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應篇》接下來的一段是例舉猛烈嗔心與貪心所引發的嚴重惡業。原文如下:“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其中,“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分別是嗔心所引發的殺人、殺物以及犯上的惡業;“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是總說貪心的心相,“擄掠致富,巧詐求遷”則是因貪財、貪職位而造的惡業,“賞罰不平”則是貪圖他人的恭敬所致的惡業,“逸樂過節”則是貪圖享樂而造的惡業,“苛虐其下,恐嚇於他”則是貪圖他人臣服、想控制他人而造的惡業。
一、埋蠱厭人。蠱,原意是指一種人工培養的專門用來害人用的毒蟲,後來泛指施加了毒咒或毒誓的害人用的俑相;厭人,是指壓制或殺害人。“埋蠱厭人”的字面意思是,將施加了毒咒的俑相埋在地下,以壓制或殺害他人,這裡泛指用咒術害人或殺人。
有人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靠念幾句咒語,將寫有某人名字的俑相刺上鋼針埋在地下,怎麼就能殺害此人呢?”要知道,惡咒確實是可以害人的,輕則可以讓被害者失去正常的智力,或任人擺布或發瘋等等,重則使被害者變成其它動物或失去生命。惡咒害人靠的就是心的力量,具備一定禅定力的人能用意念使得鋼絲斷裂,甚至能移山、能作法打雷下雨,當然奪去一個人的性命就不在話下了。據載,米拉日巴在依止大成就者瑪爾巴之前,為了報伯父一家奪去家產的仇恨,四處求學誅法,結果通過念咒殺死了伯父全家。用咒語殺人,在古代被視為巫術,按照律法,凡用巫術殺人的,都是要被斬首示眾的。所以,凡用惡咒使人生病、發狂的,則屬於殺業的同分;奪去人性命的,則屬於殺人惡業。
唐朝王屋這個地方的主簿公孫綽,上任後不久就突然死亡。一天,他托夢給縣令說:“我有冤情,求長官為我申雪。我命本不該死,是被奴婢埋蠱,行厭勝之術而害死的。假如能秘密地選擇強健的兵卒去搜捕,一定不會漏網。在我家堂屋房檐東邊第七個瓦垅下,有我的俑相,可以搜出來作為他們埋蠱厭人的罪證。”說完就不見了。第二天,縣令就派兵卒去堂檐上搜,果然有個木頭人形,長一尺余,釘子扎滿全身,木頭快變成肉了,敲上去還有聲音。另外,公孫綽家所存儲的糧食,都被奴婢偷盜完了。於是將奴婢捉拿審問,他們都招認了。按照當時的律法,都被處以極刑。由此可見,用惡咒害人,誤以為別人不會知道,殊不知因果不虛,天道好還,害人者最終害的還是自己。
二、用藥殺樹。用藥物埋在樹根處,使得樹死亡。為什麼要殺樹呢?原因不外乎仇恨樹的主人,或者覺得這棵樹妨礙了自家的路或風水等,不便公開砍伐,於是就用藥物暗暗殺害。可見用藥殺樹之人內心陰險,用陰謀作惡,還不讓人知道。實際上,樹是不能隨便砍伐的,一方面,樹的成長非常不容易,要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才能長成,不像房屋,只要有足夠的錢,幾個月甚至幾天就可以造好;另一方面,樹長成之後,可以造福周圍的人,給人帶來很多快樂:春天可以欣賞綠葉鮮花,夏天可以乘涼,秋天可以收獲果實,冬天可以觀看雪落在上面的銀裝素裹,如果砍伐掉了,就徹底奪去了周圍人的這些快樂,罪莫大焉。此外,樹長到一定年齡之後,往往有鬼神住在裡面,砍伐這棵樹,會使得這些鬼神失去住所,惹怒他們。佛經上記載,佛陀曾制定戒律嚴禁比丘傷害樹木,曾有一比丘違犯了這條戒,結果死後變成一條龍,身上長滿了樹,在孤獨地獄中將承受很多年的痛苦。
