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淨土法門導評
當今中國佛門,存在許多重大理論誤區與爭論,主要有這樣幾點:一是淨禅密誰更適合今人修習;二是《三經一論》外還有更重要的淨土思想嗎?三是千家淨土,誰才是暢佛本懷說。其他還有修淨土要先念《地藏菩薩本願經》滅罪後才能修麼?念觀世音菩薩也能往生,何必唯推六字等。
第一個爭論不難說清楚,佛門中所有法門都是講機對緣,根性適合哪個法門,那個法門就是最殊勝的。當今中土禅、密、淨、天台、華嚴,整體形成了佛教的博大精深,都需要延續,需要宏。但對末法眾生根機而言,只能靠淨土了脫生死。
第二個問題,《三經一論》之外,還有值得推崇的淨土思想嗎?這實在是當今佛門最混淆方便與究竟、導引與入室的大爭論。要破這個疑問,不能不提佛門三位大德,以及他們所闡宏的淨土觀念。
首先要講的大德是被佛門稱為“如來第二”的龍樹菩薩。經載龍樹菩薩早已成佛,號妙相雲如來。如來滅度後700年誕生人間,以八宗共祖的尊位宏揚佛法。龍樹菩薩把八萬四千法門剖判為難行道和易行道。認為只有淨土法門才能當生成就。其他任何法門均須多生多劫方能成就。龍樹菩薩首先提出在《三經一論》外,還有一個更為殊勝“不因修習而得善利”的淨土觀念。他認為“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的淨土理論,還只是下勢力念佛,住法相還屬中勢力念佛,必須要轉換到上勢力念佛,才能得到“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說法,住無生法忍”。針對“由因向果”的淨土觀念,他作偈曰“有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為時即現身,是故我皈命”。“一句名號,六度萬行未行也行”。龍樹菩薩是最早,最准確,清晰開示阿彌陀佛本願的本質特征是“不因修習而得善利”的第一位大德。他的重要貢獻在於開啟了一個教法,即“一句名號入無生法忍”的根本教法。
第二個要提的大德是中國唐初和尚善導大師。善導和尚年代距今1300余年,據稱是彌陀化身再來。著書有《觀經四帖疏》四部;《往生禮贊》一部;《觀念法門》一部;《法事贊》二部;《般舟贊》一部。共九部。善導和尚全面繼承細化了龍樹菩薩的淨土觀念,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門”淨土非如來本意,只是順應了當時眾生自以為是、自以為有力、自以為樂的根性。依此修習也有利益,但不是淨門的根本教化和根本利益。他勸慰眾生回到彌陀本願上來,即“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的究竟利益上來。
在《觀疏》九部中,善導和尚對“要門”淨土和“他力回施門”的兩種淨土做了定義和解析。對如來教法的“要門”淨土,善導和尚在文中指出“其要門者,即此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施二行,求願往生也”。(觀疏摘錄37面)。這段文清晰說明“要門”淨土的核心理念是觀心和約教,斷惡以修善,以其所行回向西方極樂國,換取往生之利益。他的特征是:“由因向果”,漸行漸進。
闡述了“要門”淨土的核心教義,善導和尚又勸慰眾生要回到本願淨土上來,他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一段文共有三層深意。一是肯定“定散”二門修習是淨土的一部分,二是依此修習也有利益,三是“定散”二門的淨土只是一種引導,非暢佛本懷之說。正如龍樹菩薩所開示的有我又有佛的小勢力念佛要引導轉向到中勢力念佛,再引導轉向上勢力念佛,只有上勢力念佛才能讓修行人本性徹彰,住無生法忍。
由“定散”二門淨土修習觀念,回到本願上來,為什麼又“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呢?
