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佛菩薩悉皆各有淨土世界,但是諸佛菩薩的淨土世界,大都要到一心不亂的境界,才能去到彼土。
唯有彌勒淨土就在欲界天中,距此閻浮提地不遠,並且不入深定、不急斷欲,只要有心求生彼土,常誦常念彌勒菩薩名,就可往生此處;因而,在現今時世中,是最符合眾生修行之方便法門。不論彌勒淨土內外院之殊勝,不論彌勒法門之簡易,僅就彌勒菩薩不住常寂光土、不在淨智莊嚴世界,只為攝受眾生而願在欲界天中建立淨土,如此大悲大願即可為未來眾生所親近皈依之未來佛;更何況彌勒法教尚有直指性命慧海之密乘,因而彌勒法教實已涵蓋大慈、大願、大行、大智諸般法教。
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層天,因為彌勒菩薩上生彼處,待天壽終再下世度盡釋尊遺眾,而共成正覺。受五百億天子福德供養,建設內院、外院,始稱“彌勒淨土”。
實則兜率天是一生補處菩薩所居,釋迦佛未成佛時,亦居彼處;因此,在龍華三會未至之時,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行菩薩道,為人天說法,是為眾生求生彼土,可得見未來佛聞法而先不退墮之利機。
釋尊與彌勒菩薩,雖然在二千余年前同期修道,但證果有所不同;不是彌勒菩薩修行不足,或者根器不及,乃是各佛菩薩願力有所不同。
實則彌勒菩薩早在無量阿僧衹劫前,是名為“昙摩留支”,是為一國之主,但見佛有三十二好相,相相莊嚴,靈光華耀,早得法喜,便已得慈心三昧,因而世世轉輪,均以彌勒為名,意為“慈氏”。在以受囑引度佛法遺眾,以此大慈、大悲、大行、大願之無邊願力,乃在欲界天中建設彌勒淨土,方便攝引眾生,是以彌勒淨土分內外兩院,內院是為一生補處菩薩所居,外院為眾生依願往生而居。
求生內院之修持:
彌勒內院即是一生補處菩薩之所居,眾生往生內院,即屬補處菩薩,未來當來成佛,所以,上生彌勒內院即屬正覺開悟之契機;依彌勒法教修行,當以六事(六事乃指:一、勤修諸功德;二、威儀不缺;三、掃塔塗地;四、名香妙華供養;五、行眾三昧,深入正受;六、讀誦經典)行法多修多分,而成上中下三品上生彼處,當然一世修成正覺,非莫大根器者無法臻致,所以,依然仗恃彌勒大願之攝受,先行契引此一上增,再求開悟。 是以故,內院之上生必然是眾生自發之願心,以求契引;換言之,以精修六事之精勤願力,融入彌勒願海而上生內院。
彌勒外院求生之行持:
彌勒淨土外院,既是眾生依願往生所居,當然先決條件即是有此願心,一旦具備如此願心,將之具體實踐,如此即可以自身之願心契引彌勒菩薩之願海,而得攝引往生。
具體實踐,最簡易的方法有三:
其一,時時念佛。所謂“念佛”,可以不拘坐臥行住,每有閒暇,口中念聲、心中默誦均可。此一方法是深植自身願生彌勒淨土之意志,等到念佛已到意動念起均可為之時,再加以定型化(可以配合禮拜彌勒佛時,拜佛、念佛並行)。
其二,禮佛。所謂“禮佛”,當然可以隨時膜拜,唯在此所謂禮佛是以大禮拜行禮佛,因而可以一日分為早、晚、寢三課,或者早、中、晚三課(此一定時持課是以律心,將意願實質轉化成力量)。
其三,六事行法。六事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所包含戒定慧三學之深意,卻是眾生不能輕忽,也是不容易持行,因而才有六事多修多分、少修少分,而成上中下三品上生彌勒淨土。
求生彌勒淨土,雖然是簡易方便,仗恃他力(佛力)而上生的殊勝緣機,然則再殊勝、再方便、再簡易,卻仍然必須自身有其志趣(信願),然後必須去實踐(行),如此才足以契合他力之接引。
彌勒慈尊修行的宿世因緣
在很久很久無量阿僧祗劫之中,有一位佛陀,他的名字叫彌勒佛(此位彌勒佛非為如今之彌勒佛)。當時這位佛陀大力的弘傳佛法,以引度眾生。
