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入行論講記8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講《入菩薩行論》。

  戊三(謹持對治)分三:一、總說連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三、修勝義菩提心。

  己一、總說連接文: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主要是心裡要放下俗世妄念,思維寂靜處的功德,依止寂靜處。

  只有通過思維前文已經講過的那些方式、方法,真正明白貪戀世間紅塵的過患,才會生起真正的厭離心,才會真正遠離塵緣,放下世間的利益。依止寂靜處也是,你要首先了解寂靜處的功德,對此真正生起了歡喜心,才能做到真正依止寂靜處。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息滅一切欲望等分別、妄念以後,觀修菩提心。之所以遠離塵緣或者依止寂靜處,主要是息滅一切欲望等分別、妄念。若是身雖然遠離了所謂的塵緣,依止了寂靜,但是心沒有遠離塵緣,心裡不寂靜,這樣沒有任何意義。

  發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礎。只有先發菩提心,才會進入大乘之道,才有大乘佛法,才有大乘修行。所以,發菩提心是最重要的。但是,首先必須要有出離心,否則自己所發的菩提心都是假的。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出離心,還想發菩提心,想直接成就大乘妙道,這是空中樓閣,不可能實現的。大圓滿加行中的四外加行,都是為了生起出離心。只有通過學修四外加行,才可以生起出離心,這是基礎。

  然後是五內加行。五內加行第一個是皈依。皈依分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皈依。下士道的皈依是不是真正的皈依?不是。下士道的皈依就是求人天福報,只能得到人天的安樂,還是屬於世間的。這種皈依和外道的皈依沒有太大差別。外道修行者也皈依他們的神等,有自己的皈依處,求的是世間福報,最終得到的也是一些人天安樂。下士道的皈依求的也是人天福報,最後得到的也是一些人天安樂,還是屬於世間,還是屬於輪回。這種皈依沒有任何意義。

  五內加行第二個加行是發心。若是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不可能發出菩提心,因此即使再精進,也不可能得到圓滿、究竟的佛果,甚至連聲聞、緣覺的果位都得不到。

  可見,出離心是最重要的。只有身心寂靜了,才可以發菩提心,否則,怎麼發菩提心呢?現在有的人能講幾句佛理,能做幾項佛事,就想利益眾生,說:“我要利益眾生……”你還有貪心和欲望,這樣去利益眾生的話,肯定會摻雜私心雜念,自己就會被染污。貪心和欲望的根本是什麼?是我執。你肯定有我執,只要有我執,就有私心。為什麼說自己會被染污?你對世間的貪心和欲望都沒有斷掉,遇到一些對境、事情的時候,貪心和欲望就會生起來,你不但不能利益別人,自己反而被染污了。這種人在表面上看是在利益眾生,但實際上是造業。所以說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也就是先度自己,再去度別人;先讓自己覺悟,再去幫助別人覺悟。這樣至少自己不會被染污,不會讓自己陷進去。

  在把握自己的情況下去利益眾生,能利益多少就利益多少,慢慢來呗,逐漸就能度化一切眾生。自覺覺他,先讓自己覺悟,再去幫助別人覺悟。只有你自己覺悟了,才有能力讓別人覺悟,你才有這個善巧方便,才有所謂的佛法,有所謂的竅訣。在沒有真正覺悟之前,你也許也明白一些佛理,但這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是。也許你覺得自己掌握了一些竅訣,但這是不是真正的竅訣?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竅訣都是自然流露的,不是以自己的分別念特意去改造的。

  鹦鹉學舌般地說幾句佛理,像猴子一樣地跟別人學一些竅訣,都沒有用,沒有力量。所以說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要先讓自己解脫,先讓自己的覺行圓滿。但是大乘修行者和小乘阿羅漢不一樣。我們大乘修行者解脫、覺悟的目的是什麼?不是為了自己而去修解脫、修覺悟,而是為了度化眾生。

  所以,大家不要著急!有的人今天剃頭出家,明天就說要度化眾生;有的人今天剃頭出家,明天就去度化眾生……沒有這樣的。剃頭出家或者皈依學佛,這些都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剃頭出家以後,要以戒定慧息滅貪嗔癡,這是剃頭出家的意義,任重道遠啊!把頭發一剃,袈裟一穿,就完事了?沒有那麼容易吧!