桃源這個地方有個叫茹雲衢的人,性情陰毒。因與鄰居不和,就暗暗地將鄰居家所栽植的果樹用毒藥全部殺死了。一天,茹雲衢外出回家躺在床上入眠,恍惚間看見有熒熒燈火,不少士兵拿著刀戟,將他捆綁帶到樹林間,一個神責備他說:“草木也是上天的生命,你怎能遷怒殺害呢?肯定是由五髒不平造成的!”說完命令士兵剖開他的腹部,拿出肺肝。茹雲衢因受驚嚇而醒,後來他因患心腹痛而死。
三、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師傅,是指給自己傳授知識技藝的人;恚,是指內心暗暗怨恨;怒,則是指表現在言語與行為上的怨恨。恚怒師傅,是指對給自己傳授知識技藝的老師心懷不滿與怨恨,甚或以外在言語行為頂撞。抵觸父兄,是指內心對父兄懷恨,從而在言語或行為上抵觸父兄,例如,對父兄要辦的事情暗地使壞抵觸,使得事情無法承辦。
給自己傳授知識與技藝的老師以及撫養我成人的父兄,一個利益了自己的心靈,一個利益了自己的身體,他們對我恩重如山,即便他們自身有一些缺點,也應該心懷感恩、恭敬承伺,可是現在卻因為他們指正自己的缺點與不足而心懷怨恨,或者因為他們有些缺點就內心蔑視他們,抵觸他們的心意,這是忘恩負義、不仁不義的表現。
過去錢塘這個地方有個姓都的書生,天資聰明,在張先生門下學習。每逢考試,先生都在他卷上直筆刪改,這個姓都的書生不服氣地暗自心想:“難道偏偏是我的文章不好嗎?這個迂腐的先生依靠我們生活,我若回去,他就少得一分學費。”於是就拿了書走了。第二天,他打開書竟一個字也認不得了。後來死於非命。
新安人汪會道,秉性聰明,過目成誦。八歲就能寫文章,但對老師很傲慢。一天,他正獨自坐在書齋中,忽然從眼中跳出一個鬼,指著汪會道說:“你本來可做狀元,因你藐視師長,上帝削去了你的祿籍,我也從此離開你了。”第二天,汪會道翻閱過去的書,竟茫然不識,一字也讀不出來。
明朝鵝湖這個地方有個人叫費宏,與一同年下棋爭勝,開玩笑地打了對方的臉。這個同年非常不高興,費宏也很後悔,每天到同年門上認錯,這個同年始終不肯出來見他。費宏的父親聽了此事,對費宏很生氣,就給同年寫了一封信道歉並給了費宏一塊竹板,命令費宏用竹板責打自己。費宏拿著父親的信與竹板,再次來到同年家,跪在地上,打了自己三次,同年才出來相見,彼此抱頭而哭。費宏說:“錯誤是我犯下的,你為什麼哭呢?”同年說:“你犯了錯誤之後,還有父親督責,是多麼幸運啊!而我的父親已經亡故,想求督責我的人,都沒有了。”兩人從此相好如初。由此可見,在我們犯下錯誤時,有父兄指責是一件幸運之事,應該更加感恩,而不應心懷怨恨,甚至暗中抵觸他們。
實際上一個人之所以恚怒師傅、抵觸父兄,都是平時“忘恩念怨”所致。師傅花了很多精力,教會自己知識與技能,但內心卻不去憶念師傅的辛勞,反而將師傅批評自己的一句話時刻記在心裡,不去自省改正卻認為師傅偏心,這樣下去最終必然會對師傅生怨恨心。自己的生命是父母賜予的,從剛生下來到長大,父母兄長花了很多精力撫養自己成人,對這些恩德從來不去憶念,相反,卻對父兄的一丁點批評自己的話語牢記在心,念念不忘,錯將父兄看作是危害自己的仇人,這是導致抵觸父兄的直接原因。所以,要想防止“恚怒師傅、抵觸父兄”的惡行產生,必須要經常憶念師傅與父兄的恩德,讓自己內心充滿感恩,對父兄的批評要常常懂得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