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夢參老和尚:《地藏菩薩本願經》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第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下面是第十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緣者就是助成的意思,是講用布施的力量來成就我們的功德。我們要想成佛就必須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得行六度萬行,六度以布施為首,布什麼呢?布施悭貪,度我們的貪心,這一品就是來比較一下。校就是考的意思,考量一下,考核一下,考核這個功德。人家供養一塊錢,你供養十塊錢,人家得到功德了,你卻沒有得到功德,原因是什麼呢?你的心是輕心、慢心、驕傲心,或自滿心,所以你拿了十塊錢給人家功德很小,人家拿一塊錢給的功德比你大千萬倍。

  我們經常講布施,布施有幾種?一般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以金錢物質幫助別人,屬於錢財之類的,這叫財施,我們給人說法,講道理,說佛的教導給人家聽,讓人家脫離苦難,這叫法施。別人有恐懼了,我們給他安慰,給他壯膽,減少他後顧之憂,讓他不要害怕,這是無畏施。觀世音菩薩就是給眾生無畏施的多,你念觀世音菩薩心裡就不害怕,要是走夜路,聽到響聲你會害怕,念觀世音菩薩,心就穩住了,不怕了。大家都念過〈普門品〉,一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危難就消除了,這是第三種的施,無畏施。

  還有兩種田,什麼田呢?就是敬田,悲田。如果把財物施給眾生,這叫田,大家悲心憐憫他很痛苦,你給他錢使他生活好,他就不痛苦了,這叫悲田。敬田,供養自己的父母,供養自己的師長,在家的師長也算在內,生起恭敬心,這叫敬田。雖然也是布施的一種,但這種布施有些不同,必須有供養心。

  這裡有很多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拿他的身體布施老虎,也屬於財施,老虎餓得張不開嘴,他拿他的肉身來供養老虎,還有割肉給鷹吃;投身飼虎,割肉喂鷹,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當中的事。也有犧牲自己的生命救度別人的,如果自己犧牲了,能夠救度好多人,他們可以愉快一點,那就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也是一種布施。

  如果是你在觀想,說這個身體本來是假的,我利用這個身體來供養佛,例如出家人用燃身臂、燃手指頭供佛,佛要你的手指頭做什麼?你燒了,佛得到什麼?拿這個供佛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講性空,把身體看成是色蘊,色蘊是空的,如果不痛,你觀想著空了,或者是你在燒的過程中像燒別的東西一樣的,你的肉體沒有了。就是這個道理,欲以此來供佛,這是供你自己的心佛。

  布施的意義太多了,在每部經每個論都會講,六度之首,四攝之先。四攝法,布施、利行、愛語、同事,以布施為首,六度萬行,也是以布施為首,這說明了捨很難。若說我沒有東西給人家,看見眾生在那裡很苦,但我自己也很苦,這時你有大悲心就可以了,這叫法施,以法布施,心裡憐憫他同情他,有這麼一念心,功德無量。例如說我內心掙扎了很久,勉強掏出十塊錢給他,這種輕心慢心的福德是很小的,這是這一品的意義。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雲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是啟請,地藏王菩薩說完稱佛名號的法門之後,他又說一種方便,但是這種方便是請佛說,不是地藏菩薩說。他說:“我對於南閻浮提眾生,布施的功德很不理解,同樣都是供養十塊錢,有的一生受福就完了,有的十生百生千生福利受的無窮無盡,這是什麼原因?”請佛給他答復。為什麼說承佛力呢?凡是在會中請法利益大眾的,都是承佛的神力,沒有佛的神力,我是不會想起來問的,就是這個意思。

