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蕅益大師: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一(有序)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或問蕅益子曰。吾聞講法華者。莫善於台宗。是故智者大師妙悟之後。以不思議四無礙辯。宣玄義文句二書。章安尊者記為各二十卷。不異阿難結集。迨荊溪尊者。又以釋籖轉翼玄義。文句記轉翼文句。於是教觀大明。稱為中興烈祖。依之修證。得道如林。雖有聖人復起。不能復贅一辭矣。曩曾見子綸貫跋雲。譬如崔灏黃鶴樓詩。足使李白閣筆。予亦服膺此語。今乃無故復事管城。何哉。蕅益子曰。噫。此予萬不得已之苦心也。方予寓溫陵述綸貫也。蓋欲誘天下之學人。無不究心於三大部也。今屈指十余年矣。舌敝耳聾。曾不能勸得兩人三人正事教觀。辄以浩繁而興望洋之歎。倘不稍事節略。則玄籖妙樂諸圓頓法。甘使其終置高閣乎。曰。若是。則但節錄文句及文句記。例如妙玄節要可耳。何以更科。易文。竄入己意。直名為會義耶。曰。是尤不得已也。古者經疏各行。故疏於經義之奧者。則發揮不厭深詳。而於經文之顯者。則分科點示而已。後人強欲以疏合經。遂使經文句讀割裂。今欲隨文演義。而仍不傷經文血脈。科安得不稍更乎。智者大師。辯才敷演。章安於大師示寂之後。方斆阿難結集。雖全合大師之義。未必一向皆是大師之文。故筆力古樸。不事雕巧。惟久讀方知其妙。初心之士。對卷茫然。文安得不稍易乎。荊溪尊者。精金百煉。文義俱深。然亦微有六朝風氣。稍拂時機。至其闡洩大師言外之旨。並非循行數墨者之所能知。不幾亦為竄入己意乎。夫法華經藏。深固幽遠。智者大師能契其源。豈復盡宣其委。章安尊者能記其概。豈復盡錄其詳。卽荊溪尊者能闡其要。亦豈復盡析其曲折哉。茲以凡愚千慮一得。用逗時宜。安得畏背古之譏。而不竭寸明。用附竊取其義之科也耶。然則知我者。其惟會義。罪我者。其惟會義也已。己丑仲冬五日下筆故序。

  將釋此經。大文為二。初題目。二入文。題目有二。初經題。二品題。經題具如玄義釋籖。略如妙玄節要。茲不復說。今先釋品題。然後入文。

  品題共二十八。今先釋序品。余品到文方釋。

  序品第一

  序者。訓庠序。謂階位賓主問答悉庠序也。又次由述三義。如是等五事冠於經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發之端。由序也。問答釋疑。正說弄引。敘述也。具此三義。故稱為序。品者。梵雲跋渠。此翻為品。義類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網心地。或結集所置。如大論所述大品般若。本唯三品。(一序。二魔事。三囑累。)或譯人添足。如羅什譯摩诃般若成九十品。今藥王本事。是佛唱。妙音觀音等。是結集家。梵文中諸品先足並非譯人所添。諸品之始。故言第一。

  入文為三。初通敘跡本兩門。二別說跡本兩門。三流通跡本兩門。釋此為四。一因緣。二約教。三本跡。四觀心。始從如是。終於而去。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書。或三二一。貴在得意耳。所以用四釋者。廣則令智退。略則意不周。我今處中說。令義易明了。因緣。亦名感應。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而自通。感應道交。故用因緣釋也。夫眾生求脫。此機眾矣。聖人起應。應亦眾矣。此義更廣。處中在何。然大經雲。慈善根力。有無量門。略則神通。神通卽是應之異名。對感卽名感應。設應雖眾。不過於慈。求脫雖多。讵出於感。故感應二字。處中明矣。夫十方機感。曠若虛空。教法彌廣。何名處中。今論娑婆國土。音聲佛事。則甘露門開。依聲教釋。並以金口為本。不少不多。中說明矣。夫應機設教。教有權實淺深不同。將本望跡。機多教異。其跡必廣。何名處中。今置指存月。亡跡尋本。跡多雖廣。論本唯一。處中明矣。夫尋跡跡廣。徒自疲勞。尋本本高。高不可極。如數他寶。自無半錢。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也。證因緣者。方便品雲。十方諸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證約教者。方便品雲。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大經雲。粗言及輭語。皆歸第一義。證本跡者。壽量品雲。今天人阿修羅。皆謂我少出家。去伽耶城不遠。得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以斯方便導利眾生。五百受記品雲。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實自淨佛土。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此則師弟皆明本跡。證觀心者。譬喻品雲。若人信汝所說。卽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當知隨有所聞。谛心觀察。於信心中。得見三寶。聞說。是法寶。見我。是佛寶。見汝等。是僧寶也。今且約三段示因緣相。眾生久遠蒙佛善巧。令種佛道因緣。中間相值。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成熟之。今日雨華動地。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復次久遠為種。過去為熟。近世為脫。地湧等是也。復次中間為種。四味為熟。王城為脫。今之開示悟入者是也。復次今世為種。次世為熟。後世為脫。未來得度者是也。取意而說。其間節節作三世九世為種為熟為脫。以如是等因緣。故有序分也。眾見希有瑞。颙颙欽渴。欲聞具足道。佛乘機設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有正說分也。非但當時獲大利益。後五百歲。遠沾妙道。故有流通分也。次約三段示約教相。此序非為人天清升作序。非為二乘小道作序。不為卽空通三作序。不為獨菩薩法作序。乃為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佛道作序耳。此正不指世間為正。不指螢光析智為正。不指燈炬體法智為正。不指星月道種智為正。乃指日光一切種智為正也。此流通非為楊葉木牛木馬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流通別字。純是流通圓滿修多羅滿字法也。次約三段示本跡者。久遠行菩薩道時。宣揚先佛法華經。亦有三分上中下語。亦有本跡。但佛佛相望。是則無窮。今別取釋迦最初成佛時所說法華三分上中下語。專名為上。名之為本。何以故。最初成佛。初說法故。中間行化。助大通智勝然燈等佛。宣揚法華三分者。但名為中。但名為跡。何以故。前有上故。前有本故。今日王城所說三分。但名為下。但名為跡。乃至未來永永所說三分。亦指最初為上為本。譬如大樹。雖有千枝萬葉。論其根本。同宗一根。不得傳傳相指也。次約三段示觀心相者。當約己心。論戒定慧為三分。修行則戒初。定中。慧後。若法門則慧為本。定戒為跡。又戒定慧。各各作三分。戒三分者。初前方便。中白羯磨。後結竟。定三分者。初二十五緣。中正觀。後歷緣。又善入出住。為定三分。慧三分者。空序。中正。假為流通。已約三分示四種相。當用此義。始從如是。終訖作禮而去。悉作四意消文。行者善思量之。蓋若無初因緣釋。則尚不殊外計。然因緣語通。通於一化。須知今乃大事四悉。非余感應。開顯四悉。一道無外。久遠四悉。諸經所無。觀心四悉。一觀徧收。以此四悉。通於始末。約教等三。亦須徧述。若無次約教釋。不辨偏小。故以四八。簡開廢等。望昔教部。今方真實。一切能诠。無復異稱。故須明之。以彰妙典。若無三本跡釋。誰知迥出。一期教中所譚身土。中間今日。無非跡施。指彼大通。猶如信宿。先愚密教。復迷跡身。至此方祛。守株尚昧。若無四觀心釋。將何以辨能诠教功。將何以為久成行本。故一一句。入心成觀。觀與經合。非數他寶。方知止觀一部。是法華三昧之筌第。總斯四義。方可略顯一部旨歸。當知二三尚略。一何能逮。故一一句得斯四義。則使句句鹹異諸教。

  (甲)初通敘跡本兩門二。初聞法時處。二聞持之伴。

  (乙)初聞法時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我聞者。能持之人也。一時者。聞持和合非異時也。佛者。時從佛聞也。王城耆山。聞持之所也。並下與大比丘等是聞持之伴。故雲五事冠經首也。○因緣釋如是者。三世佛經初。皆安如是。諸佛道同。不與世诤。世界悉檀也。大論雲。舉時方令人生信者。為人悉檀也。又對破外道阿歐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阿無。歐有。一切外經。以二字為首。以其所計。此二為本。部內所明。不出所計。)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卽第一義悉檀也。約教釋者。諸經不同。如是亦異。不應一匙開於眾戶。又佛。阿難。二文不異為如。能诠诠所诠為是。今阿難傳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以漸文傳頓是。以偏文诠圓是。傳诠若謬。則文不如。文不如。則理不是。此義難明。須加詳審。若雲。佛明俗有文字。真無文字。阿難傳佛俗谛文字。與佛說不異。故名如。因此俗文。會真谛理。故名為是。此則三藏經初明如是也。若雲。佛明卽色是空。空卽是色。色空空色。無二無別。空色不異為如。卽事而真為是。阿難傳佛文不異為如。能诠卽所诠為是。此則通教經初明如是也。若雲。佛明生死是有邊。涅槃是無邊。出生死有邊。入涅槃無邊。出涅槃無邊。入於中道。阿難傳此出有入無。出無入中。與佛說不異。為如。從淺至深。無非曰是。此則別教經初如是也。若雲。佛明生死卽涅槃。亦卽中道。況復涅槃。寧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徧一切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不異。故名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是則圓經初如是也。約本跡釋如是者。三世十方。橫豎皆爾。過去遠遠。現在漫漫。未來永永。皆悉如是。何處是本。何處是跡。且約釋尊最初成道經初如是者。本也。中間作佛說經。今日所說經初如是者。皆跡也。又阿難所傳如是者。跡也。佛所說如是者。本也。又師弟通達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間者。本也。而中間而今日者。跡也。觀心釋者。觀前悉檀教跡等諸如是義。悉是因緣生法。緣生卽空。卽通觀也。因緣卽空卽假者。別觀也。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義。雙照二谛者。亦通亦別觀也。上來悉是中道者。非通非別觀也。文雲。若人信汝所說。卽得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並諸菩薩。乃觀行之明文也。信則論機。見則是應。卽因緣也。又信有淺深。見有權實。種種分別不同。卽約教也。又信法華之文。則見實相之本。若見身子之化。則見龍陀之本。(真谛雲。須菩提是東方青龍陀佛。有引大寶積雲。捨利弗成佛。號金龍陀。未檢。)若見始成釋尊。亦見久成先佛。若見千二百比丘八萬菩薩者。亦見其本也。又聞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卽是見佛。慧數分明。是見身子。諸數分明。是眾比丘。慈悲心淨。是見諸菩薩。四番釋如是竟。○因緣釋我聞者。或雲聞如是。蓋經本不同。前後互舉耳。大論雲。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眾緣和合。故言我聞。問。應言耳聞。那雲我聞。答。我是耳主。舉我攝眾緣。此世界釋也。阿難登座稱我聞。大眾皆悲號。適見如來。今稱我聞。又文殊結集。先唱題。次稱如是我聞。時眾悲號。二並生戀慕善。此為人釋也。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佛僅三指。(一指二寸)眾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今唱我聞。三疑皆遣。此對治釋也。阿難學人。隨俗稱我聞。第一義中。無我無聞。古來眾釋。同是因緣一義耳。於因緣中。前三尚自不周。況第一義。況約教等三耶。次約教者。釋論明凡夫三種稱我。謂我見。我慢。及世流布名字我。學人無我見。但二種。無學並無我慢。但一種。今阿難聞法時。是學人。無我見。能伏我慢。但隨世名字。稱我無咎。此用三藏意釋我也。十住毗婆沙雲。四句稱我。皆墮邪見。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意也。大經雲。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雙分別我無我。此用別教意也。(不二是登地。雙照是地前。)又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慧。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有何不可。此用圓教釋我也。又正法念經明三阿難。阿難陀。此雲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此雲歡喜賢。受持襍藏。阿難娑伽。此雲歡喜海。持佛藏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藏。蓋指一人具四德傳持四法門。其義自顯三本跡者。若未會入。可言阿難隨世名我。若發跡顯本。空王佛所同時發心。方便示為傳法之人。何所不能。四觀心者。觀因緣所生法。卽空卽假卽中。卽空者。我無我也。卽假者。分別我與無我也。卽中者。真妙我也。四番釋我竟。次釋聞者。阿難佛得道夜生。侍佛僅二十余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大論雲。阿難集法時。自雲。佛初轉法輪。我爾時不見。如是展轉聞。當知不悉聞也。展轉從他。自他別故。聞不聞異。未聞者樂欲。已得聞者生喜。卽世界悉也。舊解雲。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卽為人悉。報恩經雲。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又雲。佛口密為說也。胎經雲。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況余處說耶。卽對治悉。此經雲。阿難得記。卽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卽第一義悉。若約教者。歡喜阿難。面如淨滿月。眼若青蓮華。親承佛旨。如仰完器。傳以化人。如瀉異瓶。此傳聞聞法也。歡喜賢。住學地。得空無相願。眼耳鼻舌諸根不漏。傳持聞不聞法也。典藏阿難。多所含受。如大雲持雨。此傳持不聞聞法也。阿難海是多聞士。自然能解了是常與無常。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菩薩具足多聞。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此傳持不聞不聞法也。今經是海阿難。持不聞不聞之妙法三本跡者。如上四聞。皆跡引。而本地不可思議。以本事高難量故。本理深難思故。本跡化莫測故。四觀心釋者。觀因緣法。是觀聞聞。觀空。是觀聞不聞。觀假。是觀不聞聞。觀中。是觀不聞不聞。(雲雲)一念觀者。妙觀也。(雲雲)四番釋我聞竟。○因緣釋一時者。肇師雲。法王啟運嘉會之時。此世界悉也。論雲。迦羅是實時。示內弟子時食時著衣者。為人也。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治也。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約教者。若見谛已上。無學已下。名下一時。若三人同入第一義。名中一時。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若初住已上。名上上一時。今經是上上一時也。本跡者。前諸一時。跡也。久遠實得之一時。本也。觀心者。觀心先空次假後中。次第觀心也。觀心卽空卽假卽中。圓妙觀心也。此之粗妙。各有觀與境合。名為一時。相卽觀者。乃今經觀也。四番釋一時竟。○因緣釋佛者。劫初無病。劫盡多病。長壽時樂。短壽時苦。東天下富而壽。西天下多珠寶多牛羊。北天下無我所無臣屬。如此時處。不感佛出。八萬歲時。乃至百歲時。南天下未見果而修因。故佛出其地。此世界釋也。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已等華。翳死無疑。佛若出世。則有剎利婆羅門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頂。此就為人釋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余不能感。善斷有頂種。永度生死流。此就對治說也。佛於法性。無動無出。能令眾生感見動出。而於如來實無動出。此就第一義說也。次約教者。佛名覺者知者。於道場樹下。三十四心斷正使習氣。知覺世間出世間總相別相。覺世卽苦集。覺出世卽道滅。亦能覺他。身長丈六。壽八十。老比丘像。卽三藏佛自覺覺他。帶比丘像。現尊特身。一念相應。斷余殘習者。卽通佛自覺覺他。單現尊特相。坐蓮華台。受佛職者。卽別佛自覺覺他。隱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議如虛空相。卽圓佛自覺覺他。故像法決疑經雲。或見如來。丈六之身。(藏)或見小身大身。(通)或見坐蓮華台。為千百億釋迦說心地法門。(別)或見身同虛空。徧於法界。無有分別。(圓)卽此義也。(科注雲。今經正彰開顯。開前三教果頭之佛。卽是圓教法身之佛。故三十二相。相相無邊。卽是尊特。亦卽法身。所以龍女贊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三本跡者。一佛為本。三佛為跡。(此寄本中體用。)中間示現。數數唱生唱滅。皆是跡也。唯本地四佛。皆是本也。(跡中體用俱跡。本中體用俱本。)四觀心釋者。觀因緣所生心。先空次假後中。皆徧覺也。觀心卽空卽假卽中。是圓覺也。(覺秖是智。應以六卽判之。若以此。望前三釋。則境智。卽因緣佛也。藏等四觀。卽四教佛也。中望空假。卽本跡佛也。己心卽是。卽觀心佛也。)四番釋佛竟。○因緣釋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卽忍土王城。能住卽四威儀住世未滅。此世界也。又住者住十善道。住四禅中。此為人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卽對治也。又住者住首楞嚴。卽第一義也。次約教者。三藏佛。從析門發真無漏。住有余無余涅槃。通佛。從體門發真無漏。住有余無余涅槃。別佛。從次第門入。住秘密藏。圓佛。從不次第門入。住秘密藏。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後一佛住。能所皆妙。今經是圓佛住於妙住也。三本跡者。三藏佛應涅槃。慈悲垂跡。生身住世。通佛誓願慈悲扶余習。度眾生作佛事。別圓佛。皆慈悲熏法性。愍眾生故。垂應法界。當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於忍土王城。威儀住世。是名跡住。四觀心者。觀住於境。或住無常境。卽空。卽假。卽中等境。以無住法。住於境中。故名為住。(無住之言。通於四教。粗智謂住於理實無。若在圓中。便成絕待。)四番釋住竟。○因緣釋王捨城耆阇崛山。具如文句。不錄。約教者。像法決疑經雲。一切大眾所見不同。或見娑羅林地。悉是土砂草木石壁。或見七寶清淨莊嚴。或見此林是三世諸佛所游行處。或見此林卽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真實法體。例知此義。四見不同。所住旣然。能住亦爾。本跡者。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跡居忍土王城。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跡居靈鹫。又本跡各有靈鹫。壽量品雲。常在靈鹫山本也。觀心者。王卽心王。捨卽五陰。心王造此捨。若析五陰捨空。空為涅槃城。此觀旣淺。如見土木。若體五陰捨卽空。空為涅槃城。卽通教也。若觀五陰捨。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之四德。常為諸佛之所游處。卽別教也。若觀五陰卽法性。法性無色受想行識。一切眾生。卽是涅槃。不可復滅。畢竟空寂捨。如是涅槃。卽是真如實體。乃圓觀也。又色陰無知。如山。識陰如靈。受想行三陰如鹫。觀此靈鹫山無常。卽析觀也。觀此靈鹫山卽空。體空觀也。觀靈卽智性。了因。智慧莊嚴。鹫卽聚集。緣因。福德莊嚴。山卽法性。正因不動。三法名秘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卽別圓二觀也。(雲雲)中者。佛好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國。中夜滅。皆表中道。今處山中。說中道也。(常好中道。赴欲也。升中天。中日降。為人也。中夜滅。對治也。說中道第一義也。諸教皆有中道。但分有體無體之殊。本跡者。觀圓理。本中也。示離斷常。跡中也。今經是開顯之中。若約觀者。卽空卽中。具二中也。)初聞法時處竟。

  (乙)二聞持之伴二。初列眾。二總結眾集。

  (丙)初列眾三。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襍眾。諸經多爾。舊雲有事有義。事者。逐形跡親 。聲聞形出俗網。跡近如來。證經為親。故前列。天人形乖服異。跡非侍奉。證經為疎。故後列。菩薩形不檢節。跡無定處。旣不同俗。復異於僧。故居中。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著生死。各有所偏。菩薩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兩間。釋論意亦爾。此一解似兩釋。事解似因緣。義解似約教。(事似因緣。須具四悉。義似約教。復須論八。事卽身也。故雲親疎。義卽谛理。故雲涅槃等。形服異故。卽世界。親者生善。疎者破惡。不親不疎。卽第一義。於有義中。旣約三谛。以谛對教。則四可識。於藏等四。辨漸等四。其義可知。又兩二乘並欣涅槃。及四菩薩。並不欣不著。故皆居中。唯詣實理。兼能利人。故居中求宗。超彼凡聖。若以入中為菩薩。卽指別教地上。圓教始終。)本跡解者。聲聞內秘外現。何常保證涅槃。天人皆大薩埵。豈復耽染生死。皆是跡引二邊。而本常中道也。觀心釋者。從假入空觀。卽偏破生死。從空入假觀。卽偏破涅槃。中道正觀。無復前後。(亦應更約因緣明觀。諸教開顯。及本跡觀。)

  (丁)初聲聞眾二。初比丘眾。二比丘尼眾。

  (戊)初又二。初多知識。二少知識。

  (己)初又三。初舉類明數。二明位歎德。三列名總結。

  (庚)今初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與大比丘眾。是舉其氣類。萬二千人。是明其大數也。與者。共義。釋論以七一解共。謂一時。一處。(世界)一戒。(為人)一心。一見。(對治)一道。一解脫也。(第一義)若歷教應各明七一。三藏一七一。(同感佛時。同鹿苑處。同別脫戒。同一切智心。同無漏正見。同三十七道。同有余涅槃。)通教二七一。(分利鈍故。利兼圓別。應雲三七。且通總說。同為一例。)別教無量七一。(自行。化他。橫豎皆四門。門門四悉。入者不同。)圓教一七一。(發心畢竟二不別故。)若未發跡。正是三藏通教中七一。若至開三顯一。卽得入圓教七一也。大者。梵語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勝。器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種外道之上。故言勝。徧知內外經書。故言多。又數至一萬二千。故言多。今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勝者。道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道卽性念處。大於一切智外道。用卽共念處。勝於神通外道。知卽緣念處。多於四韋陀外道也。(大卽世界。多卽為人對治。勝卽第一義。)約教釋大多勝者。大人所敬等。是三藏中釋耳。大者。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徧知生滅卽無生滅法也。勝者。勝三藏四門也。此通教釋也。又大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多者。恆沙佛法皆知也。勝者。勝二乘人。此別教釋也。又大者。諸大菩薩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法悉知也。勝者。勝諸菩薩也。此圓教釋也。本跡者。此諸大德。久為諸佛之所咨嗟。本得勝幢三昧。超諸外道先已成就種智徧知。跡來輔佛行化。示作愛見中大多勝。欲引乳入酪。又作三藏中大多勝。欲引酪入生酥。示方等中大多勝。欲引生酥入熟酥。示作轉教般若中大多勝。欲引熟酥入醍醐。故作法華中大多勝也。然其本地。大多勝久矣。觀心者。空觀為大。假觀為多。中觀為勝。又直就中觀。心性廣博。猶若虛空。故名大。雙遮二邊。入寂滅海。故名勝。雙照二谛。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比丘者。含怖魔破惡乞士三義。魔樂生死。此人出家。復化余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縛。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惡。故言破惡。夫在家。三種如法養命。一田。二商。三仕。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三義相成。卽比丘義也。(怖魔卽世界。乞士卽為人。破惡卽對治。出界卽第一義。)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惡怖魔乞士三義。非獨後心。依經家。皆歎後心比丘耳。此皆三藏意。若歷緣求真名乞士。破障理之惑名破惡。修此行怖四魔。卽通教義。若歷三谛求理名乞士。除通別惑名破惡。怖八魔十魔者。卽別義。若卽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達煩惱卽菩提。名破惡。魔界卽佛界者。是圓教義。若未發跡。但明前二義。若已顯本。具後意也。本跡者。本登涅槃山頂。與無明癡愛父母結業妻子別。出分段變易家。久除五住。何惡不破。獲真法喜。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持中道道共屍波羅密攝眾生戒。魔界降伏。卽佛界如。堪任乘御。本地功德。久已成就。為調伏眾生。跡示五味比丘。傳引眾生。例如前釋。觀心者。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卽名出家。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名乞士。觀五住煩惱卽是菩提。名破惡。一切諸邊顛倒。無非中道。卽是怖魔。(中觀旣然。空假及以次不次等。對教可見。)眾者。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一人二人三人。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為僧。事和無別眾。法和無別理。佛常與千二百五十人俱。諸經或多少不定。釋論明四種僧。不依淨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癡僧。五方便。名慚愧僧。苦法忍去。名真實僧。此中但真實僧也。(四念。四善根。名五方便。眾和合。世界也。佛常與。為人也。生物善故。釋論下。對治也。簡惡人故。此中下。第一義也。在真實故。)若依四教者。此僧歷偏圓五味座。作同聞人。今正是圓教中證信也。本跡者。本與實相理和。又與法界眾生機緣和。而跡為半字事理之僧。歷五味中。引諸眾生。觀心者。初學中觀。入相似位。旣未發真。慚第一義天。愧諸聖人。卽是有羞僧。觀慧若發。卽真實僧。若異此者。卽前兩僧。不依觀行。名破戒僧。不解觀相。名愚癡僧。舉類竟。明數者。卽是一萬二千人也。(數異。世界也。聞數生善。為人也。破惡入真。准例可見。不論約教者。教別數同。故無異釋。若隨數生解卽是教殊。問。凡諸列眾及得道者。何故其數必全無缺耶。答。大論釋大數五千分中雲。若過若減。皆存大數。)本跡者。本是一萬二千菩薩。跡為萬二千聲聞也。觀心者。觀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一界又十界。卽百界。一界各十如是。卽千如。一入旣千如。十二入卽萬二千法門也。

  (庚)二明位歎德

  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阿羅漢。是明位。諸漏下。是歎德也。阿羅漢。或翻應真。或翻真人。或翻無著。不生。應供。或言無翻。而含三義。一無生義。不受後有故。二殺賊義。斷盡見思故。三應供義。堪為福田故。此藏通二教意耳。若別圓者。非但殺賊。亦殺不賊。不賊者。涅槃是。是亦須破。故是殺賊義。(言不賊者。猶從二乘得名。若於圓別。尚名為賊。是故須殺。)不生於生。亦不生不生。無漏是不生。(取無為證。生於界外。不生是生。故不令生。)非但應供。亦是供應。(供彼所應。名為供應。如佛化為道人。送供於阿蘭若比丘等。)皆歎別初地圓初住已上德也。本跡者。本得不受三昧。於二邊無所著。故名不生。斷五住惑。故名殺賊。能福九道。饒益眾生。故名應供。方便度眾生歷五味傳傳作不生殺賊應供。皆跡也。又本是法身。跡示己利。本是般若。跡示不生。本是解脫。跡示殺賊。(本是平等大慧。無破不破。方能示跡諸教不生。本證解脫。無賊不賊。方能示跡諸味殺賊。本得法身。非應不應。方能示跡為應供耳。)觀心者。空觀是般若。假觀是解脫。中觀是法身。又從假入空觀。亦有三義。乃至中道觀。殺無明賊。不生二邊心。供養此人。如供養世尊。方等經雲。供佛及文殊。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軀。此經雲。毀贊佛。罪福猶輕。毀贊持經者。罪福甚重。何以故。佛無食想。久離八風。不為損益。施持經者。全肉身。續報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毀之憂惱退悔。若失好時。則不可救。故大損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兩句。歎殺賊德。漏。卽三漏也。逮得己利句。歎應供德。三界因果。皆名為他。智斷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應供。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兩句。歎不生德。諸有。卽二十五有生處。結。卽二十五有生因。心自在。則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脫人也。本跡者。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煩惱漏流。其源久竭。不復墮落二乘及凡夫地。卽本不生。法身智斷實相功德。名本己利。得王三昧。破二十五有。顯出我性。具八自在。名本殺賊。跡示二乘功德耳。觀心者。中道正觀。不漏落空假二邊。二邊煩惱滅也。能觀心性。名為上定。衣珠秘藏。是己之物。卽己利也。正觀中道。結賊則斷。無結。故有亦斷。二邊不能縛心。故心自在。雖有煩惱。如無煩惱。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卽其義也。

