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親友書》講解(十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達真堪布宣講於2016年7月2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講親友書

  恆常真實而修持,慈悲喜捨四無量,

  縱然未證正等覺,亦得梵天無量樂。

  “恆常真實而修持,慈悲喜捨四無量”:就是不斷的、持之以恆的修持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對於大乘修行人來說,四無量心非常重要,它是一切大乘修法的基礎。阿底峽尊者講過,外道和內道的差別是皈依,皈依三寶的人就是內道,未皈依三寶的人就是外道。這是對有信仰的人而言,沒有信仰的人不包括在內。大乘和小乘的差別是有無利他菩提心,在相續中具備利他菩提心就是大乘行者,否則就是小乘行者。

  在入道——入乘的基礎上,有利他菩提心,就是大乘行者;沒有利他菩提心,就是小乘行者,這樣說更准確一些。

  在這裡主要講利他菩提心,要入大乘之道,必須要有利他菩提心,相續當中產生了無偽的利他菩提心的同時,才是進入了大乘道,也可以說進入了資糧道。資糧道有下中上三種,這屬於是下資糧道。利他菩提心是區分大乘與小乘的界線。利他菩提心是怎樣產生的?它的基礎是四無量心,如果沒有四無量心,利他菩提心不會產生。

  慈悲喜捨是四無量心。為什麼叫無量?第一是對境無量,第二是功德無量。對境無量,指的是所有眾生,不是部分眾生。如果對境是部分眾生,就不叫無量。對境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眾生,以無量的對境產生的心就是無量心。

  還有一個是功德無量。慈無量心是希望三界所有的眾生都能遠離痛苦,這也叫悲無量心,但這不是大乘特有的悲無量心,大乘特有的悲無量心是一種決心。

  是“我要”而不是“希望”。“希望”小乘修行人也有,而“我要”拔除三界所有眾生的痛苦,這種勇敢之心,對境是所有的眾生,這就是悲無量心。

  有些學佛人對部分眾生有悲心,要拔除他們的痛苦,這部分眾生是弱勢群體,這是一種同情心,不是悲心,更不是悲無量心。還有一些人希望拔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眾生的痛苦,這也是有分別的,也不是悲無量心。有些人對沒錢的人能生起悲心,對有錢的人非常厭煩,根本就沒想過要拔除他們的痛苦。因為我們覺得他們挺好的,不需要我們來拔除他們的痛苦。實際上他們也是愚癡、顛倒的,也有煩惱、痛苦,也是可憐的眾生,也要拔除他們的痛苦。我們所發的悲心是有局限性的,有分別之心,就不是悲無量心。

  悲無量心是對所有的眾生,不分人和鬼。我們對鬼很難生起悲心,總是害怕,總想把他們趕走,有這種想法說明根本就沒有發出悲心。真正的悲心,對境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眾生。不是特意發,特意發不算生起,相續中自然而然有這樣的決心:“我要拔除三界所有眾生的痛苦!”有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決心,才是悲無量心。

  慈無量心。如果想給予一切眾生安樂,這是一種希望。希望眾生都能獲得安樂,但這也不是大乘修行人的慈無量心,大乘修行人的慈無量心是:“我要給予眾生安樂!”這個決心很重要,這不是一種希望,而是一種決心,這兩個差別特別大的。希望不能成為利他菩提心的因,決心是利他菩提心的因。

  無量心的對境是無量眾生——三界眾生。若對境是部分眾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眾生,就不叫無量心。慈無量心是沒有分別,是平等的心態。相續中自然而然要給予一切眾生安樂,這種心態叫慈無量心。

  喜無量心是,當看到、聽到、想到眾生得到了一些福報、快樂——無論是暫時的、究竟的,無論是世間、出世間的,心裡真正歡喜,心裡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歡喜,同時“願這些不要離開眾生”,就叫喜無量心,對境是一切眾生,不是部分眾生。

  捨無量心是心裡捨掉兩種雜念,捨掉兩種想法:一是捨掉對親朋好友的貪愛,二是捨掉對怨敵仇人的怨恨,這是捨無量心。一般的凡夫不可能斷掉這兩種心態,但是我們要下決心,依靠對治法,必須要斷掉這兩種心態。