  每位菩薩請法的時候,發起的因緣都如是,因此就從自己的座位起來,請法就是右膝著地,這叫胡跪,胡跪者就是跪一條腿。胡是互相的互解,互相交換的意思,或者一條腿跪久了,跪到疲勞了,左腿疲勞了再換右腿,互相交換的意思,胡跪是請法的意思。請佛說布施的功德,為什麼有這麼多差別?行完了禮,就是表白,“白佛言”,就向佛說:“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業道是包括善業惡業,但是我們現在說這個業道是善業,善業這條道路怎麼走?我看見行善業的這些眾生,他們的功德不一樣,校量就是分析、比較一下,為什麼不同呢?一樣的事情為什麼有輕有重?為什麼有的受福受得多?為什麼有的受報得少?就是這樣的意思,這是地藏王菩薩有疑惑,請佛給他說。這是剛請佛,佛還沒有開始說法。

  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花是金黃色的,很莊嚴。他想先插到他腦殼上莊嚴一下,後來一想這個腦殼是無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麼動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這朵花,就沒有把這朵花放到他腦殼上。用手捧著到寺廟裡來了,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像,很莊嚴,他就念佛,因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頓時發熱,每個毛孔都張開了。供花的時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兩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這樣誠心供養花。供養完了,他說:“我供養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裡衡量供養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問,他說:“大德啊,我剛才以這樣一個心情,我身上有這麼一個反應,以這麼一朵花供養佛,功德有好大呢?我將來要得好大的果報?”這位比丘說:“我剛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離世間的痛苦,其它的我不知道,我沒有道德也沒有讀過經,也沒有讀過書,你問我這個,我沒法答復你,你找一個讀經的法師去請問他,看你這朵花供了之後,有好大的福德?”他又找到一位讀經的法師,這位讀經的法師說:“你供這朵花好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沒有神通,我只是讀經,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經上說是有的。你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問坐禅的阿羅漢,他有神通,他是證阿羅漢果的。”這時佛涅槃之後還沒有很久,證了阿羅漢果的道人還很多。於是供花的人就去問證得六通的阿羅漢了。他問大德:“你已經得了阿羅漢果,你知道我供花有好大利益?”

  這位羅漢就入定觀察了。觀察完了,他說:“我看到你供養這朵花,你身體的報身捨了之後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萬億世,這是一大劫。從一大劫到八萬大劫,你的福還沒有完,以後的我就不知道了。”因為羅漢的神通只到八萬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圍著湊熱鬧的人就問阿羅漢說:“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復不出來,就到天上去問彌勒菩薩吧!”於是這位阿羅漢一入定,他的靈魂神識就到兜率天去問彌勒菩薩了,彌勒菩薩說:“這人只受世福,果報還沒有盡,這種事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一切補處菩薩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後,再來跟你說。”

  這是說他以這樣心情供養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供養一朵花就有這樣的功德。布施的功德還得隨你的心,物質的多少在我們世俗的眼中是有關系的,在聖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這段故事是說,大家在供養布施的時候,不但給他物質上的供養,還要法供養,願他不貪著世間的福德智慧,願他將來一定能成佛,那你這個功德就沒有辦法說了,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谛聽,吾為汝說。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因為地藏王菩薩請佛辨別校量布施的功德,佛就答他說,我今天在忉利天宮給一切參加地藏法會的人,說一說閻浮提世界布施功德,考核一下,為什麼功德有輕有重?“汝當谛聽”,你應當如實的谛聽,我來給你說,你應當如是的聽,我如是的說。“地藏自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我請佛說,就是我懷疑這件事情,我很高興聽,很願意聽,以下佛就告訴他。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知道這些人都是有地位的,有才識的,有權力的,是能施的人。要校量布施,先說能布施的是哪些人,如果這些人布施,以他的尊敬心、慈悲心,對於貧窮的,六根不具的,他能親自跟他軟言慰谕,很慈悲很祥和的安慰他,布施的功德就很大,一生受福,百生受福,乃至死了之後做國王。如果是丟個錢不屑的給他,這樣的話,這個福德很小。我們要是拿他當作父母般恭恭敬敬的遞上,完了跟他說幾句柔軟語,如果再勸他:“你今生受苦難是因為沒有信佛,你應當念佛名號。”雖然他有業障障住了不會相信,但是這個音聲歷了他的耳根,善根就種下了。