這是一個重要提示。一是觀心約教只有很少人能做到。要意在眾生,稱名皆悉到彼國,化諸佛功德為己功德。而“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的淨土,帶有狹隘的自我修習意識,不具備淨門化諸佛功德為己功德和徹彰本性的內涵。
在這種名召萬德,名具萬德的大方便教義下,我人那點功夫顯得微不足道。這種“不因修習而得善利”的根本教法,是個人修為轉向佛覺佛位的根本轉折。
應當看到,由於中土悠久文化的影響,佛門聖道門理論的影響,當今佛門主流修習意識,還是苦修、齋戒、觀心、善行,認為這才是修行。如果立異議,必被視為叛經離道。而末世眾生,由於根性,這種行門很難惠以真實之利。善導和尚的重要貢獻在於把“他力回施門”的真實內涵和究竟利益,在九部文中作了精辟的闡述。
善導和尚是怎麼闡述淨土法門最本質的特征和根本利益的呢?
在《法事贊》中,善導和尚作偈曰“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莊嚴無殊異,皆是彌陀願力成”。
稱名即生,和諸佛無任何差別,這種殊勝的念佛利益,不是因為我人觀心、持戒、行善等功夫圓成的。而是因為彌陀願力,讓我人當下獲得涅盤之利。這種由功夫得善利,到“不因修習而得善利“的根本轉折,在觀念上很難讓今人接受。當年如來在證道後第47天,即宏揚該教法,由於不對機,太過猛烈,五千菩薩退席,四眾杜絕視聽,被如來稱為難信之法。
從龍樹菩薩到印光大師,大德們知眾生愚昧其理,但不塞其道。在邊講“要門”淨土時,用最精湛、懇切的語言和教誨,支撐著這一圓頓的教法。
大德是如何舒展心志的:
釋迦佛:“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善導和尚說:“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指六度萬行)”。
龍樹菩薩曰:“其佛本願如是: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一說法,住無生法忍”。“稱六字洪名,六度萬行,未行也行。”
慧遠初祖:“一句名號,實相生,名號即一真法界”。
藕益大師曰:“名號位中真佛眼,不知畢竟付何人”。
蓮池大師曰:“越三祗於一念,齊諸佛於片言。”
法然大師:“往生者初一念也,名號本來往生”。“當體一念定終身”。“名號即是法界身”。“往生極樂出息不待入息時”。“今此名號,本然自性具足,若立異議,皆人我執情”。“名號即真實往生,非有來去”。“往生即涅盤”。
徹悟大師曰:“念佛時即成佛時,念佛時即見佛時,念佛時即往生時”。
慈法大師曰:“一句名號,我人與佛有對等緣起”。“一句名號,現行八地事”。“一句名號,即佛受”。
不用多摘錄。已能清晰看出淨土正念那種“不因修習而因願力”的殊勝教法。
第三個要提到的大德,是近代的印光大師,即淨土十三祖。
當千家淨土迭起,爭論異常,修行人莫衷一是的時候,印光大師以佛門黃鐘大呂的威嚴和嚴謹,為淨門行人指明了修行方向,他說,“善導和尚是彌陀化身,他所著《觀經四帖疏》九部,應視為佛說,是修淨土的指南針。”
一錘定音,印光大師以其不可動搖的大輪之光,為遠離佛世,德薄垢重的眾生楷定了修習方向。
印祖是如何闡述和直白淨土法門,從而支撐善導和尚的淨宗理論的呢?他在給三江口念佛居士林的居士們回信說,修淨土往生成佛,好比射箭,靶子是大地,人人得而射中。他還說,念佛往生比升天道還容易。
印祖對淨土之殊勝利益的直白,已經排除了功夫淨土的對稱性。功夫淨土由於教法的內涵,是有門坎的,講齋戒和觀心、布施、精進等善行,只有少數人才可能“射中靶子”(比喻往生)如果不靠彌陀報德的回施,只能讓芸芸眾生徘徊在功夫的門欄面前,畏懼而不敢入。
印祖的“念佛射靶子”的比喻,既震聾發聩,又輕風拂面。他用比喻輕啟了我人曠世難遭的他力回施門殊勝教義,讓我人信受,隨順得入,而獲得究竟的利益。印祖意猶未盡的說“一句名號,了義了義之了義,圓頓圓頓之圓頓”。印祖又借詩一首去舒伸心曲:
“客路西山任彼戀,自是不歸歸便得,勿聽隔山人傳信,故鄉風月誰與爭。”
修行即是回家,阿彌陀佛是我人父母,本來往生,鹹得(白得,沒有交換條件)往生,沒有門坎。想回即回,名號就是路。“就路還家。”
印祖說,阿彌陀佛盼我人回家,比我們想回家超過百倍、千倍,萬倍。知道這一點,斷不會滯留娑婆。
“千修千人去,不會漏一人”決定了彌陀攝受的人群,一定含形形色色的眾生。有戒無戒,愚根利根,統統往生。即使“十惡五逆,回心也生”。
印祖的淨土觀,若信受不疑,這該是多麼壯觀的浩浩蕩蕩的往生圖!
