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詳解佛教對人類文明的促進作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佛教倫理道德規范本身就是具有宏大的國際化內涵

  人類文明的產生最初即基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往,人類文明的發展,取決於各國家地區和各民族之間在相互了解,在日益密切的文化交往基礎之上的相互促進。近年來,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格局已進入現代化,國際化時代,國際化就是指某一特定國家、地區或民族,要認識到自身是作為國際社會中的一個成員而存在,為適應國際化形勢,不同宗教必需自覺要求對現存環境作出相應的改革,進一步促進宗教文明對話。

  現代化時代也對傳統倫理道德産生谘議,佛教由於在本質上慈悲為本、方便為懷,具有和平的、非功利、又強調勇猛精進,普度眾生以及天地萬物和諧的哲學精神,因此就更具有調和各種理想,打破各種封閉的意識形態,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進行心智啟蒙和文明先導,平衡各種不同的理想目標,從而去迷開悟,開啟和承擔促進文明發展和時代前進的重要作用。

  因此佛教的傳播對人類文化交流、和睦相處具有極大的意義,對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歷史上許多高僧、學者及佛弟子,他們無論是青史留名還是湮沒無聞都曾對此作出過卓越貢獻。

  二.佛教文明在東方促進作用

  古代東方文明曾是處於最前列的人類文明進化標幟,而構成東方文明主旋律的又正是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是東方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古代中外高僧大德、賢人君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朽成績,從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佛教的合作與交流受到最直接影響的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民族的文明。近現代,東方賢哲仍在積極致力於這一千古事業,東方佛教文明紐帶同時也維護亞洲的繁榮與穩定、對於國家和民族和諧發揮巨大作用。

  在中國,佛教自公元前二年(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盧佛經,佛經開始傳入中國;148年安世高東來譯經, 260年朱士行西行求法,繼而1175 年朱熹、陸象山的鵝湖之會,前者標志一個新的文化與文明開始,後者標志中國傳統儒學與佛學融合,一個新的理學為之創立。在這千年間中國文化發展主流正是儒、釋、道三家文化,這千年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爛燦輝煌、奇葩怒放的時期,文明的交融,促進中國佛教所具有的豐富、深厚的文化特質,使它在整個東方文明中具有特殊地位。

  公元五三八年(又說552年) 佛教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繼而中國鑒真(688-763)等東渡弘法。日本最澄(767-822)、空海(774-835)、榮西(1141-1215)、道元(1200-1253)等高僧又入唐、入宋求法、當時東方佛教界的古德先賢東來西往,求法弘道,互相參學,學術交流、培養人才,增強人民對於不同文化、文明間的相互了解,這也是佛教和文明在東方交流融合的鼎盛時期。近年來禅學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歐美風行,這與日本的鈴木大拙的努力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鈴木大拙由於向西方世界大力介紹以禅學為主要內容的東方文化而享有世界聲譽,為此他曾在79歲時得到日本文化勳章,94歲時又再榮獲泰戈爾獎。這些都是表明了人們對從事基於佛教文化傳播立場上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活動的肯定和高度責任感。

  在澳洲,東方佛教大德為宗教對話與宗教團結創建交流平台,近年來,澳洲圖文巴市推廣宗教和諧典范城市,成效顯殊,東方各國佛教大德,古稀之年仍為教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孜孜不倦,這些都是表明了人們對從事基於佛教文化傳播立場上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活動的肯定和高度責任感。

  三. 歐洲學者研究佛學提高歐洲各國文明

  歐洲佛學的研究,早於佛教的傳播,公元前259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派遣佛教布道團去希臘屬地傳教。在中世紀,佛陀本生的事跡通過中亞穆斯林學者的介紹傳入歐洲,在西歐和東歐很多地區廣泛流行。17至18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哲學家如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等人都已談到了佛教。特別是18世紀末,歐洲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後,他們為了改變當地居民的信仰,使其成為基督教徒,開始對東方宗教,特別是對有影響的佛教進行研究。歐洲人長期保持著有神論思想,對印度的無神因果論非常新奇,而且佛陀的理論確實引起西方科學家對二維思想以外的哲學類思維進行研究,所以佛學很受歐洲人推崇,佛教也很快在歐洲各國傳播。

  1922年,羅素在訪問中國之後,寫過一篇題為《中西文明比較》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一、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二、今日歐洲文化吸收了許多其他民族文化的因素,而且包含了阿拉伯文化的某些成分。這兩點無疑是正確的。如果看中國文化的發展,就更可以看到在不同文化之間由於文化原因引起沖突總是暫時的,而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吸收與融合則是主要的。”

  我們從十八世紀歷史和政治角度分析,當時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向亞洲進行殖民擴張,殖民當局才鼓勵對印度巴利語和梵語的研究,但從歐洲學者研究佛學的角度分析,佛學確實是提高了歐洲各國文明。

