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淺談儒學與佛教的孝道精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孝道,安身立命之本! ――淺談儒學與佛教的孝道精神

來源:中國傳統文化網     

中國文化經常講孝道,尤其儒家更講孝道。四書五經加上《孝經》、《爾雅》等匯成十三經。《孝經》是孔子學生曾子著的,我們要研究孝道,就必須看孔子思想系統下的這部《孝經》,《孝經》中說什麼樣子才是孝呢?不單是對父母要孝,還要擴而充之大孝於天下,愛天下人,謂之大孝。為政的人以孝子之心來為政,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父母官要為百姓做主的道理,發展到唐宋以後為:“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 。一個人真能愛父母、愛家庭、愛社會,也一定是忠臣。因為忠臣是一種情愛的發揮。假使沒有基本的愛心,你說他還會對國家民族盡忠嗎?關於忠字,古人講:“慷慨捐身易,從容就義難” 。慷慨赴死是比較容易的,流氓打架斗毆,打起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脾氣來了,真是勇敢,視死如歸,為了幾分錢都能打的頭破血流。假如給他幾分鐘時間去想想值不值得,他願不願意死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要有真感情,真認識的人,才能夠盡忠。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子曰:“無違” 。因為孟懿子是從政的人,孔子相當尊敬他,答話比較含蓄,只說:“不要違背”,不要違背什麼呢?不違背天下人的意思,必須大孝於天下。但是孔子的學生樊遲問孝,孔子卻回答他:孝道很簡單,你只要想到當你病的時候,你的父母那種著急的程度,你就懂得孝了。以個人而言——所謂孝是對父母愛心的回報,你只要記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麼著急,而以同樣的心情對父母,就是孝;換句話說,孟懿子是世家公子,將來一定會當政的。百姓最怕當政者“不知民間之疾苦”。所以為政的道理,要知道民間疾苦,了解中、下層社會老百姓的苦痛在那裡。所以愛天下人,就要知道天下人的疾苦,如父母了解子女一樣。

   中國文化,對於家庭教育來講,素來就有以“忠孝傳家”相標榜的,可見中國文化把孝道看得嚴重。中國這個民族,這個國家,與歐美各國都不同。研究西方文化不能以美國為對象,美國立國兩百來年,談不上什麼,要從整個歐洲去看。而研究歐洲文化,必須研究希臘文化,從雅典、斯巴達兩千多年以前開始。同時要知道西方文化與我們有基本的不同,中國這個國家,因為地理環境影響,能夠“以農立國”,歐洲做不到,尤其希臘做不到,他們要生存,必須發展商業。過去歐洲的歷史,在海上的所謂商業,看得見就是做生意,看不見時就做海盜,所以十六世紀以前,西方缺乏財富,窮得一塌糊塗。十六世紀以後,搶印度、騙中國,黃金才流到西方去,所謂西方文化、經濟發展等等,原先都是這樣來的。

   中國以農立國,有一個文化精神與西方根本不同,那就是中國的宗法社會。三代以後,由宗法社會,才產生了周代的封建。一般講的封建,是西方型的封建,不是中國的封建,把中國封建的形態,與西方文化封建的奴隸制度擺在一起,對比一下,就看出來完全是兩回事。中國的封建是由宗法形成的。因為宗法的社會,孝道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秦漢以後又由宗法社會變成家族的社會,也是宗法社會的一個形態,那麼家族的孝道,把范圍縮小了,但精神是一貫的。這個孝字,是人情世故的擴充。在西漢以後,魏晉時代正式提倡以孝道治天下。我們看到二十四孝中有名的王祥臥冰,他就是晉朝的大臣。晉朝以後,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一直下來,都是“以孝治天下”。 在儒學文獻中,尤其在《論語》裡面,關於學生問孝於孔子的事例很多,孔子都根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情況給予了詳盡的教導。

   孝道的精神絕對是對的,要說它對的理由,很多很多,由各人的孝父母,擴而充之愛天下人,就是孝的精神。等讀通了儒家的經典我們就明白了以“孝”可以治天下的道理。同樣,佛教的修為,也是以孝道為根本的。

   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是以四大菩薩作代表:第一位是“地藏菩薩”,第二位是“觀音菩薩”,第三位“文殊菩薩”,第四位是“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的佛法。“地”是大地,大地生長五谷雜糧養活我們,離開土地人類就不能生存。大地上的各種礦石,地下的煤炭、天然氣等資源寶藏,使我們的生活得到滿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們的“心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就是“孝親尊師”,佛陀教育是“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的。如一句古話:在家孝父母、何必遠燒香!不孝父母怎麼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不肯聽老師的話,老師再有學問,再有能力,也沒有辦法給他傳道、授業、解惑。所以“尊師重道”,才能成就學業。《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孝道”就是佛教大圓滿的大根大本,一切圓滿從這裡開始。再將“大圓滿”擴展提升——孝親尊師,將孝道發揚光大,孝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平等,這就是“觀音”法門了。所以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沒有地藏哪來的觀音。像蓋樓房一樣,沒有第一層樓哪有第二層。觀音是地藏的發揚光大,稱為大慈大悲。“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在理智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處。所以第三位“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將孝、敬、慈悲、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能夠從心所欲都不違背這個原則,就是普賢菩薩。誰是普賢?人人都是普賢,普賢法門是圓滿的法門。所以華嚴經說: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普賢是心心大圓滿、願願大圓滿、行行大圓滿。如果這當中沒有真實的智慧,普賢菩薩的大願就不能圓滿。四大菩薩代表大乘圓滿的佛法。所以學佛要從地藏學孝敬,進而學習觀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願大行。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排在淨業三福的第一位裡面: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裡的“孝養”孝指理性,養指行德;不但是奉養父母之身,須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戒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把孝順父母的心發揚光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一個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會恭敬老師,這種情形必然別有企圖——存心巴結老師,不懷好意。孝順父母又尊重老師,才是理所當然,人人應該如此。《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唯有‘孝敬’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因此在這三種淨業裡,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

   中國人敬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很遠,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我們逢年過節還要紀念他們。遠祖都還念念不忘的人,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尊敬師長,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師長、不聽老師話、不好好的學,讓父母操心,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憂慮,也是不孝。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擔憂,不讓父母牽掛,這也是孝順。佛是三千年前創始佛教的老師,接受佛教育的人供奉佛像,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師遺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它有非常深遠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像,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無論是儒學還是佛的教育,都是將孝作為根本的。無論我們怎麼生存,是不是教徒,都離不開孝道的修為,這也是一個人在天地間安身立命的根本。

 

上一篇:打七紀實之:佛法是圓融的
下一篇:打七紀實之:堅持修行精進突破深信因果轉念轉心使我改變了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