為什麼這麼容易往生成佛?
印祖揭示了教法中彌陀回施與我人信受稱名的內涵。當我人稱念佛名,名號內本具的佛性便徹彰進入一切法界,入一切地,入一切時,所以名號實相生,名號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原文是;“淨土法門是果覺為因心,因徹果海,果徹因源。”
念佛人的起點是佛覺佛位,念佛的因和諸佛的德融入一起,好比一滴水倒進大海,滴水也稱海。在名號的舒展任運之中,我人的一切業力,被名號的大願大力稀釋沖刷,帶著業定格在西方極樂世界。
印祖還就教法定位和受用,作了精確定義。他說: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因真果真,因不真果也不真。
這是訖今為止,從如來、龍樹直到十三祖印光,對修淨土最懇切的忠告。龍樹菩薩、善導和尚和印光大師三位大德,開辟奠定了“不因修習而得善利”的淨土觀,為末世眾生得度燃起了希望之光。
第二講 善導和尚九部文對淨土的定義
勿庸諱言,當今中國的淨門修習主流是“要門”淨土,即“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定善散善的修行理念。這種行持依據是如來教法的《三經一論》。善導和尚對此教法也作了肯定,認為也有利益。但這不是如來的根本教化,和究竟利益。認為這只能作為一種淨土的入門引導。正如龍樹菩薩所說小勢力念佛要轉中勢力念佛,中勢力念佛,要轉大勢力念佛,才能得究竟涅盤之利益。
善導和尚對教法的定義、轉折、受用均做了精確的闡述。
在《法事贊》中,善導和尚說:“直為彌陀誓願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莊嚴無殊異,皆是彌陀願力成”。“低頭拜佛在此界,抬頭已到極樂國”,“回心念念生安樂。”這種名號當下圓成的殊勝利益,不是靠我人那點微末的功夫,而是因為彌陀因地誓願回施,我人只是隨順接受果位的贈予,而當下定格在西方極樂國。
彌陀弘誓是什麼?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群苦,誓不成等覺。”
聞名入剎,當下定格。彌陀是大施主,我人只是接受贈予。這種別於功夫淨土的教義,被大德們定義為“他力回施門”。
對淨土行持和利益,善導和尚有不同他意的诠釋和定位。
“要門”淨土之回向定位,是將定散二門的功德,回向極樂,以換得往生之利益。原文為:“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見善導觀疏法語37面)
“他力回施門”之回向定位:“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回向也”。(23面,一句名號,人原地未動,成了乘願再來的佛。為十法界唯心變現做了證明。
“要門”淨土概定行門是觀心、斷惡、行善、布施、精進等六度萬行,這和八萬四千法門是一個套路。
