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經咒頌念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二講流通分——證勸示功德

  昨天,我們把《八大人覺經》的正宗分已經學習過了。正宗分裡面,八大覺的每一覺的內容,都是以解脫道或者菩薩道的形式,通過我們內心的覺照以及在外在行為上的行持,最終能夠達到圓滿成佛的目的。那麼接下來做一個總結。

  所有的佛經都可以分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正宗分,是經典的核心內容所在。流通分,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總結經文的內容,勸說弟子流通;另一方面是講述受持和修證的功德。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這個流通分裡面包含了三層含義,這三層含義,可以總結貫穿整個《八大人覺經》的思想脈絡。

  那麼這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證說。證就是證明,證明諸佛菩薩大人就是以這八覺來修行證道的,這需要證明給我們看。

  第二部分是示說。示就是表示的示,表示再重新顯示一遍解脫道和菩薩道的經文大意,這是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勸說,也就是規勸佛弟子們,通過聞思修三慧,來修學經文中所說八項大事。

  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初到鹿野苑轉四谛*輪,我們叫做三轉四谛*輪,三轉四谛*輪也是證轉、示轉和勸轉。

  證轉:佛陀說,此是苦,我已知;示轉:此是苦,可知性;勸轉:此是苦,汝應知。

  這樣就講了苦集滅道,這世間一切都是苦的,這個苦,我(佛陀)現在已經知道了,是可以知道的,並不是不能知道,大家只要稍微覺醒一下,就可以覺察得到的,那麼就是可知性。佛陀自己覺醒了,這個法又有可以覺悟的可能性,所以勸我們大家,你也要覺悟。

  因此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不是個人主義,也不是主觀的個人為信仰,而是以正法為信仰。

  為什麼以正法為信仰呢?因為這個法是具有可知性的,是可以證明給大家看的,他具備了這樣一種功能。

  那麼,一切佛法講的都是我們人生的根本問題,我們的生命到底有哪些層次?我們思想境界到底有哪些區別?哪個地方是痛苦的,哪個地方是快樂的?痛苦如何去解決,快樂如何去獲得?有了快樂我們如何去保護這種快樂,升華這種快樂?這個就是佛陀說法非常客觀的一個事實。

  因此,佛陀從初講四谛*輪,一直到最後講《涅槃經》,無不是勸我們佛弟子,都要通過這個法,來證明自己的修行境界。

  那麼《八大人覺經》也同樣地貫穿了佛陀客觀說法的這一精神實質,所以最後這一段話,流通分的經文說“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這句話就是證轉,證說,證明諸佛菩薩是從這八覺當中修行證道的。

  覺悟是覺悟什麼呢?第一層含義,覺悟世間是苦的。

  這世間一切為什麼是苦,前面的四覺當中就有詳細地說明:“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包括後面的“多欲為苦”、“愚癡生死”。這種種貪嗔癡慢,整個五濁惡世構成了一個濁惡的世間,所以大家在這裡才感覺不到生命的快樂。這是第一層覺悟的含義。

  那麼第二層呢?我們不但要覺悟世間是苦的,而且還要覺悟這一切苦都是可以解決的。

  沒有哪一個苦是解決不了的,沒有大不了的事情。所以,生死是一件大事,我們不去覺悟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被苦所束縛,被這個苦所欺騙。當我們覺醒的時候,這個苦實際來說,只是一個紙老虎,只是一個夢幻泡影而已。

  過去有人說,在夢境當中,被老虎追來了,這時候他非常害怕,拼命跑,最後老虎快要咬到他了,他一下子嚇醒了。醒過來之後他說:哎呀,幸虧是夢,要不然我命就沒了。這是他非常高興的一點。但是想到這裡的時候,他突然又後悔了,後悔什麼?他說,我早要是知道是夢的話,我就不用跑了,被它吃了就算了。