  我們在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時候,次第是先修慈無量心,其次修悲無量心,然後修喜無量心,最後修捨無量心。但是修的時候要反過來,先修捨無量心,否則其他的無量心在相續中很難產生,因此,先捨去對親朋好友,對家人的貪愛之心,再捨去對敵人的怨恨之心。

  在百日共修期間也講過,首先必須要有因果輪回正見,必須深信因果輪回。我強調過很多次,因果輪回正見是一切佛法的根,一切修行的根,沒有因果輪回正見就不會有佛法,就不會有修行。同樣,沒有這些正見,也不會修出捨無量心。如果修不出捨無量心,也不可能產生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和喜無量心。

  人們都會說慈悲——你慈悲,我慈悲,他慈悲……都慈悲,但卻不知道什麼叫慈悲,也不知道什麼叫無量心。如果沒有捨無量心,不會有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如果有了捨無量心,才能產生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喜無量心也具備了。

  為什麼要修捨無量心?為什麼要斷除對親朋好友的貪愛之心,斷除對怨敵仇人的怨恨之心,這是必須要思維的。否則能放得下嗎?能斷除嗎?不可能。

  有些人總是等著天上掉餡餅,這是不可能的。想要在相續中生起慈無量心、悲無量心等功德,首先要思維捨無量心,先把平等之心修出來,明確地了知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的。

  我們為什麼貪愛親朋好友?因為他們是屬於自方的,都是對自己好的,對自己有恩德的,這是唯一的理由。現在我們恨之入骨的怨敵、仇人也是一樣啊,過去世中也做過自己的父母,做過自己的親人。做自己父母的時候,對自己也是非常慈愛,恩德無比。這樣一思維就知道了:原來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這樣,平等心就修出來了。

  如果沒有深信因果輪回,這種心就不會生起來,不可能產生;若是深信了因果輪回,就會深深地了知事實確實如此。在過去世中,眾生確實都做過我的父母,做過我的親人,都善待過我,都對我有恩德。

  前世和現世沒有區別。你去年生的孩子和今年生的孩子有區別嗎?都是孩子,都是親生骨肉,都是一樣的。今生的父母、親人和過去世的父母、親人有什麼區別?沒有區別。若是貪愛,就要貪愛所有的眾生,這是平等。因為貪愛的理由在所有的眾生身上都具有,你偏偏貪愛一部分眾生是不合理的,不是一個智者的做法。

  其次還要從反面思維:我們對這些怨敵、仇人恨之入骨,討厭他們。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他方,對自己不好,跟自己有仇,都傷害過自己。如果心裡有自方他方的分別,因為他們不是自方是他方,就會怨恨、討厭……因為他們跟自己有仇,傷害過自己,然後去怨恨,沒有別的理由。

  現在你最喜歡的,認為最可愛的人,他們也一樣做過你的仇人,也傷害過你,也都做過他方。這樣一看,你怨恨、討厭的理由,在所有眾生的身上都具有,包括你身邊最可愛的兒女等。

  佛講因果輪回的時候,已經講的很清楚了,不是冤家不聚頭,這些最親的、最近的、最愛的都是冤家,都曾經做過你的仇人,都傷害過你。你最溺愛的兒子、女兒,是以這種方式來討債的,都是債主,他們都曾經做過你的仇人,都傷害過你。

  嘎達亞那尊者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景:有一個婦女抱個孩子,那個孩子是前世殺她的仇人;婦女嘴裡吃的魚肉,是她前世的父親,她邊吃魚肉邊打身邊的狗,狗是她前世的母親。如此洞察之後,尊者說了這樣一個偈頌:“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最親最近的人都是債主,這樣思維知道了:前世他們都是自己的仇人,都傷害過自己,確實都是一樣的。

  我剛到漢地的時候,很多居士口中自然而然地說些這樣的話題:心中無愛無恨——沒有愛也沒有恨。佛講的道理是:不應該怨恨,不應該貪愛。若貪愛,一切眾生都利益過你,都應該貪愛;若怨恨,一切眾生都對你有仇,都應該怨恨。都是平等的。