他力回施門的行門,則重在念佛號,認為念阿彌陀佛才是真行。原文為“言阿彌陀佛即是其行”。(12面)
這種全新的行門理論,把只有少數人才能向背的佛門,為所有的人打開了問津的大門。
蓮池大師為這種全新的理論作了釋疑,他開示說,稱六字洪名能將名號內具的功德召喚出來,將一切佛菩薩的功德全體轉化為念佛人的功德,最重要的召喚是自性的彰顯,這是最根本的利益。
就是這個根本的利益,善導才勸慰我人,“意在眾生,一心稱念彌陀佛名”。
稱“南無”已往生,稱“阿彌陀佛”,就是六度萬行。特別的法門,特別的教義,讓末世忙於生計,無暇六度萬行的苦難眾生,頓時燃起了熊熊的通身靠倒在六字上的火焰。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窺探出龍樹菩薩“一句名號,六度萬行,未行也行”的深刻含義。
“要門”淨土的往生意,是由因向果,即死的一刻,被接引往生成佛。
“他力回施門”教義,對往生的定義則為涅盤。“出息不待入息時”,在名號功用下,當下定格成佛,沒來沒去,無有生無有死,空性圓證,實相即生。
實在說,我人這個四大和合的肉身尚在食人間煙火時,說稱名之下圓成佛道了,幾乎沒有人信。實際上,對這個教法難信的瓶頸,就在這個地方。不破除這個瓶頸,說“念佛時即成佛時”便成了“要門”淨土宏法人的安慰說。
如來早知眾生在淨門修習時,被這個瓶頸處卡住,不能逾越。在《圓覺經》中開示曰“相在塵域,如器中金皇,聲出於外,煩惱涅盤不相留住”。
一句名號,相還在這個娑婆世界,卻實際早已定格在西方極樂世界。罪啊福啊,了無掛礙。這種巧妙和方便,叫淨門禅那。
支持這一理論,破除這個瓶頸,講的最巧妙的是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開示說,眾生在凡時,既有“四大”身,也有佛性。把佛性比作水,“四大”只是水上的波紋。當一句名號將佛性召喚彰顯時,“四大”身也跟著變換為佛性,為什麼呢?因為波紋也是水,它只是水的一個現象。
如果信受這個理論,我人在修習稱名時,“四大”身不能障礙淨識定格在西方極樂。當我人入息時(俗稱死),只是水的一種現象消失了。在唯識論,“四大”身的六識,是淨識的一個現象,他不獨立生,也不獨立滅。
印祖用巧妙智慧的比喻,破除了淨門行人“四大”身的存留意識,為稱名即進入無生法忍奠定了理論基礎。
第三講 淨土兩種教法的互融與受用
現在我們可以看出,淨土法門有兩種教法。一是釋迦佛所宏,主要經典為“三經一論”。二是龍樹、善導教法。主要經典為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九部。
兩種教法的本質區別,在於一個教法是“由因向果”的凡夫修持,一個教法是“倒果為因”的當下佛受。
兩種教法在時間上相隔700余年,由兩位如來所宏,緣起是眾生根性所接受的程度,兩種教法是互為補充,沒有沖突,是方便與究竟,引導與入室的關系。
有什麼經典作為依據,說兩種教法是“方便與究竟”,“引導與入室”的關系呢?
