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優婆塞戒經,悲品第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師等不說因果。如來所說因有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如佛初說發菩提心,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為眾生,或說一因、或說二因,或說三因,或說四因,或說五因,或說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因者,煩惱、業、器。言四因者,所謂四大。言五因者,未來五支。言六因者,如《契經》中所說六因。言七因者,如《法華》說。言八因者,現在八支。言九因者,如《大城經》說。言十因者,如為《摩男優婆塞》說。十一因者,如《智印》說。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緣。"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無量無邊因,一切無漏法,無量無邊因。有智之人,欲盡知故,發菩提心,是故如來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當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發心,是故悲心為生因也。"

  "世尊,雲何而得修於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拔濟,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未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我當雲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以色命故,而生驕慢,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惡知識所诳惑,故生親想,如六師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墮生有界,受諸苦惱,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猶故樂著,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於無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無定有性,流轉五有,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受身心苦而更造業,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無明暗,不知熾然智慧燈明,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煩惱火之所燒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為五欲樂,造無量惡,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饑者,食於毒飯,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在惡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惱,猶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流轉八苦,不知斷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饑渴寒熱,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惡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色力、壽命、安隱、辯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生於邊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饑馑世,身體羸瘦,互相劫奪,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盛,當受無量苦報之果,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甘露淨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信邪惡友,終不追從善知識教,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施捨,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眾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眾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為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轉動,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轉動,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眾生故,故名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眾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為難,在家修悲,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所做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上一篇:第二章 緣起論法相、法體與因果法
下一篇:第一章《俱捨論》的產生及其宗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