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不住諸有。”
“邊”有二邊:有邊和寂邊,“有”即有邊、輪回。寂邊即解脫,是小乘的所應得,是大乘道的所應遮。進入聲聞獨覺道,得到阿羅漢果,首先證得有余涅槃,圓寂後得到無余涅槃就住於寂邊。他們迷戀於此,故經劫累劫地安住其中,即“墮於寂邊”。但大乘者不會獨自享受寂滅之樂,他們發起大悲心和菩提心遮除寂邊。
能遮有邊者是證無我慧,能遮寂邊者是大悲心,聖者菩薩二者都有,故能遮除有邊和寂邊。
“觀待於基世俗,住於能滅有邊之證悟種類的大乘聖者智,即智不住諸有之道智定義。”
“智不住諸有”的“智”即現前了悟無我之智(現證無我慧),現前了悟無我,故不住有邊(輪回)。“悲不住涅槃”,若有大悲心,則不住寂滅邊。
滅有邊有二種方式:1、觀待基世俗而滅除有邊。2、觀待基勝義而滅除有邊。觀待基世俗而滅除有邊,是滅除輪回,修持證無我慧而斷輪回。觀待基勝義而滅除有邊,滅除輪回谛實成立,須以證空性慧才能滅除。
輪回的根本是補特伽羅我執,要滅除補特伽羅我執,先要了知補特伽羅無我,又長期串習補特伽羅無我慧,由此而滅除。
總之,“觀待於基世俗,住於能滅有邊之證悟種類的大乘聖者智”的事例,即“大乘現證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其中,有現證無我慧。聖者菩薩的心續中,有現證空性慧,那是“觀待基勝義而滅除有邊”,不是“觀待基世俗而滅除有邊”。
“智不住諸有”之道智,與“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二者都是基智。在大乘聖者的心續中有,是道智,但也是基智。
“其中分三:住於聲聞證悟種類之大乘1、見道2、修道3、無學道。”
1、安住於聲聞證悟種類之大乘見道,即大乘見道者心續中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2、安住於聲聞證悟種類之大乘修道,即大乘修道者心續中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3、安住於聲聞證悟種類之大乘無學道,即聖者佛心續中現證四谛無常等十六行相之智。
“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
“雲:悲不住涅槃”。以大悲心力,能遮止住於寂滅,故稱“悲不住涅槃。”
“觀待於基世俗,住於能滅寂邊之證悟種類的大乘聖者智,即悲不住涅槃之道智定義。”若滅除名言有之寂邊,必須觀待基世俗而滅寂邊,若滅除寂邊谛實成立,則須觀待基勝義而滅寂邊。在此是滅除名言有之寂邊,故須觀待基世俗而滅除。
“彼與住於特殊方便之證悟種類的大乘聖者智同義。”
“彼”是“悲不住涅槃”,“特殊方便”是大悲心和菩提心。特殊智慧則是證空性慧。
“其中分三:住於大乘證悟種類之大乘1、見道2、修道3、無學道。”
1、住於大乘證悟種類之大乘見道,即大乘見道者心續之大悲心和菩提心。2、住於大乘證悟種類之大乘修道,即大乘修道者心續之大悲心和菩提心。3、住於大乘證悟種類之大乘無學道,即聖者佛心續之大悲心和菩提心。
“界限:從大乘見道至佛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