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1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時臨末法,眾生福薄。

  明師難遇,正法難求。

  我等末世行人,當遵佛遺教,以戒為師,實行實做,自覺覺他,荷佛家業,住持正法。

  佛法為慈舟,正見為導航。正知正見,乃修學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緣我等發心每日匯集大德開示、佛陀經典淺釋,願與見聞者共同學習進步,樹立正知正見,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學,早證菩提,同歸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共修經文講義資料:

  【佛陀正法】經典講義學習資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11)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①,生實信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③滅後,後五百歲④,有持戒修福⑤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⑥,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⑦生淨信⑧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譯文]

  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啊!是否會有一些眾生,聽到這樣的經文,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呢?”

  佛告訴須菩提說:“不要這樣說,在我滅度以後,再過五百年,會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我所說的這些經文,生起信心,並以此為實。你應當知道,這個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前種下了善根,而是已經在無量千萬佛前種下了各種善根。聽到這些經文,哪怕是在一念之間,能生起清淨信心的人,須菩提,如來都會知道,都會見到。這些眾生,都會得到如前所說無量無邊的福德。

  [注釋]

  ①言說章句:指佛說的這部《金剛經》。

  ②實信:真實的信心。

  ③滅:滅度,涅槃。

  ④ 後五百歲:根據佛的授記,佛法住世分為正法、像法和末法三個時代。其中正法時代五百年,此時有教說,有修行,證果者多;像法時代一千年(有說五百年),此時有教說,有修行,但證果者少;末法時代一萬年,此時說教者多,修行者少,證果者更少。再以後佛法消亡,直到彌勒菩薩成佛,才再次將佛法傳到人間。此處 “後五百歲”泛指佛法正法時代已結束的像法和末法時代。

  ⑤持戒修福:持戒,守持佛制定的戒律。修福,修習善行積累福德。持戒可以防止錯誤的行為,在不同的修行階段,戒的內容也不一樣,但目的都是止惡防非,令身心清淨。修福可以累積自己的福德,福德是修行能夠進步的動力。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是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

  ⑥善根:生起善法的根本,將善以樹根為喻,故名善根。《入阿毗達磨論》卷上雲:“能為根,生余善法,故名善根。”同書又舉出善根的種類有三種:無貪,無嗔, 無癡。稱為“三善根”。

  ⑦一念:短瞬的一個念頭。

  ⑧淨信:清淨之信,絲毫不夾雜任何懷疑的信。

  [解說]

  一切相非相,這和我們的習慣認識差得太遠了,難怪須菩提尊者擔心後世的眾生不會相信。雖然佛說的般若是真理,但是要能真正相信卻也需要條件的。這個條件是什麼?就是廣大的福慧資糧,即如經中所說的“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什麼叫種諸善根?略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即是持戒,眾善奉行即是修福,也即是經中所說:“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如果不是這樣,對經中所說不是誹謗,就是錯解,不能正確理解般若。

  不過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功德不夠,佛已授記說末世眾生中有能信受者。如果自己能信受,說明自己也是已種下了無量善根的人,只要再接再厲,也會得到無上菩提之果。如果我們還不能理解,也不用擔心,從現在開始持戒修福,終有一天也會明白般若的真義。

  這裡實際上佛告訴了眾生一個因果的道理。依佛法說,時間的規律,莫不出“因果”二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得樂果,作惡得苦果。十善生天,五戒得人,貪心墮餓鬼,嗔心墮地獄,愚癡變畜生。雖然經中說“一切有相,皆是虛妄”,但是一天不解脫,雖然虛妄也要受果報。就如在夢中,夢境雖然是虛妄的,但在夢中的苦樂感受卻是一點也不假的。除非你醒了,否則夢中的苦樂還是要自己去承受。

  同樣,在沒有解脫之前,輪回的痛苦就會一直存在,如手被割了,就會感到痛,這是實實在在的事。這種痛不會因為你知道痛是假的它就不痛了,要想真的割了手也不覺得痛,要真正證到空性才行,僅僅是知道空性是沒有用的。

  要解脫,就必須證空性,要證空性,首先要正確認識空性,這也就是佛在般若經典中所講的道理。般若是六度中的第六度,前五度是它的基礎。沒有前面的五度,不可能有真正的第六度。所以不能因為般若才是究竟便忽視布施、持戒等行為。舉例來說,如果不持戒,連人身都不能保住,墮入三惡道之中,恆時受苦,不要說修習般若,就連聽見“般若”二字的機會恐怕也沒有了。

  真正要修學佛法,就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斷惡修善開始。有了這些基礎,才能真正信受和理解空性,然後才能實證空性獲得解脫。這也是佛在經中說末世眾生如果能對《金剛經》生起信心,以此為實,一定是“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的道理。

  知其果便能明其因,觀其因也必能知其果,所以佛接著說:“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聽聞《金剛經》哪怕是在一念之中生起信心,也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這就是觀因知果。當然佛是以他遍知一切的智慧觀照而知,我們則可以通過因果規律推知。


 

上一篇:傳喜法師:觀《大唐玄奘》,看到信心的力量
下一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注釋(12)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