  在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成於1788年,英國傳教士克拉夫於1824年發表的《巴利語語法和語言》,》英國傳教士斯賓塞1850發表了《東方僧門》、並與僧伽羅文合作1853譯出《現代佛教手冊》,這些著作引起了西方學者最初對佛教的興趣。1833年英國駐尼泊爾公使霍格森在尼泊爾收集了大量梵文貝葉經文獻,現仍保存在倫敦大學和牛津大學。英國佛學家李斯·戴維斯夫婦,在1881年建立了巴利聖典協會,把浩瀚的巴利語三藏和注疏用羅馬字刊出,並把其中一部分譯成英語,這為歐洲的佛學研究打開了大門。

  20世紀初,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曾3次到中國新疆考察",掠奪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龜茲文、於阗文、回鹘文和粟特文的佛教經典,這些文獻震動了歐洲的學術界,引起了對佛教考古學、佛教語言學和文獻學的興趣。由於對佛教文學、藝術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動了佛教信仰的宣傳。雖然斯坦因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他這種只顧事業而不分國界隨心所欲的探險考古活動,侵犯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

  1970年以後,英國的佛教研究已從經典的校勘轉向了佛教哲學、社會學等領域,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佛教。現在英國有許多大學講授佛學,牛津大學的東方研究所(The Oriental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Oxford)世界著名的岡布裡其教授(Prof. Richard Francis Gombrich),專門講授梵文和南傳佛教;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以研究日本佛教為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有蘇漢密特教授(Prof. Sue Hamilton),也以研究南傳佛教為主;但是在眾多的大學中,還當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佛學研究最為全面。

  在法國佛學研究至今已有100余年歷史,法國東方學家鮑諾夫與拉森發表了《巴利語論集》。他在巴黎倡立了法亞協會,把梵語《妙法蓮華經》等譯成法語。繼起者有列維、福切爾和波爾茲洛斯基等。列維等人為歐洲現代佛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巴黎法蘭西學院的協諾、戴密微和費洛賽特對梵漢佛教研究也作出貢獻。

  德國人禀性好學深思,是西方國家之中最早體會佛教真谛,並且禮贊佛教教義的國家。十七世紀時,萊布尼茲著《辨神論》,曾引用一些佛學典故,德國東方學家和宗教學家馬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üller )、奧登堡(Hermann Oldenburg ) 是最早在德國倡導佛法,弘揚佛法。1881年,奧登堡在柏林出版的《佛陀生平、教義與教團》,曾被翻譯為14種文字,該書確立佛陀與佛教僧團的歷史,打破部分學者視佛陀為神話傳奇的謬誤,意義非凡,續後,他又編纂巴利《律藏》,將其中“戒本”譯成英文,並鼓勵英國的戴維茲教授創立“巴利聖典協會”。 同時代的學者還有威柏、紐曼、蓋格、格拉澤納普、瓦勒澤爾,他們有的研究巴利語經典,有的研究梵語經典,其中有些人還兼通漢語和藏語等。他們通力協作下,把巴利語阿含經典全部譯成了德語。十八世紀,大哲學家康德經常在他的著作與演講中提及錫蘭、緬甸、西藏和中國的佛教,贊歎佛教僧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精神,並且對因緣業報的教義感到興趣。他在臨終時,曾向友人赫斯說,他堅信佛教輪回的道理。在歐洲,比利時;意大利;俄羅斯等也是研究佛教的主要國家,佛學學者不勝枚舉。(本文不作詳述,請參閱世界佛教發展史藉)

  四.佛教研究促進南北美洲文化與文明

  美國文化在未獨立以前,均以來自各國,各地區移民之文化輸入而轉移為本地文化,故美國西部與東部的文化頗不一致,受歐洲之影響,美國是一個盛行基督教的國家,因此始於對佛教作為宗教研究開始,再入佛教之信仰。中國的大乘佛教在上世紀末就由華僑傳入夏威夷,以後又傳入美國本土,在夏威夷設有中華華僑佛教總會,在紐約、舊金山都設有佛教會、寺院及華文學校,參加中國佛教會活動的極大部分是華裔和僑民。

