人及六欲天

  名欲界二十由地獄洲異

  此上十七處名色界於中

  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

  無色界無處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續

  論曰。那落迦等下四趣全。及天一分。眷屬中有。並器世間。總名欲界。天一分者。謂六欲天。一四大王眾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如是欲界地獄趣等。並器世間。總有十處。地獄洲異。分為二十。八大地獄。名地獄異。一等活地獄。二黑繩地獄。三眾合地獄。四號叫地獄。五大叫地獄。六炎熱地獄。七大熱地獄。八無間地獄。言洲異者。謂四大洲。一南贍部洲。二東勝身洲。三西牛貨洲。四北俱盧洲。如是十二。並六欲天。傍生餓鬼。處成二十。若有情界。從自在天。至無間獄。若器世界。乃至風輪。皆欲界攝。已說欲界並處不同。此欲界上。處有十七。謂三靜慮處各有三。第四靜慮處獨有八。器及有情。總名色界。第一靜慮處有三者。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第二靜慮處有三者。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第三靜慮處有三者。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遍淨天。第四靜慮處有八者。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並五淨居處合成八。五淨居者。一無繁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得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殁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於大梵前。行列侍衛。故名梵輔。自地天內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轉勝量難測故。名無量光。淨光遍照自地處故。名極光淨。意地受樂。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名少淨。此淨轉增量難測故。名無量淨。此淨周普。故名遍淨。意顯更無樂能過此。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說無雲。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說名福生。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殊勝。故名廣果。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或住於此。窮生死邊。如還債盡。故名為淨。淨者所住。故名淨居。或此天中。無異生雜。純聖所止。故名淨居。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繁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說名無繁。或名無求。不求趣入無色界故。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或令下生煩惱名熱。此初離遠。得無熱名。或復熱者。熾盛為義。謂上品修靜慮及果。此猶未證。故名無熱。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名善見。雜修定障。余品至微。見極清澈。故名善見。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眾苦所依身最後邊。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積集色。至彼後邊。名色究竟。此十七處。諸器世間。並諸有情。總名色界。有余別說十七處名。初靜慮中。總立二處。第四靜慮。別說無想。彼師應言。處有十八。以彼大梵。望梵輔天。壽量身量。無尋受等。皆有別故。豈不無想望廣果天。唯異生等有差別故。前亦應言處有十八。此難非理。無想天生。即廣果天系業果故。若爾大梵所受生身。亦梵輔天系業果故。不應別說為一天處。即梵輔天上品系業。招大梵果。此業望彼。少有差別。故招壽等。亦少不同。若大梵天。望彼梵輔。壽量等別。