  先把平等心修出來,把捨無量心修出來,對一切眾生不記恨,要記恩,知恩報恩可以積累功德和福德,可以獲得解脫、可以獲得佛果。在平等的狀態中產生的心,才是真正的知恩報恩;要拔除眾生痛苦,給予眾生安樂,這才是真正的慈悲,之前都是假的。

  有些人有這樣的疑惑:所有的眾生都傷害過我,為什麼只能記恩不能記仇呢?記仇是害己害他,是冤冤相報,是輪回,是痛苦,這都是因為愚癡顛倒導致的,所以都要放下。

  要往好的方面想,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都對自己有恩,要知恩報恩,在這個基礎上,才會產生拔除眾生痛苦,給予眾生安樂的意念,這樣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就生起來了。但是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怎麼辦?要修持成佛。這時利他菩提心就生起來了,這都是有次第的,不是空中樓閣。說要利益眾生,但是根本沒有這個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修出來之後,利他菩提心才會生起來。

  “我現在沒有能力,所以我要成佛,只有成佛了才能轉法輪,轉法輪了才有能力,才有真正的資格拔除眾生痛苦,給予眾生安樂。”為眾生成佛的願望,這是願菩提心。但不是平白無故就能成佛,所以還要精進修持六度萬行。這個決心叫行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都屬於利他菩提心,這樣菩提心就生起來了。

  四無量心非常重要,尤其是捨無量心更重要。真正要修出捨無量心,真正要放下貪愛和怨恨,就要深信因果、深信輪回,沒有別的辦法。所以我處處強調四外加行,因為因果輪回正見太重要了,沒有這些正見,不會有真正的佛法,也不會有真正的修行。

  我覺得現在很多人都在自欺欺人,很多人雖然在修大乘佛法,都在學《入行論》等,但若是沒有這樣的修行次第和境界,是不可能成功的,都是空中樓閣。

  龍樹菩薩跟樂行王講:恆時精進修四無量心,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佛果;如果今生達不到這樣的境界,得不到佛圓滿的果位,死了之後最起碼可以升天,可以享受梵天世界的無量安樂。

  下面是教誡修四禅。

  以斷欲行喜樂苦,四種禅定次第生,

  梵天光明遍淨天,廣果天之四天界。

  這是講禅定。禅定也叫禅定、靜慮、三摩地。心不散亂,不染煩惱,心境專注,就是禅定。禅定有世間的、出世間的,出世間的禅定具有不染煩惱的功德,世間的禅定不一定具備此功德。但無論是世間的禅,還是出世間的禅,都具備心不散亂,心專注於一境。禅定很重要,若是心專注一境且不散亂,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世出世間的很多功德。內心有這種覺悟和智慧,可以徹底斷除煩惱。否則,粗大的煩惱會暫時處於隱藏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是你的相續中並非沒有這些粗大的煩惱,不是斷除之後沒有了,而是因緣不具足或有一心的力量時,暫時沒有生起來,暫時沒有顯現出來。跟通過對治法而斷除,沒有生起來或沒有產生是有區別的。

  這裡主要講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第一,初禅。獲得初禅比較容易,它具備三種支分,第一,對治支分,通過尋伺斷除欲界的痛苦與憂惱。尋、伺是一種對治法,一種功德,但相對二禅和三禅來說是一種過失。它對欲界的痛苦、憂惱特別厭煩,想得到禅定狀態——寧靜的心理狀態,通過修持,最後斷除了欲界的痛苦和煩惱。第二功德支分——獲得喜樂的功德。在禅定中產生的喜樂,是世間任何一個喜樂都無法相比的,他特別執著心裡那種無比的喜樂,這是功德支分。第三安住支分,心專注於一境。共有三種特點。

  第二,二禅。第一,對治支分,所有心及心所無有惱亂,所斷是尋伺,特別厭煩初禅的尋、伺,想得到初禅以上的境界,於是精進修持。第二功德支分喜與樂。第三安住支分,心專注於一境,具有四種特點。