  美國20世紀中期漢學研究的領袖芮沃壽(Arthur F. Wright,1913—1976)哈佛大學博士,耶魯大學教授,佛教史和隋唐史的權威學者。關於中國佛教史研究的一部通論性著作《中國歷史中的佛教》(Buddhism in Chinese History, 1959年)。一經出版後,即受到廣泛的關注和贊譽,著名學者紛紛發表書評,甚至在此書出版近半個世紀之後依然有新的書評出現。時至今日,這本書仍是美國大學生了解中國佛教的必讀之書。作者在本書中反復提及這本書的關注點是“追尋兩個文明的互動歷程及模式,提出了諸多重要的問題”,如佛教所攜帶的印度色彩和中國文化在語言、倫理、思維模式等各個方面的差異鴻溝如何得以溝通;佛教的頓漸之爭與理學的二元分辨之間的內在聯系;佛教對於中國本土文化的適應以及中國本土思想對佛教的挪用嫁接等等,每一方面的論述都凝練而犀利。深入思考研究說明佛教,對偉大的中華文明、對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南美洲台灣、韓國、日本、泰國、尼泊爾等國家地區在1980年代初期移民到南美洲各國諸多佛教著作被譯為各國文字,各種法門,各種佛教中心接引信眾,各種派別的中心都有本國籍人士擔任講師,弘揚佛教教義及佛教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五.“同願同行,交流互鑒”宗教文明對話促進世界和平

  現代各國佛教大德為新世紀、新時代、切機切理的為傳承如來事業嘔心瀝血。實際上,世間所有宗教典籍,具有共同的宗旨目標,世間所有的宗教,都是神聖仁慈博愛的聖賢教育,即教導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在社會上化敵為友、化冤為親。

  各國宗教界大德、宗教學者從各宗教典籍裡找到相似重點,在佛家講是「慈悲」;在基督教、天主教講是「神愛世人」;在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講「安拉確實是仁慈的」,歸納起來,「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創始人教義的宗旨。因此,推動宗教文明對話,我們同願同行,交流互鑒,教導信眾做到仁慈博愛,以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宇宙一體的宏觀哲理,發揚光大對不同的族群、國家、宗教與文化,用一種真誠的愛心去愛護、尊敬、關懷、合作,實現宗教和平相處,各國人民和平相處,人類與自然界和平相處。

  宗教沖突,皆是起源於對自己的宗教理解得不夠深刻,同時對其他宗教又一無所知,彼此又缺少交流,往往發生猜疑,從猜疑產生誤會,由誤會提升為排斥,摩擦就無法避免了。因此,做為一個宗教徒,應熟悉自己的經典,真正通達明了自己宗教所講的理論,生活中依教奉行,落實教主的教導,應用於如何處事待人接物;各種不同宗教就能求同存異和諧相處了,有問題就能化解。宗教和諧的途徑最重要的是溝通,不同宗教常常往來,推心置腹的做朋友,不但了解自己宗教的教義,也了解其他宗教宗旨,這樣就能化解沖突。

  澳洲是一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在廣大的澳洲社區﹐非亞裔社區及當地居民的社區裡﹐出現對佛教的興趣,這種趨勢促進了佛教在澳洲發展。澳洲圖文巴市推廣宗教和諧,得到圖文巴市政府支持、宗教聖職人員教導,信眾支持。在圖文巴市,巴哈伊、佛教、基督教、儒家、印度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錫克教、道教共同組成“圖文巴多元宗教文化中心” ,每周星期六早晨宗教領袖相聚在“圖文巴多元宗教文化中心”一起提供策略和方法,和社區領導人配合一起建立圖文巴和平與和諧的模范城市的願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種信仰和宗教一起,通過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和通達洞察各自宗教的教義,在宗教文明與宗教和諧的基礎上建立和平與和諧模范城市。

  時歷三年的學習與實踐體驗,圖文巴市已成為宗教和諧典范城市,每周不同宗教都舉辦多元文化交流活動,講授教義、舉辦義務教學,如中文學習班、英文學習班、繪畫學習班、烹饪學習班、養植學習班,學校假期時辦各類有助於學生身、心、靈提高的活動,為留學生提供免費住宿等等善舉。在圖文巴市來自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和地區的移民,求同存異,相得益彰,共同參加聚會,共同和睦生活在美麗圖文巴。

  以此為例,證實宗教文明對話,宗教的合作交流,求同存異,加深各國、各民族友誼,是能做到的,是需要延伸與拓展,是需要繼承和發揚。

  結語

  當今世界,當今文明確實己面臨諸多危機,正如眾多有識之士所提出的,如果人類文明無限止的只追求物質、征服自然的外向途徑發展,則將導致人類文明滅亡,世界毀滅。

  人類文明必須是由外求轉向內求,以改善人類身心素質、挖掘人類生命自身的潛能為方向,由修心、修身而實現自身生命的變革,使人類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面貌煥然一新,進而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與生存環境,佛教的寬容性與開放性,體現在尊重其它宗教,容納其它文化;佛教智慧超越了宗教、哲學及科技的價值觀念體系,佛教智慧最終將現實人間變成天國,變成佛國淨土。

 

上一篇:廣欽老和尚:做事“不執著”不是叫你散漫不用心
下一篇:21萬人陝西法門寺“添頭香”瞻禮佛指捨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