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下載 :經咒頌念

 

《法華經》講座 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圓覺講座《妙法蓮華經》(六)

  時間:2012年03月10日

  地點: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大樓201演講廳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周雅容

  整理:周雅容、梁玉明

  各位早安,歡迎大家來聽《妙法蓮華經》。請翻到第98頁,今天我們講《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化城喻就是用一個幻化的城市做一個比喻,來解釋為什麼要講《法華經》。我們現在先看經文。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劫」,就是時代的意思,用現代人的話來講,那是個名為「大相」的時代。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所謂地種,就是所有的土地。「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祂要描繪大通智勝如來到底是多久以前的事。祂說,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土地,都磨成墨汁,從東方這樣過去,每經過一千個國家就滴一點,每一點就像微塵一樣小,又過一千國家又再滴一點,一直到把這個墨通通滴完。這樣的話,到底走到多遠去了?知道它的數目嗎?「不也,世尊!」他們回答:「沒人知道,這樣子是沒辦法知道的。」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祂說,每一千國才點一點,這樣子點了那麼多,經過了多少的國土,這些國土全部把它磨碎成微塵,每一個塵就是一劫;「復過是數」比這個數目還大。所以就知道,這個大通智勝如來有多久遠。雖然這麼久遠,我們想都沒有辦法想了,但是釋迦佛就說:「我以如來的知見力來觀看這一個大通智勝如來,就好像我看今天一樣。」這一段整個就是要描繪久遠。那樣子的久遠,祂沒有告訴你:「啊!就是無量無邊。」若是說無量無邊,你感受不到那個久遠;所以祂要用這樣子的比喻,讓你真的能夠感受到:真是無法想、不可思議、好久以前。這個久遠的感覺、這個feeling,就是祂要傳達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抹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祂已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是佛法沒有現出來。佛法就是要度眾生的,這個佛法沒有現出來,沒有現在祂前面。祂就在那裡打坐,一坐坐了十小劫,佛法還是沒有現出來。

  在佛法還沒有現出來那個時候,「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再下新的天華。「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余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這十小劫的時間,天眾們都各自在做彼此會做的供養。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算成功。「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大通智勝如來還沒有出家之前,有十六個兒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做母親的都是這樣,哭泣著送行。「其祖轉輪聖王」也就是大通智勝如來的父親,是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余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鹹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劫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寂然安不動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冥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鹹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贊佛已,勸請世尊轉於*輪,鹹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祂說,十方那些數不清的佛世界,就有六種震動。在這些佛世界裡面,這些還是世界啊,國土中間有黑暗的地方,每一個佛世界還是會有幽冥之處,就是黑暗的、月光日光都照不到的地方。「而皆大明」,那個時候,因為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結果就通通大放光明了。在這個黑暗中的眾生,「其中眾生各得相見,鹹作是言:『此中雲何忽生眾生?」一下子光明了、亮起來了,那些眾生互相就看見了。他們說:「怎麼忽然間生出那麼多眾生來?」描繪的很生動。

  「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滿世界,勝諸天光。』」天界本來就是光亮的,但是在這個時候更亮了,比以前還要亮。「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這個光明以前都沒有,沒有這麼亮過。「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什麼原因,今天這麼大亮起來呢?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照於十方」

  這個光明,到底是天生就是大光明,還是有佛出世了?想要去找一找,去了解。「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他們是處於東方,就往西方去。因為大通智勝如來就在中間,所有的十方、八方都在祂的外圍,所以每一個東方的天王,他就往西方,西方的就往東方,朝著圓心去尋找這個大光明怎麼來的?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干闼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他們把宮殿都帶來了,都來供奉。「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願垂納處。』」希望佛收下。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禅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這是默然同意了,沒有說話。

  「又,諸比丘!東南方」,剛才是東方,現在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他們好像是蝸牛,宮殿帶著跑的。

  「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往西北方,他們往圓心,圓心就是大通智勝如來。「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干闼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趨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曰:

  大聖轉*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北方,」他們是南方,所以就往北方找。「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干闼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饑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 無量智慧者 如優昙?華」優昙?華就是昙花。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 惟願垂納處