合為一處。則少光等。壽等雖殊。應合一處成大過失。此例不然。大梵一故。要依同分。立天處名。非一梵王可名同分。雖壽量等與余不同。然由一身不成同分。故與梵輔合立一天。高下雖殊。然地無別。少光天等。與此相違。故彼不應引之為例。上座色界立十八天。故作是言。修諸靜慮。各有三品。謂上中下。隨三品因。生三天處。第一靜慮。大梵天王。自類相望。得有同分。與梵輔處。勝劣有殊。如聚落邊阿練若處。雖相鄰近。而處不同。無想有情。於第四定。為第四處。與廣果天。有差別故。處成十八。此亦不然。初靜慮地。處應四故。無想有情。應離廣果不別立故。若謂隨修三品靜慮。諸靜慮地。處各三者。則大梵王。壽等勝故。應異初定上中下因別用中間勝定業感。故應大梵異初定三。別業所招。成第四處。或應大梵無別有因。無想有情。與彼廣果。壽身量等。無差別故。應無異因。處非第四。故立十八。理必不成。又若必然。應色究竟壽量身量三十二十。或六十四。然俱不許。是故不可約修靜慮三品不同立處有別。因雖有四。處但立三。因但有三。處立四故。又初靜慮。處若有三。應大梵王望梵輔處。高廣逈隔。如上下天。亦應倍增壽量身量。是則一切建立不成。然梵眾天。壽量半劫。身量亦有半踰繕那。至大梵天。量皆一半。若立大梵處為第三。應壽與身量增至二。是則以上。皆應倍增。諸所建立。皆不成就。是故迦濕彌羅國。諸大論師。鹹說大梵王所居。即梵輔處。由茲色界。處唯十六。如是所說。善順契經。七識住中。唯舉邊故。如極光淨及遍淨天。若謂不然。契經應說。如大梵處非梵眾天。無想有情望廣果處。壽等無異。如何別立。彼復說言。第一靜慮。非無壽等建立差別。以彼三天半半增故。若爾大梵。應亦倍增。是則上天建立皆壞。無斯過失。許少光天望大梵天亦半增故。此唯妄執。未見色天。別處極成。有半增故。又壞正理。所以者何。既許依修三品靜慮。得三品果。建立三天。何理中天倍增於下。然其上處半勝於中。故彼所言。唯憑妄執。是故建立色界諸天。唯我國師。所說無亂。已說色界並處不同。無色界中。都無有處。以無色法無有方所。過去未來。無表無色。不住方所。理決然故。但異熟生。勝劣差別。說有四種。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四種。名無色界。此四非由處有上下。但由生故。勝劣有殊。復雲何知。彼無方處。謂於是處。得彼定者。命終即於是處生故。復從彼殁。生欲色時。即於是處。中有起故。雖由生故四種不同。而無上下方處差別。四種何緣次第如是。由漸離欲漸得定故。或即由生次第如是。隨生因力。果少多故。如有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心等相續。於無色界。受生有情。以何為依。心等相續。何緣於此欻復生疑。以諸法中都無有我。心心所法。在欲色中。依托色身。可相續轉。於無色界。既無色身。心等應無相續轉義。故今於此可復生疑。當知彼依同分及命。心等相續。非我為依。及聲攝余不相應行。謂得非得。及與生等。非於此中顯同分等實有自體。前已成故。但顯彼用。謂能為緣。緣謂為依令心等續。眼等四識。一一皆用無間滅意及自色根。為其所依。及為依性。以自色根所依大種。身根及大。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但為依性。身識即用意及身根。為其所依。及為依性。但以身根所依大種。同分命根。得等生等。為其依性。非為所依。意識但以無間滅意。為其所依。及為依性。身根及大。同分命根。得等生等。但為依性。如是欲色有情心等。依色同分命等相續。無色有情。以無色故。但依同分及命根等。心等相續。非無有依。依與所依。二相何別。今詳宗趣。二相別者。要由彼有此方得生。無則不生。是為依相。定有彼相及隨變者。是謂為依及所依相。豈不雖有色同分等。而或有時心等不續。如何說彼為心等依。此責不然。以有別法。能違心等。令不續故。心等續位必有彼依。故彼得為心等依相。現見心等。於死身內。畢竟不生。於生身中。心心所法。決定當起。故彼色等。依相極成。由此故知。色聲香等。於心心所。不能為依。以外事中有色聲等。然心心所。曾不轉故。前所依相。應非遍有。非諸心等皆隨所依而轉變故。心等不隨無間滅意定有轉變。如何可說彼為所依。心等定隨意根轉變。夫隨變者。謂令改易。無間滅意。於正滅時。令後心等入正生位。意根已滅。心等已生。如是即成後隨前變。非同分等為心等依。如眼等根無間滅意。故所依相與依相別。遍諸所依無相濫過。如是欲色諸有情心。四蘊俱生。鹹為依性。唯一色蘊。得為所依。意識所依。亦應兼色。隨色變故。現見大種。酒等惱時。心便改易。無容意識色為所依。夫成所依。定能生變意識非定隨大變生。設大種無。此亦有故。由是大種。望於意識。唯可成依。非所依性。是故六識欲色界中。用四蘊為俱生依性。無色意識。無復色依。彼俱生依。但通三蘊。若爾何故。