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定的第一步,首先要修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專注,如何能做到呢?用一件事物來攝住念頭,將萬念化為一念,守住這一念頭,不起雜念,就達到了一心不亂。當我們的心不起妄念,一心不亂的時候就進入了定境。方法有很多,方便且常用的方法有幾種:
第一,就是觀修,或者叫觀想修行。
對於一個佛菩薩像,詳細觀察他的發髻、服飾、面容、手印、坐姿等外部特征,打坐時可以觀想佛、菩薩,或者觀想他的壇城、他的心咒、種子字,這樣同樣可以控制住妄心,達到一心不亂的定境。
第二,可以采取調息的方法,調息就是調整自己的呼吸,也可以說是觀息,觀察氣息的出入或者進行數息。
調息有個六妙法門就很好,用調息的方法也可以制止住妄心,進入專注的境界。
第三,專念佛號或者念咒。
心系佛陀,口念他的佛號,耳聽他的聲音。就是口念耳聽再入於心,反復控制住這幾個器官。這樣也可控制住雜念不起,清淨入定。
第四,以運動而修。
如打太極拳就很好。達摩祖師傳來個《易筋經》,現在流行的印度瑜珈,都是通過專注於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呼吸來入定。如果你有晨練的習慣,可以把修行貫穿到運動中,這也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
還有一種比較高深的進入禅定的方法,就是依心性而修,專注自己的本性,心外沒有他物,時時念念變成空寂無我的境界,這是最高的境界,當然這種境界唯有在進入初步禅定之後才會有。
除以上方法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方法可以讓心靜下來。比方調整自己的心態,利用所有機會對自己的心態施以矯正,令其放松。大家記住一個松字,在你緊張的時候默念“松、松……”,多念幾遍,心態就平靜下來。人一緊張,就容易出問題,只有完全松下來,才能入靜,咽一口氣沉入丹田,松下來,在任何情況下,記住念“松——”。比方突然出現一個什麼事,你心裡輕輕念“松、松、松”三次,或者默默念一會兒佛號,心態馬上就能沉靜下來,處理問題也相應比較冷靜、穩妥。
平時我們還要集中精力管住自己的散心。一般人管不住自己的心,比方我們想一件事情,經常是用不上兩分鐘,期間就會閃現雜念,除非特別大的事情,能使自己精力集中,其它的時候我們的心一般都很散亂。有一個老太太,她有個毛病,就是不敢坐車,一坐車就胡思亂想,總覺得要撞車了,緊張啊!攥著拳頭,一身的汗。後來一個念佛居士告訴她:你念佛,閉上眼睛就念佛的名號,其它什麼都不用管。這老太太就說試試吧,一上車她就開始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住地誦念。再或者念咒——嗡嘛呢呗咪吽,嗡嘛呢叭咪吽……,開始不靈,還有原來的恐懼感,車一停,趕緊看是不是撞車了,心裡總是放不下,精神不能集中,後來逐漸熟練深入進去,就真正靜下來了,以後也不再緊張了。這就是利用念佛持咒來控制自己的妄心,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此外,作為一個已經皈依的居士,在遇到困難、危急關頭,松下來後還要進行理智的辨析。這個時候你不要自亂了陣腳,先放松再進一步去想:事情已經發生,再急也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平添更多的麻煩。怎麼辦呢?就要冷靜下來采取適當的措施解決問題,有句俗話“平時不惹事,惹事就不怕事”,有了事就不能怕事,比方生意虧了,賠得一塌糊塗,發愁尋死毫無益處,還得繼續過下去另覓新徑。所以說,遇到事情要穩重,審慎處理,將事情化解,這才是智慧之人,內心寬廣才能得道。
再或者遇到一些矛盾、心裡不平衡的事情時,意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念佛能助使自己把持情緒、排解煩惱,好那我就念佛。心裡逐漸平靜下來,很多難題也迎刃而解,繁多頭緒也自然清爽;或者暫時把自己當作佛,自心即佛嘛。
還有就是用因果提醒自己,時時記住每做一件事,有因必有果。這樣你就會時時約束自己的行為,也可減少妄念、邪念。
再有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可以使我們的心寬闊不起妄念,同樣可以達到定的境界。釋迦牟尼佛說每個如來都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沒有任何緣分也要給予他歡樂,要把我們接觸到、想象到的人都觀成是自己,要像對待自己一樣關心愛護他們,這樣你就可以很好的修正自己的行為,貪、瞋、癡煩惱不生。這樣的關懷從自己的家庭到周圍的親戚朋友,再逐步擴展到整個的宇宙眾生,那就是菩薩的境界。我們可以把修行貫穿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從而切實於凡俗生活中提高我們的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