  第三,三禅。它的對治支分,以正念、正知(這都是禅定的一種狀態)。所斷是喜、樂中的喜,但執著樂。第二功德之分是輕微的安樂,第三安住之分是心專注於一境,共具備五個特點。

  四禅。這是最高的禅。依靠所有的遠離八種過患的清淨心識。所斷是八種過患、痛苦、憂惱、尋伺,二禅以下所有的喜——喜心,三禅以下所有的樂,共有八個過患。這個時候樂心也沒有了。遠離八種過患,它真正的所斷就是樂,輕微的安樂,四禅的時候都斷掉了,遠離了八種過患,這是禅定最高的境界。我們修行最好靠第四禅定,比如說我們最後成佛的時候,必須要靠四禅的心,否則根本斷不了細微的習氣。四禅,對治支分所有離八過患之清淨念、清淨行捨。功德支分受捨。安住支分心一境性定,具四種特點。

  這方面涵蓋很多內容,在《俱捨論》、《般若論》裡有詳細敘述,在此處不會講太多,沒有多大意義。修禅定的形式、方法有很多,小乘和大乘都有。去年我們講過九種修禅定的方法,有有相禅定和無相禅定。有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四禅遠離八種過患,是最好的心理狀態,依靠它很容易產生智慧,依靠這樣的禅定心,也可以斷掉最細微的習氣障。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種禅定會按次第產生。有些人打坐修行,連欲界心都沒得到,根本就沒有入定,還在那裡裝。這些禅定有因和果,比如我們修這些心是因,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會投生到天界。

  梵輔天、光明天、遍淨天、廣果天,四禅共有十七種天界。初禅有三處: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禅有三處:少光天、無量天、光明天;三禅也有三處,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禅有八處:前三處是凡夫地——無雲天、福生天、光果天。五個聖者地——即無染天、無煩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四禅天都屬於色界,還有無色界,但這裡主要講四禅。

  色界,共有十七種天界,初禅有三處,二禅有三處,三禅有三處,四禅有八處。若是沒有出離心,修四禅,可以到色界,到梵輔天、遍淨天、光明天、光果天等。升天享受色界的安樂。

  這裡主要是告訴樂行王,應該精進修持四禅天,最起碼將來可以升天,可以享受天界的安樂。

  現在修禅定的人,若能修出初禅心、二禅心、三禅心、四禅心,就有本事了。

  然後是無想的狀態,有的根本進入不了狀態,這樣修禅也沒有多大意義。四種禅定講的就是這個。我們修四種禅定,戒中修定,定中修慧,這個“定”指四種禅定,尤其是四禅,如果修出了四禅定心,智慧就能產生了。要依靠這個心就很難了,要下多大的功夫,幾十年才能修出來。但是對於有些有緣眾生,特殊的人就不難了。

  現在我們修藏傳淨土法、光明大圓滿,這是最合適也是最捷徑的方法。大圓滿就有慧中修定,這樣會快一些,先證悟,然後隨時隨地安住,慢慢積累。如同滴水一樣,雖然一滴水微不足道,但積累起來,再大的容器也能裝滿並溢出來。慧中修定,隨時隨地安住,慢慢會連成片,這時就不得了了。這是大圓滿特別的修持方法。

  倘若想修大圓滿正行,就要先修加行。但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修加行,這樣根本修不了正行。現在有些人認為,我不用修加行,有些上師會直接給我傳竅訣的……不可能的事。他給你傳竅訣也沒有用。如果你的相續沒有成熟,給你竅訣你也不會明白,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通過加行的學修,讓自己的相續成熟。當你相續成熟了,才會明白,才會證悟的,之前是不可能的。

  你的上師慈悲,天天給你灌頂,日不缺灌;天天貼著你的耳朵給你傳口訣也沒有用。其實很多人不明白,口訣不是在耳邊悄悄說話。有些人心態不穩定,容易激動,一聽別人說“上師太慈悲了,給我傳竅訣了……”自己也跟著跑,沒有用的。通過九加行的學修,讓自己的相續成熟,就會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加行是很重要的,加行修好了,修光明大圓滿就快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上一篇:達真堪布:為什麼說回向重要而要及時回向呢?
下一篇:蔓越莓桃膠銀耳羹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