  (庚)三列名總結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伽葉。那提迦葉。捨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少/免]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阿若下。是列名。如是下。是總結也。列名略舉二十一尊者。佛諸弟子。皆備眾行。而隱其圓能。各從一德標名。欲引徧好故耳。○憍陳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命族。火有二義。照也。燒也。照則闇不生。燒則物不生。此以不生為姓。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無知。非無所知。乃是知無耳。若依二谛。卽是知真。以無生智為名也。又諸經論。稱為了本際。或知本際。若依四谛。卽是知滅。或翻為得道。增一阿含雲。我佛法中。寬仁博識。初受法味者。憍陳如為第一。(世界悉檀)佛昔於饑世。化作大魚。閉氣不喘。木工五人。先斫魚肉。佛誓於來世。先度此人。先願與其無生。故雲阿若。又迦葉佛時。九人學道。五人未得果。誓於釋迦法中最先開悟。本願所牽。前得無生。故名阿若。(為人悉檀)夫巨夜長寢。無人能覺。日光未出。明星前現。憍陳如初得無生智。譬若明星。在眾明之始。一切人智明。無前陳如。最先破暗。莫過明星。一切人暗滅。無前陳如。故名阿若。(對治悉檀)太子入山學道。父王遣五人追侍。二是母黨。三是父黨。二人以欲為淨。三人以苦行為淨。太子苦行時。二人捨去。太子捨苦行受飲食酥油暖水。三人又捨去。太子得道。先為五人說四谛。陳如最初稱解。故名阿若。(第一義悉)約教者。從觀判教。理則易分。故委以觀而分別之。況萬二千。陳如居首。無生乃是諸觀之宗。欲令聞名識行。例人知心故也。三藏教者。盲。譬無生智。鏡。譬無生境。陰界入頭等六分。譬現在因。像。譬未來果。若開眼取鏡。形對像生。愚故不斷絕。若閉眼如盲。則無所見。不見六分。是因不生。不見鏡像。是果不生。故阿含經雲。若謂有色。色是淨。淨卽生。非不生。若謂有受想行識。識是淨。淨卽生。非不生。若謂有受。受是樂。樂卽生。非不生。若謂有想行識色。色是樂樂卽生。非不生。若謂有想行。想行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謂有識色受。受是我。我卽生。非不生。若謂有識。識是常。常卽生。非不生。若謂有色受想行。行是常。常卽生。非不生。譬如執鏡見面。面是生。非不生。若謂有五陰。悉是生。非不生。若能知色非淨。乃至識非常。又能知色無常苦無我不淨。乃至識無常苦無我不淨者。是為不生。非是生。如盲執鏡。不見像生。是為不生。非是生。旣知不生。寧復於中計我是色。計我異色。計我在色中。計色在我中。乃至識亦如是。如是觀者。現因來果皆不生。如盲對鏡。不見形像。是名觀陰無生觀智也。觀入界者。海雖深廣。亦有此彼岸。蓋小水耳。若眼見色已。愛著貪樂。起身口意業。是為大海。沉沒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當知眼是大海。色是波濤。愛此色故。是洄澓。於中起不善覺。是惡魚龍。起妒害。是男羅剎。起染愛。是女羅剎。起身口意。是飲鹹自沒。是為眼色無知而生無明愛。愛生故名為行。行生故名為業。業縛識為中陰。是為識生。所受胞胎。是為名色生。手足及頭五疱成已。名六入生。六入對六塵。名觸生。於塵別苦樂。名受生。於塵起染。名愛生。四方馳求。名取生。造身口意。名有生。應受未來五陰。名生生。未來陰變。名老生。未來陰壞。名死生。心中內熱名憂生。發聲大喚。名悲生。身心憔悸。名苦惱生。是名眼見色時。卽有三世十二因緣大苦聚生。非不生。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是為入界生。非不生。雲何不生。觀眼色時。不種苦種。不生苦芽。不漏臭汁。不集蛆蠅。若種不生。則芽不生。則臭汁不生。則蛆蠅不生。故名不生。眼見色時起貪恚覺。是為苦種。念五欲法。是為苦芽。六根取六塵。是名臭汁流出。於六塵中。善惡競起。是名蛆蠅。若知眼色無常苦空無我。則貪恚不生。念欲不生。取境不生。善惡行不生。是為不生。耳聲等亦如是。眼界乃至法界亦如是。陳如最初得此三藏不生智。故名阿若。通教觀者。譬如幻人。執幻鏡。以幻六分臨幻鏡。覩幻像。像非鏡生。非六分生。非鏡六分合生。非離鏡與六分生。旣不從四句生。則非內外中間。不常自有。亦無滅處。去不至東西南北方。性本無生。非滅生乃無生。性本無滅。非滅滅乃無滅。無生無滅。故曰無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十二入十八界亦爾。別教觀者。鏡譬法界。眼譬觀智。青黃赤白小大長短。譬十法界。(青譬地獄因果。黃譬餓鬼因果。赤譬畜生因果。白譬人天因果。小色像譬二乘因果。大色像譬通菩薩因果。短色像譬別菩薩因果。長色像譬佛因果。)皆於鏡中分別無謬。若欲自正。令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若欲正他。令他九因果不生一因果生。依於法界。行菩提行。次第用析體觀智。斷四住生令不生。次用恆沙佛法。斷塵沙煩惱。令無知不生。後用實相智慧。斷無明。令根本不生。若無四住。則分段不生。若無無知。則方便不生。若無無明。則實報不生。生亦不生。不生亦不生。故名不生。圓教觀者。譬如觀鏡團圓。(團圓譬理境。觀卽譬智。)不觀背面。(背譬無明。面譬智明。鏡譬十界因。)不觀形像。(形譬十界緣。像譬十界果。)非背非闇。非面非明。不取種種形容。不取種種檠像。但觀團圓。無際畔。無始終。無明闇。無一異差別。圓觀亦爾。不取十法界相貌。無善惡。無邪正。無大小等。一切皆泯。但緣諸法實相。法性。佛法。若色若香。無非實相。觀煩惱業生。皆卽無生。本無生與不生。故曰無生。陰入界苦。卽是法身。非顯現故。名為法身。障卽法身。貪恚癡卽般若。非能明故。名為般若。無所可照。性自明了。是為般若。業行系縛。皆名解脫。非斷縛得脫。亦無體可系。亦無能系。故稱解脫。解脫卽業不生。般若卽煩惱不生。法身卽苦不生。是三不生。卽一不生。是一不生。卽三不生。非三非一。故言不生。況變易煩惱業苦而非不生。(此應具須十乘十境及方便等。全指止觀一部文也。)本跡者。是憍陳如。本自不生。非始不生。欲引乳為酪故。跡為初教不生。引酪為生酥故。跡為通不生。引生為熟故。跡為別不生。引熟為醍醐故。跡為圓不生。而其本地。住阿字門。謂一切法初不生故。若聞阿字門。則解一切義。皆非生非不生。垂跡引化。能為生不生。眾生若能會圓不生。則同阿若。非本非跡。非生非不生。大事因緣。於茲畢矣。故下文雲。富樓那種種變化事。我若具足說。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卽其義也。阿含雲。阿難持傘蓋燈隨佛後。大梵王持傘蓋燈隨陳如後。斯皆示跡而欲顯本也。觀心不生。約三觀不生可知。如此釋者。則隨聞一句若人若法。皆成化儀。悉可為觀。能令後代聞名起行。禀教識體。思跡覩本。尋其因緣。廣照始末。若得此意。於一人所。於經一句。可以為上求境。可以識下化機。可以曉聖者化儀。可以了凡眾禀益。可以達名義同異。可以知行等理殊。可以知隨聞成觀。可以解跡本人法。可以信化事長遠。可以仰聖恩難報。可以知眾生難化。可以知會理至難。他不見此。謂為繁芿。釋憍陳如竟。○摩诃迦葉。此翻大龜氏。亦翻光波。亦翻飲光。名畢缽羅。因緣最廣。略如文句。須者尋之。頭陀第一。親受佛囑。為西土初祖。梵語頭陀。此雲抖擻。以十二行。抖擻十二種過。一者在阿蘭若處。離愦鬧過。二者常行乞食。離僧中食及受請過。三次第乞食。離揀擇過。四者受一食法。離多求過。五者節量食。離貪味過。六者中後不飲果蜜等漿。離求欲過。七者糞掃衣。離好衣過。八者但三衣。離增減過。九者塜間住。離常樂倒計過。十者樹下止。離怖畏過。十一者露地坐。離貪樹過。十二者但坐不臥。離煩惱賊過。具如十二頭陀經廣明。五是住處法。五是食法。二是衣法。且約乞食明抖擻者。易得則生喜。難得則生嗔。得好則愛。得惡則憂。憂喜依色而起。卽色陰。受此憂喜。卽受陰。取憂喜相。卽想陰。憂喜卽是行陰。分別憂喜。卽識陰。憂喜卽意法二入。亦卽意法意識三界。界入陰。卽苦谛。我能乞食。卽我見。計有我無我。卽邊見。以乞為道。卽戒取。以乞為實。卽見取。如是谛當。卽邪見。贊喜。卽貪。毀恚。卽嗔。我能。卽慢。被呵。卽疑。不了。卽癡。是為十使。歷三界四谛。卽八十八使。名集谛。若識乞食中四倒。相似相續覆故謂常。適意謂樂。動轉所作覆故謂我。薄皮覆故謂淨。識四覆。無四倒。勤遮二惡。生二善。修四定。根。力。覺。道。是為道谛。於乞食中不計我。則癡滅。癡滅故愛滅。愛滅故嗔滅。嗔滅故不自舉。則慢滅。慢滅故。被呵則無疑。無我故我見滅。我見滅故邊見滅。不執是道。則戒取滅。不計為實。則見取滅。不邪執。則邪見滅。此十滅故。八十八使子縛滅。子縛滅故。果縛二十五有滅。是為滅谛。若於乞食中。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生死旣盡已。更不受諸有。是為乞食中抖擻觀慧。衣法及住處法亦如是。是為三藏教頭陀也。通教抖擻者。緣真證寂。則是住處。空慧為食。空心行諸行為衣。常性空。無不性空時。空慧抖擻。皆如幻化。妄想諸惡。寂滅不起。心心數法不行故。以不可得故。諸相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諸苦行中。空行第一。諸抖擻中。空慧抖擻最為第一。別教抖擻者。依於法身以為住處。(期心法身。修二德故。)般若為食。一切諸行。莊嚴遮覆。遮覆抖擻黑業之惡。般若抖擻煩惱之惡。法身抖擻生死苦惡。先抖擻分段煩惱業苦。次抖擻變易煩惱業苦。是為中道正觀頭陀。出過二乘所行苦行。圓教抖擻者。住處卽衣卽食。(本有三德。修得亦然。)但是一法。分別說三。一抖擻一切抖擻。(行衣)一切抖擻一抖擻。(慧食)非一非一切。(身處)於一切抖擻。無非實相。諸佛所行。是如來行。過諸菩薩。所行清淨。本跡者。本與如來同坐畢竟空理。同得廣大法身。同得無礙智慧。同得無量功德。內捨法愛。外無垢染。內外抖擻。本已清淨。欲引乳味。事中抖擻。次引酪味。空中抖擻。次引生酥。別中抖擻。次引熟酥。圓中抖擻。觀心者。卽空抖擻取相。卽假抖擻塵沙。卽中抖擻無明。一心中抖擻五住。(雲雲)○優樓頻螺。此翻木瓜林。那提。此翻河。亦翻江。伽耶。此翻城。兄弟三人。並是事火外道。因緣出瑞應經及諸部律。約教者。如增一阿含雲。優樓頻螺能將護四眾。供給四事。令無所乏。最為第一。那提心意寂然。降伏諸結。精進第一。伽耶觀了諸法。都無所著。善能教化第一。是為酪中教意。若轉入生酥。卽應恥小慕大。例則可知。若轉入熟酥。卽應委業領教。若轉入醍醐。如此經中得記作佛也。本跡者。住於三德。林卽般若。城卽法身水卽解脫。是為秘密本藏。而跡依林城水以度眾生。觀心者。正觀心性中道不動。如城防敵。不動而動。如水淨諸邊顛倒。雙照枯榮。如林蓊郁。三法相資。卽是連枝兄弟也。○捨利弗。此翻身子。亦雲珠子。名優波提捨。此翻論義。智慧第一。因緣具如文句。約教者。若三藏智慧。卽是無學十智。斷結證真。輔佛揚化。釋論稱為右面大將也。通教智慧者。如般若中自說所以為摩诃薩。謂我見眾生見佛見菩提見轉法輪見。破如此等見故。名摩诃薩。此慧異初教也。別教智慧者。當約五味分別。若從元初。但聞乳酪。不聞余味。發心修行。但行乳酪者。此是初教智慧。若但聞酪。酪不由乳。善惡之性。性本自空。不由修善破惡。滅色取空。但修卽空者。此是通教智慧。若從元初。得聞醍醐。為醍醐故。毂牛求乳。烹乳為酪。轉酪為生酥。轉生為熟酥。方得醍醐。修如此行者。卽是別教智慧也。若從元初。但聞牛食忍草。卽出醍醐。若能服者。眾病皆除。一切諸藥。悉入其中。為修此行。卽是圓教智慧也。本跡者。本住實相智度為母。從境生智慧。境卽是身。智慧是子。悲愍眾生。跡為五味身子。欲轉煩惱惡血。令成善乳。示為外道智慧。作大論師。欲烹乳為酪。示三藏智慧。為第二世尊。欲引酪為生酥。讷大現小。受淨名之屈。欲引生酥為熟酥。安慰饒益同梵行者。於般若領教。欲引熟酥為醍醐。於法華初悟。斯皆跡中外現。而本地內秘。其實久矣。觀心者。一心三觀。攝得一切智慧。觀心卽空。攝得酪智慧觀心卽假。攝得二酥智慧及世智慧。觀心卽中。攝得醍醐智慧。是名觀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雲雲)○大目犍連。姓也。翻贊誦亦翻萊菔根亦翻胡豆。名拘律陀。神通第一。釋論稱左面弟子。約教者。依四禅。起十四變化。依觀練熏修十一切無漏事禅。能作十八變。卽初教中神通。依空起慧。以空慧心修諸神通。卽通教中神通。次第依三谛習得神通。展轉深入。過於二乘。卽別教神通。依於實相所得神通。不以二相見諸佛土。從真起應。不動真際。徧十法界。是則圓教神通。(雲雲言不以二相等者。不二卽實相。見土卽神通。依理而見。故雲不二相見也。言雲雲者。令分別之。前二修得。後二發得。藏依事禅。通依真理。別地前助。圓任運發。前二名通名化。後二名密名應前二調伏物。後二見物機。前二可破壞。後二不可壞。前二在教道。後二在證道。前二身通唯現在。後二通三世前二聖位方修通。後二凡位俱修通。前二隨依皆可修。後二必須有勝依。)本跡者。本住真際首楞嚴定。能於一念徧應十方。種種示現。施作佛事。以慈悲故。跡為五味神通。引令入極。觀心者。觀於一心倐有一切心。觀一切心倏無諸心。心非有無。通至實相。○摩诃迦旃延。此翻文飾。亦翻扇繩。亦翻好肩。論義第一。約教者。依無常苦空無我。被斷常見等。是初教論義。依空無所有不可得。破斷常見等。是通教論義。依總持四辯。觀機照假。以藥逗病。破斷常見等。是別教論義。依實相畢竟不有不無。破斷常見等。是圓教論義。本跡者。本住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能問能答。為愍眾生。跡為五味論義師耳。觀心者。觀智研境。境發於智。智境往復。卽觀心論義也。○阿[少/免]樓駄。此翻無貧亦翻如意。佛之堂弟。天眼第一。約教者。依世禅發天眼。凡夫外道也。依無漏事禅發天眼。三藏意。依體法無漏慧發諸行。依諸行發天眼。通教意。依散善發肉眼。依禅發天眼。依真發慧眼。依俗發法眼。依中發佛眼。別教意。依實相發天眼。天眼卽佛眼。圓教意。又依散善修肉眼。依禅修天眼。三藏意。依空修肉眼天眼。通教意。次第修五眼。是別意。不次第修五眼。是圓意。本跡者。本住實相真天眼。不以二相見諸佛國。跡示半頭天眼。觀心者。觀因緣生善心。卽肉眼。觀因緣生定心。卽天眼。觀因緣生心空。卽慧眼。觀因緣生心卽假。卽法眼。觀因緣生心卽中。卽佛眼。(雲雲)○劫賓那。此翻房宿。父毋禱房星而生。善知星宿第一。又與佛共一房宿而得證果。故以為名。約教者。析破根塵之捨。同佛棲真谛之房。三藏意。體達根塵。卽共如來同宿真谛之房。通教意。分別十法界根塵房捨。悉得見佛。別教意。於一根塵房捨。卽見一切房捨。見一切佛。圓教意。本跡者。本與如來同棲實相。跡示諸房宿耳。觀心者。觀五陰捨析空卽空。與化佛同宿。觀五陰捨卽假。與報佛同宿。觀五陰捨卽中。與法佛同宿。(雲雲)○憍梵波提。此翻牛呞。受天王供養第一。約教者。住天園。是示善。有牛嚼。是示惡。三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示惡非惡。居天園而牛嚼。示善非善。通教意也。示界內外善惡者。別教意。示善惡實相者。圓教意。本跡者。本住四無所畏。安住聖主如牛王第一義天。跡示牛呞。樂居天上也。觀心者。觀於心性中道之理。安步平正。其疾如風。(正用丈夫牛王。而通取白牛引駕。)○離婆多。此翻星宿。亦翻假和合。因二鬼爭屍而得道故。坐禅入定。心不倒亂第一。約教者。析破五陰非我所有。三藏意。體達五陰本非我有。通教意。分別十法界五陰皆非我有。別教意。達五陰非我有非他有。見陰實相。圓教意。本跡者。本住日星宿三昧。跡示此名。觀心者。觀心念佛。見十方佛多。如夜觀星。雲雲(前約教則寄假合。今本跡觀星並約星宿。皆隨便耳。見佛如星。般舟中意。觀心下雲雲。應廣引般舟三昧經。)○畢陵伽婆蹉。此翻余習。樹下苦坐。不避風雨第一。約教者。滅慢故無慢。三藏意。卽慢無慢。通意。分別十法界高下。別意。八自在我。具足佛法。圓意。本跡者。本住常樂我淨八自在我微妙梵聲。跡示慢心惡口。觀心者。觀粗言輭語皆歸第一義。(三觀總別。俱第一義。所破之惑。俱得是粗。)○薄拘羅。此翻善容。年一百六十歲。無病無夭。常樂閒居第一。約教者。滅喧入真。三藏寂靜。卽喧而真。通教寂靜。離二邊入中。別寂靜。卽邊而中。圓寂靜。本跡者。本住大寂靜定。長壽是常。無病是樂。不夭是我。寂靜是淨。居此四德之本。跡示六根寂靜。觀心者。心性中道。卽空卽假卽中。常樂我淨觀也。○摩诃拘絺羅。此翻大膝。捨利弗母舅。辯才第一。約教者。外通四韋陀。內通三藏。初教四辯。我無所得。辯乃如是。通教四辯。若名若義。徧十法界。別教辯也。依於實相。徧一切辯。圓教辯也。本跡者。本住口密口輪不思議化大定大慧。跡示大膝。觀心者。觀心卽空卽定。卽假卽慧。以嚴其心。(雲雲)○難陀。亦雲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有言卽律中跋難陀。約教者。事歡喜。理無歡喜。三藏意。卽事歡喜是理歡喜。通教意。歡喜地。卽別教。歡喜住。卽圓教。(住無歡喜之名。但約別地。證道旣同。故借地以名住。)本跡者。本住實際非喜非不喜。跡名歡喜。觀心者。觀心與理相似相應。名歡喜觀。○孫陀羅。此翻好愛。亦翻端正。以妻彰名。難陀如前釋。佛之親弟也。約教者。俗谛有法喜。真谛無喜。三藏意。卽俗喜是真喜。通教意。從通法喜。有俗法喜中法喜。別教意。卽通喜具一切法喜。圓教意。本跡觀心。如難陀中說。○富樓那。翻滿願。是其父名。彌多羅尼。翻慈女。是其母名。從父母以得名。故稱為滿慈子。說法第一。約教者。殷勤析法。所作已辦。三藏願滿。體達卽空。於空得證。通教願滿。法眼具足。別教願滿。住秘密藏。圓教願滿。本跡者。本願久滿。跡為說法第一。示眾生知識也。觀心者。如止觀中人行理等善知識觀。(人是佛菩薩羅漢。行是六度道品。理是法性實際。)○須菩提。此雲空生。亦雲善吉。善業。善現。解空第一。約教者。滅色空智生。藏教意。體色空智生。通教意。從有智生空智。從空智生俗智。從俗智生中智。別教意。空生卽有智。亦卽俗智中智。是圓教意。本跡者。本住實相法身。跡示見空而生。觀心者。不在內外中間。非自有。是為觀心法身。○阿難。此雲歡喜。或雲無染。佛之堂弟。多聞第一。約教者。歡喜阿難。三藏也。賢阿難。通也。典藏阿難。別也。海阿難。圓也。本跡者。本住非歡喜非不歡喜。法身如虛空。智慧如雲雨。能持能受。跡為歡喜也。觀心者。與卽空假中相應故歡喜。從名字乃至真觀相應。○羅睺羅。此雲覆障。佛之子也。因緣如文句。密行第一。約教者。析法道谛障四住。三藏意。體法道谛障四住。通教意。次第三智障五住。別教意。一心三智障五住。圓教意。本跡者。本住中道。障塞二邊。跡示覆障。觀心者。卽假故障涅槃。卽空故障生死。卽中故障非生死非涅槃。○結雲眾所知識者。或言。知秖是識。或言。聞名為知。見形為識見形為知。見心為識。本跡者。本為眾生作滿字知識。跡為半字知識。觀心者。如止觀說。上來多知識眾竟。

  (己)二少知識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次列少知識眾。但舉位明數而不歎德。呼此為少知識耳。凡不測聖。聖不以多識少識分優劣。但希高慕遠者。以多識引之。藏名隱德退讓者。以少識引之。隨順眾生。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跡失其本也。約教者。藏教初二三果為學人。四果為無學人。通教離欲地前名學。已辦地名無學。又九地皆名學。第十佛地名無學。別圓二教。或就功用無功用明學無學。或就具足未具足明學無學。又阿含中外道問佛。羅漢更學不。佛言。羅漢不作惡法。住於善法。學其無學。卽名為學。若爾。學人亦得稱無學。何以故。齊其所斷。不復更斷。卽是無學。是為四句。就五方便。非學非無學。共成五句。約四教例亦應爾。則二十句。本跡者。本法身大士。居滿字學無學位。眾生應以半字學無學人莊嚴雙樹。傳傳引之。觀心者。正觀中道。不緣二邊。中間卽是無學。能如是觀。是名為學。又不緣而緣。名無學學。常如是觀。名學無學。對未修者。成第五句。亦可約理為第五句。亦得三觀各為五句。若約觀門明數者。色心具十界十如。界如互論。卽二千也。初比丘眾竟。

  (戊)二比丘尼眾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摩诃波阇波提。此雲大愛道。佛之姨母。本住智度法門。跡為千佛之母。生育導師。觀解者。中觀廣博。名大。無緣慈。名愛。中理虛通。名道。大卽自行。愛卽化他。如以愛故受生。慈故涉有。道卽通自行化他也。六千者。數也。觀解者。觀六根清淨具千功德。耶輸陀羅。此翻華色亦翻名聞。佛在家時。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輸。三鹿野。本跡者。妻。齊也。豈有博地。為菩薩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跡為太子妻耳。觀心者。觀空無漏法喜。卽以鹿野表妻。(不生子故)觀假道種智法喜。卽以耶輸表妻。(生羅睺故。)觀中法喜。卽以瞿夷表妻。(位最大故。)上來當分各明本跡觀心。今更總論。顯善權曲巧。明觀行精微。總明本跡者。夫首楞嚴定。種種示現。稱適根性。靡所不為。今且近論。若釋尊托跡王宮。降神聖後。法身大士。皆輔佛行化。散影余家。若三十二瑞。金姿誕應。諸大士亦各各出生。或空室(須菩提)雨寶(滿慈子)寄辨通夢。(捨利弗)若皇太子捨國捐王。逾城學道。諸大士悉從師請業。才藝兼通。為彼宗匠。若如來法輪初啟。甘露門開。諸大士知化緣未熟。示同不受。分庭抗禮。崇我道真。能化所化。全生如乳。若所化緣熟。則素絲易染。池華早開。革凡成聖。轉乳為酪。師宗為佛上首弟子。或智慧神通。辯才三昧。各各第一。共輔法王。更度未度。重熟已熟。於方等座。聞菩薩不可思議功德。則恥小慕大。如轉酪為生酥。次聞般若摩诃衍門。初歷色心。終於種智。含狹小大。出內取與。或共或別。或偏或圓。奉命領知。心漸通泰。如轉生酥為熟酥。次聞法華。會天性。定父子。授記莂。付大乘。廢三歸一。如余四味。同一醍醐。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法王法臣。大事出世。巧用方便。初用半字法。破二十五有之繁芿。成四枯雙樹。利益眾生。次用半滿法。破二乘之獨善。成菩薩之廣大。成四榮雙樹。利益聖人。後用常住滿字。破二邊之前後。成非枯非榮佛秘密藏。究竟利益。主將之功畢。大誓之願滿。故身子目連。於法華而息化。聖主贖命。斯亦不久。文雲。如我本誓願。今者已滿足。如來不久。當入涅槃。唱滅之言。起自於此。二萬燈明。迦葉佛等。皆於法華究竟。今佛師弟。皆於此經發跡。內秘菩薩行。外現作聲聞。我實成佛已來。無量億劫。以此推之。諸大羅漢。從法身地。俯影隨緣。跡臨萬水。為學無學。作男作女。示道示俗首楞嚴力。靡所不為。方便善權。為若此也。如此總別兩重消釋本跡。尚恐失旨。直爾一句翻名何異諸教聲聞眾耶。總明觀心者。上來師弟施化。法身所為。若不作觀方便。於行人無益。如貧數寶。似盲執燭。然心數甚多。且約善數。如弟子者眾。但舉十人耳。十善數輔心王。能改惡就善。革凡成聖。辦一切法門。但以十心數為本。如十弟子輔佛行化。共熟眾生。立於佛法也。十人各備眾德。為引專門。宣示佛道。隨眾生欲。欲慧者師身子。乃至欲多聞者師阿難。共輔法王。各掌一職。今觀心亦如是。一一心中。皆具王數。為成觀故。王數相扶而取開悟。或於想數入道。或於欲數入道。隨所宜者。心王心數而共攻之。化取塵勞諸心而作佛事。作此觀未悟。觀行如乳。若發無漏。觀行如酪。若破塵沙。如生熟酥。若破無明。觀如醍醐。心數塵勞若不盡者。觀則不訖。故經言。眾生不度盡。我不成正覺。卽此意也。旭謂。二十一大羅漢。應准唯識。總表二十一善心數法。謂觸。作意。受。想。思。欲。解。念。定。慧。信。慚。愧。精進。無貪。無嗔。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一一互相應。一一具眾德。共輔心王。自利利他。窮未來際。無有斷絕。然不煩一一主配。貴在得意耳。初聲聞眾竟。

  (丁)二菩薩眾者。釋論雲。菩薩為出家在家四眾攝。何故別列。答有菩薩墮四眾中。有四眾不墮菩薩中。為其不發心作佛故。今別列同發心求作佛者。名菩薩眾。文為三。初氣類大數。二明位歎德。三列名總結。

  (戊)今初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

  具存應雲。菩提薩埵摩诃薩埵。什師略之。菩提翻道。薩埵翻有情。摩诃翻大。謂道心大道心之有情。卽氣類也。菩薩多種。謂偏通別圓。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齊限而滿者。欲調血眾生為乳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欲調乳入酪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游戲神通淨佛國土者。欲調酪為生熟酥也。若大品明有菩薩發心卽坐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者。是調酥為醍醐也。故下文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又雲。若菩薩不聞法華。非善行菩薩道。若聞此經。卽善行菩薩道。故略有四種也。本跡者。本地難測。或居等覺。或齊法王。如文殊本是龍種上尊王佛。跡輔釋迦為菩薩等引導四味。同歸醍醐。然其本地。究竟成就。豈是今日始入大乘。亦非寂場高山先照。若頓若漸。皆跡所為耳。觀心者。中道正觀。雙照二谛名大。通至極果名道。破五住塵勞名成眾生。八萬人者。數也。余經集眾甚多。此經何少。或是語其大數。或譬如王論密事。不可率土同謀。今開秘藏。不涉權下。證信之人。皆非率爾。必是圓人。及有遠本也。觀心者。觀一善心。具百界千如。十善卽萬法。約八正道。卽八萬法門。(十善為所觀。八正為能觀。)

