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弟子麟喻道”。“弟子道”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即聲聞道;“麟喻道”是了知獨覺道之道智,即獨覺道。
大乘聖者為了知聲聞、獨覺道故,必須在心續中生起聲聞、獨覺道,以此方式了知聲聞、獨覺道,所以,大乘聖者心續中聲聞、獨覺道,既是“了知聲聞、獨覺之道智”,也是“聲聞、獨覺道”。
大乘聖者(菩薩聖者)了知聲聞、獨覺道的方式,與聲聞、獨覺者了知聲聞、獨覺道的方式不一樣。菩薩聖者了知聲聞、獨覺道的方式,是以1、發心。2、回向。3、證空慧攝持。以此三攝持而作了知,目的是為攝受聲聞、獨覺種姓者故。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主要是了悟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等。大乘補特伽羅、菩薩的主要所應斷是“執實及其習氣”,然而,“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不能成為“執實及其習氣”的正對治。菩薩是為了攝受聲聞種姓故,而修持了知聲聞道之道智。
“以發心、回向、證空慧三者攝持已,為隨順攝受聲聞種姓所化機故,安住於應了知的現觀種類之大乘聖者智,即了知聲聞道之道智的定義。”
“了知聲聞道之道智與住於聲聞證悟種類之大乘聖者智同義。”“住於聲聞證悟種類”: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是聲聞的主要所應修,大乘聖者不以此為主修,但為攝受聲聞種姓者應當了知,大乘者的主修是大悲心和空性。獨覺的主修除了修持全部聲聞的所應修外,還加修了二空。不論聲聞、獨覺、菩薩、佛,任何者的心續中只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之慧,即稱之為“住於聲聞證悟種類”者。所以,菩薩聖者心續中的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之智,是“住於聲聞證悟種類”,因此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佛聖者心續中也有現證補特伽羅無我和四谛之智,故是“住於聲聞證悟種類”,也是“了知聲聞道之道智”,是大乘智,是佛智。
大乘補特伽羅(菩薩)的心續中有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三種道。聲聞現觀、聲聞智、聲聞地只在聲聞種姓者心續中有;但聲聞道在佛聖者、菩薩聖者的心續中也有。大乘的地、道、現觀是同義。“聲聞地”與“聲聞道”不同義;“獨覺地”與“獨覺道”不同義。
菩薩者的心續中除了本身之道,還有聲聞、獨覺道,但聲聞、獨覺眾的心續中沒有菩薩道。
“其中分二:菩薩者心續中之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佛聖者心續中之了知聲聞道之道智。”
廣說如《現觀莊嚴論》:“由諸四聖谛,行相不可得,當知聲聞道,聖聲聞道中,由色等空故,空無別為煖,由彼無所得,許為至頂位,忍位於色等,破住常等理,依於十地等,由廣說無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現智,不見諸法故。”
“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