  所以,第二層含義,佛陀要告訴我們,生死是痛苦的,痛苦可以解決的。

  那麼第三層呢?是菩薩的境界。生死可以放下之後,實際來說,生死才是生命的真正的一個非常微妙的顯現。

  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個生命,擁有六根六塵六識,擁有這個世界的五花八門,色彩斑斓,種種現象,無非是體現我們生命的一種莊嚴,一種福德莊嚴、智慧莊嚴,無非是體現我們生命豐富多彩的內涵。這是菩薩所要覺悟的。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你完全覺悟到了每一個眾生,每一個法,包括我們現在在這裡所具備的身心世界。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在每一個念頭當中,你都看到了他的本來面目,看到了他的真實相狀,然後我們善加利用,而不會被這一切所束縛。

  有一句話說得好:山河大地,身心世界,為我所用,非為我所有。不要以為我們擁有了這個色身,這個色身就是我的,我們只是現在可以拿來用一用。我們擁有財富,可以拿來用,你可以用來布施,用來做好事,也可以用來自己享福,享受。

  所以,一切世界身心無非為我所用,但不是為我所有。如果以為我們擁有了,那種絕對的有,就是一種執著,就是第一個層面的痛苦。

  總結起來,我們的生命有這樣的三個層次。

  那麼,諸佛菩薩,他怎麼來覺醒的呢?就是從《八大人覺經》的這八個步驟來覺醒的。

  所以,我們面對現實的世間,不要逃避,而是更加客觀,更加准確地看到這個世界的各種缺陷。看到缺陷之後,我們想辦法使我們的身心不要受他干擾,這個是求解脫的一個最重要的辦法。

  當你的身心,不再受這個世間的缺陷所干擾,那麼這就是邁向解脫道的一個關鍵所在。

  當我們明白了解脫道之後,我們不忍心看到其他的眾生在受苦,我們就立即把這個道理回過來,向其他眾生說,希望他們也不要受這個缺陷、局限、狹隘的世間所干擾。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舉動就是一個菩薩行了。

  那麼當這兩種行為-解脫道和菩薩行,都做到圓滿極至。也就是說,這個世間,沒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影響我們了,也沒有哪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看不清楚了,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是非好壞,他的作用在什麼地方,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人就是佛陀。

  所以,第一個段是證說,佛陀要證明諸佛菩薩都是從八覺裡面證到的,不是從別處。

  因為別處,我們可以看到包括淨土宗和禅宗,方法雖然非常多,但是他走的路子,無非是解脫道和大乘度眾生的菩薩道這兩條。

  這裡是總結性的,講了一個證明地給我們看。

  那麼第二段,是示說,示就是表示。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內容就稍微多一點。說“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這四句話,是大乘菩薩發心的關鍵所在。

  為什麼在前面,我們把八覺分為前四覺和後四覺,就是因為前四覺是解脫道,後四覺是菩薩道。這是為了我們大家能夠更好地把大、小乘一切佛法的前後次第弄清楚。

  實際上,大乘佛法也走解脫道。可是,大乘佛法走解脫道跟小乘人走解脫道,他有一點區別。

  區別在哪裡?他的區別就是小乘人只求自己解脫,求我們自己看到現實太痛苦了,我自己把問題解決了,好了就出去了。

  那麼大乘菩薩發心,他就不只是為了自己,不只是看到自己的生命那麼痛苦,同時也看到身邊的一切眾生都在痛苦之中,於此很不忍心。

  可以說,《八大人覺經》的落腳點,還是在於大乘,他的“八大人”,“大人”就是菩薩。所以《八大人覺經》被稱為大乘經典。

  在這個總結裡面,“精進行道”,這句話是通大小乘的。

  小乘為了求解脫,不捨晝夜,常行精進。佛在世的時候很多聲聞弟子都是精進修行的。修行三十七道品,修行四禅八定以及修行各種各樣的有利解脫的方法。這是小乘解脫道的“精進行道”。

  大乘菩薩也需要“精進行道”。大乘菩薩修的是六波羅蜜乃至十波羅蜜,而且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都是以般若波羅蜜為核心。

  我們念的《心經》,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的重心就是在開般若智慧。

  所以,大乘菩薩的精進是這樣子的,與小乘有所不同。

  那麼《八大人覺經》裡面講到的“精進行道”,實際上來說,可以修二乘人的解脫道,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也可以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如此種種的方法和行為。

  在這裡面,有一個地方很關鍵,就是 “精進行道”的“精進”二字特別重要。“精”就是精純不雜;“進”就是進而不退。這樣子,我們的內心就會很清淨,就能夠把解脫道和菩薩道這兩樣,貫串在一起了。