  (戊)二明位歎德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初句亦明位亦歎德。次十二句但歎德。共十三句橫豎歎德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雲無上正等正覺。義通四教。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論不退。亦有四別。若雲不生三惡道名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名行不退。常識宿命名念不退。具此名阿鞞跋致地。三藏義也。若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為凡夫。名位不退。雖正使已盡。而未能徧修萬行。其行猶退。至七地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觀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名阿鞞跋致地。乃通教三乘共十地義耳。地師雲。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是別教義。璎珞雲。初地三觀現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亦別教義。若華嚴明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乃圓教義。是一實事。今用此判妙位也。本跡者。本地寂滅。尚非十地。況是初住。尚非圓初住。況復別通。別通之位。可釋余經列眾。圓教之位。正在今經。旣不識跡。安能知本。觀心者。三觀卽三不退。又一心三觀。卽一心三不退。須約六卽。此句卽豎歎初歡喜地。不退墮二邊。入於中道。橫歎初發心住。出過二邊。革凡超聖也。皆得陀羅尼者。陀羅尼。此翻遮持。遮惡。持善。豎歎離垢地。戒度清淨。橫歎初住。遮三障持三德也。樂說辯才句。豎歎發光地。得大聞持。具四無礙辯。橫歎初住。口密功德也。轉不退轉法輪句。豎歎焰慧地。自破己惑。破他迷闇。橫歎初住。現身作佛。說法度生也。供養無量百千諸佛句。豎歎難勝地。以禅定神通力。徧興供養。橫歎初住。徧能承事十方諸佛也。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句。豎歎現前地。般若現前。智是德本。如植種於地。橫歎初住。得實相本。能植眾德也。常為諸佛之所稱歎句。豎歎遠行地。二智方便。出過一切。廣修利益。稱會佛心。橫歎初住。開佛知見。與諸佛同。故為佛所稱歎也。以慈修身句。豎歎不動地。慈熏三業。熏身入五道。熏口為說法。熏心為設方便。橫歎初住。無緣慈力。能普現色身。徧應法界也。善入佛慧句。豎歎善慧地。深入實際。妙徹本源。橫歎初住。入秘密藏也。通達大智句。豎歎法雲地。智波羅蜜最為增上。橫歎初住。一心三智無能障礙也。到於彼岸句。豎歎等覺內德。到三谛之彼岸。橫歎初住。事理分究竟也。名稱普聞無量世界句。豎歎等覺外德。灌頂受職。法界鹹聞。橫歎初住。圓德真實。與名相稱也。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句。豎歎等覺化他恩德。比之下地。最勝最廣。橫歎初住。能為十法界作依止也。夫諸地悉具眾德。而今約豎出沒釋者。為人情好異故。又依十地名便故。又豎義易解故。作此一塗消文耳。初住更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而今但十三句者。略言之耳。初住尚爾。二住乃至等覺可知。故大品雲。初阿字門。具四十一字功德。後茶亦具諸字功德。中間亦爾。字等。語等。功德亦等。觀心者。空觀是旋陀羅尼。假觀是百千旋陀羅尼。中觀是法音方便陀羅尼。又空觀觀心但有名字。卽聞持陀羅尼。假觀觀心無量心。心心數法皆是法門。卽行持陀羅尼。中觀觀心卽是實相。卽是義持陀羅尼。假觀觀心具十界法。卽法無礙辯。中觀觀心十界皆入實相。卽義無礙辯。空觀觀心十界但有名字語言。卽辭無礙辯。觀一心卽三心。三心卽一心。一界一切界。旋轉無礙。卽樂說無礙辯。空觀是轉位不退法輪。假觀是轉行不退法輪。中觀是轉念不退法輪。供養佛者。秖是隨順佛語。今順佛教。修三觀心。卽是供養佛。為破五住。得解脫故。卽供養法。三谛理和。卽供養僧。又眾行心資觀智心。卽供養佛。觀智心開發境界。卽供養法。境智心和。卽供養僧。實相心是觀智心本。觀智心是眾行心本。得本種植則立。故言植眾德本。觀智心冥於境界。境界印於觀智。智有所照。常與境合。卽是為佛所歎。空觀為法緣慈所熏。假觀為眾生緣慈所熏。中觀為無緣慈所熏。空觀入通佛慧。假觀入別佛慧。中觀入圓佛慧。空觀到一切智彼岸。假觀到道種智彼岸。中觀到一切種智彼岸。空觀聞於真谛。假觀聞於俗谛。中觀普聞中道第一義谛。亦普聞三谛。空觀度四住百千眾生。假觀度塵沙百千眾生。中觀度無明百千眾生。一心三觀。有無量德。歎不能盡。止略說耳。

  (戊)三列名總結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大士大名。或從法門。或從行德。或從本願。雖是一名。備無量義。今依經依觀。銷十八菩薩名。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大經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思益經雲。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華經雲。願我行菩薩道所化眾生。皆於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得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為文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又首楞嚴三昧經雲。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龍種上尊王。亦卽文殊。觀心者。三德秘藏不縱不橫。故名妙德。觀世音。梵雲婆婁吉低稅。具如普門品釋。觀心者。三智名觀。三谛名世。三觀是語本。故名音。(下文約事釋。以所被為音。此但約能觀。以所宣為音。)得大勢。亦名大勢至。思益經雲。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觀經雲。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卽見十方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為大勢至。觀心者。三止為足。投三谛地。動十法界。一切見愛所住之處。皆悉傾動。常精進者。大寶積雲。是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捨。猶不受化。無一念棄捨。以身心俱進故。不休息者。思益經雲。恆河沙劫為一日夜。是三十日為月。十二月為歲。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恆沙佛。行諸梵行。修習功德。然後受記。心不休息。觀心者。觀空不住空。出假不住假。而入中不住中。雙照二谛。名不休息。不休息與常精進。義意略同。欲辨別者。無間趣入。名為精進。長時無廢。名不休息。是故觀解名為不住。故釋不休息。亦約長時。但記別與利生不同耳。寶掌者。普超經雲。被上德铠。無能沮敗。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實心諸通慧心。為人講宣於諸珍寶。心無貪惜。觀心者。不思議三谛。名之為寶。一心三觀。名之為掌。以此觀掌。執此谛寶。自利利他。藥王者。悲華經雲。願賢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養。諸佛入滅。我皆起塔。劫盡苦惱。我皆救護。刀兵疾疫。作大藥王。然後作佛。寶藏佛言。今當字汝為火淨藥王。在後作佛。卽樓至如來。觀心者。一心三觀自療療他。勇施者。出世法寶。徧施眾生而無疲厭。寶月者。所證三谛。可貴如寶。能證三智。圓照如月。月光者。圓妙三智。能除昬煩熱惱。滿月者。三智圓明。無有缺減。大力者。智境冥合。有大力用。無量力者。以大力用。徧應眾緣。徧拔眾苦。越三界者。以一心三觀。超越分段變易二種三界。跋陀婆羅者。此雲善守。亦雲賢守。亦賢首。亦賢護。思益經雲。若眾生聞名者。畢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位居等覺。眾賢之首。故名賢首。善巧將護。令其不退。故名賢護。觀心者。中道正觀。於諸善中最為上首。彌勒。此雲慈氏。思益經雲。眾生見者。卽得慈心三昧。悲華經雲。發願於刀火劫中救護眾生。名阿逸多。此翻無能勝。觀心者。中道正觀。卽無緣大慈慈善根力。令諸心數皆入同體大慈法中。寶積者。積聚一心三智之寶。導師者。思益經雲。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導也)不求恩報。(師也)觀心者。三觀妙智。導一切行。不墮二邊。皆入正觀。結句可知。二菩薩眾竟。

  (丁)三雜眾者。果報與形服雜。得道者與未得道者雜。其中得二乘道者。無漏智與無明雜。其中得菩薩道者。漚和與眾機雜。其中得佛道者。一法具一切法故言雜。雜義如是。不可以凡夫形俗判之。復不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就文有八。初欲界天眾。二色界天眾。三龍眾。四緊那羅眾。五乾闼婆眾。六阿修羅眾。七迦樓羅眾。八人眾。

  (戊)今初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

  釋提桓因。此翻能作。作三十三天主也。約教者。阿含明帝釋是阿那含。般若明十方難問般若者皆名釋提桓因。別圓中明釋提桓因得首楞嚴三昧。內證不同。過賢劫二千四十四劫作佛。號無著世尊。本跡者。十住十行十向為三十。十地為一。等覺為二。妙覺為主。同棲第一義天。共服實相甘露。卽本也。居須彌頂。跡也。觀心者。自行十善。勸他行十善。隨喜行十善者。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卽三十三觀門。明月等三天子是內臣。如卿相。或雲。明月是寶吉祥月天子。大勢至應作。普香是明星天子。虛空藏應作。寶光是寶意日天子。觀世音應作。卽本跡釋也。觀心者。三觀卽三智。三智卽三光。從三谛生三智。谛卽天。智卽子。四大天王是外臣。如武將。東提頭賴吒。此雲持國。亦言安民。居黃金山。領犍闼婆及富單那。南毗留勒叉。此雲增長。亦雲免離。居琉璃山。領鸠槃茶及薜荔多。西毗留博叉。此雲廣目。亦雲雜語。居白銀山。領龍及毗捨阇。北毗沙門。此雲多聞。居水精山。領夜叉及羅剎。各領二鬼。不令惱人。故稱護世。本跡者。本為常樂我淨四王。護持佛法四德雙樹。不令外人取其枝葉。斫截破壞。跡為護世四王。觀心者。觀四谛智。卽是四王。一谛下除愛見二惑。卽是領八部。不令惱人也。(四教各四谛。當教各稱王。)不列夜摩兜率者。文略耳。自在。卽化樂天。大自在。卽他化天。本跡者。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跡為兩天耳。觀心者。入空是自在。入中是大自在。

  (戊)二色界天眾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

  娑婆。此翻忍。悲華經雲。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梵者。此翻離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亦稱高淨。屍棄。此翻頂髻。光明者。二禅也。等者。等取三禅四禅。約教者。梵王為一代請法輪主。請小則小。請大則大。本跡者。本住清淨一實妙境。跡居色界。觀心者。觀除惑穢名梵。

  (戊)三龍眾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難陀。此雲歡喜。跋。此雲善。兄弟常護摩竭提國。雨澤以時。得無饑年。卽目連之所降也。居大海中。本跡者。本住歡喜地。跡居海間。觀心者。三觀卽中道生法喜也。娑伽羅。從居海受名。本住智度大海。跡處滄溟。觀心者。中道觀如海。能統萬流。和修吉。此雲多頭。亦雲寶稱。本住普現色身三昧。跡示多頭。觀心者。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故名多頭。德叉迦。此雲現毒。亦雲多舌。本住樂說無礙辯。跡示多舌。觀心者。一心三觀。如塗毒鼓。能發四辯。阿那婆達多。此雲無熱。從池得名。在閻浮雪山頂。無熱沙惡風金翅三患。本住清涼常樂我淨。跡處涼池。觀心者。三觀妙慧。淨五住之煩唼。免二死之熱沙。摩那斯。此雲大身。或雲大意。或雲大力。修羅排海淹喜見城。此龍萦身以遏海水。本住無邊身法門。跡為大體。觀心者。中道正觀。其性廣博。優鉢羅。此雲青蓮華池。依住處得名。本住法華三昧。跡居此池。觀心者。三觀卽是修因。因卽蓮華也。

  (戊)四緊那羅眾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亦雲真陀羅。此雲疑神。似人而有一角。天帝法樂神也。應奏四教法門。本住不可思議。不起滅定。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跡寄弦管。歌詠十力。觀心者。觀音聲卽空卽假卽中。卽是贊佛。

  (戊)五乾闼婆眾

  有四乾闼婆王。樂乾闼婆王。樂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乾闼婆。此雲嗅香。以香為食。亦雲香陰。其身出香。天帝俗樂神也。樂者。幢倒伎也。樂音者。鼓節弦管也。美者。倒幢中勝。美音者。弦管中勝。(幢。謂緣幢。卽竿木也。倒。謂擲倒等。以俗表真。亦可對四教法門釋出。)本住不可思議妙假。跡奏俗樂。觀心者。空中卽假。

  (戊)六阿修羅眾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骞駄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阿修羅。此雲無酒。亦雲無端正。亦雲非天。婆稚。此雲被縛。為帝釋所縛。本能五系系魔外道。跡為此像。觀心者。以三觀智。縛五住惑入實際中。佉羅骞馱。此雲廣肩胛。亦雲惡陰。能湧海水。本住權實二智。慈荷眾生。跡為廣肩。觀心者。三觀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毗摩質多羅。此雲淨心。亦雲種種疑。卽捨脂夫人之父。本跡者。色心本淨。跡示丑嫉。觀心者。正觀中道。卽是淨心。羅睺。此雲障持。舉手障日月光。本持中道實相。能障二邊邪光。跡示此像耳。觀心者。持真谛。障愛見光。持中谛。障空有光。又總約教者。初教菩薩具足五住。名被縛。通觀稍廣。名廣肩胛。別教初心知中。名淨心。圓教障惑持理。名障持。總本跡者。本住第一義天。跡示無天。總觀心者。能觀卽空。無三界之人天。能觀卽假。無方便之義天。能觀卽中。無實報之義天。一心三觀。住常寂光非人非天之人天。

  (戊)七迦樓羅眾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迦樓羅。此雲金翅。威攝諸龍。名大威德。大於群輩。名為大身。龍恆充滿己意。名為大滿。頭有寶珠。名為如意。約教者。過諸外道。名大威德。大乘初門。故名大身。恆沙佛法。故名大滿。圓明自在。故名如意。本跡觀心可例。

  (戊)八人眾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此雲思惟。是其母名。父名頻婆娑羅。此雲模實。阿阇世。此雲未生怨。或呼為婆留支。此雲無指。宮人將護。呼為善見。善見之名。本也。無指之稱。表跡。普超經中。先已忏悔滅罪。故於法華。為證信眾。涅槃經中。追敘先事耳。本住不可思議解脫。跡示五逆。觀心者。弑無明父。害貪愛母。問。佛在人中說法。列人眾何少。答。文略不載。人實不少。文雲。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無量義經列四輪王。國王。國臣。國民。士女。其眾則廣。又分別功德品。四天下乃至大千塵數得道。其內豈無人類眾耶。問。天人龍鬼。皆見佛聞法。地獄一道。無色一界。何意不列。答。此義今當辨。夫諸道升沉。由戒有持毀。見佛不見佛。由乘有緩急。然持戒有粗細。故受報有優劣。持乘有大小。故見佛有權實。且略判戒乘各為三品。次以四句料簡。其義則顯。一戒乘俱急。二戒緩乘急。三戒急乘緩。四戒乘俱緩。然通論戒乘。則一切善法。一切觀慧。皆得稱戒。亦皆得稱乘。如人天等五乘。及道共等戒是也。今就別判。則三歸。五戒。十善。八齋。出家律儀。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惡道果得人天報者。名之為戒。若聞經生解。觀智推尋。四谛。十二緣。六度。生滅。無生。無量。無作諸智。能破煩惱。運出生死者。名之為乘。一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報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於三藏教見佛聞法。持中乘。乘急。以人中身。於通教大乘。乃至帶方便諸大乘教見佛聞法。持上乘。乘急。以人中身。於華嚴法華等教。及諸教中圓見佛聞法。若持中品戒。戒急。報在欲界天。持小乘。乘急。以欲界天身。於三藏教見佛聞法。余如上說。若持上品戒。戒急。加修禅定。報在色無色天等。持小乘。乘急。以色無色天身。於三藏教見佛聞法。余如上說。釋第一句竟。二戒緩乘急者。三品戒皆緩。報墮三塗。持小乘。乘急。以三塗身。於三藏教見佛聞法。余如上說。釋第二句竟。三戒急乘緩者。三戒急故。受人天及色無色天身。三乘緩故。佛雖出世說三乘法。愛著樂報。耽荒五欲。不見佛。不聞法。捨衛三億家。及三界著樂諸天等是也。釋第三句竟。四戒乘俱緩者。受三塗報。不見佛。不聞法也。此文不列地獄者。以其戒緩。苦重報隔。上乘又緩。不能於法華見佛聞法。余經有列者。余乘急耳。又不列無色天者。上戒急故。受天身。著定味。上乘緩故。不能於法華見佛聞法。余經有列者。亦有余乘急耳。若得此意。一一勘天龍八部。皆識本緣緩急。來不來義悉可解。廣釋如淨名疏。又識權者引實。本跡義轉明。將此勘己觀行。三世因果。朗然可識。妙樂雲。淨名疏以七義解釋四句。一明乘戒值佛不同。二信法二行不同。三大小乘別。四根性漸頓。五應跡。六觀心。七化他。初雲乘戒者。有乘則值佛。無乘則不來。二信法者。坐禅聽學講說。皆得值佛。但隨所習大小耳。四漸頓者。大小各有漸頓故也。五應跡者。己得二十五王三昧。應二十五有。引實行者來至佛所。六觀心者。但隨觀行以判見佛。七化他者。見與不見。皆約利他。大權現跡。略如今文。初列眾竟。

  (丙)二總結眾集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初通敘跡本兩門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一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二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甲)二別說跡本兩門。大分為二。初自今文至安樂行品。是跡門開權顯實。二自從地湧出品。至常不輕品是本門開近顯遠。

  (乙)初跡門開權顯實為三。初序段。二自方便品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是正說段。三自法師品至安樂行品。為流通段。

  (丙)初序段五。初眾集序。二現瑞序。三疑念序。四發問序。五答問序。集眾敘人一。現瑞敘理一。疑念敘行一。問答敘教一。此因緣釋也。(集眾是世界。現瑞是第一義。疑念是為人。問答是對治。一往如此。)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別。乃是序於圓正耳。(開已唯圓。故雲非也。)本跡者。若以序序壽量品中本地四一。此義自可知。(本門須至壽量。然亦可以預表。當知此序。顯表跡四。密表本四。久成不逾此四故也。久近雖殊。四一理等。)觀心者。一心三谛。理一也。一心三觀。行一也。作是觀者。人一也。能诠觀境。教一也。又常觀三德。能所皆四。法身。理也。般若。教也。解脫。行也。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卽觀行如來也。約六卽位。位位四一。於念念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無非四一。如此觀行。真法華三昧也。心境互發。卽因緣觀之四一。不同三教。卽約教觀之四一。久遠已得。卽本地觀之四一。

  (丁)初眾集序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上句是眾集威儀。下句是眾集供養。爾時者。欲現六瑞時也。四眾者。一發起眾。二當機眾。三影響眾。四結緣眾也。發起者。權謀智鑒。知機知時。擊揚發動。成辦利益。如大象躃樹。使象子得飽。所謂發起令集。發起瑞相乃至發起問答等。皆名發起眾。(應物施設。名權。順宜制立。名謀。有權之謀。故名權謀。實智內融。不慮而當。故雲智鑒。鑒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機。逗會無舛。故名知時。此內德也。擊平等之大慈。發時眾之一善。揚不二之大慧。動禀益之三業。又擊大會之宿因。發當機之妙益。揚如來之大教。動時眾之固執。又扣佛大悲名擊。咨啟聖旨名揚。令聞所未聞名發動。使聞者果遂名成辦。遂必獲悟名利益。此外用也。大權象王。躃法身樹。至起應地。演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緣。發起五序。鹹益物機。乃至問答等者。等取正宗。)當機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不起於座。聞卽得道。(克論在初住。通收乃攝六根五品。)影響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隱其圓極。匡輔法王。雖無為作。而有巨益。化主形聲。必資伴以影響。故大論問。諸比丘何故常隨世尊。答。如病差隨醫。顯醫功也。此舉實行者。尚有影響之儀。況法身古佛。垂形助化者耶。故知四眾如輕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輕重俱有權實影響。結緣者。力無引導擊動之能。德非伏物鎮嚴之用。過去根淺。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四悉俱得名為當機。五品。世界益也。六根。為人對治益也。初住去。第一義益也。但未入品。俱名結緣。故五品前。無復三慧四益。無聞慧故。無世界益。無思慧故。無為人益。無修慧故。無對治益。無證入故。無第一義益。第一義益。有通有別。通收五品。別在初住。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別。卽是第一義之通別也。)比丘眾旣有四別。余三眾亦然。合十六眾。類如大通佛時。王子覆講。卽彼時發起眾。聞法得道。卽彼時當機眾。聞法未度。而世世相值。於今有住聲聞地者。卽彼時結緣眾。彼佛旣有四四一十六眾。今佛道同。寧得無耶。此是圓教十六眾。約三教亦例可知。本跡者。且約體用以明本跡。本住尊極。或深位法身。跡為四教一十六眾。觀心者。研境作觀。在名字觀行位中。卽成結緣眾。入相似位。卽成當機眾。入分真位。卽成發起影響眾。(若舊入者。唯名影響。若新入者。得是當機。亦是影響。及以發起。如發誓宏經之徒)圍繞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淨居天下。化為人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禮禮已卻坐聽法。遂以為楷。此因緣釋也。(淨居天下。卽世界。化為人像。卽為人。以為楷。卽對治。禮已聽法。卽第一義。)團繞。謂行旋威儀。表四門機動。俱見圓理。以圓對偏。例有四義。卽約教釋也。又佛身周匝相好莊嚴。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卽觀心釋也。若觀佛色身。得見法身。卽本跡釋。又約體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動非不動之法身。跡示諸教機動繞佛。供養者。通論。則三業皆是供養。別論。則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贊歎。施以依報名供養。此中文略。廣說應如無量義經。天廚。天香。天鉢器等。是供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大士。合掌叉手。是恭敬。一心瞻仰。是尊重。說七言偈。是贊歎。彼經眾集說法竟。俨然不散。卽彼座席。說今法華。故用彼廣。以釋此略。於義無妨。

  (丁)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

  (戊)初中六。初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眾喜瑞。六放光瑞。說法。表說法妙。智妙。入定。表行妙。雨華。表位妙。地動。表境妙。乘妙。眾喜。表眷屬妙。利益妙。放光。表感應妙。神通妙。是故六俱名現瑞序。此與玄義神通妙中有不同者。彼則通收香風地淨兩土六瑞。故徧取之。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凡諸取文。皆有通別。凡所表語。意並含宏。是則大事大人。作大感動大機大益。顯於大理須大眷屬。以輔大會。俱感大時。大運成熟。自非靈山共禀。此世親承。焉能契之。曷有測之。

  (已)初說法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初句。列所說法體。次句。列體上之名。第三句。明菩薩所依。第四句。明佛之所護也。大乘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毗佛略。二心大。謂求無上大菩提。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淨心地。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而得菩提。六是因大。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名大乘經。今將十妙對之。法大。是境妙。心大解大。是智妙。淨大莊嚴大。是行妙。時大。是位妙。具足大。是三法妙。由因有果。能豈無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後五。然彼三祇。義涉三藏。從名同邊。可對十妙。無量義者。彼經雲。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今為釋之。無相者。無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無。故言不相。正指中道為實相也。二法。卽頓漸。頓。謂華嚴頓中一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三道。卽三乘。四果。卽羅漢。支佛。菩薩。佛也。此等諸法。名為無量。實相名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與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譬如算者。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下為除序。開為合序。亦復如是。從一派諸。收諸歸一。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菩薩也。義處。卽谛理也。下文雲。普令一切眾。亦同得此道。又雲。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卽此意也。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所證得。下文雲。佛自住大乘也。雖欲開示。而眾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

  (已)二入定瑞

  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人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加趺坐者。古往諸佛及弟子盡行此法故令人恭敬。可人天意故不與世儀外道共。能破魔軍故。能發三菩提心故。此卽四悉檀意。說經已入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說法。卽智而禅。卽禅而智。先後入出。無有隔礙。疑者雲。若未說無量義。可入斯定。說此經已。何故入定。釋言。是為法華作序耳。何者。若不先開。則後無所合。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故稱為瑞相也。身心不動者。與所緣實相義處相應也。身之本源。湛若虛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下文贊大通智勝佛雲。身心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今身若金剛。不可動轉。心若虛空。無有分別。無量義處三昧法持於身心。故不動也。定依義處。仍稱為無量者。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間從此一法出無量法也。夫身法體運動。今令不運動。心法體分別。今令不分別。序義明矣。問。瑞相本論奇異。說法入定。佛之恆儀。何得為瑞。答。說法雖竟。由卽入定。令時眾不散。肅有所待。故知前之說法。舉眾來集。待於後聞。此是奇特。與常說異。何意非瑞。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定有異。何意非瑞。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豈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已)三雨華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四華。舊翻白。大白。赤。大赤。或翻適意。大適意。柔軟。大柔軟。白表十住開佛知見。大白表十行示佛知見。赤表十回向。悟佛知見。大赤表十地入佛知見。四十位皆是佛因。是因由中道第一義生。故從天而雨。因有趣果之義。故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誰當感克。秪是此會時眾。故言及諸大眾。

  (已)四地動瑞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表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凡六番破無明也。無明磐礴。未曾侵毀。方將破壞。故動地以表之。優婆塞清淨行經雲。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復煩惱。一切眾生應得道者。煩惱將滅。故動。卽此義也。本跡釋者。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為答。密得此意。卽是識本。非但他佛昔現斯瑞。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觀心釋者。動六根也。六根冰執。如地相堅固。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東湧西沒等者。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煩惱互滅。鼻根功德生。眼根煩惱互滅。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腎。腎主耳。四邊表身。中央表意。身具四根。意徧緣四。相對湧沒。以表功德互生。煩惱互滅。可知。六種者。舊雲動起湧震吼覺。搖飏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凹凸出沒名湧。隱隱有聲名震。砰磕發響名吼。令物驚悟名覺。新雲動踴擊震吼爆。擊如打搏。爆若火聲。前三是形。後三是聲。經論略標但雲震動。卽形聲各標一也。一一中又有三。謂動。徧動。等徧動。當處動為動。四天下動為徧動。大千動為等徧動。余五亦爾。合十八震動。卽表淨十八界也。又根根皆修三觀。如十八動。然動相雖有十八。而所動唯是一地。如根雖有六。界雖十八。以無明破故。一切俱破。

  (己)五眾喜瑞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優婆塞。此雲近事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禀受三歸五戒。親近承事三寶者也。然有在家出家之分。在家名近事。出家名近住。出家住僧伽藍。但未剃須發。未受十戒。故不名為沙彌。夜叉。此雲捷疾。亦雲勇健。亦雲暴惡。飛行鬼名。摩睺羅伽。此雲大腹行。余如前釋。人非人者。四眾為人。八部為非人。此句總結也。小王。如十六國王。乃至聚落主等。轉輪聖王有四。一金輪王。王四天下。二銀輪王。王三天下。除北州。三銅輪王。王二天下。更除西洲。四鐵輪王。王南洲。問。佛在世時。何得有四輪王。答。應聞法華經者。皆從他土來集也。問。前同聞眾中。何以不列。答。同聞證信。皆非聊爾之人。多是影響發起二類。今則普及當機結緣眾。不應為難。眾見雨華地動。知甘露將降。故欣躍內充。表大機當發。感於勝應也。問。喜怒。人之常情。何得為瑞。答。天華悅眼。地動震心。故大經雲。動時能令眾生心動。華地是外瑞。心喜是內瑞。非常之喜。昔雖曾有。而不為喜所動。而能一心觀佛。何得非瑞。約教者。歡喜動陰心。人天義。喜動真谛無漏心。藏通義。喜動卽假心。別教義。喜動實相心。圓教義。今是圓動。問。實理無動。那得言動。答。動卽發也。圓機當成。名動實相。本跡者。本住不動三昧。跡以地動表發。觀心者。一念妙觀初動。諸余心所隨順而動。

  (已)六放光瑞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徧。

  放光。表應機設教。破惑除疑也。白毫者。觀佛三昧海經雲。佛初生時。牽長五尺。苦行時。長一丈四尺。得佛時。長一丈五尺。其毫中表俱空。白如琉璃筒。內外清淨。從初發心。中間行行種種相貌。乃至入涅槃一切功德。皆現毫中。毫在而眉之間。卽表中道常也。其相柔軟。表樂。卷舒自在。表我。白卽表淨。放光破闇。表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表自覺覺他。復次。藏通雖知二谛。不知中道。如有二眉而無白毫。別教雖知三谛。不能毫中具一切法。今從初至後法界中事。悉現毫內。卽表圓教意。復次眾經明放光不同。華嚴經現相品。齒間放光。出頌集眾。是表欲說法。又眉間放光。從足下入。是表以極果而為真因。普賢三昧品。毛孔放光頌贊普賢。是表普賢行徧。光明覺品。放兩足輪光。是表十信法門。須彌山頂品。放兩足指光。是表十住。夜摩宮品。放兩足上光。是表十行。兜率宮品。放兩膝輪光。是表十回向。十地品。放眉間光。是表十地正證中道。故雲兼別。如來出現品。放白毫相光。入妙德頂。是令問圓妙佛法。放口光。入普賢口。是令說圓妙佛法。入法界品。放白毫相光。令諸菩薩普見法界佛事。是欲令其安住師子颦申三昧。大品般若經。從足下千輻輪相。乃至頂髻。一一各放六萬億光明。是以身輪表般若徧。大涅槃經。面門放光。是表佛口密說於秘藏。今經白毫放光。正表中道實相。故文殊雲。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又光照此土他土十法界事。正表十法界無非一實相印所印。約教者。丈六佛放光。三藏義。帶劣勝應身放光。通教義。尊特身放光。別教義。卽丈六是毗盧遮那法身放光。圓教義。龍女贊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正屬開顯圓也。東方者。諸方之始。表十住是始位。跡門說法。令生身菩薩朗然見理。入於圓住。開佛知見。舉初卽知中後。故雲靡不周徧。當知諸方亦然。諸位亦然。若本門說法。四方佛集。卽表法身菩薩增道損生。四位增長也。萬八千世界者。如華嚴所照。動以剎塵數計。此何其少。特表十八界。各具百界千如。為萬八千。此等無非佛慧境界耳。彌勒問雲。放一淨光。照無量國。當知方不局東。數不止於萬八千也明矣。又所照萬八千土。皆是五濁機緣。備須為實施權。開權顯實者。得與此土釋迦例同。若有佛土。純說大乘。大隔於小者。則如華嚴諸經光中所見。雖境界殊勝。而不具顯如來善巧方便原始要終之致。故不得與此經同其妙瑞也。夫光照東方。因光得見他土六瑞。所謂六趣眾生。諸佛說法。三乘修得。涅槃起塔等。如此十界若相若性若體若力若作若因若緣若果若報。從本至末。炳然齊現於一光中。橫該無際。豎徹始終。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言有不有。言空不空。光外無土。土外無光。所謂空等。假等。中等。上根利智。正可向此處頓了同體權實非權非實。為未了者。更作三周巧說耳。有人雲。一光東照。妙體全彰。庶幾得之。初此土六瑞竟。