  爾時,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輪 擊於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鹹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爾時上方,」西南方、下方都一樣,現在又再多說一個上方。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踴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屍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干闼婆、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闇瞑

  三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眾減少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余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納處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贊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惟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集法」

  好,到這裡也不需要再作解釋,因為都一樣的。我們來看下面。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輪,」所以祂就接受了他們的請求,立刻就轉了*輪。轉了三轉,十二行應該是十二個*輪,就像我們看到,西藏那個廟前面,大概都有這種經輪,就是轉十二個*輪,轉了三轉。這個*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轉,」其他眾生都轉不動、沒有辦法轉的,只有大通智勝如來才能轉。這一轉就在說法,述說什麼呢?

  「謂」就在述說什麼,「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這個就是四聖谛──苦集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這一轉,就在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十二因緣就轉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祂就告訴你,這些都是從無明一直生出來的,緣生出來的。如果無明沒有了,以下就都沒有了,老死憂悲苦惱就都沒有了;這些都沒有了,就是所謂涅槃。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祂講這個法,這麼一講以後,六百萬億那由他人,這些人,因為不受一切法而解脫了。這個「以不受一切法」是什麼意思?也就是,不是去接受外來的法;因為佛這麼一講以後,本自具足的一切法就有了,是內發的,不是從外面得來了,所以沒有去接受外面的法,就解脫了。「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第一次這麼一轉就這樣,以後第二次再說、第三次再說、第四次再說的時候,「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有漏的心裡面解脫了,就出來了。「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那以後,得到聲聞乘果位的諸聲聞眾,那就數不清了。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沙彌就是最小的小和尚,他們是童子。「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們要求的不是四聖谛,不是十二因緣;他們要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就跟佛說:『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他說:「我們都想要學佛,想要學如來,佛您應該知道我們的心意。」這樣子表示。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他所率領的那些人,「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祂受十六王子請了以後,還要過了二萬劫,「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請了以後沒有立刻講,二萬劫以後才講。四眾就是比丘、比丘尼、憂婆塞、憂婆夷這四眾,在這個當中才講。

  「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說了這個經以後,這十六個王子沙彌,為了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把這個經好好的讀誦、受持,他們是都信受的,「聲聞眾中,亦有信解,」意思不是全部啦,「其余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其它的眾生,說這個《法華經》的時候,都產生疑惑。所以只有十六沙彌全數接受,聲聞乘裡面也有少數接受,其他的,全部都是疑惑。

  「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祂在說的時候,連續說了八千劫沒有休息,「說此經已,即入靜室,」說完了就到自己的房間去靜坐,打坐了。「住於禅定八萬四千劫。」一坐就八萬四千劫,不是幾個月。「是時,」就是祂在八萬四千劫這一段時間,「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祂們就在講《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像前面一開始的時候就說,好久好久以前。那麼久遠、那麼久遠,已經數不清了;那種久遠,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中的一種狀況。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數數就是那十六個,一個一個你都去親近、供養。「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百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祂就告訴大眾,這十六位菩薩,祂們都很喜歡說《法華經》的,每一位菩薩所度化的六百萬億那由他;喔,這個數字很大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每一個恆河裡面的沙數的眾生,哇塞,那就是大到無窮無量。但是講無窮無量,你是沒感覺的;沒有感覺就不算,你要有感覺,要有feeling,那個才是;都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祂度了這些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以後這些眾生,都會跟著這個菩薩出生的;那個菩薩在哪裡,祂們就會出生在那裡,就會從祂那裡再聽法,然後就會信解,生生世世跟著跑。度了以後就會生生世世跟祂跑。因為有這樣子的因緣,就會遇到四百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到現在還在繼續。

  當然,說那個經的時候是三千年前,三千年前對祂們來講太短了,就是現在嘛!『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這十六個菩薩,有兩個在東方作佛。「一名阿阇,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阿阇如來就在東方,還有「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就是我們大家知道的阿彌陀佛。「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以上就十五位了。那麼再來就第十六,「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喔,原來就是祂!這是我們知道的,跟我們最近。