  我們要求解脫,就要求一個讓我修行的方法,我們中國大乘佛法裡面,各種修行方法都符合解脫道和菩薩道。比如說淨土宗的念佛,這個念佛法門,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內心清淨的時候,你就把解脫道和菩薩道這兩樣,貫串在一起了。

  為什麼說貫串在一起了呢?你這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聽得也清清楚楚,這個時候,那麼,世間無常、苦空、無我,貪、嗔、癡等種種現象,在當下就沒有起來。你要念清楚,發自內心地念出來,要聽清楚,耳朵聽進去。就在這一念,世間的一切雜染都沒有起來。

  諸位現在就可以試試看,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專注的念,這個時候,你就是解脫的了,這就是解脫道。

  我們總以為,今天念了三句佛,明天沒有煩惱了,以為這樣就是解脫,不是的。當你這句佛號念得專注的時候,就是解脫。

  如果這樣一種心態,你習慣了,不再染著世間的這種心態,你習慣了,那麼你整個身心就不會受世間的影響。

  大乘的這個淨土宗的修法,就是一句佛號。當然了,他還需要一個,就是發菩提心。修淨土的人,不發菩提心,他就不明大乘淨土行。

  淨土宗要求信願行,發願往生西方,要乘願再來度眾生,發這樣的願。那麼有這樣的願,就是大乘菩薩度眾生的一個根本所在了。

  所以,當我們專注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自性眾生也在度,解脫道也同時上路了。

  禅宗亦如此,當你參話頭參到專注的時候,或者你這句話頭真的提起來的時候,世間的一切就與此隔絕了,如果說破了本參,那就更具備大乘菩薩行了。

  密宗持咒,也同樣具有這樣的功能。如果有人學習密咒是為了求得升官發財,求得福報,那麼他出世間的解脫道的法還不夠,還只是修習世間的資糧而已,還是世間法。

  那麼如果你是發了大菩提心再來修密法,這個時候你持咒,你的身心就清淨,就是解脫道和菩薩道同時上路了。

  那麼,這個《八大人覺經》的“精進行道”,精進二字很關鍵。精就是精純,純而不雜,不要雜修;進,就是進而不退。所以修行的關鍵,在於我們學習了一個方法之後,你就要秉持這個方法,精純不雜地去修,要進而不退。

  比如說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念習慣了之後,你的這種心態就能跟禅定吻合,也能跟菩提道吻合,那麼世間這一切就影響不了你。持咒也是如此,參禅也是如此,天台的觀法也是如此,所以叫我們要精進,不要雜進,不要雜亂地修。

  我們這個凡夫有很多毛病習氣,今天求這個法,修了兩天以為沒有效應,實際上是有效應的,只是我們不懂得這個修行的訣竅,以為還有特殊。

  因為不懂得方法,明天看這個法好又修這個,後天又修那個,那麼這樣一來,你的每一個法都沒有形成一個習慣。

  因為你沒有習慣,對法不習慣,修法沒有形成一種力量,所以我們平時還是在五欲六塵當中打滾,還是以我們原先的貪嗔癡來指導生活,這樣子一來,我們就不叫行道了,而是雜亂無章。

  許多高僧大德,每一個宗的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都要勸我們說,就是這個法門最好了,你只要修這個法門就一定能解脫,能成佛,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那麼,我們看到每一個宗派,弘揚自己教法的這個祖師大德,說要專修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他把自己說得好,把別人說得壞。

  怎麼說呢?如果要說只有我這個最好,別的都不好,這個“別的都不好”不能在公眾場合說,因為不能普遍地這樣看待,每一個法門都是最好的,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是針對某一個弟子說,這是可以的。

  比如說我們患了肝炎,醫生拿肝炎病的藥來告訴我們說,這個藥就是最好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所以,善知識告訴弟子,針對這個人,針對這個病的時候,這是對的。

  如果這個弟子不服這個藥,然後出去給別人說,我的善知識告訴我,就是這個最好了,你不要去修別的法,就是這個最好。那麼諸位想一想,這可是大錯特錯。

  我發現有許多修學佛法的人,比如說善知識告訴你,你要專修淨土,專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最好的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你聽了之後,自己沒有精進去修行,也沒有專注地念佛,然後還到處去跟別人說,把自己當成善知識,勸別人不要學經,不要聽法,你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最好了。