  (戊)二他土六瑞。卽是此土第六放光瑞中所見境界為令易解。兼欲引同。故分為六。初見六趣瑞。二見諸佛瑞。是上聖下凡一雙。三聞說法瑞。四見四眾得道瑞。是人法一雙。五見菩薩行行瑞。六見諸佛涅槃瑞。是始終一雙。旣有可化眾生。卽有能化之佛。有佛卽有說法。說法卽有弟子。弟子卽是行始。行始必致終也。又此土六瑞。總表眾生當獲自覺。彼土六瑞。總表眾生當獲覺他。又此彼六瑞。表此彼諸佛道同。今前五瑞。是現彼土已與此同。第六瑞。是現此土。當與彼同。

  (已)初見六趣瑞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阿鼻。此雲無間。最在世界之下。阿迦尼吒。此雲色究竟。最在色界之上。此承上文光照東方萬八千土。照彼阿鼻乃至色究竟天。無不盡於光中顯現。故時會大眾。卽於此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所謂地獄鬼畜修羅人天也。此現彼土五濁。與此土同。

  (己)二見諸佛瑞

  又見彼土現在諸佛。

  此現彼土諸佛。為五濁故。出現於世。與此土釋迦佛出世意同。

  (己)三聞說法瑞

  及聞諸佛所說經法。

  此現彼佛初從無相一法。非頓而頓。演大華嚴。與此土釋迦佛說華嚴經意同。

  (己)四見四眾得道瑞

  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

  此現彼佛非漸而漸。為鈍根人說三藏法。四眾依之得出世四果辟支佛道。與此土釋迦佛說三藏教意同。

  (己)五見菩薩行行瑞

  復見諸菩薩摩诃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

  此現彼佛非漸而漸。為大乘人說方等般若諸大乘經。與此土釋迦佛說二酥教意同。昔種四教善根為因。今禀四教法門為緣。四教各有信解。以為能感。修行四教。復各四門。故雲種種相貌。

  (己)六見諸佛涅槃瑞

  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捨利起七寶塔。

  此現彼佛施化事畢。收無量法還歸一法。示滅息化。乃至起塔而作佛事。是則始從出世。終於像法。一代所作權實利益。光照彼土炳然在目。以彼例此。前五旣同。後一豈別。當知釋迦從初成道。於一無相法。出無量法。非頓而頓。非漸而漸。其事已竟。今日必當收無量法。還入一法。開權顯實。唱言入滅。與彼土同也。問。光中何以不現彼土說法華經。答。若使彰灼顯現。則不成序。亦不能使眾會疑念。彌勒發問。文殊忖答。則跡本二說。無由發起。何以克臻現在滅後無邊利益。故有謂法華正旨。唯在一光東照者。乃擔板之見。不知說默皆具四悉故也。入定四悉。單被上上根人。說法四悉。三根普被。入定四悉。唯局現在。說法流通四悉。普及未來。闇證罔知。故多異見。問。光中所照。一時橫見。何得雲先頓後漸乃至會歸。答。遠近旣可俱令見聞。過未何難皆令視聽。故使十方始末。皎若目前。安得以爾凡情。測量聖境。問。光中所見。可無純頓唯漸等耶。答。時眾但因光得見。大術乃在於世尊。然令見者。本為證同。所放光明。為成一實。故事殊理絕者。非光所沾。問。般。此雲入。涅槃。此雲滅度。藏通灰斷。故般涅槃。旣顯圓常。何得入滅。答。佛出同居。事必示滅。若知非生示生。卽知生卽非生。若知非滅示滅。卽知滅卽非滅。讀壽量品。此疑自釋。捨利。或雲室利羅。此翻靈骨。塔。具雲塔婆。或雲宰堵波。此翻方墳。或翻圓冢。亦翻高顯。二現瑞序竟。

  (丁)三疑念序二。初彌勒疑念。二大眾疑念。

  (戊)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彌勒有三念。初今者下。是正念六瑞。二今佛下。是念問誰。三復作下。是念文殊。文殊念起。第二念除。唯初念在。但成一疑也。神變者。神名天心。卽是天然內慧。變名變動。卽是六瑞外彰。首楞嚴三昧經雲。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法王法力。超蓋一切。彌勒不測外變。亦不知內慧。故興疑念。夫庸人不知術者。散人不知定者。凡夫不知聖者。小聖不知身子。身子不知菩薩。菩薩不知補處。補處不知尊極。此是尊極境界。所以彌勒不知。然彌勒植善旣多。何容不仿髴知。應須隱明示闇。權言不知耳。問。一切菩薩。皆法王子。何以獨推文殊。答。有二義故。一於法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並為菩薩上首。

  (戊)二大眾疑念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大眾有兩念。一正念六瑞。二念問誰。若將下偈望此。亦得有三念。偈雲。四眾欣仰。瞻仁及我。無第三念。何事瞻仁。而此中無者。欲推補處居先也。問。文殊彌勒。德位相亞。何故一問一答。答。夫機有在無。位雖齊等。賓主異宜。聖人承機。非問者不能答也。(因緣)又法門有權實。權補處須問。實者須答。(約教)又跡有久近。近問。久答。(本跡)又名有便易。彌勒名慈。慈為眾生。應須問。文殊名妙德。德應須答。(觀解)三疑念序竟。

  (丁)四發問序二。初長文。二偈頌。

  (戊)初中二。初經家述。二正發問。

  (己)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

  雙述自疑他疑。如文。

  (已)二正發問

  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雙問此土他土。如文。

  (戊)二偈頌二。初頌上問。二頌請答。何意有偈頌耶。龍樹毗婆沙雲。一隨國土。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如此間序後銘也。二隨樂欲不同。有樂散說。或樂章句。(二是世界)三隨生解不同。或於散說得解。或於章句得解。(為人)四隨利鈍。利者一聞卽悟。鈍者再說方悟。(第一義)又表佛殷勤重說。(五亦為人)又為眾集前後。故有偈也。(對治。能除後來疑故。論文十義。今但列六。前五如所引。六使後人於經生信。亦是為人。七易奪言辭。轉勢說法。亦是對治。八示義無盡。九明至人有無方之說。此二同第一義。十卽今所引第六文)。

  (已)初頌上問二。初問此土六瑞。二問他土六瑞。

  (庚)今初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文殊師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旃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鹹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長文總問此土六瑞。偈中長有香風地淨。而無說法入定。觀文謂言盈縮。尋義不然。說法是慧性。入定是天心。由慧性天心。能放光動地。舉末卽知本。故縮非縮。又秖導師兩字。卽是問說法入定。良以說法入定。能導於人也。天華至妙。豈有色而無香。故有華則有香風。華旣集地。地則嚴淨。表因若趣果。果則嚴淨。如金光明雲。聚集功德。莊嚴法身。故以香風地淨顯成四華。盈非盈也。

  (庚)二問他土六瑞為六。初問六趣眾生。二問見彼佛及聞說法。三問他土四眾。四結前開後。五問他土修菩薩行。六問他土供養捨利。卽是問佛涅槃。

  (辛)今初

  眉間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丑。於此悉見。

  六道眾生。是能趣之假名。生死。是所趣之五陰。善惡業緣。是趣因。好丑。是趣果也。有頂。謂三有之頂。指非想非非想天。長文雲阿迦尼吒。但指色究竟天。今雲爾者。若承光遠見。則無色界。旣無形色。故不可見。若生死業緣。受報差別。皆悉見之。則理應徧照無色界也。

  (辛)二問見彼佛及聞說法

  又覩諸佛。聖主師子。演說經典。微妙第一。其聲清淨。出柔軟音。教諸菩薩。無數億萬。梵音深妙。令人樂聞。各於世界。講說正法。種種因緣。以無量喻。照明佛法。開悟眾生。

  別地圓住。名之為聖。佛復最尊。故名聖主。說大乘法。決定無畏。故名師子。頓教純大。故雲第一。诠中道理。故聲清淨。順實相法。故音柔軟。無二乘眾。故雲教諸菩薩。所诠次第三谛為深。圓融三谛為妙。稱理當機。故雲令人樂聞。徧在七處九會。故雲各於世界。兩教八門。故雲種種。不涉三乘。故名佛法。聞者卽入佛慧。故名開悟。正與此土華嚴教同。

  (辛)三問他土四眾

  若人遭苦。厭老病死。為說涅槃。盡諸苦際。若人有福。曾供養佛。志求勝法。為說緣覺。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

  若人遭苦者。開聲聞乘也。遭苦而更造惡業。則苦不得盡。底下眾生是也。遭苦而造善業。厭下攀上。則苦亦不盡。為生人天而持戒修定者是也。遭苦而於外道法中求解脫者。苦亦不盡。不知三寶、四谛及四念處。但能增見長非。更集苦本故也。遭苦而能徧厭三界生老病死。兼能厭集。乃能感佛為說涅槃。從此修出世道。永盡苦際。所謂知苦故斷集。慕滅故修道也。若人有福者。開辟支佛乘也。支佛百劫種福。故雲有福。四谛總相略觀為劣。十二因緣別相細觀為勝。又四谛以苦為初門故劣。因緣以集谛為初門故勝。觀十二因緣而得覺悟。故名緣覺也。若有佛子者。開事六度菩薩乘也。有大慈悲。堪紹佛種。故名佛子。六度事廣。名種種行。志求作佛。名無上慧。六度中無六蔽。故名淨道。此以道谛為初門也。正與此土三藏教中三乘意同。

  (辛)四結前開後

  文殊師利。我住於此。見聞若斯。及千億事。如是眾多。今當略說。

  見聞若斯。是結前。今當略說。是開後。

  (辛)五問他土修菩薩行。正與此土方等般若諸大乘教意同。文分為三。初總問。二次第問。三雜問。次第擬同此土漸教。雜問擬同此土不定教也。

  (壬)今初

  我見彼土。恆沙菩薩。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恆沙。具雲恆河沙。亦雲殑伽沙。阿耨達池。東銀牛口。出殑伽河。南金象口。出信度河。西琉璃馬口。出縛刍河。北頗胝迦師子口。出徙多河。殑伽沙細而多。佛說法處近此河。故以為喻。

  (壬)二次第問為六。初問施。二問戒。三問忍。四問進。五問禅。六問慧。

  (癸)今初

  或有行施。金銀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碼碯。金剛諸珍。奴婢車乘。寶飾辇輿。歡喜布施。回向佛道。願得是乘。三界第一。諸佛所歎。或有菩薩。驷馬寶車。欄楯華蓋。軒飾布施。復見菩薩。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無上道。又見菩薩。頭目身體。欣樂施與。求佛智慧。

  初四偈。是問捨財。第五偈。是問捨身。身肉手足。是內身。妻子。是外身。第六偈。是問捨命。捨頭目卽捨命也。不言法施者。讓後般若故。

  (癸)二問戒

  文殊師利。我見諸王。往詣佛所。問無上道。便捨樂土。宮殿臣妾。剃除須發。而被法服。

  約出家論持戒者。菩薩律儀。通於七眾。比丘篇聚。局在大僧。只此篇聚。於諸戒中最尊最貴。以是七眾上首故也。然以自度心持之。則便為聲聞戒以求無上道心持之。則便為菩薩戒波羅蜜。就無上道。復有四別。謂依生滅。無生。無量。無作。四種四谛所發四宏誓願也。生滅四宏。屬前事度。此中應指後三四宏。又出家約諸王者。以貴例賤。以勝概劣。非謂戒度局在人王。又如法藏比丘。捨王位而攝取淨土。乃名菩薩戒波羅蜜故也。

  (癸)三問忍

  或見菩薩。而作比丘。獨處閒靜。樂誦經典。

  閒林邃谷。惡人惡獸。耐忍無嗔。卽生忍。自節守志。卽苦行忍。誦經求佛。卽第一義忍。四教通得論三忍也。

  (癸)四問進

  又見菩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此如太子雪山苦行之類。所思佛道。亦得通於四教。

  (癸)五問禅

  又見離欲。常處空閒。深修禅定。得五神通。又見菩薩。安禅合掌。以千萬偈。贊諸法王。

  初一偈。問修世間淨禅及觀練熏修等禅。第二偈。問修出世上上禅。所謂首楞嚴三昧。不起滅定。現諸威儀者也。初中言離欲者。離下界煩惱。得根本初禅。此禅則淺。展轉離有頂欲。得滅盡定。乃名為深。止是藏教意耳。不惟離三界欲。亦離涅槃法愛。不惟離二乘欲。亦離出假法愛。不惟離二邊欲。亦離中道順道法愛。如此名深。猶是別意。若一離一切離。圓伏圓修。乃名為深。則是圓教意也。別地分得六通。無漏讓佛。故僅名五。首稜三昧。正在圓家。別地證同。亦應得之。

  (癸)六問慧

  復見菩薩。智深志固。能問諸佛。聞悉受持。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說。欣樂說法。化諸菩薩。破魔兵眾。而擊法鼓。

  初一偈。是問自行。次二偈。是問化他也。慧窮理本。名為智深。誓願廣堅。名為志固。此卽具二莊嚴。故能問能持也。定慧具足者。若雲未到慧多。無色定多。四禅則等。又背捨慧多。九定定多。十一切則等。因緣釋也。又二乘定多。菩薩慧多。惟佛則等。約教釋也。又空觀定多。假觀慧多。中觀則等。觀心釋也。無量喻。謂諸教中種種譬類。助顯第一義也。破魔兵者。藏通破界內四魔。別教次第破界內界外八魔。圓教圓破八魔一切魔。擊法鼓者。旣破魔已。轉於四教四種法輪。二次第問竟。

  (壬)三雜問為七。初問禅。二問進。三問戒。四問忍。五更問禅。六問施。七問慧。

  (癸)今初

  又見菩薩。寂然宴默。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又見菩薩。處林放光。濟地獄苦。令入佛道。

  初一偈。問入捨禅。卽是自行。次一偈。問入悲禅。卽是化他。捨禅者。第四禅也。亦可別圓忘懷之捨。忘彼禅故。名之為捨。悲禅者。婆沙雲。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捨易。此中悲禅。旣雲化他。豈獨初禅。故婆沙中。尚有通論別輪。況大教耶。故一一禅。皆應雲慈。乃至喜捨。放光濟苦者。如思益經。網明菩薩放光。椟照十方阿僧祇國。一切煩惱。一切疾病。遇光安樂乃至佛自放六度光。觸者蒙益。夫煩惱疾病。並雲一切。應具四教。如佛告思益梵天。能教眾生一切智心。是名布施。不捨菩提心。名持戒。不見心相生滅。名忍。求心不可得。名進。除身心粗。名禅。離諸戲論。名慧。豈非三藏六度相耶。又雲。我說布施。名為涅槃。愚謂大富。入諸法實相故。持戒是涅槃。不作不起故。忍是涅槃。念念滅故。進是涅槃。無所取故。禅是涅槃。不貪著故。慧是涅槃。不得相故。又雲。布施平等。卽薩婆若。乃至般若。卽薩婆若。又雲。布施不施不悭。乃至般若不智不愚。豈非並是通教六度相耶。又雲。能達一切法無所捨。名檀。達一切法無所漏失。名屍。達一切法無所傷損。名忍。達一切法平等。名禅。達一切法無有起相。名慧。豈非別圓六度相耶。又如地持六度各九。此並蒙光得益之相。以佛道名。通於四教。悲禅亦不局在初禅。故別初地。圓初住。及通七地。俱皆得入。四相旣分。五時可辨。

  (癸)二問進

  又見佛子。未嘗睡眠。經行林中。勤求佛道。

  此如般舟念佛等法門也。般舟。此雲佛立。九十日中常行。不坐不臥。除睡為最。部在方等亦通四教。今雲勤求佛道。揀兩二乘。

  (癸)三問戒

  又見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

  威儀無缺。卽初不缺戒。淨如寶珠。卽第十具足戒。十戒名出大論。初不缺戒。謂重罪無犯。若犯重罪。如浮囊缺失故。二不破戒。謂中罪無犯。若犯中罪。如浮囊殘破故。三不穿戒。謂小罪無犯。若犯小罪。如浮囊穿穴故。此三屬律儀攝。四不雜戒。謂不起惡覺。若起惡覺。則身囗雖淨。意雜煩惱故。此一是定共戒。五隨道戒。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等。六無著戒。如羅漢於三界六塵。永無貪著等。此二是道共戒。亦是真谛戒也。七智所贊戒。謂善能出假涉俗利生。故為智人所贊。八自在戒。謂游戲神通。逆順示現。而於性遮無所違犯。故恆自在。此二是俗谛戒也。九隨定戒。謂不起滅定。現諸威儀。十具足戒。謂戒波羅蜜畢竟圓滿。無法不備。此二是中道第一義谛戒也。以前四戒。為所觀境。後六觀之。事理相卽。兩教二乘。但有前六。出假菩薩。容有七八。別教次第修十。圓教一心修十。今雲以求佛道。亦揀兩種二乘。

  (癸)四問忍

  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統論生法二忍。四教不同。若於恭敬供養中能忍不著。則不生憍逸。若於嗔罵打害及蚊蚋等能忍。則不生嗔惱。是為生忍。若於寒熱風雨饑渴老病等外法能忍不動。若於貪嗔憂慢邪見等內法能忍不起。是為法忍。三藏意也。合前二忍為生忍。第一義法忍。通意也。又觀生法二境卽空為第一義。通也。觀二境先空次假後中。別也。觀二境卽空假中。圓也。今獨舉惡罵捶打為所忍境。舉難況易耳。

  (癸)五更問禅

  又見菩薩。離諸戲笑。及癡眷屬。親近智者。一心除亂。攝念山林。億千萬歲。以求佛道。

  離戲笑。是卻掉悔蓋。離癡眷屬。是除嗔蓋。近智者。是除疑蓋。一心除亂。是卻貪蓋。攝念山林。是除睡蓋。初六句。明所離。後二句。明離意。以世間及四教修禅。皆離五蓋。今意在佛道。不同凡夫外道及以二乘。約觀明五蓋。具如止觀第四卷。尋之。

  (癸)六問施

  或見菩薩。肴膳飲食。百種湯藥。施佛及僧。名衣上服。價直千萬。或無價衣。施佛及僧。千萬億種。旃檀寶捨。眾妙臥具。施佛及僧。清淨園林。華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如是等施。種種微妙。歡喜無厭。求無上道。

  初四偈。明施四事供養。後一偈。明施供意。初一偈。是飲食醫藥二事。第二偈。是衣服。第三第四兩偈。皆臥具攝。無上道。仍通四教。

  (癸)七問慧

  或有菩薩。說寂滅法。種種教诏。無數眾生。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求無上道。

  初一偈。不可說而說般若。次一偈。不可觀而觀般若。後一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卽是說不可說。觀不可觀。而論般若也。般若亦通諸教。思之五問他土修菩薩行竟。

  (辛)六問他土供養捨利。卽是問佛涅槃

  文殊師利。又有菩薩。佛滅度後。供養捨利。又見佛子。造諸塔廟。無數恆沙。嚴飾國界。寶塔高妙。五千由旬。縱廣正等。二千由旬。一一塔廟。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寶鈴和鳴。諸天龍神。人及非人。香華伎樂。常以供養。文殊師利。諸佛子等。為供捨利。嚴飾塔廟。國界自然。殊特妙好。如天樹王。其華開敷。

  初一偈。總標佛滅供養捨利。第二偈。明塔數。第三偈。明塔量。第四偈。明塔莊嚴。第五偈。明供養。第六第七兩偈。結歎嚴飾也。天樹王。卽波利質多樹。初頌上問竟。

  (己)二頌請答二。初舉疑述請。二釋四伏難。

  (庚)今初

  佛放一光。我及眾會。見此國界。種種殊妙。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淨光。照無量國。我等見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願決眾疑。

  初一偈。舉見此土事。白毫表中道。為諸法本。故先舉之。種種殊妙。卽六瑞也。第二偈。舉見他土事。他土六瑞皆由光見。光復由於神力智慧也。第三偈。正請答釋。此者。指兩土六瑞。得未曾有者。與華嚴乃至般若鹹皆有異。

  (庚)二釋四伏難

  四眾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佛子時答。決疑令喜。何所饒益。演斯光明。佛坐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文殊當知。四眾龍神。瞻察仁者。為說何等。

  初四偈。正釋伏難。後一偈。結請也。言伏難者。文殊內心構難。不肯時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判。二智眾如海。謙光推高。三靳固前卻。生眾渴仰。故以伏難潛而拒之。彌勒彰灼釋難。意亦有三。一瑞大故疑大。若不為釋。憂疑在懷。妨聞正說。二眾海雖多。機在仁者。三阖眾瞻仁。故知注誠殷重。所以彰言釋難。請令時答也。初伏難者。因正請生。請雲。佛子文殊。願決眾疑。文殊從此起初伏難。汝雲眾疑。眾未曾疑。若疑。應問。眾旣不疑。我何所決。彌勒卽以第一偈釋雲。四眾欣仰。瞻仁及我。瞻我。欲令我問。瞻仁。欲得仁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二伏難。眾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自當決疑。彌勒卽以第二偈釋雲。若有疑在懷。憂惱不泰。未知如來何時起定。故須時答令喜。言時答者。催促令其卽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三伏難。我與仁者。同居學地。欲測佛意。幸共籌量。獨令我答。於理不可。彌勒卽以第三偈釋雲。我亦踟蹰思忖。為說道場所得妙法。為當授記耶。文殊因此起第四伏難。若如汝說。卽是釋疑。何煩我決。彌勒乃以第四偈釋雲。此非小緣。安得以我猶豫之心而判大事。文殊至此。伏難旣窮。謙光亦止。故後一偈。結請答也。四發問序竟。

  (丁)五答問序二。初長文。二偈頌。

  (戊)初中四。初惟忖答。二略舉曾見以答。三廣舉曾見以答。四分明判答。

  (己)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善男子者。開七方便為善。堪聞獨妙為男。猶雲善丈夫也。丈夫之稱。亦通四教。今須在圓。惟者。思惟忖者。忖量。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古佛。豈應不知。跡示思惟耳。欲說大法者。答說法瑞。惟昔諸佛說無量義之後。開權顯實。收無量歸一。忖於今佛旣說無量義已。亦應開顯。會無量以歸一。一者卽大法也。雨大法雨。答雨華瑞。惟昔諸佛天雨四華之後。普入圓因住行向地。忖於今佛雨華之後。亦必皆成佛因住行向地也。吹大法螺者。吹螺改號。答大眾心喜瑞。惟昔四眾見瑞歡喜。得未曾有。障除機動。卽改人教行理皆一。忖今眾喜。亦應障除機動。改前人教行理。所改甚深也。擊大法鼓。答地動瑞。惟昔地動已後。卽有六番破無明賊。忖於今佛地動已後。亦應六番破無明惑。聲教極妙也。演大法義。答放光瑞。惟昔諸佛放白毫光。後說法華。彼此道同。忖於今佛放光已後。亦應說法華經。廣明五佛道同也。如是五句。悉是惟昔判今。忖今類昔。附文會義。唯少入定一瑞。而雨華動地放光等。皆由入定故爾。意則兼具。無勞疑也。阙此一條。故稱略答耳。此惟忖答。是答此土六瑞。

  (己)二略舉曾見以答

  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卽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此略舉曾見。但明放光一事。卽是答他土六瑞。以他土六瑞。皆是放光所照故也。聞。指信行。知。指法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所謂收無量歸一。令開示悟入。改人教行理。六番破無明。顯諸佛道同等。非九法界機所能信也。

  (己) 三廣舉曾見以答。卽雙答此土他土問也。彌勒因光橫見東方以為問。文殊引昔豎見多佛以為答。正顯十方三世諸佛道同。文為三。初引佛同。次引二萬佛同。三引最後佛同。

  (庚)初中三。初時節。二標名。三說法。

  (辛)今初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辛)二標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者。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時也。夫時無實法。依於色心分位假立。隨俗分別。不壞假名。世界悉也。聞無量劫。則知生死事長。生厭離心。為人悉也。劫前有劫。不生斷見。劫復一劫。不生常見。對治悉也。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第一義也。佛出彼時。亦說三乘。則與今佛出五濁同。若雲三大阿僧祇劫積行成佛。卽三藏相。若雲了知時劫性空。一念相應慧朗然大覺。卽通佛相。若雲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盡行法界無邊諸行。斷彼微細極微細二品愚已。爾乃成佛。應身徧坐百億樹下。卽別佛相。若雲無量無數劫。解之卽一念。了知一念之性。卽是亘古亘今之性。智入三世。而無往來。於剎那際三昧。徧能示現剎海古今成菩提事。為眾生故。非生示生。卽圓佛相。本跡者。如今釋迦久成為本。王宮為跡。驗知彼佛亦復應爾。觀心者。觀此一念五陰。皆是因緣所生。卽空卽假卽中。是名有佛出現於世。從名字有佛。乃至究竟有佛也。日月燈明。是別號。如來等。是通號。一切諸佛。皆有通別二號。皆是隨世假立。卽世界悉。聞名生善。卽為人悉。超過一切梵魔沙門婆羅門等。卽對治悉。若聞諸佛名者。皆得不退轉於無上菩提。卽第一義悉。別號日月燈明者。日表慧。月表定。卽自行德。燈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燈。表一心三智。當知前佛後佛。自行同。化他同。一心三智同。又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號。如華嚴明釋迦於此娑婆世界。則有百億十千名號。何況應身徧微塵國。名復何窮。然一一名。皆召實德。皆以窮劫說其功德。終不可盡。以今例古。日月燈明何獨不然。通號如來等者。梵語多陀阿伽度。亦雲怛闼阿竭。此翻如來。梵語阿羅诃。此翻應供。亦翻至真亦翻無所著。梵語三藐三佛陀。此翻正徧知。亦翻等正覺。梵語鞞侈遮羅那三般那。此翻明行足。梵語修伽陀。此翻善逝。亦翻好去。梵語路伽憊。此翻世間解。梵語阿耨多羅。此翻無上士。梵語富樓沙昙藐婆羅提。此翻調御丈夫。梵語捨多提婆摩[少/免]捨喃。此翻天人教師。梵語佛陀。此翻知者覺者。梵語路迦那他。此翻世尊。謂具上十號真實功德。故為一切世間之尊。釋此十號。須約四教及以開顯。茲不繁述。本跡觀心。例亦可解。