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的人氏,他本身具有很大的善根。很得到佛法的熏陶,身受法益,因此帶發修行。當時在山中適逢枯旱的時節。一切農作物不好收成,因此民生食物普遍缺少。那時這位修行者在此山中修行,已得光明智慧。雖然已有七天,因無食物而未曾吃過食物。
在此山中有兩只白兔是一對母子。這母子白兔頗有慧根,竟能護持修行者。見修行者因枯旱未進食,乃自願將自身烤熟,以供修行者充饑。以捨身供養佛法僧。
事後此山之山神告訴修行者這件事。修行者知道此事後,不禁悲從中來。深深感動於憐憫白兔母子,身為畜道竟知供養佛法僧。由此一事,這位修行者立下大願,從此修行不殺生命。偈畢縱身投向火中,以此一願而修行,並為眾生作榜樣。
此後世尊住世說法時,有明確的開示。這一對白兔母子,兔母即是世尊的前身。兔子就是修行者羅睺羅。(世尊與彌勒慈尊以及一位修行者叫羅睺羅三人的因緣;世尊的前身即為兔母,因以身供養佛法僧,故得轉佛陀之身,一身系佛法弘興之重任,而羅睺羅亦以此因緣而成世尊座下。)而那位修行者再轉世為彌勒慈尊。
由此一段因緣,慈尊的慈心無量就是由此而來。慈尊轉輪後,修行之間生生世世以護生為宏慈。就是這個因緣事,所以此後修行都不再吃食肉類。並以此宏慈攝受諸眾有情。
因此眾生欲求往生彌勒淨土,修行彌勒法門。應該知道因地慈行這個修行因緣,以此宏慈造無邊功德,生無邊福慧,以護生結無邊善緣。以慈悲護生,不受怨靈干擾而入定。可以進入慈尊無邊願海。包括人天諸眾有情。有此一念,即可直上彌勒淨土。在此怡然安祥的駐錫(本意為僧人掛單借住)而修行,以待共伴慈尊同成正果。
五戒十善:
五戒者,戒殺、戒盜、戒YIN、戒妄、戒酒。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世之修者,如若五戒、十善不能修之、持之,即便念破佛號亦枉然,累劫、累世落入六道輪回,生生世世,求出苦之無期也。
第一、不殺生
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能故意殺,教他殺,隨喜贊歎殺。當念眾生如父母,如同六親眷屬,如同自己身體,等無差別。不但如此,更應對一切眾生,常起慈悲愛護之心,常護生,常放生。
第二、不偷
對公共財物,私人財物、廟堂之四方財物,不得不給而自取,更不能侵占,或竊取,或詐取,乃至違反世間法令貪污舞弊等。修行者應做到不自盜,不教他盜,不見盜隨喜,廉潔自重之操守。
第三、不邪YIN
在家居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與他人有任何YIN穢行為。經雲:“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此戒可從修不淨觀著手,並多念佛號,避絕犯緣。
第四、不妄語
妄語有四:一者妄言,謂口是心非,欺诳不實。二者绮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三者惡口,罵辱毀謗,惡語傷人。四者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若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說假話,打妄語,應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第五、不飲酒
修行者除因重病,非酒莫療者,應滴酒不沾。因為酒易迷人心竅,失人智慧,更有者因酒膽而造殺生、偷盜、邪YIN、妄語之事故,甚至犯法喪生。因此,既要修行就應防患未然,持守不飲酒戒及遠避一切麻醉性毒品。
戒的精神在於存心之善惡,心若純善,即入於定的層次,而且是正定的功夫,定力若深厚且持久,便可啟發出智能的功能。因此,若能從自心的淨化著手努力,讓心不受顛倒夢想的煩惱所動,則心既清淨,所處的環境亦無處不清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