  諸位,這裡面你就看到了,善知識的苦口婆心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對機下藥,對機施教呢?就不是了。

  所以,“精進行道”的這個“精”就是精純不雜,“進”就是進而不退,就像鑽木取火一樣,一定要有善知識的指導的情況下,用一個專門的法門去修,我們憑籍這個法門,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度眾生,開大智慧。

  所以,這個是我們修行解脫和行菩薩道的一個關鍵所在。

  大乘菩薩不但對法門要精進修行,精進行道,而且還要“慈悲修慧”。

  “慈悲”就是要為了眾生而發起慈悲心,我修這個法門不只是為了自己解脫,等我解脫之後,我會用種種法門來教導眾生,使眾生得解脫,這才是真的慈悲。

  如果我修這個法門修成功了,我就把這個法門弘揚給天下一切眾生,別的任何法門,我是絕對不學,絕對不弘。如果發了這樣的願,那是很不慈悲的,因為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妙法,佛法的范圍極為廣泛,如果你只是局限在凡夫眾生一己之見上,這個是背離了佛法的根本宗旨。

  當然了,如果有眾生適合某一個法門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專門弘揚這個法門跟他適應,這也是可以的。

  淨土宗三根普被,法門深廣,那麼這樣子,他適應的根基就更為廣泛了。

  但是諸位要知道,雖然淨土宗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的,但是卻不見得所有的眾生都有這個緣分,有這個願力,所以這裡面非常復雜。

  我們修學佛法的大乘菩薩,是以慈悲心為根本的,慈悲心的根本就是沒有法執,沒有我執。

  沒有法執的意思就是:不要以為我弘這個法,這個法弘出去了,我心滿意足才高興;也不要以為現在我是法師,我是弘揚佛法的,我是佛弟子,我讓大家高興了,這就好。不是這樣,我和法這兩樣都不能執著。

  為什麼呢?要看到眾生有痛苦,看到眾生有佛的這樣大智慧,他們卻不知道。我們是為了眾生,一切都以眾生為根本,為著眼點。這個在前面講八覺的時候,每一章中都提到這一點了。所以,這個慈悲心很重要的。

  那麼,有了這樣的精進心,慈悲心。精進當然是要學習法門了,一個法門又有大慈悲心為本,這樣子,我們就可以乘法身船了。

  這個乘法身船,諸位,一般我們看法身,就是佛陀有法身、化身和報身。其實我們眾生跟佛,之所以我們每個眾生都能成佛,就是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有與佛完全等同的法身。每個眾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無二無別的,沒有差別。

  那麼乘法身船的意思就是:法就是我們的身,以法為身。

  為什麼叫以法為身呢?當我們修學淨土的時候,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句阿彌陀佛能夠使我們從苦難當中超脫出來,當你妄想紛飛,不知所以的時候,你就提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世間一切頓然銷圓。一切煩惱痛苦都會當下灰飛煙滅,那麼就這個時候,你實際上是與法身相應了。

  我們的法身非常微妙,你說他有,卻看不見;你說他沒有,卻能夠消除一切痛苦,一切染著,一切執著。

  一切染污都會在法身面前變得毫無影響,毫無障礙,所以叫法身遍一切處。

  一切處的意思,就是一切時間,一切空間,無論你是什麼職位,什麼地位,什麼身份;無論你是在家,還是出家;無論你處在煩惱的痛苦當中,還是處在自在的喜悅當中,只要你與法相應了,你的當下,你的身心自然解脫,這個時候是真正的乘法身船。

  這個“船”字,就是指苦海的此岸能夠到達苦海的彼岸。那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這個法身。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證一分法身,見到佛性了,這是證得一分法身,就是聖人。

  那麼凡夫呢,凡夫的法身是相似的法身,相似的法身是怎麼樣的?