  (辛)三說法

  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此明昔佛為實施權。說頓說漸。開權顯實。同歸非頓非漸。與今光中所見同。亦與釋迦佛說法同也。初雲演說正法。指頓教法。初中後三善。約頓教序正流通三段。其義深遠。卽頓教了義。二乘不能測其底邊也。其語巧妙。卽頓教之文。會理直說。悅菩薩心也。純一無雜。謂頓教不與二乘共也。具足者。頓教明滿字法門。清白者。頓教無二邊瑕穢。梵行者。頓教無緣慈也。已上是明昔佛說頓。與今佛說華嚴同。酬上聖主師子演說經法微妙第一之問也。次雲為求聲聞等者。是明昔佛施三。與今佛說三藏乃至方等般若意同。酬上若人遭苦。乃至佛子修種種行之問也。四谛有四種。具如玄義所明。今為聲聞。且說生滅相應之法。所謂三界果報。實苦。不可令樂。煩惱及業。真是苦因。更無異因。因滅則果滅。乃為究竟安樂。滅苦之道。惟戒定慧。更無余道也。因緣亦有四種如玄義。今為辟支。且說思議生滅相應之相。所謂無明行是能引支。識名色六入觸受是所引支。愛取有是能生支。生老死是所生支。所引所生卽苦谛。能引能生卽集谛。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是滅谛。觀因緣智卽道谛。聲聞根鈍。故為總相說四谛法。辟支稍利。故為別相說因緣法也。六波羅蜜四教相。如前略明。若直明三藏六度。則屬阿含。若事理對論。而多以理奪事。則屬方等。若帶事談理。而多以理融事。則屬般若也。後雲令得阿耨等者。是明昔佛開權顯實。與今佛法華意同。若粗觀文勢。則令得等。似單承為諸菩薩句來。若細研語脈。則以令得等通結演說正法已下之意。蓋從初說頓。卽令眾生得成一切種智。其未成者。循循善誘。以三藏通別。兼但對帶等種種方便而成熟之。或定不定。或顯或密。事非一概。來至法華。則若聲聞。若辟支。若事度。乃至若華嚴中所兼之別。無不令得無上菩提。成就一切種智也。此卽酬上光中見他土佛涅槃起塔之問。以光中但見他土涅槃佛事。不見他土法華會席。因此致疑。成發起序。今引古事同。顯此法華為最後了義極談。過此以往。更無可說。唯有非滅唱滅而已。一代時教究竟結歸獨在此經。三世十方。無不鹹爾。稱之為妙。豈徒然哉。初引一佛同竟。

  (庚)次引二萬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

  前佛後佛。無不施頓施漸。會入非頓非漸。而文殊巧說。不事繁文。故於初佛。廣明頓漸已同。不過略點開顯。於今二萬諸佛。但明名同。姓同。及十號同。說法善同。至最後佛。方乃廣明現同及當同也。日月燈明。旣稱為名。亦稱為字。亦稱為號。故知名字號三。秖是假立。本無親疎。不似今人妄生分別。有諱不諱。頗羅墮者。此翻捷疾。亦翻利根。亦翻滿語。婆羅門姓。觀心釋者。十善各具百界千如為一萬。自行化他滿足為二萬。

  (庚)三引最後佛同。又三。初曾見事與今已同。二曾見事與今現同。三曾見事與今當同。

  (辛)今初

  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數雖不等。並出同居之土。土有見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八赴緣。各有所表。一子表一道清淨。八子表八正道也。又昔佛子發大乘意。今佛子住小乘果。此雲何同。昔化道己竟。顯本事彰。故雲發大乘意。今未發跡。猶言羅漢。至下文顯本。卽是菩薩。其意則同。各領四天下。是金輪王。有雲輪王必不值佛。此殆不然。

  (辛)二曾見事與今現同二。初現瑞同。二疑念同。

  (壬)初又二。初此土六瑞同。二他土六瑞同。

  (癸)今初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卽於大眾中結加跌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土。靡不周徧。

  (癸)二他土六瑞同

  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但雲如今所見。文略義周矣。初現瑞同竟

  (壬)二疑念同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

  旣雲欲知此光所為因緣。理應亦有發問答問二序。不俟費辭也。二曾見事與今現同竟。

  (辛)三曾見事與今當同五。初因人說法同。二時節同。三唱滅同。四授記同。五滅後通經同。

  (壬)今初

  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昔佛起定。因妙光菩薩說經。今佛起定。因捨利弗說經。捨利弗為羅睺師。昔妙光為八王子師。故雲同也。又捨利弗旣得授記。實是菩薩。昔妙光聞法華時。何必不示作聲聞。

  (壬)二時節同

  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此與下文五十小劫謂如半日同也。佛力所加。故令忘長見短。下當廣釋。

  (壬)三唱滅同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卽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余涅槃。

  昔說法華。卽唱入滅。今佛於寶塔品中。亦言如來不久當入涅槃。化道已足。唱滅事齊也。梵。是色界主。魔。是欲界主。沙門。此雲勤息。出家之都名。婆羅門。此雲淨裔。亦雲梵志。在家之尊姓。天人阿修羅。略舉三種善道。並皆從勝。取其易入佛法耳

  (壬)四授記同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卽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诃三藐三佛陀。

  授聲聞記。是此經正宗。不應預洩。今雲授補處記。則與釋迦授彌勒記同也。問。法華中不曾授彌勒記。豈應引同。答。但得彼此一代化齊。於義卽足。何必拘拘。微細強配。況法華梵文。積至八裡。來者無幾。安知梵冊。無記囑補處之文。授記中。略舉三號。若三若十。平等平等。

  (壬)五滅後通經同三。初正明入滅。二明滅後通經利益。三結會古今。

  (癸)今初

  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余涅槃。

  授記便入涅槃者。雖復出同居土。五濁未甚。故不必更說大涅槃經。如此土迦葉佛。亦於說法華畢。卽涅槃也。然無余涅槃。義通大小。略須申明。有人雲。小乘以果縛尚在。名為有余。身智俱灰。名為無余。大乘以五住究盡。乃名無余。此亦一往釋耳。統論涅槃。則有三種。一性淨涅槃。凡聖平等。卽法身德。二圓淨涅槃。出障圓明。卽般若德。三方便淨涅槃。為眾生故。非生示生。非滅示滅。卽解脫德。又唯識明有四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佛與眾生平等共有。不關修得。二有余依涅槃。謂真如出煩惱障。余依未滅。三乘初證無學道時所得也。三無余依涅槃。謂煩惱旣盡。苦依亦滅。三乘無學身智盡時所證也。四無住處涅槃。謂真如兼復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盡未來際。寂而常照。利益眾生也。今以四對三。令義可識。自性清淨。卽是性淨。有余無余。出煩惱障。無住。出所知障。卽是圓淨。從體起用。數數唱生唱滅。而實非生非滅。卽方便淨。唯識又雲。一切眾生。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蓋性淨法身。含生共有。故皆有初一。二乘證無學時。是有余依。不名無余。逮入滅時。旣名無余。不名有余。此則先後不俱。故雲容有前三。如來坐菩提樹。成等正覺。所有身心。非復有漏。苦依永盡。名無余依。非苦依在。謂真常五蘊。名有余依。不住二邊。名無住處。此則四涅槃義。同時具足。故雲可言具四。由是言之。初成正覺。卽已圓入四種涅槃。今言中夜入寂。是為同居鈍根。示同二乘滅度耳。乃方便淨之妙用。非滅唱滅。滅何嘗滅也哉。

  (癸)二明滅後通經利益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滅後。明通經之時。妙光。明通經之人。八十小劫。明通經久近。八子及求名等。明通經利益。堅固者。久已先成。求名者。次補佛處。雙顯佛道因緣。全賴師友。亦全由修證。二俱不誣矣。

  (癸)三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明通經利益。引八子八百。乃至結會古今者。近則釋疑密開壽量也。或疑彌勒補處。不應問。文殊非補處。不應答。今明彌勒在八百數。宜應有問。文殊先復為師。宏通妙法。故釋疑非謬。又八子最小。成然燈佛。然燈乃授釋迦佛記。今文殊本以師祖。復為釋迦弟子。師弟無定。將密顯生非生滅非滅也。問。彌勒昔見諸佛。曾聞法華。何故疑問。答。時眾機宜。應須扣發耳。三廣舉曾見以答竟。

  (已)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今昔六瑞旣同。惟忖決定不謬。當說大乘。決定前說法瑞也。名妙法蓮華。決定前雨華瑞也。教菩薩法。決定前眾喜瑞也。佛所護念。決定前地動瑞也。為答之法。先微後著。故今明判。顯向非疑。豈文殊大聖。先思後當耶。答問序中。初長文竟。

  (戊)二偈頌二。初頌廣舉曾見以答。二頌分明判答。

  (已) 初中二。初頌一佛同。二頌最後佛同。不頌惟忖及略舉。但頌廣舉。就廣舉中。但頌初後而略中間。足可顯義。不俟繁文也。

  (庚)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我念過去世。無量無數劫。有佛人中尊。號日月燈明。世尊演說法。度無量眾生。無數億菩薩。令入佛智慧。

  此頌上時節名號及說法等。

  (庚)二頌最後佛同為三。初頌曾見事與今已同。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三頌曾見事與今當同。

  (辛)今初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見大聖出家。亦隨修梵行。

  (辛)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又二。初頌現瑞同。二頌疑念同。

  (壬)初又二。初頌此土六瑞同。二頌他土六瑞同。

  (癸)今初

  時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於諸大眾中。而為廣分別。佛說此經已。卽於法座上。加趺坐三昧。名無量義處。天雨曼陀華。天鼓自然鳴。諸天龍鬼神。供養人中尊。一切諸佛土。卽時大震動。佛放眉間光。現諸希有事。

  頌中長出天鼓自嗚。表方便品初無問自說也。現諸希有事。卽總頌諸瑞也。

  (癸)二頌他土六瑞同。長文但略雲如今所見是諸佛土。今頌則廣。然文雖錯縱變化。總不出六瑞意也。

  此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示一切眾生。生死業報處。有見諸佛土。以眾寶莊巖。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此頌見彼土六趣瑞。而兼顯諸土淨穢不同。

  及見諸天人。龍神夜叉眾。乾闼緊那羅。各供養其佛。

  此頌意顯六趣中有佛界機也。

  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世尊在大眾。敷演深法義。

  此頌見彼佛及聞說法瑞也。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則加心修習。發真道。卽任運自然與理合也。藏佛一坐任運三十四心。通佛一念相應不加功力。別圓妙覺本得自然。自然成佛道。是報身。琉璃。是法身本淨。金像是應物現形。深法義。卽頓教大乘。

  一一諸佛土。聲聞眾無數。因佛光所照。悉見彼大眾。或有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

  此頌見彼土四眾得道瑞也。舉聲聞以該藏教三乘。舉比丘以該四眾。或以第二偈屬下六度亦可。

  又見諸菩薩。行施忍辱等。其數如恆沙。斯由佛光照。又見諸菩薩。深入諸禅定。身心寂不動。以求無上道。又見諸菩薩。知法寂滅相。各於其國土。說法求佛道。

  此頌見彼土菩薩行行瑞也。六度旣通四教。以擬方等般若。悉與東方及此土同。初頌現瑞同竟。

  (壬)二頌疑念同

  爾時四部眾。見日月燈佛。現大神通力。其心皆歡喜。各各自相問。是事何因緣。

  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竟。

  (辛)三頌曾見事與今當同五。初頌因人說法。二頌時節。三頌唱滅。四頌授記。五頌滅後通經。

  (壬)今初

  天人所奉尊。適從三昧起。贊妙光菩薩。汝為世間眼。一切所歸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說法。唯汝能證知。世尊旣贊歎。令妙光歡喜。說是法華經。

  (壬)二頌時節

  滿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悉皆能受持。

  下文譬說周竟。便告捨利弗雲。無智人中。莫說此經等。當知妙光悉皆受持。正與今時捨利弗受佛付囑同也。

  (壬)三頌唱滅

  佛說是法華。令眾歡喜已。尋卽於是日。告於天人眾。諸法實相義。已為汝等說。我今於中夜。當入於涅槃。汝一心精進。當離於放逸。諸佛甚難值。億劫時一遇。

  文中有唱滅。有囑累囑累如遺教也。

  (壬)四頌授記

  世尊諸子等。聞佛入涅槃。各各懷悲惱。佛滅一何速。聖主法中王。安慰無量眾。我若滅度後。汝等勿憂怖。是德藏菩薩。於無漏實相。心已得通達。其次當作佛。號曰為淨身。亦度無量眾。

  文中有悲泣。有慰喻。因悲泣。故慰喻。因慰喻。故授補處佛記。例如今佛。將未度眾生付彌勒也。

  (壬)五頌滅後通經又三。初頌示滅供養精進。二頌滅後通經利益。三頌結會古今。

  (癸)今初

  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分布諸捨利。而起無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數如恆沙。倍復加精進。以求無上道。

  長文但雲涅槃。頌中兼明起塔及四眾精進求道。所謂應以涅槃而得度者。卽現涅槃而度脫之也。薪盡火滅者。小乘以果報身為薪。智慧為火。慧依報身。身滅智亡。則一滅永滅。大乘以機為薪。逗應為火。眾生機盡。應形斯滅。應徧法界。不知其盡也。

  (癸)二頌滅後通經利益

  是妙光菩薩。奉持佛法藏。八十小劫中。廣宣法華經。是諸八王子。妙光所開化。堅固無上道。當見無數佛。供養諸佛已。隨順行大道。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最後天中天。號曰然燈佛。諸仙之導師。度脫無量眾。是妙光法師。時有一弟子。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棄捨所習誦。廢忘不通利。以是因緣故。號之為求名。亦行眾善業。得見無數佛。供養於諸佛。隨順行大道。具六波羅蜜。今見釋師子。其後當作佛。號名曰彌勒。廣度諸眾生。其數無有量。

  (癸)三頌結會古今

  彼佛滅度後。懈怠者汝是。妙光法師者。今則我身是。

  初頌廣舉曾見以答竟。

  (己)二頌分明判答三。初頌說法華經。二頌教菩薩法。三頌佛所護念。

  (庚)今初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

  (庚)二頌教菩薩法

  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庚)三頌佛所護念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余。

  前文彌勒釋四伏難。令文殊必答。此分明判答中。文殊斷四伏疑。令彌勒莫更問也。初第一疑。因文殊廣引先佛曾說法華。故彌勒潛疑欲問。諸佛赴緣。人時各異。古佛雖名法華。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卽以第一偈斷雲。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此斷其疑名也。彌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義同。亦有名同義異。此名何所顯召。文殊卽以第二偈斷雲。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此斷其疑體也。彌勒又疑。實相無相。何人會之。文殊卽以第三偈斷雲。諸人今當知。合掌一心待。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此斷其疑宗也。彌勒因此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薩。亦潤二乘否耶。文殊卽以第四偈斷雲。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余。此斷其疑用也。彌勒聯翩構疑。文殊頻煩為斷。旣事窮理盡。卽得之於懷。可謂善於問答。具二莊巖矣。(事窮。謂名等三。理盡。謂所顯之體。)跡門開權顯實中。初序段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二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三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釋序品竟次釋方便品

  方便品第二

  此一經之正宗。萬法之都會。證信。證此。發起。發此。譬喻。譬此。乃至流通。通此。釋此為二。先略。次廣。略中為二。初正釋。次料簡。正釋有三。一雲。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法有方圓。用有差會。三權是矩是方。一實是規是圓。若智詣於矩。則善用偏法逗會眾生。若智詣於規。則善用圓法逗會眾生。如經令離諸著。出三界苦。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方便。蓋隨眾生欲。非佛本懷。此可釋他經。非今品意。二雲。方便者。門也。門為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權略。皆為真實作門。真實得顯。功由方便。從能顯得名。故以門釋方便。如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此義可釋他經。非今品意。三雲。方者。秘也。便者。妙也。於昔成秘。今開成妙。妙達於方。卽是真秘。點內衣裡無價寶珠。與王頂上惟有一珠。無二無別。指客作人。是長者子。亦無二無別。方便及門。卽是秘妙。如經。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故以秘釋方。以妙釋便。正是今品意也。次料簡者。第一釋。是體外方便。化物之權。隨他意語。第二釋。亦是體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權。是隨自他意語。第三釋。是同體方便。卽自行之權。乃為隨自意語。又第一釋方便。非能入。非所入。第二釋方便。是能入。非所入。第三釋方便。卽能入。是所入。又第一釋方便。是秘而非妙。第二釋方便。秘堪入妙。第三釋方便。秘卽是妙。據正法華。名善權品。權卽方便。無二無別。低頭舉手。皆成佛道。方便善權。皆真實也。先略釋竟。次廣釋者。破古不錄。今品是如來方便。攝一切法。如空包色。若海納流。豈可但以一枝一派。釋法界之大都耶。今明權實者。先作四句。謂一切法皆權。一切法皆實。一切法皆亦權亦實。一切法皆非權非實。一切法權者。如文雲。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等。介爾有言。皆是權也。(有言不出千如百界)。一切法實者。如文雲。如來巧說諸法。悅可眾心。眾心以入實為悅。(被機之意)又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之本)又雲。如來所說。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化儀之宗)又雲。皆實不虛。(本行之源)又大經雲。四句皆不可說也。(亡教之理。諸文皆以入證為實。故知有說無說。無不皆以真實為本。)一切法皆亦權亦實者。如文雲。諸法如實相。是雙明一切亦權亦實。例如不淨觀亦實亦虛。(治欲故實。假想故虛。秪此一觀。是實是虛。何妨一法亦權亦實。)一切法皆非權非實者。如文雲。非如非異。又雲。亦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非虛非實。如實相也。若一切法皆權。何所不破。縱令百千種師。一一師。作百千種說。無不是權。如來有所說。尚復是權。況復人師。寧得非權。若一切法皆實。又何所不破。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但一究竟道。寧得眾多究竟道耶。諸師異解。皆破入實。寧復保其巢窟。若一切法皆亦權亦實。復何所不破。一切悉有權有實。那得自是一途。非他異解。一一法中。皆有權實。不得一向權一向實也。若一切法皆非權非實。復何所不破。何復紛纭。強生建立。直列名。尚自如此。況論旨趣耶。須曉四句。秪一法性。法性秪是真如實相如如涅槃。以法性體。不違諸法。不受諸法。不住諸法。不入諸法。故一一名字。一一心法。一一句偈。一一因果。一一凡聖。一一依正。乃至下文十雙。無非法界。自在無礙。其義可成。具如不二十門所說。若本若末。體理無殊。說而不說。不說而說。照性非遠。自在無窮。雖復無窮。不出四句。四句無句。無句而句。句句偏收十方佛法。但法華前。教教四句。句句未暢。來至此會。一味無殊。具如藥草喻中。差卽無差。無差卽差。今就第三亦權亦實句。更開十法。就十法中。為八番解釋。初列名。二生起。三解釋。四引證。五結十為三種權實。六分別三種權實照三種二谛。七約諸經判權實。八約本跡判權實。(開章別釋者。已知諸法互融徧入。舉實卽實中有權。乃指此權為方便品。舉權卽是不思議權。此權有實。乃以此權名方便品。舉亦權亦實。則各有所歸。此乃相卽之兩亦。攝三之兩亦。故用卽真實之方便為方便品。舉非權非實則秪是方便之理。理收三句皆方便品。是則句句皆徧。皆方便品。何必約第三句。更開十法。一者名便。具權實故。二者義便。所攝徧故。余句義便。而名不便。余三雖有權義。而權名不如第三卽名卽具。用此卽實而權為今品也。故下十雙。雙雙皆具權實之名。皆取卽實而權為方便品。況初三總釋。皆冠十文八門故也。若不爾者。非方便之事理乃至悉檀。非列方便中法相之名。乃至非今經之本跡十義。十義無二。本跡似殊。本跡雖殊。不思議一。十義相別。實相一如。為眾生故。列名生起。乃至本跡。事理。乃至悉檀不同。得意忘言。言說解脫。若見此意。常默常說。言行無違。還以此旨而為觀境。使彼觀境昭然可觀。諸釋所無。良由於此。然此八中。前七跡門。第八本門。本雖未至。權實理徧。故下文雲。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於本跡。又此八門次第意者。若不列名。無以解釋。若不生起。迷於诠次。解釋正示十文相狀。引證為防不信者故。結歸為明品元意故。分別為令釋品有歸。判釋令知粗妙有在。如是方顯品之深旨。又預辯本跡。令識本地權實自他。方顯大跡久近之化。)初列名者。一事理權實。二理教權實。三教行權實。四縛脫權實。五因果權實。六體用權實。七漸頓權實。八開合權實。九通別權實。十悉檀權實。二生起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者。理也。一切法者。事也。由理事故有教。由教故有行。由行故有縛脫。由脫故成因果。由果故體顯能用。由用故有漸頓之化。由開漸頓。故有開合。由開合故。有通別益。分別兩益。故有四悉檀也。(此十雙中。初五從因至果。後五果家勝用。因中若無前四。則因義淺狹。若無後五。則果用粗近。於中教是聖化。且以受者得名。又復文標能化。義須對所。故後五雙。惟體用中一只對所。余四並從能對得名。又此亦與十妙義同。若不爾者。誰知方便須具十法。誰知十法義徧一經。若無十法。乃成經文不诠因果。及以能所。是故十雙皆窮至要。方是今經之十雙也。若爾。一經始終。皆名方便。並指前教以為所開。方乃可雲此經方便。故知序中證信發起方便。譬喻。秖是比況方便。因緣。秖是往昔方便。本門。秖是久遠方便。流通。秖是諸佛菩薩通法方便。由是方便。故名真實。若得此意。如觀掌果。法華一部。方寸可知。一代教門。剎那便識。因果自他。共成一法。十方三世。無懷異求。以十法乘而觀察之。法華三昧。投足有地。無上佛果。修途可期。)三解釋者。一理事權實。理是真如。真如本淨。有佛無佛。常不變易。故名理為實。事是心意識等。起淨不淨業。改動不定。故名事為權。若非理則無以立事。若非事則不能顯理。事有顯理之功。是故殷勤稱歎方便。(誰肯以三界有漏心等以為如來之所稱歎方便品耶。若不爾者。為令眾生。其義安在。世間相言。如何消釋。)二理教權實。總前理事。皆名為理。例如真俗。俱稱為谛。諸佛體之而得成聖。聖者。正實也。欲以己法下被眾生。因理設教。教卽權也。非教無以顯理。是故如來稱歎方便。(無明法性。乃至界外一切諸法。皆是所诠。此心意識名之與體。具足一切界外法故。誰知法華之教。以此等法而為所诠。若不爾者。邪見嚴王。惡逆調達。從何而得。果教譚此。能诠亦權。故知其教。秖诠其理。自非今經。誰肯歎此诠迷之教方便品。若不爾者。從三昧起。所歎者何。)三教行權實。依教求理。則生正行。行有進趣深淺之殊。故行名權。教無進趣深淺之異。故教名實。非教無以立行。非行無以會教。會教由行。是故稱歎方便。(若不爾者。如來方便波羅蜜等。何所證耶。)四縛脫權實。行違理則縛。縛是虛妄。故名權。行順理則生解。解冥於理。故名實。(諸經地前尚自違理。未開權故。此經彈指無非佛因。以顯實故。)非縛無由求脫。得脫由縛。如因屍渡海。是故稱歎方便。(誰知此經。佛以惡行亦得名為善巧方便。死屍之譬。徧通一切。)五因果權實。因有進趣暫用。故名權。果有克終永證。故名實。無果則因無所望。無因則果不自顯。果由因克。是故稱歎方便。六體用權實。前方便為因。正觀入住為果。(且指圓初住為分證果。)住出為體用。體卽實相。無有分別。用卽立一切法。差降不同。如大地一。生種種芽。(初住百界作佛。卽能示十界法。)非地無以生物。非生無以顯地。尋流得源。推用識體。是故稱歎方便。七漸頓權實。統論修因證果。從體起用。俱有漸頓。今明起用。用漸為權。用頓為實。若非漸引。無由入頓。是故稱歎方便。八開合權實。從頓開漸。漸自不合。(藏通兩教不廢小故。)亦不合頓。(三教菩薩不入實故。)故名為權。漸令究竟還合於頓。故名為實。由開故合。開有合力。是故稱歎方便。九通別權實。通則半字無常之益。別卽滿字常住之益。然常益道長。易生退沒。故以化城接引生安隱想。然後息化。引至寶所。若無半益。不得會常。半有顯滿之功。是故稱歎方便。十悉檀權實。世界為人對治三悉。是世間故為權。第一義悉。是出世故為實。非世不得出世。由三悉檀。得第一義。是故如來殷勤稱歎方便。三解釋竟。四引證者。此十義通大小教。亘一切法。且引今經。不如三界見於三界。三界是事。不如三界見是理。此證事理權實也。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是理。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是教。此證理教權實也。(須雲。若無性者。為說人天。乃至修羅為下品善。乃至為說無作四谛。故知從理俱不可說。從事大小俱可得說。)若聞此經。是善行菩薩道。又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等。此證教行權實也。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此證縛脫權實也。(小中虛妄名縛。離卽名脫。若望大乘。乃名為縛。唯今名脫。)盡行諸佛所有道法。是因。道場得成果。是果。此證因果權實也。我以佛眼觀。是體。見六道眾生。是用。此證體用權實。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卽皆信受。入如來慧。是頓除先修。習學小乘者。是漸。此證漸頓權實。窮子初逃。中間除糞。是開。後則付財。是合。此證開合權實。初息化城。是通益。後至寶所。是別益。此證通別權實。種種欲種種性相憶念等。此證悉檀權實。已通引一部為證。更別引一品。雖不次第。十文具足。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者。一切事理境智等。悉名為實。施設诠辨言教。悉是智慧門。此證理教論權實。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卽是縛脫論權實。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卽是教行論權實。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卽是體用論權實。吾從成佛已來者。成佛是果。果必有因。卽是因果論權實。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卽是漸頓論權實。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卽是開合論權實。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卽是通別益論權實。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卽是三悉檀成就。止捨利弗。不須復說。卽是第一義悉檀。是為四悉檀論權實。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卽是理。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卽是事。是為事理論權實。此一段。略明五佛權實。佛佛皆爾。四引證竟。五結十為三種權實者。先通結。次別結。先通者。此十種通四教。共四十權實。若三藏中自證十法。名自行權實。說已十法利益眾生。名化他權實。化他之十。有實有權。皆合為權。自行之十。亦有實有權。皆合為實。名自行化他權實。余三教十法。各就當教。束為三種權實亦如是。(此通中通)又當教各以事理教行縛脫因果四種為自行權實。各以理教開合二種為化他權實。各以體用漸頓通別悉檀四種為自他權實。其名雖同。其義各異。(此通中別)次別結者。前三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化他權實。隨他意語故。圓教若通若別。當分皆是自行權實。隨自意語故。化他之三若權若實。皆名為權。自行權實。皆名為實。次結成四句。隨他意語。卽一切法權。隨自意語。卽一切法實。雙取。卽一切法亦權亦實。雙遮。卽一切法非權非實。次結成三番釋品。若自行自意者。此文稱道場所得法。(實也)大經雲修道得故。(權也)攝大乘稱如理如量智。(如理是實如量是權)皆是圓教自行權實。隨自意語。佛雖於此不可說法。能方便說。而眾生不堪。若發轸單說此法取眾生者。卽不能得。故言不可說不可說也。復置此事。以自行權實。兼別教權實共取眾生。大機利者直得。鈍者曲得。小機利鈍俱不得。蓋華嚴意也。復置此事。但用半字權實取眾生。大機利鈍密得顯不得。小機利鈍但保於證取亦不得。蓋三藏意也。復置是事。合用四教權實共取眾生。大機利鈍曲直俱得。小機利鈍保證俱不得。蓋方等意也。復置是事。捨三藏權實。用通別圓三種權實共取眾生。大機利鈍俱得。小機利鈍保證俱不得。蓋般若意也。復置是事。捨前三權實。單用圓教自行權實取眾生。大小利鈍俱得。蓋法華意也。如來智慧靡所不達。明照時宜。用與可否。故釋品雲。方者。諸方法也。便者。善巧用也。巧用方法取眾生得。是故殷勤稱歎方便。(此約前四時三種法用不能至實。故但成於初義釋品。若至法華。縱名法用。亦成秘妙之法用也。卽可以用釋今品經。則方法之名。昔日通四。今無復三)復次如來自證權實。俱不可說。愍念眾生。說自證之權為門。於物非宜。眾生不能得入。故自證權。亦不可說。說別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者不入。(華嚴)於物非宜。別權實亦不可說。說三藏權實為門。利者密入。鈍亦不入。(三藏)於物非宜。亦不可說。說三種化他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亦不入。(方等)於物非宜。亦不可說。說二種化他權實為門。利者得入。鈍亦不入。(般若)亦不可說。於物非宜。捨三種化他權實。但說自行之權。利者鈍者俱得入。從始至終。以方便為門。是故如來稱歎方便。釋品雲。方便為入實之門。卽此意也。前一番。明如來能知方便能用方便。此一番。明行者能隨順方便。(初約方法中。明如來能知能用方便。法是能知。用是能用。眾生不知是佛方便。今並開之。令眾生知。此一番。明令眾生隨順方便者。謂從門順實故也。而亦不知方便卽是所順之實。今亦開之。又二章並有機應二意。但前多從應說。且雲如來。後多從機說。且雲行者。故殷勤稱歎之言。並從佛得。)復次如來自證。修道所得。於一切方便。卽是真實。而此真實。不可得說。雖能說之。眾生不能卽實。以方便力。帶不卽說一卽。利者能卽。鈍不能卽。(華嚴)又純說一不卽。利者密卽。鈍者不卽。(三藏)又帶三不卽。說一卽。利者能卽。鈍者不卽。(方等)又帶二不卽。說一卽。利者能卽。鈍者不卽。(般若)又廢三不卽。純說一切卽。利鈍俱能卽。於方便得見真實。(法華)上兩意。用方便從方便。此一意。卽方便卽真實。真實卽圓因。圓因卽自行之方便。如此自行方便。今始證入。故釋品雲。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達於方。卽是真秘。從自行方便得名。故言方便品也。五結十為三種權實竟。六分別三種權實照三種二谛者。前旣通別當分結束權實。(通則十雙各三。別則四自。二他。四自他共也。)今還約此智照。義則易見。若通以十種明自行二智者。卽照隨智二谛也。通用十法逗緣者。卽照隨情二谛也。若束四為二者。卽照隨情智二谛也。(每一教中。皆束四為二。謂自行權實。皆束為實。化他權實。皆束為權。故但成二。此通中通也)若當分照谛者。事理教行縛脫因果。悉是自證。卽照隨智二谛也。理教開合。兩屬化他。卽照隨情二谛也。體用漸頓通別悉檀。四通自他。卽照隨情智二谛也。(此通中別也)又總束者。三藏教三十種二智。是化他二智。皆照隨情二谛。若通教別教共六十種二智。是自他二智。卽照隨情智二谛。通教或時與前三藏共為隨情二谛。則別教三十種二智。是自他二智。照隨情智二谛。(先收通教為自他者。以能通別通圓。為大乘初門故。次揀通教為但他者。以當分不诠中理。同灰斷故。)唯圓教三十種權實。是自行二智。照隨智二谛。又三教若通若別。(還指通則十雙各三。別則自四他二等。)皆是逗緣。悉是化他二智。照隨情二谛。圓教若通若別。皆是自行二智。卽照隨智二谛。束三教之權實。總為權。束圓教之權實。總為實。卽自他二智。照隨情智二谛也。六分別權實照二谛竟。七約諸經判權實者。初華嚴。論教。但是滿字。論時。但是乳。論法。是一自行一化他。論人。但是菩薩。二乘如聾如啞。今文雲。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次三藏。論教。但是半字。論時。卽是酪。論法。是一種化他。論人。但是二乘。今文雲。住立門外。著弊垢衣。執除糞器也。次方等。論教。對半明滿。論時。並酪明酥。論法。有三種化他。一種自行。論人。小慕於大。今文雲。心相體信。入出無難也。次般若。論教。帶半明滿。論時。挾生而熟。論法。有二種化他。一種自行。論人。大資於小。小教於大。今文雲。出內取與。皆使令知也。今法華。論教廢半明滿。論時。純是醍醐。論法。唯有自行。論人。此實我子。我之所生。我實是父。付以家業。授記作佛。前教不說者。今皆發之。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故是自行之權。名方便品。自余或是自他二智。或化他二智。(教行理三。前或已會。若開人者。前教所無。)復次華嚴。對二菩薩。說一自一他。不擬二乘。不聞不解。三藏。對二乘說一化他。不擬菩薩。故無自行。方等。具對小大。對二乘說兩化他。對菩薩說一自一他。般若。對二乘說一他。對菩薩說一自一他。法華。普對機熟者但明一自。不復有他。文雲。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一切眾生。悉入自行之方便。故名方便品也。七約諸經判權實竟。八約本跡判權實者。如來本地。久已證得一切權實。名為自行權實。中間垂跡。亦作兼帶等說。今日垂跡寂場。帶別化他說自行。次說一化他。次說三。次說二。次說廢三等。皆名化他權實。束本中權實。名實。束跡中權實。名權。卽是自他合權實也。結此則成四句。一切實。一切權。一切亦權亦實。一切非權非實。捨利弗本證一切權實。卽自行權實。跡在鹿苑。單受化他。在方等。受一被三折。在般若。帶二轉一。至法華。廢三悟一。皆是化他權實。束本權實為實。束跡權實為權。卽自他權實。亦具四句可知。若從佛跡說。亦是化他之權實。亦稱方便品。若從引入圓因自行。亦是方便品。若從捨利弗跡權。亦是方便品。若從捨利弗跡入實。亦是方便品。為此諸義。故稱方便品也。