  我給大家講過:“一切都要靠發心。”有發心,一切都會圓滿的;好好發心,天上會掉餡餅的。什麼叫超越?你想不到的,根本無法相信的出現了,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超越。一般情況下,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但若是好好發心,天上會掉餡餅的。有的人發心做這個,做那個,然後在那裡等著天上掉餡餅,一年、兩年後,就開始有疑惑了:“怎麼回事?不是說天上會掉餡餅嗎?”三年、四年後就徹底絕望了,灰心了,做別的去了……當然,你去做別的,也是可以的。

  什麼是發心?是指要發一個清淨的利他心,不能摻雜自私,不能有欲望。若是有欲望,肯定是不清淨的;若是有私心,就不叫利他心。前面講菩提心功德的時候講過:一發菩提心,一切業障都會無影無蹤;在自己的相續中,一切的福德和功德都會圓滿。但是,菩提心是指不能有貪心,也不能有私心。若是有貪心、有私心,根本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是清淨的。有貪心就不清淨了,不清淨的就是假的了。菩提心完全是利他心,若是有私心的話,就不是菩提心了。

  有些人不懂這些,也沒有認真地去思維,就覺得:“我一皈依,一發心,是不是一切當下就好了,無論是身體、家庭,還是工作,都好了?”不是。你發心到位了,菩提心發出來了,那時一切當下就好了,一切當下就圓滿了。這是要修煉的,每個人的根基和意樂不同,有的快些,有的過程非常慢。

  之前講的都是前提、基礎的修法,今天才開始講菩提心。這裡講的是世俗菩提心,然後在第九品智慧品裡講的是勝義菩提心。

  出離心是很重要的。首先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欲,如果對世間沒有絲毫的貪欲,你就安全了。我們經常講:“先保護自己,然後幫助別人。”這話聽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是很難的,也就是要先生起出離心,然後再發菩提心。生起出離心就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欲,即通過對治法去對治,對世間沒有了貪欲,真正看破、放下了,內心不被世間的名聞利養動搖。

  出離心主要是斷除對世間的貪欲心,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輕易就能斷除的,而是要以智慧為對治力來斷除的。了解了諸法的實相真理,這叫智慧。若是有智慧,不用特意對治,自然就對治了,這樣就沒有了貪心、欲望,這叫斷除對世間的貪戀。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現在有些人,覺得已經斷除了煩惱,但一遇到對境的時候還是動心;看似已經放下了,但遇到對境的時候還是放不下。不是你說放下就可以放下的,也不是你說斷掉就可以斷掉的,通過智慧才能做到。智慧指的是心態,就是那種很圓融、完全開放的心態。有智慧的時候,這個心是放下的,是完全清淨的。

  這個智慧是怎麼產生的?是通過聞思修產生的聞慧、思慧、修慧。就是對佛理進行聞思修,佛理就是真理,就是真正的諸法的實相和真理——佛講的因果和輪回以及無我和空性等這些道理。

  “這個是熱的,那個是冷的;這個是硬的,那個是軟的”……這是不是諸法真正的實相和真理?不是。這個對你來說是熱的,但對其他眾生來說是冷的;那個對你來說是冷的,但對其他眾生來說是熱的……我們經常說“火是熱性的”“水是濕性或冷的”,這是不是火和水的實相和真理?不是。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對其他眾生來說不是這樣的。比如說水,對有些眾生來說水是食物,對有些眾生來說水是房屋、住所等。火也是一樣,對有些眾生來說火是食物,對有的眾生來說火是房屋、住所。

  現在有些所謂的科學家通過很多年的研究發現了一些事情,就覺得自己真正找到了實相,其實不是。我不是說科學不好,科學對人類,尤其對普通的凡夫來說,也有一些幫助,但科學家們所研究或推導出來的,是不是諸法真正的實相?不是。是不是究竟的?不是。佛所講的諸法離不開輪回和因果,離不開無我和空性,這些才是諸法真正的實相和真理。只有真正明白了佛理,真正達到了那種境界,才能放下,才可以做到不貪欲,之前是不可能的。

  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一聽說不能貪欲,“好,那我不貪欲了。”一聽說要放下,“好,那我放下了。”有點太簡單,太容易了。佛祖釋迦牟尼佛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苦練,最後才放下了,才不貪欲了。你也太厲害了!與你相比,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太愚笨了?他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多漫長呀!也有些人一皈依,就覺得應該什麼都好了;到山上修了一百天,就覺得下山了就應該成佛了。想得也太容易了,沒有這麼容易!“不貪欲,要放下”不是說了就能做到,也不是想放下就能放下的,而是要通過修行,最後才能達到的。

