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聞未聞聽未聽觸未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常常在生活中,屢見不鮮的心隨境轉的例子不少。我們怎樣面對自己每時每刻的境緣事相呢?在自己知見中尋找答案是滿滿皆是,個個滿懷震詞滔滔不絕。可惜對於修持來說無益益處,只能使你退行千裡,往往就是不知不覺自己就站在了千裡之外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哪,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我們怎樣保持永駐不隨境緣之心呢?諸佛菩薩與祖師大德道盡真言,讓我們做到境隨心轉,可惜我們且沒有做到,與聞未聞聽未聽觸未觸我們相反了,聞就是聞了,聽就是聽了,觸就是觸了。全部失心著相了,讓所緣事相紛飛的念頭牽跑了。被一切境緣事相迷失了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德能無法布施供養諸佛菩薩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了。

我們要把聞就是聞了,聽就是聽了,觸就是觸了作一改觀。就現前來說要忙忙地扎扎實實得改過來,逐步恢復我們的本來面貌,讓虛空法界少一些向我們這樣迷失自性的之眾,多一些通達明了宇宙真相的聖賢之士,來開拓我們的心性,恢復我們的自賦的光彩。

怎樣才能達到聞未聞聽未聽觸未觸,就是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聞未聞聽未聽觸未觸?眾說風雲道言不同,其理自入。我們只要自己記住,所聞而不聞,所聽而不聽,所觸而不觸,就對了。其中我們不但要靜還要動,要不一切境緣會說我們呆如木雞不盡人情。比如讀經典要用清淨心讀,把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讀在自己清淨心裡。這樣讀就受益,不但自己受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因你的讀經而受益,這樣你就功德無量。不能把清淨心留在經典裡,哪只能為增添一點小福報而已。還有的一邊讀經典一邊妄念飛飛,這樣讀經典就連自己的福報也減折。

把我們的清淨心用自己的方法或者借鑒名師方法留駐不異。不行先借用自己所喜歡的事與相,作為所緣鏡,把自己的清淨心系理。忙忙習以為常就不往外跑了,就有功夫了。

有了功夫,所聞所見所觸。都不會被污染了,反而比以前所做的事相更圓滿。因為以前著相只是一意的為自己,所聞所見所觸都在相裡。若在相外的事相就是自己受益眾生受益,眾生因你的業力所力感化,能改變眾生的生態心裡,化解眾生的仇恨,不生嗔恚嫉妒之心,眾生眾感棄惡楊善是時所歸,我們的虛空法界就會變得和睦祥和,你能看你的功德有多大。若不能離相,哪就障礙所礙,會變得事與願違,怨天尤人。還是跳出舞蹈的事相外,嘗試相外自在快樂,你就不會願意在回去了。

 

上一篇:蔡禮旭:教育是言教、身教、境教三位一體的配合
下一篇:誰救了觀世音菩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30571603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