  (丙)二跡門正說為二。初從今文至則生大歡喜。是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次從爾時世尊告捨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至授學無學人記品。是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丁)初中二。初略開顯。二騰疑請。

  (戊)初又二。初長文重頌。歎佛二智。二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

  (己)初又二。初長文。二重頌。

  (庚)長文為二。初寄言歎二智。二絕言歎二智。

  (辛)初又二。初明諸佛權實。二明釋迦權實。

  (壬)初又三。初雙歎。二雙釋。三雙結。

  (癸)今初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捨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爾時者。文殊答問已竟時也。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往古諸佛說此經時。必前入無量義。卽入法華。今佛亦爾。此示世界悉檀。哀從定起。觀理觀機。二俱審谛。說必不謬。增長物信。此示為人悉檀。哀從定起。佛寂而常照尚須入定。方乃說法。況復散心。妄有所說。此示對治悉檀。哀從定起。入定緣理。安心實相。出定令他安心實相。此示第一義悉檀。哀從定起。安此四法。故言安詳而起也。(四教俱有四悉。今須約開顯圓)告捨利弗者。小乘中智慧第一。將欲因之而破小智顯大智。此乃經家提起之文。問。此中告捨利弗。與大品何別。答。何但大品。始自四阿含。終至此經。處處有告。各各不同。四含中。或為發起生滅法輪故告。方等斥故告。般若加故告。今經開故告。天親論雲。告身子不告余聲聞者。智慧深故。不告諸菩薩者有五。一為聲聞所作事故。二回向大菩提故。三令無怯弱故。四為發余人善思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已辦心故。當知五意。兼異他經。前顯露教。不雲聲聞得入佛智也。諸佛智慧甚深無量者。歎實智也。非三種化他權實。故言諸佛。顯自行之實。故言智慧。此智慧體。卽一心三智。豎徹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橫窮法界之邊。故言無量。此正稱歎之辭。無量甚深。深高橫廣。譬如根深則條茂。源遠則流長。實智旣然。權智例爾。其智慧門難解難入等者。歎權智也。自行道前方便。有進趣之力。故名為門。(四十位真因也。)從門入到道中。(妙覺果位)道中稱實。道前名權。(此卽前十雙中約因果論權實)十住始解。故難解。十地為入。故難入。非七方便人所能測度。此正歎權之辭。而別舉聲聞辟支不能知者。執重故別破之耳。(藏通二乘。通菩薩。別三賢。圓十信。共名為七方便。)法身本意。元以自行權實擬之。無機逃走。故言不知。(未結緣來。名在法身。結緣已後。名無機等。)華嚴頓照。如聾如瘂。故言不知。方等彈斥。保任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轉教。無心希取。故言不知。今大機啟發。放光動地。彼此古今。諸佛道同。由懷疑惑。故言不知。利根菩薩。節節能知。鈍同二乘。是亦不知也。

  (癸)二雙釋

  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佛曾親近等。是釋實智。良由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實智甚深。良由內行純厚。盡行道法。故實智無量。無量釋橫廣。甚深釋豎高也。勇猛精進等。是釋權智。良由勇猛精進。能入難入之門。旣入門已。澤被無疆。物欽勝德。故名稱普聞。亦可勇猛精進能入法門。卽釋權智深。名稱普聞。卽釋權智廣。權智雖無深廣之語。例實智此義則成。

  (癸)三雙結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稱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此結成實智也。稱機適會。故言隨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難解。此結成權智也。或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結自行權實。隨宜所說意趣難解。結化他權實。自行權實。俱名為實。化他權實。俱名為權也。初明諸佛權實竟。

  (壬)二明釋迦權實三。初雙歎。二雙釋。三雙結

  (癸)今初

  捨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實智不圓。佛道不成。旣雲成佛。一成一切成。卽是歎實智也。種種因緣下。是歎權智。四十余年。以三種化他權實逗會眾生。故言種種因緣也。譬喻者。小乘中。如芭蕉水沫等譬。大乘中。如干城幻事等譬。廣演者能於一法出無量義也。無數方便。卽七種方便也。引導等者。說散十善。離三途著。說淨十善。離欲界著。說三藏。離見思著。說菩薩法。離涅槃著。說佛法。離順道法愛著。

  (癸)二雙釋

  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

  如來二字。是釋實智。從真如實相中來而得成佛。故名如來也。方便二字。是釋權智。由於方便善巧。故能種種因緣譬喻廣演言教也。知見波羅蜜。卽雙舉權實。知見。一切種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道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悉到事理邊際。故悉名波羅蜜。皆已具足者。權實悉究竟也。

  (癸)三雙結

  捨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禅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廣大明橫。深遠明豎。實智非橫非豎。寄言歎其橫豎。照無限極。如函大蓋大也。無量者。佛地大慈悲喜捨也。無礙者。佛地四辨也。力者。佛地十力也。無所畏者。佛地四無所畏也。禅者。實相禅也。定者。首楞嚴定也。三昧者。王三昧也。深入無際。結成權智豎深。成就一切未曾有法。結成權智橫廣。初寄言歎二智竟。

  (辛)二絕言歎二智為二。初舉絕歎之由。二正絕言歎。

  (壬)初中二。初正舉絕歎之由。二指絕言之境。

  (癸)今初

  捨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種種分別巧說諸法。重舉權也。言辭柔軟悅可眾心。重舉實也。上文見他土說頓雲出柔軟音。下文身子領解雲聞佛柔軟音。故言舉實。眾心乃以得實為悅故也。前寄言歎。前實後權。是明從實舒權。今絕言歎。前權後實。是欲卷權歸實。

  (癸)二指絕言之境

  捨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創指之端。猶雲略而言之也。無量無邊。是指權。未曾有法。是指實。言此二事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說。若單明一事。不應言悉。悉者。雙指權實也。復次無量無邊皆未曾有。則卽權而實。不可思議。未曾有法無量無邊。則卽實而權。不可思議。初舉絕歎之由竟。

  (壬)二正絕言歎為二。初絕言歎。二釋止歎意。

  (癸)今初

  止。捨利弗。不須復說。

  此法深寂。言語道斷。體不可說。故止而歎之。設慈悲為說。聞不能解。傷其善根。是故止也。

  (癸)二釋止歎意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釋止歎。凡有兩意。一者佛是最上人。成就修得最上法。故不可說。卽約能究盡之智慧言也。二者甚深境界。不可思議。故不可說。卽約所究盡之諸法實相言也。成就。對不成就。第一。對不第一。希有。對不希有。難解。對不難解。以果望因。自他相對。須約教味。委悉簡他。以顯佛最上人。權實橫滿。故不可說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者。初中分獲。未盡其源。如十四夜月。光用未滿。獨佛與佛。究竟邊底。如望夜月。體無不圓。光無不徧。以顯權實豎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說也。諸法實相者。略標甚深權實境也。諸法。謂百界千如。卽實之權也。實相。謂中道理體。卽權之實也。所謂諸法如是相等。廣釋甚深權實境也。須作四番解釋。一約十法界。二約佛法界。三約離合。四約位。經雲諸法。故用十法界釋。經雲佛所成就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釋。經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故用離合釋。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故用位釋也。一約十法界者。謂六凡四聖。法雖無量。數不出十。一一界中雖復多派。不出十如。如地獄界。當分自具相性乃至本末。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乃至亦具佛法界相性本末。無有缺減。故阿毗昙毗婆沙雲。地獄道。成就他化天法。卽是其例。余九法界亦如是。當知一一界。皆互具余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為權。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為實。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所以名為不可思議。凡夫雖具。絕理。情迷。(自鄙無分。故雲絕理。隨想異見。故雲情迷。)二乘雖具。捨離求脫。(三道卽是。捨而不觀。避空求空。反資小脫。)菩薩雖具。照則不周名不了了。(藏通照六。別照次第。故雲不周。)如來洞覽。橫豎具足。(一中無量為橫。無量卽一為豎。多一相卽。故雲具足。)唯獨自明了。余人所不見。不可宣示。故止止絕言耳。上玄義中已說。今不具記。二約佛法界釋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萬善緣因。故下文雲眾寶莊校也。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雲有大白牛也。佛界非體非不體。而名如是體指實相正因。故下文雲其車高廣也。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下文雲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也。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運無功用道。故下文雲其疾如風也。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故下文雲乘是寶乘游於四方也。佛界非緣非不緣。而名如是緣。指一切助菩提道。故下文雲又多僕從而侍衛之也。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覺朗然。圓因所克。故下文雲直至道場也。佛界非報非不報。而名如是報。指大般涅槃。故下文雲得無量無漏清淨之果報也。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卽佛相。末卽佛報。是自行權也。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於實相。故標章雲實相。是自行之實也。卽實而權。故言本末。卽權而實。故言為等。(問。此中佛界與前十界中佛界何別。答。前則在迷在因。通悟通果。今乃唯果。不通因迷。故一一法。皆用雙非。非相卽非假。非不相卽非空。雖出雙非。意存三谛。下九准知。乃知本末究竟等也。如是方名究竟佛乘。是故皆以大車文結。此則於今品文。是佛果家之諸法實相。於彼譬說。卽至道場之莊嚴大車。於彼宿世。卽極果佛之開權實處。於彼本門。卽久成佛之所契妙法。若正宗可識。則流通豈迷。一句一偈之言。彌可信也。三德三軌之說。皎若目前。若得此意。廣演於八年不出乎一念。經五十小劫。讵動於剎那。例知一代逗機居於心性。十方佛事。宛然矚目。法界根性。覽而易通。隨宜所說。鹹指藏理。)此是如來自行權實。最為無上。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橫廣豎深而無有上。故標章雲諸法實相。例亦應言諸法實性實體實力乃至實究竟等。但略舉一以蔽諸耳。如來徧照。橫豎悉周。如觀掌果。秪為凡夫如雙盲。二乘如眇目。菩薩夜視。蒙眬不曉。不可得說。故止止絕言也。三約離合釋者。若佛心中所觀十界十如。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惟是一佛法界。如海總萬流。如千車共轍。此卽自行權實。若隨他意。則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卽是化他權實。化他雖復有實。皆束為權。自行雖復有權。皆束為實。卽是自行化他權實。隨他則開。隨自則合。橫豎周照。開合自在。雖開無量。無量而一。雖合為一。一而無量。雖無量一。而非一非無量。雖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凡夫則誹謗不信。二乘則迷悶不受。菩薩則塵杌未明。為此義故。止止絕言也。四約位釋者。如是相。謂一切眾生皆有實相。本自有之。乃如來藏之相貌也。如是性。卽是性德智慧第一義空也。如是體。卽是中道法性之理也。是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若研此三德入十信位。則名如是力如是作。入四十一位。則名如是因如是緣。若至佛地。則名如是果如是報。初三名本。後三名末。初後同是三德。名究竟等。初位三德。通惡通善。通賢通聖。通小通大。通始通極。雖在惡而不沈。雖在善而不升。雖在賢而不下。雖在聖而不高。雖在小而不窄。雖在大而不寬。雖在始而非新。雖在極而非故。故是不可思議。不可得說。所以止止絕言也。復次三德究竟等者。十界相性。權實開合。差別若干。以平等大慧如實觀之。究竟皆等。若迷此境。卽有六界相性。名為世谛。若解此境。卽有二乘相性。名為真谛。達此非迷非解。卽有菩薩佛界相性。中道第一義谛。若以此慧等於俗谛。俗谛非迷。等於真谛。真谛非解。非解非迷。雙非迷解。但名平等。若雙照者。權卽是實。實卽是權。雖二而不二。亦名究竟等也。(此約惑解等)又權實不二之境。七種方便。不能以不二智而等不二之境。惟有諸佛。以不二智等不二境。故言究竟等。(此約人等)又今大乘機動。不明九界相性。直說一切相性。悉入佛界相性。昔教未說。謂昔不與今等。今教說之。知昔與今等。故言究竟等。(此約教等)又所以四釋者。明理攝徧。故約十界釋。明自證極。故約佛界釋。明佛化用。故約離合釋。明三德徧。故約諸位釋也。初歎佛二智中初長文竟。

  (庚)二重頌二。初頌寄言歎二智。二頌絕言歎二智。偈頌上文。互有廣略。令發易顯耳。

  (辛) 初中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長文二佛各歎。表化緣異故。頌中二佛合歎。示二智同故。

  (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世雄不可量。諸天及世人。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佛力無所畏。解脫諸三昧。及佛諸余法。無能測量者。

  初一偈。總頌二佛實智。第二偈。總頌二佛權智也。諸余法者。指化他權實。卽以自行而為化他。從一法中。開出無量。所有方便。無不卽權卽實。故亦無能測量。

  (壬)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甚深微妙法。難見難可了。於無量億劫。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我已悉知見。

  此頌上兩章釋結之意。而文字變化。不必句句分配。蓋謂甚深微妙之權實二法。最為難見難了。由我與諸佛。本從無數佛所。具足盡行無量道法。於無量劫行此道已。乃坐道場得成佛果。故能悉知悉見此權實微妙法也。無量劫具足行道。故權智滿。道場成果。故實智滿。此亦約因果而論權實也。初頌寄言歎二智竟。

  (辛)二頌絕言歎二智為三。初頌釋止歎意。二正頌絕言歎。三追頌絕言境。

  (壬)今初

  如是大果報。種種性相義。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此頌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等也。先舉果報之後。次舉性相之初。中間例知。大果報者。卽妙果報。種種性相者。卽百界千法差別不同。義者。卽究竟等也。

  (壬)二正頌絕言歎

  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余眾生類。無有能得解。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此正頌止不須說之旨也。是法。卽諸佛二智所照權實妙境。所謂不可思議百界千如諸法實相也。實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語道。故言辭相寂滅。佛雖能說此不可說法。而眾生無能得解。故止不須說也。然旣無能得解。則是法將終不可傳乎。故曰。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庶幾能得解耳。信力堅固。指圓教十信也。以下正廣明諸余眾生皆不能解。

  諸佛弟子眾。曾供養諸佛。一切漏已盡。住是最後身。如是諸人等。其力所不堪。假使滿世間。皆如捨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正使滿十方。皆如捨利弗。及余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辟支佛利智。無漏最後身。亦滿十方界。其數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億無量劫。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新發意菩薩。供養無數佛。了達諸義趣。又能善說法。如稻麻竹葦。充滿十方剎。一心以妙智。於恆河沙劫。鹹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不退諸菩薩。其數如恆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初六句。揀漏盡弟子不知。次四句。揀捨利弗不知。第三有六句。揀余大弟子不知。第四有八句。揀辟支佛不知。支佛逆順觀十二因緣。故名利智。佛實智者。自行權實俱名為實也。第五有十句。揀發心菩薩不知。或指六度三祇未斷惑者。或指通別二教發心之人。彼於當教。各能了達四谛義趣。依之發於四宏誓願。各能敷演當教道法。展轉望前。皆稱妙智。如藏教以超過世間名妙。通教以了達卽空為妙。別教以仰信中道為妙也。第六有四句。揀不退菩薩不知。通教斷界內惑。雖得不退。不知中道別理。別教三賢。雖得位行不退。不知中道具一切法。卽一切法。

  (壬)三追頌絕言境

  又告捨利弗。無漏不思議。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此正頌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也。最後二句。亦是重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等。無漏者。純一實相。實相之外無余法也。不思議者。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也。甚深微妙者。唯是諸佛所證契也。又依無漏義故。前於十如。約十法界釋。十界十如。收諸凡聖理性無漏失。收三谛無漏失。權實智無漏失也。依不思議義故。前於十如。約開合釋。卽權而實。卽實而權。故不可思議也。依甚深微妙義故。前於十如。約佛法界釋。依唯我知是義故。前於十如。約位釋。二並可知。初略開顯中。初長文重頌歎佛二智竟。

  (己)二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初明諸佛顯實。二明釋迦開三。互明一邊耳。

  (庚)今初

  捨利弗當知。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諸佛語無異者。此顯諸佛化道是同。次兩句。勸信。後兩句。正顯實。可見從前所說。皆非真實。所以破昔之執。生今之疑。下文將非魔作佛。正由聞此語也。佛旣實語勸信。何事翻疑。為防因疑起謗。故須勸信耳。

  (庚)二明釋迦開三

  告諸聲聞眾。及求緣覺乘。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初一偈。正舉昔日所施之三。聲聞為小乘。緣覺為中乘。三祇六度脫諸苦縛逮得涅槃者為大乘也。次二句。正斥皆是方便假說。一總非實。後二句。釋出施三之意。引令出著。不得已耳。初略開顯竟。

  (戊)二騰疑請二。初敘疑。二請決

  (己)初中二。初經家敘。二正生疑

  (庚)今初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

  上斥三乘皆是方便。今敘疑但在二乘者。以其執重疑深。故偏舉也。若下文陳疑中。卽雲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等。故知三乘佥疑。

  (庚)二正生疑

  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何故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是疑佛實智。何故言有所言說意趣難知等。是疑佛權智。以佛昔說三乘智慧。同證不差。但余習有盡不盡耳。今忽稱歎如來二智非我所及。是以生疑也。佛說一解脫義下。是自疑所得。三乘聖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而今忽言皆是方便。未知何者真實。故言不知是義所趣。初敘疑竟。

  (己)二請決中。文有三請二止。並前文為三止。初止為理深難解。初請為自他求決。次止為驚疑不信。次請為久植必解。後止為謗必墮惡。後請為利根得益。或佛豫知三周得益前後不俱。故三抑俟其三請也。

  (庚)第一請為二。初長文二偈頌

  (辛)初長文二。初陳疑。二陳請

  (壬)今初陳疑。疑二智也

  爾時捨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壬)二陳請。陳已請眾請也

  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鹹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辛)二偈頌五。初頌疑二智。二頌三乘四眾疑。三頌自疑。四頌佛子疑。五總明同疑請

  (壬)今初

  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久乃說是法。自說得如是。力無畏三昧。禅定解脫等。不可思議法。道場所得法。無能發問者。我意難可測。亦無能問者。無問而自說。稱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

  是法。指實智。力無畏等。指權智。道場所得。指自行權實。我意難測。指化他權實。(以是同體方便。故難測也)所行道。結自行權。佛所得。結自行實。無問自說。卽結成化他意也。苟非欲以自行化他。何故無問自歎。

  (壬)二頌三乘四眾疑

  無漏諸羅漢。及求涅槃者。今皆墮疑網。佛何故說是。其求緣覺者。比丘比丘尼。諸天龍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視懷猶豫。瞻仰兩足尊。是事為雲何。願佛為解說。

  初句明小乘。第二句明六度大乘。次偈明中乘及四眾等。

  (壬)三頌自疑

  於諸聲聞眾。佛說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究竟法。果也。所行道。因也。上文佛斥所示三乘。皆是方便。今疑三乘各有因果。依教修證。未嘗有謬。若雲方便非真實者。為是所證果非實耶。為是所行因不真耶。

  (壬)四頌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此指通別二教菩薩有疑。若不疑者。何故合掌瞻仰待耶。

  (壬)五總明同疑請

  諸天龍神等。其數如恆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第一請竟。

  (庚)第二止。恐懷疑故

  爾時佛告捨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庚)第二請。騰宿根利。故不懷疑

  捨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庚)第三止。護增上慢故

  佛復止捨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庚)第三請。述饒益者多。世世受化。不起上慢

  爾時捨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捨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願說第一法。我為佛長子。惟垂分別說。是會無量眾。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聽受佛語。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願為此眾故。惟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初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竟