  所以,先保護自己,再去幫助別人;有了出離心,再去發菩提心。我們是大乘修行人,不能有出離心就行了,不能停留在這個位置上,還要為發菩提心打基礎,這個菩提心指的是世俗菩提心,要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成就基本上都是按這個程序的,除了一些利根者。

  眾生的根基是五花八門,不好把握。有些沒有生起出離心,直接發菩提心,但他不是沒有出離心,而是發菩提心的同時生起了出離心,這是極少數情況。但是,你不要自己覺得:“我是這種人吧,我肯定是利根者,不用走這個過程,就在那等著就行了。”然後就等著。沒有這樣的!只有在一些因緣具足時,這種情況會發生,這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可能是一些因緣暫時沒到,因緣到了,一些善根一下具備了,瓜熟蒂落,就出現了這種情況。

  漸悟和頓悟是相輔相成的,通過漸悟最後頓悟,不經過這個過程是不行的。頓悟是什麼意思?就是因緣到了,瓜熟蒂落,一下子茅塞頓開,一下子圓滿了。只站在今生今世這樣的角度去看,有的是頓悟,有的是漸悟,有頓悟和漸悟的差別;若是從整個成就過程看,可能沒有差別,剛開始都是漸悟,最後都是頓悟。所以,不走這個過程能行嗎?

  也有這種人,在外人看來,沒學什麼,沒修什麼,但一下子就開悟了、成就了,好像是頓悟。這種人禅宗裡有,淨宗裡有,密宗裡也出現過很多。他們是不是沒有經過這個過程?不是。他宿世修煉得差不多了,已經到了快要“落蒂”的程度,所以這一世一下子就開悟了。他是不是什麼也沒學,什麼也沒修?不是,他在前世已經把整個基礎都打完了,整個過程都走完了。

  有些人覺得自己肯定不是這樣的人,不能這樣。但是你先要走這個過程,因為你現在還沒到不用走過程的階段。也許你不需要太多的時間,有些人可能需要幾個月,有些人可能需要幾年。

  大家要珍惜。對一個修行人,對一個渴望解脫的人來說,我今天講的這些都很重要,都是如意寶。雖然我是個凡夫,不是佛,不是所謂的菩薩,但我講的都是真理,講的都是竅訣。你是追求真理的,你是追求竅訣的,所以誰講真理都一樣,誰給竅訣都一樣,不要分別。

  頓悟和漸悟就是這麼回事兒。站在短暫的世間、今生今世的角度看,二者有差別;但若是站在整個修行過程這個角度看,二者沒有差別,顯示的是漸悟,到最後是頓悟。因為因緣具足了,自然瓜熟蒂落。只有資糧圓滿了,才行;否則,差一粒也不行,差一滴也不行。所需資糧若如糧食,差一粒(米)也不行;所需資糧若如水,差一滴(水)也不行。這一粒、這一滴一到,就見性了,就成就了,這就是最後所謂的頓悟。漸悟是什麼?就是走這個過程。所以,你現在就要走這個過程。

  也許你在宿世中走過,現在路途不遠了;也許你在宿世中走過,但沒有走太遠的路途,你還要走很多路,這是沒辦法的。在座的各位都是對大圓滿法有信心的人,我相信大家前世走的路肯定不短,這個過程也差不多了。若是自己真能珍惜這個機緣,就好了……

  最後的成就要靠一心——一心一意,誠心誠意,尤其是成就大圓滿法,更要靠這些。這些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我現在有很多感觸,小乘、大乘、顯宗、密宗也是,剛開始是一變一切,最後是一切變一,就是這樣的過程。剛開始是一,認識為一切,最後是一切歸為一個。

