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用己心去接師心,故事總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教因為神聖而真實,哲學因為真實而神聖。生活在忙碌、緊張、動蕩、紛亂的今日社會,必須尋找一股安定我們浮躁心靈的力量,而禅,無疑是祛除我們心中焦慮疑懼的力量。本書中,星雲大師精選禅宗公案兩百則,從現代人的觀點,重新解釋禅的新意,幫助您隨時汲取禅師靈活幽默的智慧,可以說該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

  禅的宗旨不可言說,要在不可說處下手,才是平坦大道。用己心去接師心,才能直通清淨自性。星雲大師精選禅宗公案兩百則,從現代人的觀點,重新解釋禅的新意,幫助您隨時汲取禅師靈活幽默的智慧,在無常的歲月裡,活出充實自在的人生。

  風動?幡動?

  禅宗惠能大師得到衣缽之後,在獵人群中隱居了十幾年,後因機緣成熟,開始行化於世間。有一天,途經法性寺,看到兩位出家人對著一面幡子,面紅耳赤爭論不休,六祖上前一聽,才知道他們在爭論旗幡所以會飄動的原因,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麼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在動。”另一個就說:“沒有幡子動,又怎麼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子在動。”兩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惠能大師聽了,就對他們說:

  “二位請別吵,我願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在動,也不是幡子在動,而是二位仁者的心在動啊!”

  從這則公案可以看出禅師們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現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前,因此要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其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已經去除差別妄想,是否能夠證得涅槃寂靜。

  佛今在何處

  唐順宗有一次問佛光如滿禅師道:“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禅師答道:“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虛空,常住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慮!”

  順宗皇帝不以為然再問:“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禅師進一步解釋道:“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順宗皇帝聽後非常欣悅,對禅師益加尊重。

  有人常常問道: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藥師佛在東方世界,那麼釋迦牟尼佛現在又在哪裡兒呢?其實釋迦牟尼佛正在常寂光土,而常寂光土又在哪裡裡呢?

  這種問題,經禅者答來,就非常活潑,因為有心,看到的是生滅的世界,那是佛的應身;無心,看到的是不生不滅的世界,那才是佛的法身。無心就是禅心,唯有用禅心,才知道佛陀真正在哪裡裡。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滅不是生滅的滅,滅是涅槃境界。在常寂光土則滅除一切煩惱、差別、對待,是絕對解脫快樂的寂滅世界。

  佛心是什麼?

  慧忠禅師有一次問紫璘供奉(僧官職稱)道:

  “供奉學佛多年,‘佛’是何義?”

  紫璘不假思索,隨口回答道:“佛者,是學悟之義。”

  慧忠禅師進一步問道:“佛會迷嗎?”

  紫璘不以為然,忍耐著反問慧忠禅師:“已經成佛,怎會迷呢?”

  “既然不迷,覺悟作什麼呢?”

  慧忠禅師的反诘,紫璘供奉無語可對。

  又有一次,供奉在批注《思益梵天所問經》,慧忠禅師就說道:

  “批注經典者,必須要能契會佛心,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才能勝任。”

  紫璘不悅的答道:“你說的不錯,否則我怎麼會下筆呢?”

  慧忠禅師聽後,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面放一雙筷子。問紫璘供奉這是什麼意思?

  紫璘茫然不知,無語可對。

  慧忠禅師終於不客氣的訓誡道:“你連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說已烴契會佛心呢?”

  慧忠禅師的水米碗筷,已經說明,佛法者不離生活也,離開生活,則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遠離生活批注佛經,則離佛心遠矣。

  六祖大師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希望參禅論道者,莫離“世間、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談論也。

  放下!放下!

  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裡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地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佛陀慈祥地說著。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您的話呢?隨您說什麼,我全都聽您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裡裡還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只好離去。

  我們想明心見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來。在懸崖的地方,把手放下來才能得救,否則拚命執著,怎好救你脫離險境呢?

  古鏡未磨

  有道禅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賣茶的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忱招呼,並且問道:“禅師!辛苦了吧?喝茶嗎?”

  只見有道禅師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點一下頭,其它一句話也不說。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謹慎的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師!禅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告訴我,我就供養您!如何?”

  有道禅師:“你問吧!”

  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禅師很快的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後如何?”

  有道禅師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為然,說道:“對不起!恕我不供養。”說著轉身就入店內去了。

  有道禅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十年參禅,現在連個店主我都不如,可見其禅道之高了!”於是決下苦心閉門深修,以求開悟。

  三年後,有道禅師又出現在茶坊的門口。店主仍親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禅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

  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後如何?”