  (丁)二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凡有三周。初從此文。至第二卷中盡回向佛道。是法說一周。上根得悟。次從爾時捨利白佛言我今無復疑悔。乃至授記品。是譬說一周。中根得悟。三化城喻等三品。是因緣說一周。下根得悟。亦名理事行三周。 今以十義料簡。一有通有別。二有聲聞無聲聞。三惑有厚薄。四根轉不轉。五根有悟不悟。六有領解無領解。七有得記不得記。八悟有淺深。九益有權實。十待時不待時。一明通別者。初周別名法說。通則具三。如優昙華時一現耳。卽譬說也。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卽因緣說也。第二周別名譬說。通亦具三。我先不言皆為一佛乘故。又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卽法說也。長者聞已。驚入火宅。方宜救濟。卽因緣說也。第三周別名宿世因緣。通亦具三。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令入佛慧。卽法說也。有一導師。卽譬說也。今從多從正。從略從旁。欲令名字不濫。故置通取別耳。二明有聲聞無聲聞者。光宅謂定有實行聲聞。若言無實。權何所應。開善謂定無實行聲聞。引勝鬘經。三乘初業不愚於法。外凡己知一乘。寧有二乘猶執小果。經明有者權耳。此二家偏執。乖經失義。若定有者。經那言但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若定無者。誰入化城。亦無三可會。權何所引。難曰。若言實有聲聞。為權所引者。亦應實有三藏佛。為權三藏佛所引。若實無三藏佛。但有權佛者。何意不許但有權聲聞。無實聲聞耶。答曰。此義不例。實有斷界內惑者。呼此為實聲聞。而權者應之。何處有但斷界內惑之佛。而有權佛應此佛哉。今明有無不可偏執。若從長者實智往觀。則無客作人。若就窮子根性。則便自謂作人。法華論明四種聲聞。一決定。二上慢。三退大。四應化。前二未熟。不與授記。後二與記。若依今經。則應有五。一者久習小乘。今世道熟。聞小教證果。與論中決定聲聞同。二者本是菩薩。積劫修道。中間疲厭生死。退大取小。大品經中稱為別異善根。佛且成其小道。為說共般若。令其斷結取果。是退大未久。習小來近。理應易悟。與論中退大聲聞同。三者以此二故。諸佛菩薩內秘外現。成就引接。令入大道。與論中應化聲聞同。四者由見權實兩種聲聞能出生死。因而欣樂涅槃。修戒定慧。微有觀慧。未入似位。薄有所得。謂是證果。此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與論中上慢聲聞同。五者大乘聲聞。卽是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也。若約決定退大兩種。卽有聲聞。若約大乘。理無灰斷。不住化城。終歸寶所。實者旣爾。則無有權。故無聲聞。若增上慢人。旣未入位。故不名實。又非應化。故不名權。苟得此意。有無泠然。何須苦诤。復次秪就佛道聲聞。復論有無。若權作應化。外現小跡。內隱大德。則謂無大乘聲聞。若從自行發跡顯本。則言有大乘聲聞。今開權顯實。正為引決定退大二種聲聞。令成大乘聲聞。自行旣立。卽能為應化聲聞。若得此意。則達有無也。三明惑有厚薄者。約無明別惑。及約大乘根性言也。卽為四句。一惑輕根利。二惑重根利。三惑輕根鈍。四惑重根鈍。若別惑輕。大根利。初聞卽悟。若惑重根利。再聞方悟。若惑輕根鈍。三聞乃悟。苦惑重根鈍。雖復三聞。不能得悟。止為結緣眾耳。或可初兩句根利。同為上根。第三句為中根。第四句為下根。或可初句為上根。第二第三兩句合為中根。第四句為下根。復次約初品無明有三重。能覆初住中道。初作法說。上根人聞。三重無明一時俱盡。開佛知見。入菩薩位。得菩提記。中根僅斷二重。下根僅斷一重。次作譬說。中根斷第三重盡。開佛知見。得菩提記。下根進斷第二重。後作因緣說時。下根斷三重盡得菩提記也。四明根轉不轉者。舊雲。上根初聞法說。卽悟。而中根轉同上根。下根轉同中根。至譬說時。中根前已成上。卽能得悟。下根前已成中。今轉同上。至因緣說時。下根先已成上。所以得悟。今謂若爾。則悟者皆是上根。何名三根。若皆曰上根。何名利鈍。夫眾生心神不定。遇惡緣則轉利為鈍。遇善緣則轉鈍為利。先世值佛聞法。自有轉下中為上者。俱於法說得悟。自有轉下為中者。俱於譬說得悟。自有先世未轉者。須待三周方悟。如此轉根。不同舊釋。譬如三刀斫木。利刀一斫卽斷。中者二斫斷。鈍者三斫斷。利鈍之名不失。木斷之處是同。刀譬根。木譬惑。執刀者譬機。教斫者譬佛。受教者譬聞法。運刀譬用觀。木斷譬證入。曾磨譬先世根轉。遇磨不同。故有利鈍。此中聞法得悟。似屬信行。非不兼於法行。由於往世信法回轉。相資不同故也。然一坐中。應無六十四番。問。三根入初住位。猶有利鈍否。答。真修體顯。則無差降。問。若爾。則初住已上。更起緣修。有優劣否。答。此同位人。無復勝負。真修體融。寧得有異。五明根有悟不悟者。經中多明菩薩為上根。緣覺為中根。聲聞為下根。若爾。菩薩皆應初周得悟耶。義未必然。始自三周。乃至流通壽量。有諸菩薩節節得悟無生忍者。何得局在法說周也。緣覺不局在譬說周。亦可知。問。菩薩得悟。通於始終。二乘得悟。亦應至後。答。三周定父子天性已竟。則皆名菩薩。設在後悟。同名菩薩悟也。六明有領解無領解者。若三乘同悟。何意但見聲聞領解。其二則無。今明無佛世出。名獨覺。聞佛說因緣法得悟。名緣覺。如大迦葉捨利弗等。悉是中乘根性。旣入聲聞數中。得悟領解不異。菩薩無領解者。聲聞教中。不明得佛。今經開其歸大之路。自恐解謬。故對佛述解。菩薩不爾。故無領解。又其意有三。一菩薩本意求佛。設有異執。而執輕。終歸取佛。無有不得之慮。今聞三周之說。但是正其觀慧。故不須領解。二菩薩悟大。處處有文。二乘作佛。始自今教。逐要流傳。故略菩薩領解。梵文或有。漢略不書耳。三菩薩位行深絕。諸新小菩薩。不敢領解。說壽量竟。彌勒總都領解。初從無生法忍終訖余一生在。則是具足領解。更求何物。七明得記不得記者。若同皆領解。何故聲聞得記不見緣覺菩薩受記。此亦三意。一者昔明二乘入正位者不能發心。何由得記。今旣悟大。欣斯別決。故為記劫國也。菩薩發心求佛。行滿自成。故不欣急求。佛亦不促授。又前教處處授菩薩記。此是恆說。今但逐要傳譯。二菩薩亦有記別。調達龍女。豈非記耶。又法師品雲。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鹹於佛前聞法華經。我皆與授三菩提記。此豈非皆記耶。三二乘昔來未曾得八相記。故記其劫國。菩薩先已曾記。故不重明耳。淺近之記。初住已得。菩薩所欣。乃圓極妙覺遠記。故壽量品中。始從發心。訖一生得。妙因斯滿。極果頓圓。此乃授法身記。何謂無記耶。問。若小乘旣悟大道。應同授法身記。那得授八相記。答。八相是應記。旣得應記。知必有本。欲使物知聞。共來結緣。故與應記耳。又此二乘若聞壽量。卽同增道損生。得法身記也。八明悟有淺深者。一往同破無明。入圓初住。細尋必應明晦。初聞法說。旣入佛慧者。更聞譬說。豈不重明。又聞因緣。理必增進。更聞壽量。彌復優深。如聽法人。重聞則勝前。如寒得衣。單復分厚薄。九明益有權實者。或雲。實行得益。權行正為接引影響。不論其益。今明不爾。若至壽量。權實悉得益。增道彌高。損生彌盡。鄰圓際極。唯一生在。豈非權者益耶。所以初為影響。共熟實行。後說極果。則自道明。文雲。出入息利。乃徧他國。息利在己。卽是己利。實行得益。由於權引。化功歸已。權亦得益。故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又何必須待壽量。方令權得益耶。地湧菩薩雲。我等自亦欲得此真淨大法。卽是自益也。十明待時不待時者。爾前未悟。必待法華悟者。名為待時。前教已悟者。名不待時。何以故。佛有顯密二說。若約顯說。則法華之前。二乘未悟大道。要須五味調熟。會在法華。故雲。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此卽待時也。若約密說。未必具待五味。在法華方會。爾前有密入者。名不待時。此乃大判時不時。若就三周。亦是待時不待時。跡本二門。亦是待時不待時。致有前後悟入也。三周之中自論密者。如法說時。密聞大車及大通事而得悟入。卽不待時。中周密聞。准此可知。問。若三周及本有密說者。玄文那雲法華唯顯。答。言顯密者。爾前偏圓。互不相知。今至此經。同入一圓。雖密而顯。純一味故。但於一座。有待不待。然知彰灼授記二乘。顯露分明說壽長遠。於茲一座。無不聞知。故名為顯。問。有一種根性。於前四時。旣無密益。不至法華。復無顯得。二時不攝者。應是失時。永不得悟耶。答。余經或謂此為失時。今經不爾。此人雖於密顯兩時不悟。生滅度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得聞是經。故無失時。乃是待彼土之時耳。問。五千起去。應是失時。答。此等應於如來滅後宏經人處受益。亦是待時也。十義料簡三周竟。

  (戊)初法說周為五。初正法說。二身子領解。三如來述成。四與授記。五四眾歡喜。

  (己)初中二。初長文。二偈頌。

  (庚)初中三。初許。二受旨。三正說。

  (辛)初又三。初順許。二誡許。三揀許。

  (壬)今初

  爾時世尊告捨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

  汝已殷勤。是順。豈得不說。是許也。

  (壬)二誡許

  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上二句。是誡。後一句。是許也。谛聽是聞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大經雲。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聽聞正法。三者思惟其義。四者如說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若言苦行是涅槃因。無有是處。一善知識。謂如來也。後之三句。卽是三慧。故佛誡之。是涅槃近因緣也。

  (壬)三揀許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卽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捨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捨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從初至退亦佳矣。是揀。汝今善聽。是許也。五千在座。故如來三止。今將許說。威神遣去。故名揀眾。五濁障多。名罪重。執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謂得三果。未證無學。謂證無學。如悞認四禅以為四果等。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謂障執慢三失也。默不制止者。上聞略開三顯一。言簡義隱。猶未生謗。足為系珠因緣。去則有益。若聞廣開三顯一。乖情起謗。住則有損。是故不制止也。無復枝葉者。枝葉細末。不任器用。此等執方便之方便。(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於暖頂。妄計為極。)於大非器。故大品經雲。攀枝附葉。棄於根本。是人為不黠。卽此義也。退亦佳矣者。旣以小自翳。復妨他大光。今退無謗法之愆。復無障他之過。故雲佳矣。枝葉未去。故如來三止。貞實願聞。故身子四請。師弟鑒機。非徒靳固也。問。佛大慈悲。何不神力使其住而不聞。如華嚴中之二乘聾瘂。何不強毒以大。如喜根之於勝意。答。各有所以。華嚴末席。正已開漸。未破小執。故在座而隔。今正欲滅化破庵。宜須揀遣。若去在俱謗。宜如喜根強說。今去則有益。那忽令住。住則有損。那忽不遣。喜根令遠得益。慈故強說。與某樂種。如來護令不謗。悲故發遣。拔其當苦。問。五千在座。卽不蒙益。去則何益。答。此非當機。是結緣人耳。昔大通佛時亦有無量眾生心生疑惑。世世與師俱生。今皆得度。乃至如來滅後。猶故未盡。此五千人。當知亦爾。又說大經時。有八萬五千億人。於是經中不生信心。是人於未來。亦當得信。例此則益在不久也。初許竟。

  (辛)二受旨

  捨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前已三請。並此為第四請。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三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四

  古吳後學蕅益智旭述

  初正法說長文中。初許。二受旨竟。

  (辛)三正說為二。初四佛章。廣上諸佛權實。二釋迦章。廣上釋迦權實。上句逗少。是文略。總雲諸佛。是人略。但開三顯一。是義略。此中章句多。是文廣。明五佛。是人廣。明六番。是義廣。六番者。一歎法希有。二說無虛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五舉五濁釋權。六揀偽敦信。歎法。令生尊重。說無虛妄。止其誹謗。開方便。使莫執小。示真實。使其悟大。舉五濁。示必施三。揀偽。要必真實。於五佛章中。一一應備六義。而前後互出。不具足者。蓋如來巧說。使略而無缺。詣而不煩文耳。又六義前後。亦復無在。(生起宛然。大體隨時。以此六義。共成開顯大旨。如三世佛。但各二章。豈非極略。而開顯無缺。令權詣實。略卻四章。令文不繁。詣者。至也。前後無在者。六章之要。莫若開顯。前後互無。在余四章。但義存六。共成一意。不必次第也。)

  (辛)初四佛章為二。初總明諸佛。二列三世佛。

  (癸)初中但四。初歎法希有。二說無虛妄。三開方便。四示真實。缺二義者。指後文也。

  (子)今初

  佛告捨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此中法譬雙歎。諸佛若出五濁。必先開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顯真實。久久希疎。故言時乃說之。久不說者。為人不堪故。時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時已至。五千已去。決定說大乘故言時乃說之。優昙華。此雲雲靈瑞。三千年一現。又現則金輪王出表三乘調熟已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又隔跨酪及二酥三味。乃說醍醐也。觀心釋者。卽中妙觀。通一切法至實相。名為靈。靈卽靈通。有此觀故必獲佛記。名為瑞。由有此觀。方得佛果名為華。

  (子)二說無虛妄

  捨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此理至深。與昔權理異。此言至妙。與昔權言反。此行至普。與昔權行乖。此人至勝。勝於昔劣。還指客作四種之粗。而今皆妙。恐物疑謗。故先勸信。令信無虛妄人。說無虛妄法也。

  (子)三開方便三。初開。二釋。三結。

  (丑)今初

  捨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隨三種機宜。巧說方便。而佛意在實。人莫能解也。

  (丑)二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舉今佛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釋彼。當知諸佛開權。亦如我也。

  (丑)三結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結成開權之意趣難解也。蓋禀教者。罔不謂三。唯有諸佛。乃知一耳。此文兩向。若作示真實者。卽屬後文初標勝人法也。無分別法。唯佛能知。佛以無分別智。解知無分別法。故是顯實。

  (子)四示真實五。初標勝人法。二標出世意。三重示。四正釋。五總結。初文如前。

  (丑)二標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釋此為兩。初總。次分字。初總者。承上文言。何故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解。唯有諸佛乃能知耶。良以諸佛覺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於世。秖令眾生得此實相。更無他事。實相無相。微妙第一。故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也。次分字釋者。一則一實相也。非三非五非七非九。故言一也。(三卽三乘。五加人天。七加通二乘。九加通別菩薩)其性廣博。博三五七九等。故名為大。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為事。眾生有此機感。故名為因。如來乘機而應。故名為緣。是為出世之本意。而先開三者。為一弄引耳。如人欲取。先當與之。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也。

  (丑)三重示

  捨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將欲解釋。更重征起以為言端。又此大事。佛所尊重。如釋論中明父王欲多聞太子名。數數說之。無有厭足也。

  (丑) 四正釋。破古不錄。夫旣顯實。則無量法皆一也。如玄義中十妙。則是十種一也。若略和舊解。且作四一。言無量一者。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義可知。言十一者。帖文整足。雖不次第。十義無減。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是顯理一。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是顯智一。唯以一大事者。一卽是理。大卽是智。(智能照境。方達境大。故大名智。)事卽是行。(自行化他。俱名事故。)理發智。智導行。逐此義便。是顯行一。知見者。智知於理。眼見谛法。谛理無為。則無分別。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約此知見論開示悟入。以略擬廣。有四十位。是顯位一。又取結句明一。一卽法身。大卽般若。事卽解脫。為秘密藏。是顯三法一。出現於世。顯感應一。但教化菩薩。顯眷屬一。諸有所作。顯神通一。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顯利益一。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顯說法一。經文印義。信如符契。今略和舊解作四一者。數同義異。舊雲果一。今言理一。依義依文。依義者。若無理一。眾事顛倒。悉是魔說。非復佛經。故須理一。依文者。文稱佛之知見。今取所知見。所見卽谛。所知卽境。境谛卽實相理。故名理一。舊雲 因一。語單義別。今雲行一。通收因果。人一教一。名與舊同。文卽為四。初明理一。二明人一。三明行一。四明教一。

  (寅)今初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捨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釋此理一。復為四意。一約四位。二約四智。三約四門。四約觀心。一約四位者。谛境不可知見。約於智眼。乃能知見。二智四眼。不能知見。惟一切種智佛眼。則能知見。經雲為令眾生開佛知見。若偏語佛果。卽失眾生。若偏語眾生。則非佛知見。故不可偏取。前三教行人。雖是眾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見實相。圓教四位。亦是眾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則眾生義成。佛知見義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釋理一。如瑞相中天雨四華。表萬善同歸。得入四位。乘四位華以趣佛果。故約位顯理也。開者。卽圓十住。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別兩惑之所染著。難可了知。初心雖能圓信(名字位)圓受(五品位)圓伏。(十信位)而未能斷。不名為開。內加 觀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別惑藏。顯出真修性。知見朗然開發。如日出暗滅。眼目有用。故名為開。緣修破惑。故名使得清淨。仁王經雲。入理般若名為住。住於十住白華位也。示者。惑障旣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法界眾德顯示分明。故名為示。卽是十行大白華位也。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為悟。卽十回向赤華位也。入者。事理旣融。自在無礙。任運流注。入於薩婆若海。如理如量。通達自在。如量知見。能持眾德。如理知見。能遮諸惑。卽是十地大赤華位也。然圓道妙位。一位之中。卽具四十一地功德。秖開卽具示悟入等。更非異心。但如理知見。無有分別淺深之相。欲顯如量知見。故分別四位耳。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旣雲難易。卽知初心與畢竟心。應有明晦淺深之別。猶如月體。初後俱圓。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見。皆明照實相。而說開示悟入之異也。二約四智者。(名出般若。彼通三教。今唯約圓)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別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寂滅卽悟 佛知見也。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卽入佛知見也。(智慧二字。俱通因果及以總別。今但雲道慧。故約因約總。加一種字。故約因約別。智上有一切二字。故約果約總。又加一種字。故約果約別也。)又道慧如理名開。道種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稱悟。一切種智理量雙照為入。此亦約實理無淺深中。而淺深分別也。(如彼俗境數量。如於實理契之。理量相卽。非因果總別而論因果總別。四名便故。初後理同)三約圓教四門橫釋四句者。空門一空一切空。卽開佛知見。有門一有一切有。卽示佛知見。亦空亦有門一切亦空亦有。卽悟佛知見。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卽入佛知見。能通則四。所通則一。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所知所見。乃所通之理也。四約觀心釋者。觀於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議。此觀明淨。名為開。雖不可思議。而能分別空假中心宛然無濫。名為示。空假中心卽三而一。卽一而三。名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為入。是為一心三觀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所以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為理一也。(雖雲理一。而門卽教一。觀卽行一。位卽人一。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辨。理旣如是。余三例然。釋義之 妙。無以加矣。又前約位智。則初住方得名開。似乎凡夫絕分。後約門約觀。則名字初心。造修有地。況復眾生知見。本來卽是佛知見體。如冰體卽水。但由惑障寒結。舉水成冰。苟信圓門。觀心卽是。則有名字開示悟入。乃至究竟開示悟入。豈得高推聖境。自鄙無分。又豈得妄計初心卽佛。以凡濫極哉。此中約位。非豎而論豎。約門。非橫而論橫。約智。非亦橫亦豎而論亦橫亦豎。約觀。非非橫非豎而論非橫非豎。又復雙照橫豎。)捨利弗下。卽結成理一義。昔方便教。亦得各論開示悟入。而非佛知見。故是權。今明佛知見。故是實。實卽理一也。

  (寅)二明人一

  佛告捨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就昔方便。謂教化三乘。理實但化菩薩。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觀之。實是己子。卽是人一。

  (寅)三明行一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三乘眾行。名之為諸。為圓故諸。卽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卽是行一意也。

  (寅)四明教一

  捨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三。

  圓頓之教。名一佛乘。別教已去。皆名有余之說。卽不了義。非一佛乘。無有余乘者。無華嚴中所兼之 別。無二者。無般若中所帶之二。無三者。無方等中所對之三也。然上四文。各有二義。初文若取能知見。卽人一為便。今取所知見。則理一為便。次文若取教化。卽教一為便。今取菩薩。則人一為便。第三文諸有所作。若就教主為言。卽教一為便。今就行人為語。則行一為便。第四文若取乘運之義。卽行一為便。今取為眾生說法。則教一為便。不過逐便釋耳。四正釋竟。

  (丑)五總結

  捨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此句總結四一。文簡義長。何以言之。序中因光橫見萬八千土。文殊引古豎明二萬諸佛。無不為實施權。開權顯實。皆與今佛出五濁世。其意是同。固不待言。至於一切十方。剎海無盡。世界淨穢。差別無盡諸佛出世。亦有純說大者。亦有純說小者。純說大。則不必施三。固是四一。純說小。則不得顯實。而久久之後。究竟亦無不還成四一者。但非可以劫數久近計之。非可以等覺已下諸神通天眼測之耳。下文開跡顯本。如來三世化功若此。此而不信。安得名隨喜哉。初總明諸佛竟。

  (癸)二列三世佛為三。初過去佛。二未來佛。三現在佛。此中應具六義。但出二種。一開方便。二顯真實。兩則指上。兩則指下。(歎法希有。說無虛妄。指前總章。舉五濁釋權。揀偽敦信。指後釋迦章。)

  (子)初過去佛

  捨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無量無數方便等。是開權。是法皆為等。是顯實。為一佛乘。卽教一。眾生。卽人一。能得種智。卽行一。種智所知。卽理一。

  (子)二未來佛

  捨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子)三現在佛

  捨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捨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 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現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標出世之意。次明開權顯實。後結成開示悟入也。少開句者。但是文略。初四佛章竟。

  (壬)二釋迦章廣上釋迦權實。於六義中。無歎法希有但有五文。初開權。二顯實。三舉五濁釋方便。四揀偽敦信一實。五明無虛妄。

  (癸)今初

  捨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先三後一。如四佛不異。故言亦復如是。種種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過去名根。以能生為義。現在名欲。以取境為義。未來名性。以不改為義。深心所著者。宿習難轉。卽是根也。方便者。卽是隨宜所開三乘權法。此中感應相對。眾生種種根性欲。感也。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為說法。應也。

  (癸)二顯實

  捨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癸)三舉五濁釋方便三。初標意。二舉五濁。三結釋。

  (子)今初

  捨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將舉五濁先標其意。上已說諸佛開權顯實。未明隱實施權。今明稱實而觀。則十方世界。無非法界真如妙理。尚無別教之二。何況有藏通別教之三。別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邊。不卽二邊。是中與邊為二。故名為第二乘也。別教之二。已不可得。況有通及藏教。與別共成三種權耶。特以出五濁世。不得不隱一實。施三權耳。

  (子)二舉五濁

  捨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劫者。時也。時無實法。依於色心分位假立。今言濁者。謂四濁增盛。聚在此時。故下文雲劫濁亂時也。煩惱濁者。通而言之。五住三惑。皆名煩惱。今且以界內五鈍使為煩惱濁。所謂貪嗔癡慢疑也。眾生亦無別體。依於色心五陰。立此假名。今言濁者。由見煩惱所感粗弊色心。果報丑劣。故名眾生濁也。見濁者。通而言之。界內界外諸分別惑。皆名為見。今且以界內五利使為見濁。所謂身邊戒見邪也。命根亦無實法。依於識種之上。一分連持色心不 斷功能假立。今言濁者。惡異熟業所感識種。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為命濁也。若約因果相由。則以見煩惱為因。感於三界色心為果。依果立眾生名。依眾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濁。立劫濁名。若依諸經次第。則劫濁居初。見煩惱眾生命如次列後。今文不次。義亦無在。問。此與大佛頂經所明五濁。為同為異。答。大佛頂經五濁。該於九界。惟佛為清。此經所舉五濁。局在穢土減劫。不約淨土。不約增劫。問。此經最妙。所舉五濁何反淺耶。答。此明諸佛隱實施三。由於出五濁世。事不獲已。正顯善權方便不可思議。何得以大佛頂經為並。彼經別為一類利根。直開圓解耳。問。五濁若能障大。華嚴經中未除濁而聞悟。何也。答。此應四句分別。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華嚴初聞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輕。他方淨土頓聞大乘者是也。三根鈍障輕。他方淨土先聞三乘。後悟一乘者是也。四根鈍障重。此土聞漸除濁。方聞大乘者是也。問。五濁亦障小否。答。就小亦應四句分別。一小乘根利障輕。濁不能障。如捨利弗大迦葉等。二小乘根利障重。濁亦不能為障。如阿含 經央掘魔羅。三小乘根鈍障輕。濁亦不能為障。如般陀比丘。四小乘根鈍障重。此則成障。佛世不聞小乘。不得度脫者是也。問。自有不在華嚴。不在三藏。而得聞大聞小者。何也。答。此應約四教總作四句。又約四教各作四句。總作四句者。根利障輕。隨於何時宜聞圓教。根利障重。隨於何時宜聞別教。根鈍障輕。隨於何時宜聞通教。根鈍障重。隨於何時宜聞藏教。佛以口密而隨應之。令其得益。各作四句者。四教各有四門。根利障輕者。聞非空非有門入也。根利障重者。聞亦空亦有門入也。根鈍障輕者。聞空門入也。根鈍障重者。聞有門入也。統而言之。不論有障無障。貴在有根有乘種耳。障由破戒。種由熏習。根由宿習有利有鈍。致今值佛。悟有待時不待時也。若宿無乘種。未值出世善根。縱令障輕。耽樂不悟。四句不收。四門不攝。可柰何哉。問。五濁一往何故障大而不障小。(約初四句中之第四句問。)答。眾生濁重。妄計五陰而為四德。(障重也)若聞大乘常樂我淨。卽執非為是。(根鈍也)舊醫頑騃。不知乳之好惡。(不識藥也)不知病起根源。(不識病也)不知藥餌開遮。(不知授藥法也)無所知曉。故濁障大也。文雲。若但贊佛乘。眾生沒 在苦。卽此義也。若聞無常苦無我不淨。卽厭生死。欣涅槃。破邪計執。故五濁不障小。文雲。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卽此義也。

  (子)三結釋

  如是捨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初句卽劫濁。次句卽眾生濁。悭貪嫉妒。卽煩惱濁。及見濁。成就諸不善根。卽命濁也。設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輪。三舉五濁釋方便竟。

  (癸)四揀偽敦信一實。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羅漢。敦逼時眾。令信受也。文二。初揀真偽。二開除釋疑。

  (子)初又二。初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二若聞不信受。是增上慢。

  (丑)今初

  捨利弗若我佛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隨順師法。繼道傳燈。今不聞不知。則無法可順。何謂弟子。如來昔為治五濁故。方便施三。汝得聞得知。隨順修習。名為弟子。今五濁旣除。為 汝顯一。何意不聞不知。不聞卽不聞教一。不知卽不知行一。非弟子卽非人一。總迷於理一也。

  (丑)二若聞不信受是增上慢

  又捨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佛設二乘。原為五濁障重。暫令息苦。故權說見思斷盡。名阿羅漢。不受三界後有。名最後身。出同居土分段苦輪。名為涅槃。然使實得阿羅漢道。證有余脫。今聞此經。便應信受。進求無上菩提。何以故。濁障旣除。又得聞此大法。則當審自籌量。無明別惑尚在。何名羅漢。變易生死浩然。何名後身。化城未是寶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實得阿羅漢者。未有不信佛說此法者也。倘自以為足。不復志求菩提。當知並未證阿羅漢。但是增上慢耳。初揀真偽竟。

  (子)二開除釋疑又二。初開除。二釋疑。

  (丑)今初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恐有問曰。若爾。則一切羅漢。皆必志求無上菩提 耶。故今開除之曰。除佛滅後。現前無佛。則彼禀權說證羅漢者。未必卽能志求菩提。又有問曰。佛雖滅度。此經住世。彼何不信。故今釋曰。所以者何。佛滅度後。經雖住世。而受持讀誦解義之人難得。不遇其人。則小果聖者。安能自決了哉。

  (丑)二釋疑

  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恐有疑曰。若佛滅後。諸阿羅漢不遇此經。不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則當永入小涅槃耶。故今釋曰。是人雖作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生方便有余國中。仍得遇佛為說此法。便得決了化城非實。還必志求無上菩提。斷無永入涅槃之理也。故大智度論釋畢定品雲。羅漢身必應滅。住在何處具足佛道。答。出三界外有淨佛土。無煩惱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卽引此經證雲。有羅漢若不聞法華。自謂得滅度。我於余國為說是事。汝當作佛也。又設於此土得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亦得決了。故南岳師雲。余佛者。四依也。羅漢遇之。聞經決了。又雲。羅漢修念佛定。見十方佛為說此經便得決了。(若言念十方佛。則是已發大心。若復唯念釋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機發使之然 耳。)四揀偽敦信一實竟。

  (癸)五明無虛妄

  捨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先勸信釋迦實說。次勸信諸佛誠言。後結成唯一佛乘。所以止疑謗也。初正法說中。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為二。初頌許答。二頌正說。

  (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懷增上慢。優婆塞我慢。優婆夷不信。如是四眾等。其數有五千。不自見其過。於戒有缺漏。護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眾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捨利弗善聽。

  上慢。我慢。不信。四眾通有。但出家二眾。多修道得禅。謬謂聖果。起增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淺。多生不信。不自見其過者。三失覆心。藏玼揚德。不能內省。是無慚人也。若自見過。卽有羞僧也。於戒有缺漏者。律儀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乏定道故。內起惡覺。如玉含瑕。缺律儀故。外動身口。如王露玼。覆罪自安。不知發露。故名護惜。小 智者。不得學無學智。而有世間小智。妄計有漏以為無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未有無漏禅定滋潤。但有世間味禅。故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如糠。又糟糠譬無大機。枝葉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須遣之。四偈皆頌揀許。末一句。頌誡許。略不頌順許也。

  (辛)二頌正說二。初頌四佛章。二頌釋迦章。

  (壬)初中四。初頌諸佛。二頌過去佛。三頌未來佛。四頌現在佛。

  (癸)初頌諸佛。與長文共有三異。一彼此互無。長文有歎法而無五濁。今有五濁而無歎法。二前後間出。長文先歎法。次明不虛。開權顯實。今先開權顯實。後明不虛。三開合不同。長文勸信與不虛合說。今分勸信隔於不虛。又長文以釋迦方便釋成諸佛之權。今以釋迦顯一釋成諸佛之實。是四異也。文為五。初頌施權。二頌顯實。三頌勸信。四舉五濁。五頌不虛。

  (子)今初

  諸佛所得法。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眾生心所念。種種所行道。若干諸欲性。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以諸緣譬喻。言辭方便力。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於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捨經。鈍根樂小法。貪著於生死。於諸無量佛。不行深妙道。眾苦所惱亂。為是說涅槃。

  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於諸權法也。良由自行因滿。所感後得無分別智。亦名為差別智。正當自行體內權也。卽此法體。亦不可說。以方便故。為眾生說。成化他權。照九界機。說七方便。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說七被九。漸令入實。七九之中。隨何等機。聞何等法。遇機便逗。初無一定。故雲無量方便力而為眾生說也。現起希望。名為所念。念卽是欲。習欲成性。能為後種。加以先業。有善有惡。差別若干。誠非一緣一譬一種方便所能度脫。惟佛悉能知之。故能隨宜說九部法。令其一切皆歡喜也。歡喜則必生善滅惡入理。舉初以該後耳。九部者。通論則大小各十二部。別論則小或十一。或但九部。具如玄義中說。鈍根樂小法下六句。結施權意。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貪著障重。今世眾苦所惱。唯可聞小。故言為是說涅槃也。

  (子) 二頌顯實四。初頌理一。二頌人一。三頌教一。四頌行一。

  (丑)今初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佛慧。卽是一大事因緣也。若約能知。乃是行一。若約所知。則是理一。又若約說經。應是教一。若約所诠。則是理一。蓋亦取便。名為理一也。

  (丑)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記如是人。來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此等聞得佛。大喜充徧身。佛知彼心行。故為說大乘。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此正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也。廣出諸方便人。皆成實人。有佛子心淨。卽別教人。為諸佛子說大乘經。得記心喜。卽成圓教真實之人。聲聞若菩薩者。聲聞兼得緣覺。卽是兩教二乘。菩薩兼得藏通大士。皆成佛無疑。則七種方便。無非佛子明矣。此是極聖誠說。柰何不信。