  比如說開悟有相似的悟,天台講的,相似即,分證即。那麼這個相似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修一個法門的時候,如果說禅宗,你修著修著,覺得自己能所兩忘,身心空寂,此時一切煩惱就像天上的烏雲和白雲一樣全部都散開了,只有明亮的太陽掛在空中,或者是萬裡無雲,完全是清澈透明。

  那麼,當我們的整個身心處在這種狀態之中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逐漸地快要離開苦海了,相似的要離開苦海了。

  所以,凡夫是乘相似的法身之船。

  到了真正解脫了生死,解脫了輪回,他那是乘真正的法身船。

  這個法身船,確切地說,他只是一個比喻,比喻要從苦海的此岸到達苦海的彼岸,可以乘法身這條船。

  實際上,從此岸到彼岸,法身一直都在,是充滿了的。如果拿苦海來說,這個法身,應該說是在苦海上面的一座橋更合適。因為橋就是此岸到彼岸,中間沒有間斷,隨時隨處都充滿了的,其中沒有任何痛苦,因為你在橋上就不會沾到苦海了。

  所以,只要你與法身相應,在聖人的時候相應了,你沒有痛苦;在凡夫的時候相應了,你也沒有痛苦。

  如果從自己修行的角度來說,菩薩要明白這種法身從此岸到彼岸沒有痛苦的這樣一種心境。所以,最後這一句叫做“至涅槃岸”,涅槃的彼岸。

  彼岸和此岸,這是很怪的兩種現象。彼岸是涅槃,涅槃沒有生死,而我們凡夫呢,恰恰有生死;彼岸沒有煩惱,而我們此岸有煩惱。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我們經常會想,在這個輪回的世間,我們如何到達彼岸,涅槃又是什麼意思。其實有個比喻說得好,我們生病了,生病之後就去吃藥,吃完藥之後病好了。涅槃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病好了,相當於這樣一種狀況。

  那麼,“病”好了之後你會很快樂嗎?我們大家在這裡聽聞佛法,現在坐在這裡就沒有生病,沒有生病你很快樂嗎?好像也感覺不到快樂,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你很清楚,沒有病痛。

  涅槃是什麼呢?涅槃並不是一個快樂的事情,不是生死輪回當中的凡夫所認為的快樂,比如說五欲之樂,不是這種快樂。

  我們現在感覺到的所有快樂的概念,包括,比如說有些人在這個世間忙得很亂很累,覺得到深山裡面很輕松,放松一下,那應該很快樂的。實際上,涅槃也不是那樣的。也就是說,涅槃的快樂不是我們這個世間所認為的快樂。

  所以,涅槃沒有快樂,涅槃只是沒有痛苦而已,我們這世間感到的所有痛苦,涅槃裡面沒有,確切地說,我們這個世間所感到的所有快樂,涅槃裡面也沒有。

  那麼,當我們把這個世間的一切煩惱雜染、快樂、痛苦,也就是苦苦、行苦和壞苦全部消除了,消失的當下,涅槃就現前了,解脫就現前了。

  所以,當我們體會到這層解脫之後,那麼這個示說的第二層,也就是現實的解脫道和菩薩道。第二層是什麼?就是“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這個是指菩薩先求解脫道。說我們菩薩,發菩薩心要度眾生,你先要乘這個法身船到涅槃岸。然後你再回過頭來,回到生死的此岸,普度眾生使他們能夠解脫,叫“度脫眾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就是以前面的八大覺,以八大人覺的這個事情來開導眾生。從這句話,諸位就可以看出,《八大人覺經》實際上是可以貫穿整個佛法的一切內容。

  那麼度眾生的時候,他的目的在哪裡?如何去度?“開導一切”,開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開示,講開示,請某一個法師來講開示。

  “開”就是把真理開出來,把生命的痛苦開出來給我們看,把生命的寶藏也開出來給我們看。

  當我們就看到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啊,我們原來只是擁有生命痛苦的這個層面,沒想到生命裡面還有極為快樂、極為富有的這一層面。

  開示有好幾層含義,一層是開出我們的痛苦,另一層是開出我們的快樂,還有,就是開出我們最究竟,最真實的諸法實相,這是開。

  “導”,就是引導。開出來之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寶山可能會空手而回,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獲得財富,怎麼離開這個痛苦。所以菩薩還要引導我們去做。