  「『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他們已經是聲聞了,依這個講法,他還沒有入佛道,是要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才能漸漸地入佛道。「所以者何?」為什麼是這樣呢?「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我那個時候教化的那些眾生,就是你們現在這些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圓寂以後,在未來世中,那些聲聞乘的弟子,都是那個時候度的、無量眾生當中的。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我圓寂以後,有很多弟子,沒有聽過這個經,他也不聽這個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對於菩薩所作所為,他根本不知道,「不知不覺」完全不知道。現在這個狀況也很多嘛,「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 對於自己修的功德,他就想要滅度,起滅度想,想要取涅槃,這個就是還沒有入佛道。這樣子的狀況是有的,而且很多。我們現在看到也知道,是這樣;但是那些當事者,他是不知不覺的,因為他從來沒聽過,也不想聽。對於這樣的人怎麼辦呢?祂下面有交代。

  「我於余國作佛,更有異名,」我會到別的國土,別的佛世界去做佛,名字會換,不叫釋迦牟尼佛。「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這樣子的人,他雖然修羅漢乘、聲聞乘,有滅度的想法,以為滅度了、入於涅槃就成功了。這樣的人,雖然他是這麼想,但是他如果到了另外一個佛世界、佛土,去求佛智慧,那個時候他就有機會,再聽到《法華經》。

  譬如說,他跑去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又求阿彌陀佛教他佛智慧;這個時候,他就會再聽到《法華經》,會聽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惟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余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所以想要滅度,真正修成的話,只有佛乘,沒有其他乘;沒有其他乘可以滅度、可以真正涅槃,沒有的。但是,「除諸如來方便說法」有的時候,如來為了方便而說法,就會有方便法,那是有目的的。方便法就是對應特殊狀況而有方便的。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快要圓寂了。「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祂說:「比丘啊,你們要知道,如來如果快要圓寂了,又覺得現在的這些弟子,都還滿清淨的,信解也很堅固,了達空法,也能深入禅定;這個時候,祂就會把菩薩和聲聞眾都召集來,跟他們說《法華經》。」為什麼呢?「因為世間沒有其他乘可以修成,只有佛乘才可以真正的修成。」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這二乘是如來的方便說,為什麼祂會做這樣子的方便說法呢?因為如來很了解眾生,知道眾生不想要大的,小的就夠了,就很滿足了,而且很執著在五欲當中。為了這樣的緣故,所以就講了聲聞乘的佛法,「這麼修,你就可以入涅槃,就解脫、就滅度了。」這些人,因為他的水准是這樣,程度是這樣;聽這麼一講以後,他就相信了。因為正對胃口,是針對他的胃口而說的。這個狀況像什麼呢?就像下面的比喻。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如果有一條路,長大概五百由旬;這個路很艱險、很難走,沒有人煙,很可怕的。可是有很多人想要通過這個險路。為什麼?因為過了險路以後,可以拿到很多寶藏。這個時候,「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這些人裡面有一個導師,他非常的聰明,知道這條路中間哪個地方有危險,哪個地方不通,哪個地方難走。他要領導這些人,走過這個險路。他所帶領的這些人,走到一半的時候就打退堂鼓了,不敢走、不想走、想要退回去了。就跟這個老師說:「我們已經很累了,也沒體力,又很害怕,不敢再走。前面那個路還太遙遠了,也搞不清楚有多遠,我們還是回去吧,不要走了。」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雲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這個導師就心想:唉呀,你們真可憐啊,怎麼都不過去呢?前面有那麼多珍寶,為什麼不要了呢?「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這個時候,祂就用祂的神通力;三百由旬,正好是過半多一點,就在過了半途的那個地方,變化出一個城市出來,是祂用神通力變的。變出來以後,就「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祂就說,你們不要害怕,不需要退回去,再前面一點就有一個大城了,我們就可以到那邊去休息,「隨意所作」你要做什麼都可以。到那個城裡面,很快就得到安穩了,就可以安心休息了,如果還想要到前面有寶藏的地方,也可以去。