  (丑)三頌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此正頌上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也。但以假名三教。引導令入佛慧一教。是故約方便說。則可暫有。約究竟論。決無二三。

  (丑)四頌行一

  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悭貪。此事為不可。

  唯此一事實等。頌上諸有所作常為一大事也。佛自住大乘等。頌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也。後六句釋成不以小度之意。二頌顯實竟。

  (子)三頌勸信二。初舉果勸信。二舉因勸信。

  (丑)今初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诳。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佛心清淨。眾惡斷盡。無畏說法。此內德可信也。妙 相莊嚴光明炳著。為眾所尊。說大乘印。此外德可信也。

  (丑)二舉因勸信

  捨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昔有誠誓。今酬誓故說。此昔願可信也。菩提願滿化他同入。克果之因。因則不虛。彌可信也。問。本誓旣普。今眾生尚多。願雲何滿。答。佛三世益物。無有已時。今且約現在機熟。名願滿也。三頌勸信竟。

  (子)四舉五濁四。初總明五濁障大。二別明五障。三明為五濁故說小。四明為大施小。小治五濁。大願得興。

  (丑)今初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眾生以苦惱自煎。諸佛以大悲濟物。悲與苦相對。故言相遇。又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天性相關。故言相遇。夫盡教以佛道。佛之本懷也。無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濁障大也。彼旣有障。安得不設方便以漸誘之。經雲。過去有佛。號住無住。發願使己國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卽日滅度。又賢劫前有佛。號曰平等。亦願己國及十方眾生。同日成佛。卽日滅 度。若爾。今日有佛。復有眾生。雲何耶。佛言。止止。我前所言。得人身者耳。頗有發願。令五道同日成佛否。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無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後乃可如願。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 。

  (丑)二別明五障。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欲。癡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此二偈。別明眾生濁也。真如實相。名為善本。不依此種善根。故不能感大法。五欲為諸惡本。從癡有愛。則眾惱競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此一偈。別明命濁也。處胎經從初七日乃至三十八七日。具說漸漸增長之相。卽所謂世世常增長。真可厭離。觀心釋者。一念心起。卽為未來作業。業卽胎。胎業無窮。世世不斷。卽是增長。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此一偈。別明見濁也。五見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是常見。若無是斷見。依於二見。成六十二見。具如法數。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捨。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此一偈。別明煩惱濁也。略舉根本中貪慢。小隨中谄。以攝其余。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此一偈。別明劫濁也。長時不聞佛法。卽是劫濁。又上來四濁集在時中。故名劫濁。五濁障故。不信一乘。故難度也。觀心釋者。念念惡覺。永無正觀以自覺。是不聞佛名。永不與八正道相應。是不聞正法。此心則難度也。二別明五障竟。

  (丑)三明為五濁故說小

  是故捨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丑)四明為大施小。小治五濁。大願得興。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盡。滅色取空。則非真滅。以無明別惑尚在。則界外變易生死正自浩然也。若體達無明本空。諸法何有。如翳見空華。華相本虛也。法雖本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故言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如空華雖寂。若不除翳。無由覩淨空也。四舉五濁竟。

  (子)五頌不虛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惟一無二乘。

  先權後實。巧為五濁施此方便。誠言不虛。勿生疑也。初頌諸佛竟。

  (癸)二頌過去佛二。初略頌開顯。二廣頌開顯。

  (子)今初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初二偈。明施三。後一偈。明開顯也。說一乘法。卽教一。化無量眾。卽人一。入佛道。卽行一及理一。

  (子)二廣頌開顯二。初總明方便助顯。二別示開顯之相。

  (丑)今初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天人群生。是舉諸乘以明人一。異方便。是舉諸教諸行以顯教一行一。第一義。是理一也。正因佛性。卽第一義。若用圓妙正觀。則是實相方便。不稱為異。今用五乘七方便等而助顯之。名異方便。卽指下文六度乃至供養稱名等也。良由眾生樂欲不 同。故使諸佛方便有異。然方便雖異。助顯則同。旣顯實已。此異非異。殷勤稱歎。良由於此。

  (丑)二別示開顯之相二。初約眾善顯緣因功德。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寅)初中七。初約六度明開顯。二約戀慕心明開顯。三約供捨利明開顯。四約造佛像明開顯。五約畫佛像明開顯。六約供塔像明開顯。七約稱佛名明開顯。

  (卯)今初

  若有眾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禅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體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得值過去佛者。則是內因力強。得感出世緣也。然其深心所欲不同。所以諸佛說法亦異。在彼一時。或聞頓法。或聞漸法。或修布施。或修持戒。或修忍辱。或修精進。或修禅定。或修智慧或單修一法一行。或兼修余法余行。或轉或助。種種不同。又或以相心修六度。或以無相修六度。或以非相非無相次第修六度。更復種種不同。由今觀之。旣得皆已成佛。皆證理一。則如是諸人。卽人一。所修福慧。卽行一。所聞諸法。卽教一矣。此中聞法及智慧。似宜屬於了因。讓後聞法華經。故但屬緣因也。

  (卯)二約悲戀心明開顯

  諸佛滅度後。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不但值佛聞法。修行六度者。已成佛也。卽諸佛示滅。能於如來起悲戀心。一念之間。捨惡從善。化剛為軟。在板一時。似屬人天二乘。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證理一。則是諸眾生卽人一。善軟心卽行一。示滅卽教一矣。

  (卯)三約供捨利明開顯

  諸佛滅度已。供養捨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瓈。砗磲與碼碯。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旃檀及沉水。木樒並余材。甎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悲戀如來而生善軟心者。已成佛也。卽諸佛滅後。碎身為若干捨利。是諸人等為供捨利起寶塔者。下至起石廟者。起土廟者。乃至童戲為沙塔者。或有捨利如芥子許。或無捨利。或以誠心。或以戲心。在彼一時。則謂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無。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證理一。則如是諸人。卽人一。起塔起廟。積土聚沙。卽行 一。碎身為捨利。卽教一矣。按釋迦示滅旣荼毗竟。大迦葉言。如來捨利非我等事自有國王王子大臣宰官長者居士婆羅門等樂福田者廣修供養。我等事者。宜應結集三藏。勿令正法速滅。由此觀之。迦葉傳佛心印。故以先務為急。人天樂種福田。則以供養為先。就彼修供養時。所發三乘五乘心願不同。而由過去諸佛方便力故。久久之後。未有不歸於佛道者。又按經中造塔之法。如來十三級。辟支佛五級。阿羅漢四級。阿那含三級。斯陀含二級。須陀洹一級。輪王無級。級者。輪相也。今時凡夫。動辄起塔。以凡濫聖。為戾不輕。語雲。君子愛人以德。縱令弟子尊師。豈可陷師於濫聖之罪。又縱令死者冥冥。寧不顯生者之碌碌耶。

  (卯)四約造佛像明開顯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寶成。鍮鉐赤白銅。白蠟及鉛錫。鐵木及與泥。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為供捨利起塔起廟者。已成佛也。隨用何物建立形像。在彼一時。物有粗妙。價有高下。心有誠否。願有遠近。亦似功德有大有小。由 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諸人卽人一。作像卽行一。如來分別造像功德卽教一也。然優婆塞戒經。造像不許用膠。得失意罪。而此經用者。古師雲。外國用樹膠耳。有言。大豆汁可代膠清。又地持不許用雌黃臭物。戒經不許造半身像。又立佛像前不應坐。坐佛像前不應臥。又造像功德經。略明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豐饒珍寶。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九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墮惡道。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又雲。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 [麥*廣]。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當知此等功德。並是華報。果在佛地也。

  (卯)五約畫佛像明開顯

  彩畫作佛像。百福莊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承上文言。又不但建立佛像者。已成佛也。畫佛影像。自作使人。乃至童子戲畫。在彼一時。則謂功德 或大或小。或有或無。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諸人是人一。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卽行一。但化諸菩薩卽教一也。又但化二句。明彼成佛後事。乃是自證四一。復以四一度生。

  (卯)六約供塔像明開顯

  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以華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銅钹。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或以歡喜心。歌呗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余涅槃。如薪盡火滅。

  承上文言。又不但起塔起廟造像畫像者。已成佛也。隨於何等塔廟寶像畫像之前修諸供養。皆得成佛。具論供養。不出五塵。華幡蓋等。色塵也。樂音歌呗。聲塵也。香。卽香塵。禮拜。卽觸塵。又衣服。是觸塵。飲食。是味塵。此略不言。理必有之。又供養須論三業。敬心。卽意業。頌德。卽口業。禮拜合掌舉手低頭。卽身業。約此五塵三業。塵則或多或少。業則或專或散。在彼一時。則謂功德必有差別。由今觀之。 並成四一。復以四一廣度眾生。三惑薪盡。二死火滅。入無住處大般涅槃也。經文若使人作樂者。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國王長者宰官居士。並無自作音樂之理。所以必曰使人。至於歌呗頌德。則出家在家。通得為之。然亦須知大體。若梵音和雅。則儈俗鹹宜。若濫同詞曲。則律所不許。每見近時唱贊。多用曲家腔調。又禮忏作梵。不遵古式。競引長聲。只恐長他貪慢。增己放逸。福少過多。思之擇之。

  (卯)七約稱佛名明開顯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五塵三業供塔供像者。已成佛也。卽散心一稱佛名。亦皆成佛。南無。此翻歸命。亦翻度我。亦翻敬從。調達臨終稱南無。未得稱佛。便生身陷入地獄。佛記其從地獄出。當作辟支佛。名曰南無。西國有事天像者。以金為像頭。賊來盜之。取不能得。賊稱南無佛。便得金頭。明日眾人聚而議曰。天像失頭。便是無天來著耳。著者雲何失頭。天卽附一人語曰。賊來取頭時。稱南無佛。諸天皆驚動。是故得我便。是故失頭。眾人曰。天不如佛耶。 旣不如者。何不事佛。賊稱南無佛。尚得天頭。況賢者稱佛名。十方尊神寧敢當之。但精進。勿懈怠。那先經雲。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沒無疑。若持百石置船上。必不沒。有惡業人。直爾死。必墮泥犁。如石置水。若臨死稱南無佛。佛力故令不入泥犁。如船力故使石不沒。又經雲。華林園第三大會九十二億人。並是釋尊遺法中一稱南無佛人。得見彌勒也。又佛世有一老人。徧求五百上座剃度。上座觀其宿無善根。鹹不見許。最後值佛。佛卽度令出家。證阿羅漢。上座問佛。佛言。此人於無量劫前。入山采薪。遇虎懼怖。一稱南無佛。今此稱名善根熟故。所以得度。由其別無他善。所以久久流轉生死。由其劫數長遠。故非聲聞道眼所見所知。夫旣得證阿羅漢。則亦必證無上菩提明矣。夫散亂稱名。尚必成佛。況一心不亂哉。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初約眾善顯緣因功德竟。

  (寅)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是法。正指妙法華經開權顯實之法也。上來六度 乃至像教。供養乃至稱名。並是諸佛以異方便。助顯真實。尚得開之。成妙緣因。況復此經。正顯真實。若有聞者。卽了因種。寧不成佛。然約聞經之時。或解不解。有相無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義論五乘差別。而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若遠若近。終因斯脫。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諸佛真語實語。不可不深信也。問。何意約過去佛。廣明五乘同皆入實。答。三世佛皆有開權。但未來未起。現在始行。於證義弱。過去開權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並於十方施權顯實。證義則強。構之虛言。不如驗之實事。故於過去佛。廣約五乘顯實也。二頌過去佛竟。

  (癸)三頌未來佛二。初頌施權。二頌顯實。

  (子)今初

  未來諸世尊。其數無有量。是諸如來等。亦方便說法。

  (子)二頌顯實四。初頌人一。二頌行一。三頌教一。四頌理一。

  (丑)今初

  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約聞法者無不成佛。故是人一。若約能度。卽教一也。佛智所證。卽理一也。入於佛智。卽行一也。

  (丑)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願。我所行佛道。普欲令眾生。亦同得此道。

  自行化他。無非佛道。故是行一。

  (丑)三頌教一

  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為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百千億無數諸法門者。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權說。其實為佛乘者。正明說權之意。說雖在權。意本在實。權卽實家之權。故得開之同成了因也。知法常無性者。實相常住。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性空)無性亦無性。(相空)一無性言。具二無性。卽是無性性。無相性也。本自有之。故曰常無。知者。照也。具如止觀第五不思議境中一念三千非自他等。旣無四性。一念亦無。卽是性空。旣無一念。無念亦無。卽是相空。乃不思議之二空也。若本自二空。卽是性德。若推檢入空。卽是修德。推而不成。須修萬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諸行。方名緣因。聞斯義已。方乃名開。問。世間因緣。可以四句了生無生。今性本淨。非關緣起。何須以此四句推之。答。世法緣起。亦本無生。但由情計。謂之為生。理性亦爾。由謂自他等。故須推之。二空不顯。尚須更約續待推 檢。況因成耶。問。今文何故不立斯觀。答。經從利根者開也。佛種從緣起者。中道無性。卽是佛種。迷此理者。由無明為緣。則有眾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為緣。則有正覺起。欲起佛種。須一乘教。故是頌教一也。又無性者。卽正因佛性也。佛種從緣起者。卽是緣了。以緣資了。正種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三性。名為一乘也。(三因不改。同名為性。舉體成修。復稱緣了。是則理卽位中。苦為正因佛性。惑為了因佛性。業為緣因佛性。此三佛性。不縱橫。不並別。不可思議。無自性乃至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目此無性以為正因佛性也。名字位中。薄有微解。亦有微行。卽是無性之性。舉體而成微解微行乃至觀行相似位中。解行漸著。亦是無性之性舉體所成。目此名字觀行相似位中不可思議三因以為緣因佛性也。分真位中。初住一發一切發。正因理心發。名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名般若德。緣因善心發。名解脫德。不縱橫。不並別。不可思議。目此分真位中不可思議三因以為了因佛性也。究竟位中。性德顯盡。修德畢功。故曰正種得起一起一切起。卽是顯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塵一行。一時俱起。起者。成也。修性一合。無復分張。卽是理性三因究竟圓顯。故曰如此三性名為一乘也。)

  (丑)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是者。指上性修不二之一乘也。此一乘者。卽是法住。亦名法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此無住本。不可動故。名為法住。種種諸法。總不出此范圍。名為法 位。舉此法住法位而為正覺世間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正覺世間之相亦是常住。舉此法住法位而為眾生世間及器世間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眾生及器世間之相亦是常住。是則三世間相。一一無非常住。一一無非法住法位。一一無非一乘。但眾生迷闇。不能覺知。於常住中。妄見生滅。於一乘中。妄見差別。唯有大覺導師。坐於道場。如實知已。於不可說離諸戲論寂滅理性。能以方便說此理一。又能以異方便助顯此理一也。問。悟此理性。名為正覺世間。以順性故。性常相亦常。是則可也。迷此理性而為眾生世間。旣違性故。性雖本常。相必無常。雲何眾生器世間相亦常住耶。答。如冰與水。同以濕為性。濕卽以冰水為相。冰水無常。卽是濕性無常。故目此濕性以為無性也。濕相旣常。卽冰水之相皆常。故目此冰水之相以為常住也。又一乘無性之理。如屋本不轉。如來悟之。如醒人見其不轉。九界迷之。如醉人妄見其轉。彼雖見轉。本屋不轉。故眾生世間相及器世間相。彼雖妄見生滅。其實是常住也。以眾生及器世間。卽無性故。卽法住故。卽法位故。又如翳眼妄見 空華起滅。而空華實無起滅。以無性故。以卽空故。世間常住。其理如是。一切眾生。但有理常。聞而能解為名字常。念念體察。心心無間。名觀行常。粗垢先落。六根清淨。為相似常。豁然開悟。證於四十一位真因。為分證常。圓滿顯發。無余無欠。為究竟常。始終平等故名為卽。升沈碩異。故須辨六。依於平等之體。方有升沈之異。如依虛空。方論遠近。故雲全性起修。(通指逆順二修)一任升沈迥異。不離平等一體。如遠與近。不出虛空。故雲全修在性。教來诠此。故為教一。行來契此。故為行一。人必會此。故為人一。三頌未來佛竟。

  (癸)四頌現在佛

  天人所供養。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隱眾生故。亦說如是法。如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示種種道。其實為佛乘。知眾生諸行。深心之所念。過去所習業。欲性精進力。及諸根利鈍。以種種因緣。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先頌為化之意。次頌顯實。後頌施權。如是法者。雙指權實法也。第一寂滅。卽理一。方便示種種道。實為佛乘。約能示。卽教一。約所示。卽行一。知眾生諸行等。是施權也。初頌四佛章竟。

  (壬)二頌釋迦章二。初略頌上權實。為下文總譬作本。二廣頌上六義。為下文別譬作本。

  (癸)初中二。初頌顯實。二頌施權。

  (子)今初

  今我亦如是。安隱眾生故。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

  此文具頌四一。今我亦如是者。如於諸佛之是。同以一實教化眾生。卽總頌顯實也。安隱者。涅槃秘藏。是安隱處。佛自住其中。亦安置眾生同入此中。安隱處。卽理一。眾生。卽人一。種種法門入佛道。卽行一。宣示。卽教一。

  (子)二頌施權

  我以智慧力。知眾生性欲。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智慧力。卽權智也。知性欲。鑒小機也。說諸法。正施權也。皆歡喜。稱機宜也。上來二偈雖略。收佛一化。原始要終。罄無不盡。故稱略頌上文權實。為下總譬六義本也。一者今我亦如是。我卽釋迦。是一化之主。為下有大長者譬作本。二者安隱。卽大涅槃常樂我淨。無五濁障。對顯三界五濁。名不安隱。為下火宅譬作本。三者眾生。卽五道受化之徒。為下五百人譬作本。四者安隱法。還對五濁不安隱法。 為下火起譬作本。五者種種法門。對不種種。為下唯有一門譬作本。六者知眾生性欲。卽五道中有三乘根性差別。為下三十子譬作本。初略頌上權實竟。

  (癸)二廣頌上六義。為下文別譬作本六。初頌五濁。為下見火譬作本。二頌施方便化。為下捨幾用車譬作本。三頌顯實。為下等賜大車譬作本。四頌歎法希有。五頌不虛。六頌揀眾敦信。總為下無虛妄譬作本。

  (子)今初

  捨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入生死險道。相續苦不斷。深著於五欲。如牦牛愛尾。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深入諸邪見。以苦欲捨苦。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初十一字。明佛有能見之眼。下文雲。宅主在門外立。蓋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圓照群機。若根利濁輕。則以盧捨那像說一乘法。若根鈍濁重。則以老比丘像驚入火宅。方便施三。秪是於時鑒機。故言我以佛眼觀見也。夫觀色法。應用天眼。分別根機。應用法眼。今言以佛眼觀者。舉勝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也。六道眾生下。明所見五濁。 下文雲。汝諸子等。先因游戲。來入此宅。稚小無知。歡娛樂著也。貧窮無福慧。頌眾生濁。入生死二句。頌命濁。深著等四句。頌煩惱濁。不求等二句。頌劫濁。劫中無佛。故名為濁。劫若有佛。雖濁能破。深入等二句。頌見濁。或不求四句。總頌見濁。以邪見故。不求大勢佛。不求斷苦法。乃以招苦之因。妄冀捨於苦果。豈可得哉。四濁聚在此時。卽名劫濁。故不必別頌也。為是眾生故二句。明起大悲應赴。下文雲。長者聞已。驚入火宅也。

  (子)二頌施方便化。為下捨幾用車譬作本二。初念用大乘擬不得。二念同諸佛用三乘。稱宜可得。

  (丑)初又三。初明用大擬宜。二明眾生無機。三明念欲息化。

  (寅)今初

  我始坐道埸。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場者。至理無時。假時化物。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釋者。初在此處修治得道。故言道場。坐此樹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樹。感樹恩故觀察。念地德故經行。樹地無有分別。豈須報恩。未曾有經雲。秪以通化傳法。名報恩耳。過去因果經雲。佛成道初 七日。思惟我法妙。無能受者。二七日。思惟眾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誰應先聞法。卽至波羅柰。為五人說四谛。陳如得法眼淨。(此約小機所見)今明佛在法身地。寂而常照。恆以佛眼。洞覽無遺。豈始至道場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表欲三周說法也。初七思法說。次七思譬說。後七思因緣說。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施小。此獨就圓教大乘釋。若通途約大乘釋者。初七思說圓教。次七思說別教。後七思說通教。皆無機不得。是故息大。說三藏三乘方便也。觀心釋者。樹卽十二因緣之大樹也。深觀緣起。自成菩提。欲以無漏法林蔭益眾生。故言觀樹。經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實相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眾生。是故起行。三七者。初七欲明中道觀。中道妙難觀。不得。次七欲明卽假觀。卽假觀分別智難生。不得。後七欲明卽空觀。卽空巧度。又不得。乃明方便析法小觀也。

  (寅)二明眾生無機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智慧旣微妙第一。故非根鈍癡盲者所能領解。下文雲。諸子無知。雖聞父誨。猶故樂著。嬉戲不已也。

  (寅)三明念欲息化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並余諸天眾。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我卽自思惟。若但贊佛乘。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梵釋雖請。佛知無機。所以不說。下文雲。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或當墮落。為火所燒也。初念用大乘擬不得竟。

  (丑)二念同諸佛用三乘。稱宜可得二。初明化得。二釋疑。

  (寅)初中四。初明三乘擬宜。二明有小機。三明施化。四明受行悟入。

  (卯)今初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念彼雖無大機。不容永捨。須以方便而誘濟之。非都不知施三。意欲引同諸佛。故雲尋念也。下文雲。卽便思惟。設諸方便。

  (卯)二明有小機。又二。初明諸佛歎。二明釋迦酬順。上欲大化。於彼無機。故諸佛不歎。今欲說小。曲會根緣。則始終得度。所以佛歎也。(若不先小。則大小俱失。若先用小。則終必大益。故雲始終得度。)

  (辰)今初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初三句。釋迦自敘佛現。由念佛方便力故。契法契機。所以佛現也。次五句。是諸佛稱歎釋迦。以能為實施權。故雲善哉。為一施三。引入佛慧。故雲第一導師。證微妙第一實智。故雲得無上法。隨一切佛隱實施權。故雲用方便力。次四句。諸佛自明我等亦隱實施權。次四句。雙釋隱施之義。為眾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隱實。為樂小法。所以施權說諸果也。後二句。雙結二義。始雖說三。終必顯一。

  (辰)二明釋迦酬順

  捨利弗當知。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稱南無諸佛。復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

  初一偈。發言酬順。南無。此雲敬從也。後一偈。念順物機。二明有小機竟。

  (卯)三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卽趣波羅柰。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波羅柰。卽鹿苑也。中道無性佛種之理。此理非數。又不可說。今以方便。作三教說。又非生非滅。而以方便作生滅說。又偏真之理。亦非可說。以方便故。作四門說。初為五人說無常有門也。(初以權實相對。實不可說。說屬於權。三權是數。一實非數。次以生滅不生滅相對。卽衍門不生滅。故不可說。且說生滅。卽大小相對也。後以偏真小理對小四門。偏真之理亦不可宣。是則大小兩理。俱不可說。方便為物。俱可得說。雖俱可說。佛意在實。眾生於實非宜。故思方便作生滅說耳)

  (卯)四明受行悟入(機會卽受。隨聞觀轉。卽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之為悟。若得初果。名之為入)

  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

  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陳如初得見谛。斷分別惑。分證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自於此。由此得成無學。便有阿羅漢名。能說者名為佛。所說三乘卽法。見谛阿羅漢等卽僧。三寶於是現世間也。初明化得竟。

  (辛)二釋疑

  從久遠劫來。贊示涅槃法。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恐疑師雲。佛初未能鑒機。尋念諸佛。始知根性。今釋雲。為欲引同。故念諸佛。非今始念方知。從久遠來。見其樂小。已為贊示。令盡眾苦。所以聞小卽得 解脫也。又恐疑弟子雲。雲何一世暫聞。卽證無學。今釋雲。從久遠來。為其贊示。稱於本習。故速得道耳。久遠。卽指大通結緣之後。故下文雲。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二頌施方便化。為下捨幾用車譬本竟。

  (子)三頌顯實為下等賜大車譬本

  捨利弗當知。我見佛子等。志求佛道者。無量千萬億。鹹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我卽作是念。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捨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無畏。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佛子以恭敬心。來至佛所。曾聞諸佛方便說法。此顯三乘行人皆是佛子。頌人一也。為說佛慧故。卽是一切種智佛之知見。頌理一也。但說無上道。頌教一也。菩薩疑除。羅漢作佛。頌行一也。又初兩偈。明大乘機發。亦雲索果。為下諸子索車譬本。次兩偈一句。明佛歡喜。眾生堪得大乘益故。為下見子免難歡喜譬本。次三句。正明顯實。為下等賜諸子大車譬本。後一偈。明受行悟入。為下諸子得車歡 喜譬本。初明由機發故索果。應有四句。自有障除機未發。如諸羅漢在三藏時。以樂小故。濁障雖除。大根鈍故。妙機未發。自有障未除大機發。如法華中諸凡夫等。雖未斷結。以大根利故機發。自有障卽除機卽發。如說無量義時證小果。卽於此座大機發。自有障未除機未發。如五千退席等是也。志求佛道。是索大果。索有三意。一大機有感果之義。機中論索。二情中密索。如下文雲為得為不得。三發言索。卽殷勤三請。昔教之中。已有二索。但未發言。至於今日。具此三索。問。昔出宅索三。若是機情索者。文雲如先所許。乃是求三。何關求一。答。出外不見。必有異途。將昔所許以求異意。亦得是索一也。鹹以恭敬心皆來至我所者。如捨利弗請雲。諸天龍神等。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也。曾從諸佛聞方便所說法者。具受前四時調熟也。二明障除佛喜者。佛為佛慧故出。昔障重無機。不得卽說佛慧。中間雖障除。機未熟故。又未得說。今機發。正是說時。昔眾生根鈍智小畏其謗法墮惡。今根利志大。聞必信解。故喜無畏。不畏執小謗大。起罪墮惡也。三正顯實者。五乘是曲而非直。別通偏傍而非 正。今皆捨彼偏曲。但說正直一道也。四受行悟入者。初聞略說。謂久後要當說實。三乘無非方便。又謂不退菩薩。不知佛智。故菩薩羅漢。鹹墮疑網。今開權顯實。不惟羅漢除疑。而三教菩薩。無不除疑。不惟菩薩作佛。而羅漢悉亦作佛也。

  (子)四頌歎法希有

  如三世諸佛。說法之儀式。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無量無數劫。聞是法亦難。能聽是法者。斯人亦復難。譬如優昙華。一切皆愛樂。天人所希有。時時乃一出。聞法歡喜贊。乃至發一言。則為已供養。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過於優昙華。

  此正頌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華時一現也。妙法不出權實。儀式者。諸佛引物之權。無分別法者。諸佛所顯之實。又權實本無分別為鈍根小智。分別權實。名為儀式。今還悟入一三不二。名無分別也。諸佛興出世二句明人難。次二句。明法難。如四十余年久默斯要。次二句明聞法難。如五千退席。佛世不聞。次二句。明聽信難。如普會大眾。唯捨利弗一人先能領解。次舉喻但合聽信者難。余例可解。

  (子)五頌不虛。為下無虛妄譬本。

  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普告諸大眾。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汝等捨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秘要。

  初六句。誡勿於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誡勿於可信法生疑。夫世間人王。言則不二。況佛為法王。豈有虛妄。又方便權說。尚能除濁。況秘要妙法。寧非真實乎。

  (子)六頌揀眾敦信又二。初頌揀眾。次頌敦信。

  (丑)今初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有慚愧清淨。志求佛道者。當為如是等。廣贊一乘道。

  初四句。頌上此非佛弟子。何者。若樂諸欲。是行魔業。故須揀之。上文著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著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揀非耳。凡小俱捨。方堪授記。又終不求佛道句。兼頌上皆是增上慢人。以未得上法。謂得上法。是故不復求佛道也。當來世惡人四句。頌上如來滅後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後 四句。頌上若遇余佛便得決了。

  (丑)次頌敦信

  捨利弗當知。諸佛法如是。以萬億方便。隨宜而說法。其不習學者。不能曉了此。汝等旣已知。諸佛世之師。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此頌上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也。初六句。敦信於權。後六句。敦信於實。初法說周中。初正法說竟。

  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卷一之四

 

上一篇:蕅益大師:妙法蓮華經台宗會義(二)
下一篇:《法華經》講座 十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