  有道禅師再回答道:“黃鶴樓前鹦鹉洲。”

  店主聽後,誠懇的說道:“請禅師接受我的供養!”隨即轉身呼麼道:“伙計!泡茶,泡茶,泡好茶!”

  古鏡有否磨過,有道禅師說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鏡喻我們自性,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減,本自朗照,何能分別未磨已磨。自性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有道禅師未能認識如古鏡之自性,難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鏡未磨“此去漢陽不遠”;古鏡已磨,“黃鶴樓前鹦鹉洲”;即能認識自性當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

  禅心與經語

  日本道元禅師,三歲時喪父,八歲時喪母,從小就由叔父收養,十四歲時在京都建仁寺出家。

  我國宋朝時代,道元禅師來我國留學,當船在慶元港停泊時,一位年約七十多歲的老禅師上船來購買木耳。道元禅師很親切地跟他招呼,言談中知道老禅師名叫有靜,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煮飯),於是就對他說道:“禅師!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著趕回去,在我們船上過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靜老禅師也非常有禮的回答道:“謝謝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裡正好煮面供養大眾,今天特地出來買木耳,以便今晚帶回,趕著明天應用,所以不方便在此過宿。”

  道元禅師道:“就算您不在寺裡,難道就沒有人代理嗎?”

  有靜老禅師道:“不,不能讓人代理,我是到了現在這種年紀才領到這分職務的,怎可輕易放棄或請人代理?何況我未曾獲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壞僧團的清規。”

  道元禅師道:“您已是年高德邵的長者,為什麼還要負責典座這種職務呢?應該安心坐禅,勤於讀經呀!”

  有靜老禅師聽後,開懷大笑,說道:“外國的青年禅者,你也許還不了解何謂修行,請莫見怪,你是一個不懂禅心經語的人。”

  道元禅師羞愧地問道:“什麼叫禅心經語?”

  有靜老禅師不做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師再問道:“什麼叫修行?”

  有靜老禅師咬字清楚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師在宋代時,到我國來學法,走遍我國名山叢林,後在浙江天台寺如淨禅師處得法。回日後,努力弘揚禅道,成為曹洞宗的開宗祖師,著有《正法眼藏》、《普勸禅儀》等禅門重要著作。道元禅師初到我國時,即遇到有靜這位老禅和子,可以讓他知道中國禅林裡真是藏龍臥虎,一個煮飯的老者,禅風高峻,深不可測。

  什麼叫禅心經語?什麼叫修行?有靜老禅師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當然這不一定指的什麼,也可以說“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還不夠包括禅心經語嗎?

  禅 味

  唐朝時,有一位懶瓒禅師隱居在湖南南岳的一個山洞中,曾寫了一首詩,表達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籐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

  這首詩意,已說明他的灑脫生活,後來這首詩傳到唐德宗的耳中時,德宗很想見見這位禅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於是就派大臣去迎請禅師,大臣拿了聖旨尋找到了巖洞,正好瞧見禅師在洞裡舉炊,大臣便在洞口大聲呼叫道:“聖旨駕到,趕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懶瓒禅師,卻裝聾作啞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頭一瞧,只見禅師以牛糞升火,爐上燒的是地瓜,火愈燒愈熾,煙火彌漫,整個洞裡洞外黑霧缭繞,燻得禅師涕泗縱橫,侍衛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禅師,你的鼻涕流下來了,為何不擦一擦呢?’

  懶瓒禅師頭也不回的答道:“我才沒有閒空為俗人擦拭鼻涕呢?”

  懶瓒禅師說後,隨即夾起炙熱的地瓜,就往嘴裡送,並連聲贊道:“好吃!好吃!”

  大臣見狀,驚奇得目瞪口呆,因為懶瓒禅師,吃的是一塊一塊的石頭。懶瓒禅師吃時,順手撿了兩塊遞給大臣,並說道:“請趁熱吃吧!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貧富貴賤,生熟軟硬,心田識海中不要把他們分在兩邊。”

  大臣見禅師這些奇異舉動,和說這些難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趕回朝廷,據實報告皇上,皇上德宗聽了十分感歎地說道:“國有如此禅師,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有人間比丘,也有獨居比丘。人間比丘弘法利生,服務社會;獨居比丘深山巖穴,清淨修道。有些人間比丘是人在紅塵,心在山林;有些獨居比丘人在道場,心在世俗。像懶瓒禅師,遇到皇帝的寵召,視如閰王的召魂;寶物的賞賜,看作拖累負擔;實在已是一個超越人間的聖僧了。

 

上一篇:傳喜法師:“人成即佛成,”炎黃子孫,應有點“儒釋道”的味道
下一篇:今天臘月二十二:文殊菩薩成道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