但言無色心等依於同分及命。此說定同無亂依故。謂心心所。雖互為依。而非定同。不自依故。亦非無亂。在此地生。亂起自他心心所故。同分及命。心等同依。又此地生。唯此地故。依此設起不同地心。由此還令自地心起。唯依此二。名此地生。牽引業生。無間斷故。由斯說是同不亂依。心等不然。故略不說。若無此二。余地四蘊。現在前時。爾時有情。應名余地。非此地攝。自地先業。所牽引果。不相續故。然不應許。是故當知。如欲色界。身同分命。為心等依。雖或有時異地心起。而依身等。於此生中。後定當牽自地心起。如是無色。雖無有身。心等定依同分及命。故頌偏說。同分命根。此是牽引業異熟故。是余異熟相續住因。譬如樹根莖等依住。現見諸樹葉枝莖等。雖同種生。而依根住。是故不應謂眼根等唯依業住無別有依。由斯已釋。生無色界業生心等。須別依因。故本論中。不作是說。心轉即用相應為依。即由此因得非得等。及聲總顯不說別名。謂彼非唯業所生故。設業生者。非恆續故。如何彼法。為心等依。謂彼若無。自地心等。必不生故。猶如身等。或由彼是無亂因故。非生上地成就下善。又無成異地異生性等故。彼為依性。其理極成。有余師言。如坑塹等。雖無風等。燈焰不生。彼法若無。心等不起。故知心等用彼為依。或有門人。作是征诘。不相應行。應如色身。亦能為依。生意識等。故但為說不相應行為心等依。非無色界俱生四蘊無相依義。然於此中。心與受等。為所依性。非彼受等為心所依。非所隨故。要心總了境界相時。受等方能取差別相。故彼隨心。非心隨彼。然心心所。名互相依。互隨轉者。同一果故。何緣不說。欲色界中。此二為依。心等相續。而但說彼依於色身。欲色界中。身同分等。雖恆相續。皆能為依。而身粗顯。是故偏說。或為成立同分命根離身別有。故作是說。非於無色。或余地中。業生心等。恆現前故。或顯同分及命根等亦依身轉。故作是說。雖彼與身互相依止。而身勝故。偏說為依。豈不命根為身依性。亦是殊勝。命根若無。身根等法。皆不轉故。雖無命根彼皆不轉。而身多遇災橫等緣。命等隨身亦有損益。故身與彼為依義勝。即由此義。對法諸師說。無色中以無身故。同分命等。更互相依。經主此中。假為賓主。謬增正義。作是難言。若爾有色有情心等。何不但依此二相續。謂對法者。作是釋言。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二從勝定生故。由彼等至。能伏色想。若爾於彼。心等相續。但依勝定。何用別依。又今應說。如有色界受生有情。同分命根。依色而轉。無色此二。以何為依。此二更互相依而轉。有色此二。何不相依。有色界生。此二劣故。無色此二。因何故強。彼界二從勝定生故。前說彼定能伏色想。是則還同心相續難。或心心所。唯互相依。經主定於阿毗達磨。無所承禀。謬述此言。或由自心憎厭對法。矯作是說。惑亂正宗。誰有妙通諸法相者。當作如是酬前所問。彼立自宗言。無色界心等相續。無別有依。謂若有因。未離色愛。引起心等。所引心等。與色俱生。依色而轉。若因於色。已得離愛。厭背色故。所引心等。非色俱生。不依色轉。此亦非理。若引因力。令彼心等相續轉者。善與染心。現在前位。心等相續。應無所依。又如有情在欲色界。引因力故。心等相續。與色俱生。依色而轉。如是有情。在無色界。引因力故。心等相續。與眾同分命根俱生。不依於色。唯依同分命根而轉。既許欲色有情心等。不依色身定無轉義。何因無色有情心等。都無所依。而有轉義。又彼現許欲色界中心等相續。雖一業果。而必依余心等方轉。於無色界何不許然。又不應說唯有於色未離愛因所引心等依色而轉。現有於色已離愛因。所引心等。與色俱生。依色而轉。生欲色界。色愛已除。無色界心。現在前故。彼雖無色心現在前。而彼有情。不名無色。未離色愛。因果為依。此無色心。相續轉故。下界現起無色界心。既別有依。上亦應爾。又生無色。起余地心。或起無漏。若無自地少法為依心相續者。當言此是何地有情。如是推征。前已數辯。是故經主。所見非妙。上座此中。言無色界心與心所更互相依。如二蘆束相依而住。或如下界名色相依。應诘彼言。如欲色界。雖名四蘊。更互相依。而許彼名別依色轉。如是無色心所與心雖相依止。然復應許別有所依。得相續住。是故違背對法正理。必無有能證義真實。如本論說。雲何欲界。謂有諸法。欲貪隨增。色無色界。亦復如是。為顯諸法三界現行。非皆彼系。故作是說。豈不諸法非異界地煩惱隨增。應舉一切自界煩惱隨增顯別。理實應然。但說多分隨眠顯別。以諸有情多分現起貪隨眠故。言欲貪者。謂欲界貪。色無色貪。亦復如是。略說段食。YIN所引貪。可立欲名。如經頌說

 

上一篇:凡是你所排斥的,其實就是你所要學習的
下一篇: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第二十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