  下面講發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我們求的是究竟的菩提果,就是佛果。只有獲得佛果,才有轉法輪的能力與資格,之前沒有。聲聞、緣覺、菩薩都不得了,但是都要以佛的教言講法。成佛了才有資格,才有能力轉法輪。我們不是要轉法輪利益眾生嗎?只有輾轉法輪了,才有能力利益眾生,所以我們要成佛。聲聞、緣覺傳講佛法,完全要靠佛的教言;一地到八地菩薩就不用說了;三清淨菩薩——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雖然都有一些和佛差不多的功德,但這都是相似的功德,和佛比差得還很遠。斷證功德什麼時候才能究竟圓滿?成佛了才能究竟圓滿。所以,聲聞、緣覺、八地到十地菩薩都達不到斷證功德圓滿,所以都沒有資格轉法輪。

  真正自利了,才有能力利益眾生,所以我們要成佛。若要成佛,首先要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即為了度化眾生而修持成佛。它要具備兩個支分和利益。兩個支分:第一,以悲心為一切眾生;第二,通過智慧,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果。兩個利益:利益眾生是他利,證得菩提果是自利。只要具備了兩個支分,自然具備了二利!若沒有世俗菩提心,不會有勝義菩提心,最後得到的是聲聞和緣覺的果位。

  菩薩是不會停留在一地或二地的果位的,因為菩薩最後要獲得佛果。聲聞和緣覺就不一樣了,他們所求的最終果位是聲聞和緣覺。所以他們修到聲聞和緣覺的時候,暫時就停留在那裡,不會再往前了,因為他們已經到達目的地了。盡管最後他們還要出定,還要進入大乘妙道,但是這期間要經過無數劫。暫時而言,他們只能得到聲聞和緣覺的果位,不可能得到別的果位。

  首先要發世俗菩提心,然後才可以修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也有很多,比如說證悟無我、空性的智慧。聲聞證悟的是人無我的真理,緣覺在這個基礎上證悟了一小部分法無我,他們沒有圓滿的勝義菩提心。在《定解寶燈論》裡講過,當他們獲得各自的果位以後就再不追求了,因為他們認為證悟人無我就可以了,就可以脫離煩惱、輪回了。緣覺證悟了一小部分法的無我,他的境界比聲聞高一點。他們不求世間,求的是出世間,求的是解脫,出離心有了,但是他們都沒有發菩提心,還是有自私心,這個自私心不是世間的自私心,而是求自我解脫的自私的心,所以他們沒有動力,不會再往上去證悟更細、更深的諸法實相真理。因為他們沒有發世俗菩提心,所以也沒有辦法究竟圓滿勝義菩提心。

  要先發世俗菩提心,不要總想一步登天。有些人不願意先發世俗菩提心,就想直接證悟空性。有些人總問,有沒有捷徑啊?意思是能不能讓自己直接開悟,證悟空性。這是不可能的。賢劫千佛都沒有捷徑,我哪有什麼捷徑!這種人不聽實話,就願意讓人騙,悄悄在他耳邊隨便念幾句,就覺得自己得到了竅訣。這哪是竅訣?若是在耳邊隨便說幾句,你真正見性或圓滿了,這也許是竅訣。但是你沒有這個能力!這個上師也是,首先要觀察弟子有沒有這個能力。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練,隨便說幾句就可以了?你這個弟子根基有那麼好嗎?相續有那麼成熟嗎?我們不是說別人,說的是事實。但是,也許這些上師這樣做也是有意義的。天天這樣苦口婆心地講,有些人不知道感恩,也不知道珍惜。還說什麼,某某法王、法師是怎麼怎麼的,好像很向往似的。能利益你嗎?這種人就是不知好賴,給他假的他就當真,給他真的他就當假。這種人需要先騙一騙,能種下善根就行了。

  盡管我天天苦口婆心地講,我真的認為這就是我的任務,我完成自己的任務就完事了。這是我做自己該做的事,自己做完該做的事就問心無愧了。他人能不能接受,能不能明白,都是他人的事兒,說與我有關系也有關系,說和我沒有關系也沒有關系。這些沒有什麼,現在是末法時期,就是這樣。

  己二(修世俗菩提心)分三: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換;三、共同之事宜。

  庚一(自他平等)分三:一、教誡修自他平等;二、廣說修法;三、攝義。

  辛一、教誡修自他平等: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要圓滿世俗菩提心,首先要修自他平等。