  我們前面說過了,他聞到這個聲音,一歷耳根,他的功德就得了那麼多。我們見到人家,不管他信不信,你念聲佛,譬如坐車、坐大巴士或坐飛機的時候,你念一聲佛號,或者發願說,我將來當了法師,你們都做我的弟子,我都度你們成佛。你認為這沒有什麼,你可是結了大緣了。你想你一生該坐好多次輪船,該坐好多次飛機,遇到人多的時候,特別是到飛機場,在等機的時候,人來人往多的很,你就發願,也不用管人家懂不懂,反正你盡你的心,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肉眼、肉身、肉耳不能知道的。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痖,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六根不全,所以就慈悲收攝他、憐憫他,他生下來就六根不全,這些人都是從三惡道中出來的。佛前面說能布施的人,就是國王、大臣、宰相、大富長者、婆羅門。受施的人,也就是領受別人布施、施捨的人都是哪一類呢?“若遇最下貧賤,乃至癃殘喑瘖痖,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這以下就是講悲田。

  現在先講悲田,田就是土地,田有生長的功能,我們種下的糧食它要生長,種下的菜黍它要生長,田地的作用就是生長,現在我們想求福,這個田就是生福的田。悲田,悲是大悲心的悲。布施、施捨的時候,你要有大悲心。一般人都是憐憫心,唉呀,好可憐,這句話有人愛說,或者看到誰受痛苦,你產生一種同情心,認為他很可憐,怎麼辦呢?可憐還是可憐,也不能拔除人家的痛苦。

  悲田是解決別人的痛苦,你只能拔除他的痛苦不行,還得給他一種快樂,就是慈,你要給他快樂,使他心裡愉愉快快的,雖然是窮,窮的很愉快,雖窮就不窮了。若是貪得無厭,即使成為億萬富翁,還是很窮,還帶了很多的障。我今天看報上說,在美國有位很著名的富人,但他欠了五十億美元的帳,如果向他要債,他是還不起的,富不富就是建立在心上。

  《地藏經》全是講緣起的,從一開始就是善惡因果,遇佛的殊勝因緣,都是緣起,凡是緣起法都是無自性。大家學佛的時候,一定要懂得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一切無障礙,說大乘也通,說小乘也通,說念佛也通,說坐禅、修密都可以,無論顯密禅淨五教四教,隨便哪一法,都不能離開性空緣起。你必須得懂得這種道理,你的大悲心生起了,生起了之後不落愛見大悲,不從情感上出發,而是從理性上這樣做,因為這個是順清淨的那個部分,順空性,這是根本的。

  所以在緣起法之中講布施,你就得校量考核一下,怎麼樣做才能合適,才能順真,我們不是想功德嗎?怎樣做功德才大,你不是想福德嗎?你怎樣做才能有福德。同是一件事情,如果你的回向用心,用的小,功德不大,供養一朵花,供養一枝香,這個福德可能是無窮無盡的。因此,現在地藏王菩薩所問的問題關系很大,畢竟我們不是很富有的,反正生活有飯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沒有到大富大貴的地步。我們要種福田,知道這種因緣怎樣種法呢?最尊貴的人要是遇到最下賤的人,他應當怎樣布施才有福德?依佛跟地藏王菩薩所說的方法,這樣去做,你的福德很大。佛說這些有權有勢有財富的人要是遇到最貧窮的人,該怎麼做。光貧窮還不算,還有病癃,癃閉。閉者不通,以前我沒有聽說過這種病,後來在勞改時走了很多醫院,送很多奇奇怪怪的病人去,這種病還多得很,在醫院裡單有一科大小便不通,解不下來,叫便秘科,這就是癃,這是一種解釋。另外一種癃是老了,老態龍鐘,也就是駝背,後頭鼓出一塊來那叫隆,隆起的隆,這些都是一種病態。殘,是六根不全,瞎子、禿子、跛子、瘸子都屬於殘。瘖痖,發不出音聲來就是啞巴。聾,耳朵聾了,聽不見了,耳根壞了。癡,就是精神病,變成白癡的。無目,就是瞎子。如是種種,除了貧窮,而且還有病。