  “開導”,“開”和“導”是兩碼事。“開”是言教,“導”是身教,就是身體力行。

  我們通過自己的修行,要得到解脫之後,再來引導。諸位都知道,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導游,導游對於所引導的這個旅游風景,他要很熟悉,然後他才知道從哪個地方走,走到哪個地方有什麼好的風景。

  菩薩通過修行,從快樂的情景之中走過來,從解脫之中走過來了,當你也獲得解脫的時候,他會非常的高興,非常歡喜。

  實際上,菩薩沒有什麼痛苦,也沒有特別要表現快樂的地方。但是,菩薩給我們講經說法的時候,比如說講到解脫的時候,他會滿心歡喜,表現出非常快樂的樣子。

  這就像導游一樣,實際上,他早就從這裡走過來了,沒必要在這個地方來感受快樂,他隨時都能感受快樂。但是,為了引導眾生,他就在這裡要表現出快樂的樣子。

  同時,他對生死不會痛苦,生病也不會痛苦,但是為了引導眾生感覺到生死的痛苦,所以菩薩在生死當中也要表達出痛苦的樣子。

  諸位看到的許多高僧大德、佛菩薩,像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在涅槃之前還告訴弟子,說自己有背痛。

  講到有背痛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就會問,佛都已經究竟圓滿地覺悟了,為什麼還有背痛?諸位,他是“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這是重點所在了。

  他不但要表現出涅槃寂靜的快樂,而且還要表現出熾熱的生死痛苦。世間本來就有生老病死,這個痛苦誰都不能免,世間是無常的,他要開導給我們看。

  同時,他在痛苦當中,又表現出不受痛苦所束縛,不受痛苦所局限的自在,所以在痛苦當中非常潇灑。

  過去有一位黃龍慧南禅師,他是國師。他平時講大乘禅法的時候,呵佛罵祖。

  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如果我們凡夫眾生在心目當中把佛,種種概念把他樹立起來之後,成為法執,在此當中,牢不可破的法執形成了之後,就很難得解脫。

  所以,祖師大德為了方便,甚至就是連佛菩薩,他都要罵,叫呵佛罵祖。

  其實,不是說在禅師的心中,佛菩薩值得罵,而是我們凡夫執著的這樣一種影相,執著佛菩薩的這樣一種概念,這是我們凡夫硬加上去的一種概念,不是實際的佛菩薩的境界,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呵斥了。

  他這麼呵斥,到了晚年,有一次,他偏風了。半邊癱瘓,嘴巴都歪到耳朵底下去了,說話都說不清楚。

  他的侍者,常侍在他身邊的一個弟子氣得直跺腳,嚇得就哭起來了,說:“你看看,師父啊,你平時呵佛罵祖,這回因果報應到了,這叫大眾怎麼看待佛法,你是一位國師,是一位大德,居然晚年的果報是這個下場。”

  黃龍祖師就跟他說:“你看看,現在你居然還在這個上面這麼執著名相,你要是還放不下的話,我大不了把他掰過來就是了。”

  這個慧南禅師把手拿到耳朵下面,把嘴巴一端,嘴巴就端正了。

  所以,佛菩薩、聖人,他們是於法自在,表現的痛苦,是表演給眾生看的。

  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以前八事,開導一切”的這個“導”就是引導,通過種種形相引導我們,讓我們離開對痛苦的執著。

  那麼“捨離五欲”,諸位,我上次已經說了,在這裡再強調一下。“捨離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還有色聲香味觸,這叫五欲。

  捨離五欲的意思,並不是要我們把家裡的財產,物質世界,一下子全部把他破壞得干干淨淨;

  也不是說,比如說諸位有的長得漂亮的,不是讓你拿刀把臉割一個疤,讓別人看起來難看;

  也不是說你現在名氣很好,然後就故意做壞事弄得名聲掃地;

  也不是說現在吃得挺好的,然後什麼都不吃,把自己餓壞了;