首先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指出“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如先說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這就指出了一個念佛人,從有我有佛,到一句名號入實相的漸進轉折過程。好比學校,由小學到中學,乃至大學,有一個上升的台階。
要說明的一點,龍樹菩薩所說的實相念佛,不是方法論的“觀相念佛”“實相念佛”,而是受用定位,即念佛進入實相。這一點不要混淆。
其次是善導在《觀疏》文中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從“上來雖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轉入“本願”,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由一個教法轉入另一個教法最直白的表述。
兩種教法由於內涵和定義不同,其利益受用也有不同。大德們有一個比喻,雖然也念佛,但大開圓解,深入經藏,六度萬行,這種念佛好比掙錢養身,不靠他人聩贈,全靠自力。這類修行不是末世眾生可以向背的。是大善知識修習的法門。
第二類人,也信佛的救度,但崇尚功夫,有濃厚的以苦、以戒為師的情結,好比自己也掙錢,彌陀也聩贈。由於定位是凡夫修持,“因若不真,果遭迂曲”,“萬億人念佛,罕有二三往生”。這類念佛人受用,自受用是遠離三惡道,他受用是法輪常轉。
第三類人,名號功用信受不疑,隨順彌陀弘誓願力,全盤接受他力回施,“果覺為因,因徹果海,果徹因源”因真果真,頓成無上道。好比接受諸佛聩贈的全部財產。當下變為富豪。這類行人由於定格在西方極樂,雖在娑婆,也有幻有妄,但因為一滴水溶入了大海,滴水也是大海。印光大師稱此類行人是“游戲人生”(最高目標達到了,娑婆世界沒有可追求的目標)。
可以看出,由於信受教法不同,心智不同,其結果與受用不谙天壤之別。
“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如果我人還堅持凡夫起行,這種二元心智的定位,由於因是六識起現行,是虛妄的,必然走加行、資糧、入息、接引,次第漸進修行道。由於因是凡夫定位,因不真,果也不真。當生成辦就成了一句空話。這種修行,其自受用只是遠離了三惡道。他受用能助法輪常轉。
倒果為因,我人修行起點是佛位,而因即是果,果即因,因果同時。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呢?因為因徹果海,果徹因源。正因為這種殊勝的教法,印光大師要我們通身靠倒在六字洪名上。
什麼叫“通身靠倒?”
既然“南無”即回向,回向即往生已,往生已即涅盤已,那我們天天“南無”。
既然“阿彌陀佛”即是六度萬行,那我們天天阿彌陀佛。
所以印光大師告誡我人稱名必六字,祖制六字洪名,不是四字。
六字洪名既代替了六度萬行了,不講戒律了,不講以戒為師了,這還是佛教嗎?
肯定的說,這是對淨土教法的不如法的認知,是用聖道門的理論尺度來量特別法門。
那什麼是特別法門?
什麼才是正因淨土的認知?
特別法門之特別,在於打破了一切法門修行軌跡和秩序,把持戒、布施、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最後證道,這種亘古不變的模式,推翻變更。變為證道,佛受。其六度、戒律等一切思維行持只是自性流淌出來的義。
什麼才是淨土正確的認知?
觀心約教,六度萬行,對末世眾生只是一個名詞。為什麼,有什麼依據?
龍樹菩薩、印光大師對末世眾生根性有一個描述。印光大師說末世眾生“神識飛揚,境細心粗,觀難成就”。地藏菩薩說“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悲華經》說“末世眾生,是罪人大匯集,罪惡大匯集”。
末世淨門行人沾沾自喜,津津樂道的那點末微功夫,用舊有的認知,舊有的秩序是無法達到我人企盼的果位。有大德啟迪說,末世眾生所謂的修行功夫,是自我認知,若在天人和七趣看來,修行好是醬裡蛆,修行不好戒律差是糞裡蛆,並無大的區別。就這個根性,如果不接受阿彌陀佛報德的回施,不靠倒在六字洪名上,當生成就就是一句空話。
如何判定我人所修的淨土法門是暢佛本懷的淨土?
淨土法門由於接受的贈予是佛覺,是定格,具有讓眾生大安心、大歇心、大歡樂心的特質。南普陀法藏法師說,如果你修習的淨土,你感到很累,不知道能不能往生,我功夫夠不夠,“三聖”會不會接引?
有這種心智,你修的淨土就不是正因的、暢佛本懷的、究竟利益的淨土。
因為自古至今,淨土被定位為安樂門。如果念佛不安、不樂,淨土本質內涵就沒有了。這是淨土法門的試金石。
在大安心、大歇心、大歡心的淨土定位面前,我們要細細的咀嚼、品嘗。
最後讓我們一同回向:
依止善導大師
歸命阿彌陀佛
往生西方淨土
成就普賢行願。
(全文完)
本文由宜昌禅茶一味念佛團旦軍居士整理,無版權,歡迎交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