  從空性的角度講,自他是平等的:第一,“他”是種五蘊的綜合體,“我”也是種五蘊的綜合體,都沒有實成的自性;第二,自他是相對而安立的。比如說自和他——張三和李四。張三認為李四是他,李四認為張三是他,但都沒有實實在在的自他。若是有實實在在的自他,任何時候,自就是自,他就是他;但是角度一換,觀點一變,自他就變了。再如,左和右也是如此;第三,從無常的角度,無論是自或他,我們一樣都能看到他們這種粗大相續的變化。只要有粗大相續的變化,就有剎那相續的變化。所謂剎那相續的變化,就是在剎那剎那當中變。前面講過,剎那當中看似有變化,實際上沒有變化,這也是空性。所謂的空性,就是這三點。雖然我用的詞比較簡單,但道理已經講得很透徹了。

  所謂自他平等,前面是深入一點而講的,下面是淺顯而講。比如,樂與苦、利與害等是眾生基本的思想。所謂的“我”不願意受到傷害,“他”也一樣,所有的眾生都一樣,不願意受到傷害。“我”想獲得利益,所有的“他”也是都特別想獲得利益。快樂和痛苦也是一樣,“我”自己不希望痛苦,所有的“他”等有情眾生也都一樣不願意感受痛苦。“我”希望自己快樂,所有的“他”等有情眾生都一樣希望自己獲得快樂。這樣一進行分析,這些就叫平等。雖然意義淺一點,但也叫平等。

  這些都是真理,確實是這個道理。若是你相信真理,你講道理,就沒有二話了。在這個基礎上,若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傷害他人,為了自己的快樂而去讓眾生痛苦,這是違背真理,這叫不講道理,這叫造業!

  “造惡業”這個帽子不是佛硬扣在你頭上的,而是你違背了真理,你不講道理。你違背了真理,你不講道理,你要為此付出代價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叫因果報應。這不是佛規定的,而是自然規律。

  有些人真的不明白,一講戒律,一講清規,就覺得是佛在控制自己,是寺院在控制自己,其實不是。實際上這是在保護你,這是在救度你,但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接受這些。其實,戒律才是真正保護你的,這是佛給你的真正的護身符。

  現在有些人到這裡請護身符,到那裡請護身符,在身上掛那麼多,就為了保護自己。這都沒有用,這叫著相。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戒律才是真正的護身符。若是沒有內在的護身符,即使戴再多外在的護身符都沒有用,但我們都不願意遵守戒律,覺得這些是佛的事,現在佛走了,就沒有必要受持這些。這是佛的事嗎?這是你的事,這是真正能保護你的。

  我經常講,外魔不是真魔,心魔才是真魔。你要降伏心魔,必須要靠戒律。若是不能降伏心魔,隨時都會有外魔。有的你能發現,有的你不能發現,有的不但不能發現,還當成了如意寶,當成了自己的親人。魔是什麼樣子?也許你們都認為魔是頭發長長的,指甲長長的,亂頭發,指甲尖尖的。不是這樣的!那即使有魔,也是鬼道的眾生,比我們還低,是可憐的對境,根本不用害怕。他們已經夠可憐的了,難道你還要去傷害他們?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是真正的魔。真正的魔令你很難發現,很難認識到。若是發現了,認識到了,你就不得了了,離成就就不遠了。這些魔都是由心魔引起的,沒有心魔就沒有外魔,心魔才是真正的魔。你要降伏心魔,就要靠戒律。若受戒了,戒體本身就是護身符,根本就不用再去請護身符,根本就不用戴護身符。

  清規不是為了寺院,不是為了道場,而是為了你。如果你真想修行,真想成就,就要遵守清規,這樣你才可以在這個清淨的道場裡精進修行,直至圓滿。若你不遵守清規,不可能成就。清規也是保護你的,也是戒律,也是你的護身符,這是你的保險。

  現在有些出家人也買保險。其實,受戒與守戒就是保險,這不僅是今生的保險,還是生生世世的保險。若是你想買保險,我也不反對,其實沒有必要做這些,雖然我也不太懂,但是我並不遺憾,誰喜歡誰就去弄吧,沒有什麼。我一點都不稀罕世間,這些都是緣來緣去,來就來,走就走,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有什麼啊?沒有必要想那麼多,該有的都會有的,不該有的都不會有。該留下的都會留下,不該留下的都不會留下。所以,沒有必要去執著這些,這都與自己的福報和自己的緣分有關,誰也不能勉強誰。真的,雖然我現在事特別多,但心裡還算是輕松的,沒有什麼壓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成為至高無上者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下一篇:達真堪布:比拜佛功德更大而且容易的事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