  也不是說你現在休息得很好,然後一天到晚不睡覺搞得精疲力竭,身心憔悴。

  不是這個意思。

  捨離五欲的意思,是讓我們的身心不要受這五欲的折磨,這是重點所在了。

  如果你為了財、為了色、為了名、為了食、為了睡而折磨自己,這樣子的痛苦是極不應該,是對我們生命內在尊嚴的一種殘酷的虐待。

  如果我們因為五欲,因為色聲香味觸而折磨自己,那你就是虐待自己的生命,那麼佛法裡面絕對不允許這樣虐待的。

  捨離五欲,是要讓我們先沒有這一切障礙,然後我們的心才能安住在與佛菩薩、聖人相應的這個法門上面,才能夠修道。

  所以說,“捨離五欲,修心聖道”的前提是感覺,覺悟到生死的痛苦。再重新地示范一遍,就是講了《八大人覺經》的所有內容。前四覺是解脫道,後四覺是菩薩道的就是這一段。

  最後一段是勸說,這是流通分的本意。流通分的真正內在含義就是勸說眾生。那麼勸的是什麼呢?經文說:“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若佛弟子”,就我們大家學佛的人,“誦此八事”,誦就是背誦、讀誦。讀是對著經文讀誦,背誦就是把這記下來。這八事,諸位要記得,不是經文裡面的文字,而是裡面的義理。

  只要你想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念念之中求得解脫,念念之中求度眾生。不忘記眾生,不忘記解脫,只要你起了這樣的念頭,你就是跟這八事符合了。

  所以,“於念念中”,並不是你整天拿著這個經文在那裡誦經念經,不是這個。

  但是,初步是可以讀誦這個經文的,理解這個經文的含義。那麼理解完了之後,把他形成我們自己的人生觀。

  所以,這個“於念念中”,就是指我們平時的每一個念頭,都能夠把這個人生的觀念樹立起來。觀念樹起來,就是看到這個世間的眾生有這樣的痛苦,然後有一種解脫,可以讓我們解脫,解脫了之後,我們還可以享受我們生活。

  這樣一種觀念,你形成了之後,這個“於念念中”,每一個念頭都能夠滅無量罪。

  每一個念頭是什麼概念?比如你要吃飯的時候你就想到,哎,我應該吃飯了,這是一個妄想,在這個妄想當中,你知道你這個妄想背後貫穿著是解脫道、菩薩道的這樣一種人生觀。

  在這種人生觀當中,你的所有念頭都回歸於解脫,回歸於菩提。所以,每一個念頭當中都是“滅無量罪”。

  為什麼會有無量的罪呢?那反問一下,我們平時為什麼會有無量罪呢?就是因為我們平時的一切行為動作,都是落腳在五欲六塵的生死世間。

  我們不學佛法哪裡會知道這些道理?不學佛法,沒有樹立這個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這種觀念之前,我們不是為了名,就是為了利,甚至學佛,也是為了裝點自己的知識。

  許多人知識分子喜歡佛法,只是把佛法當成自己的一種知識,炫耀自己,說:你看,佛法道理我也懂。

  許多知識分子來學習佛法,最怕的就是這一點了。一個知識分子覺得自己樣樣都懂,就覺得自己很光榮,很體面,這正好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中的名,貪著於名相,虛妄的名相,那麼如果是這樣,我們念念中就有無量罪。

  我們學習一切法,樹立了這樣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念之後,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那裡不高興了,你想一個辦法去勸他,讓他高興,讓他能夠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學習;看到自己的家人不高興了,你想盡辦法讓他們高興,讓他們更好地做人,更好地享受這個生活和覺悟自己的人生。你的方法,你的方便手段無論如何,每一個念頭生起來,都能夠滅無量罪,一個罪惡都沒有。

  比如說有人請客,你去參加這個宴會的時候,人家要讓你吃葷的,你在吃葷的時候,你要不忘記解脫道和菩薩道。

  普度眾生需要同甘共苦,然後還要從中解脫出來,不因為此而受到什麼狹隘的,局限的束縛。不要覺得,哎呀,我又怎麼樣怎麼樣了,然後因此而痛苦。不要痛苦,事情來了該怎麼做就怎樣做,你的內心很清楚,你的目的很明確,這樣子,你沒有罪過。

  “於念念中”,這個“念念”包括所有的妄想,所有的方便法門,你都能夠從中消滅一切罪過,一切罪惡。

  所以,這裡面就非常重要,進趣菩提就能夠“速登正覺”。這個“速登正覺”是什麼?就是在念念之中超越一切,超越色聲香味觸法,當下解脫。

  慧能大師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這個“速登正覺”是極為快速的,所謂頓悟法門,頓證法門。