  「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這些人就好高興。有這麼一個城在那裡等著我們,太棒了,就進去了;進去以後休息,吃喝玩樂,就想安定居住在那裡。「生安隱想,生已度想」,到這裡了,就覺得:我已經得度了,我本來好苦哦,到了這邊就像到了天堂一樣。就覺得已經得度了,就想在那裡定居了。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這位導師就說:「喔,你們已經得到休息啦,已經沒有疲倦了,休息也休息夠了,精神也養足了,需要補充的東西也補齊了。」就把這個化城收了,不見了,一下又化空了,什麼也沒有了。「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就跟眾人說,這個大城是我變化出來給你們的,現在可以到寶藏那個地方去了,已經很靠近了、不遠了。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這個就是化城的比喻,如來也是一樣,「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中間變出來那個城,指的是什麼?就是聲聞乘、辟支佛乘。這是變出來的化城,因為一開始就跟你講,要到佛智慧的那個寶藏處,大家一聽是這樣,哇,中間那個險難太多了,怕都怕死了,那就干脆不要了。所以就先告訴你,中間有一個城;好比說修羅漢乘就可以修成,辟支佛乘也可以修成。其實是中途變出來的,一個中途休息站,讓你能夠開始進來。這個比喻啊,真是非常貼近,非常非常的貼近。所以就告訴你,這個是變化出來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

  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並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踴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並奉上宮殿

  請佛轉*輪 以偈而贊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本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谛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六百萬億?就是弟子或者小孩,童子的意思,也就是眾生啦。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恆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恆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禅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禅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恆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趨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捨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好,念完了。這個化城喻,比喻得太巧妙了。大家如果還有什麼想要問的問題,現在還有一點時間給大家問。

  【現場問答】

  問:我們是不是平時也可以從消業、還債、忏悔,這樣子的方式來做?

  師:是可以的,但是不需要像你想的,你自己向外馳求,回到本明,回到覺性,這個之間是不是也有冤親債主?是有啦,但是不需要這樣想,那是可以用的。

  問:《法華經》的要義為何?

  師:這個是我要問你們的問題,你現在變成來問我這個,所以我不講。我認為更直接的來看,這個問題包裝得很好,《法華經》之要義為何?我講出來,我要問的答案就已經出來了。所以這個你們自己要想。

  可以講的是,祂一直在講一件事情,就是唯一佛乘。釋迦佛以前教的、聲聞乘的佛法,也就是原始佛教的《阿含經》那些經典裡面,所教的內容;祂聲明,那是變出來的化城。因為在生死輪回的險惡路途當中,一開始就跟你們講佛乘,你們會覺得:「哇!這條路太難走了!」會走到一半就要逃,就要退回去了。因為祂知道會這樣,所以就先?了聲聞乘;大家一講到修行,糊裡糊塗的也還滿高興的。弄清楚了要修的是佛乘,大家就都嚇跑了。

  所以祂就變出聲聞乘和辟支佛乘,讓你們覺得,這個還不難、還不錯。當你一到了以後,以為:「我已經得度。」到了那個化城,覺得得度了,就想要在那裡安居。當你們到了那個化城,已經在那裡休息夠了,祂就把那個化城收了。所謂收了,是什麼呢?就跟你們講:「那是我變出來的,那個不是,那個不算的。」這樣子就是把它收回來。

  你看,羅漢乘的水准是很差的,這就是那個化城嘛。大家一看祂把化城收掉了,就很生氣:「怎麼可以把它收掉,變沒有?說那個不算,還要再修?」有的是這樣反應,那些退席的就是這樣反應。祂現在就告訴你:「到這個時候才可以告訴你,你們才有機會聽下去,才能夠真正得到佛智慧。」《法華經》就是說這個。要講意義的話就是這個,我這樣回答並沒有把底案掀了。

  問:何以只有東方、東南方、南方、西南方、上下方遇見大通智勝如來?是已知代表十方,或另有其他含意?

  師:沒有,就是代表十方。

  好,沒有什麼問題了,我們今天講經就到這裡。謝謝各位。

 

上一篇:大安法師:極樂依正莊嚴即佛性
下一篇:《法華經》講座 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