  你在念念之中這樣滅無量罪,他的速度是沒有前後相對之別的。

  我們現在一般所謂的這個相對速度,比如說汽車的時速100公裡,他就比50公裡要快一點。現在稱時速為150、200公裡的稱為高速。這個速是相對的速。

  然而,“速登正覺”的速,他是絕對的速。絕對的速是什麼?打破了時間的觀念。

  如果諸位現在的當下,過去、現在、未來這三際時空,頓時脫落,沒有時空觀念,這一下你就是真正地與正覺相應,速登正覺。

  那麼即使你現在能夠證得當下的正覺,可是我們這個生死的習氣,無明煩惱還會籠罩著我們,還會不時地生起來。

  所以,當你證悟這一點之後,我們要在生活當中,再來觀察自己的習氣,慢慢地破除習氣,那麼一直到把最後一品無明全部破除干淨了,這個時候,才是永斷生死。

  這個永斷生死是指兩層,第一層是斷分段生死,斷分段生死的這個時候,是菩薩的解脫道;第二層是斷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之後是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永斷生死”。

  那麼當我們永斷生死之後,就能夠“常住快樂”。永遠都安住在快樂當中。

  這裡面剛才說的第三段,規勸佛弟子們,通過聞思修這三慧,來修學經文當中所說的這個解脫道和菩薩道。

  諸位要知道了,聞思修這三慧,諸位在這裡聽我說,包括看經文,這個屬於聞慧-聽聞的智慧。你只是聽聞而來的。

  你不來,你不聽,那你就什麼也不懂,聽聞了之後,你懂了,但是,你不要因為是聽了某一個法師說的,或者是看到某一本書上寫的,你就以為這已經是事實了,你就不再思考他。所以第二個階段還要來思考。

  思考的意思,就是把聽聞來的內容,在生活當中再對照起來,看看能不能對照得上。講世間苦,他到底是不是苦的;講世間無常,他是不是真的無常;講世間無常、苦、空是可以解脫的,是不是真的可以解脫。這樣子你觀察,對照的過程,就是思慧,通過大腦,理性地思維,來確定下來。

  那麼第三,修慧。修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要有一個具體的法門,使我們能夠度脫,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這樣子,佛陀,釋迦如來講《八大人覺經》的內涵,就到這裡已經圓滿結束了。這樣就把這個方法以及我們聽聞之後如何去做的這個後面的事情都已經說完了。

  那麼《八大人覺經》,我分開五個部分跟大家介紹的還要最後一個部分:第五—結束語。

  結束語就是對大家有一個交待,本經的開頭沒有“如是我聞”,結尾也沒有“信受奉行”。

  這個開頭,按照一般的經典,大乘經典的記載,是不符合佛經體裁的。因為佛經的體裁需要開頭有“如是我聞”,結尾有“信受奉行”。

  這個情況為什麼是這樣,我在前面跟大家已經說過了,因為《八大人覺經》是屬於結集的經典,屬於後人匯集的一種經典。就是把整個佛說的經典當中精要的這幾部分摘錄出來,放在這裡的。

  這個經文的內容、義理非常符合佛法,可以統攝整個佛法義理的小乘解脫道和大乘菩薩道。並且,是從凡夫的現實苦惱的世界著眼。

  現實苦惱的世界是什麼呢?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是從苦惱的地方著眼,從我們現實的地方著眼,逐步修法獲得解脫,然後念念不忘眾生的疾苦。

  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忘記社會大眾的疾苦,要回到苦難的眾生當中,修習一切大乘佛法,最終獲得大乘佛法的精髓。

  大乘佛法的精髓就在於徹底地領悟諸法實相,從而得到成就圓滿的佛果。可以說這是一部“佛法修證次第”的略論,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前四覺的解脫道完全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三法印;後四覺的菩薩道也完全符合“一實相印”的大乘法印。這就是真正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重要法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上一篇:淨空法師:只有持戒的人能聽得懂經典,不持戒的人聽經聽不懂
下一篇: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一講 正宗分——大心普濟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