  當你布施的時候,如果碰到這些人了,你要生起大慈悲心,特別是學佛的弟子,不是給他幾個錢的問題,錢只解決一頓飯,你也供不起他,你能把他請回家供養起來嗎?決不會的,你僅僅施給他幾個錢,施捨錢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你能怎麼辦呢?應當在財施當中加上法施,給他說法。為什麼現在這麼可憐,這麼造罪,是因為你過去做的不好,你要給他念點佛號,教他念,雖然他可能不會相信的。但是讓他耳根能聞到地藏王菩薩的聖號。要是在四大名山,在五台山念文殊菩薩,在九華山念地藏王菩薩,在峨嵋山念普賢菩薩,在普陀山念觀世音菩薩,他也跟著你念,在財施當中加上法施,解決他永久的問題。他念了以後再不受窮,這是講世間相,他自己本身是很尊貴的,又有地位又有錢,對於很卑下的人,能以慈悲心、平等心對他產生尊貴心不輕視他,親手布施給他,乃至於用好言語安慰他,還給他說法。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谕,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

  前面是受施的人,這裡是能施的人。能施的人用大慈悲心產生一種殊勝感,因為他就是你的善知識,成就你的菩薩道,成就你的福德智慧。要是沒有這種對象,你的福德智慧修不成,涵義就是這樣,你要做如是觀。假使說你對他有慈悲心,還能軟言慰谕的,用這種態度來布施他,那就是平等。這種布施遍一切處,遍於法界,雖然你的對象是一個人或是幾個人,但你的平等心遍於法界,所以才說這個功德比布施一百恆河沙那些佛的功德都大,什麼原因呢?因為你的心量超過供養一百恆河沙諸佛的客觀現實境界,這個是理,理能成事。

  我為什麼要講性空緣起,因為性空故而成就一切法,因此功德才大,一切有都建立在空上,《金剛經》說一切的賢聖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但這裡是在有為法上顯的差別。例如我們看到大悲心的菩薩,他見到眾生的痛苦,就如同身受,他就發願代眾生苦,他說這個痛苦加到我身上好了,我願意替眾生受苦,願他們享樂,這是普賢十大願王最後的回向願,所以有智慧的人布施跟沒有智慧的人布施是不一樣。

  《優婆塞戒經》裡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一位菩薩得了一團飯,如果自己吃了可以保命,如果自己不吃捨給別人,讓別人保命,自己寧可死,這種未來的福德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菩薩不求福德,不求來世的果報,求一切眾生都成佛,他是這種的心量,把這種福德回到性空緣起,把緣起回到性空,還要證得了佛性,這種功德不可思議的。

  既然是這樣,還得回來說世間相,知道悭貪沒有好處,我們就練習行布施。因為我們的捨心不大,就像中國的老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總是替自己打算多,為別人打算少,如果把這個變化一下,替別人打算的多,為自己打算的少,你當生就是菩薩;如果你能念念就這樣做,你念念就是菩薩;你能有十念這樣做,就是十念的菩薩;一百念是一百念的菩薩,一生都這樣做,你一生就是菩薩,來生不去三惡道了,生生世世都順著佛性走,很快就成佛,要經常這樣觀想。

  布施的物質是有限的,隨便你布施好多也是有限量,但是內在的心量是無限的,一束花,一枝香,用我們的心力把他觀想成無限量,這就超過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境界了,像《增一阿含經》、《優婆塞經》、《十善業道經》,這只是按人天因果,求福德,得到的是不受窮,來生富有,這是人天的因果。我現在講的是讓大家擴大心量,遍滿法界都是成佛的因果,現在我們就用那一分錢,供養給人家布施給人家,這就是成佛的因,就是種子,我希望大家這樣來布施,這種布施就是調心。

  “何以故?”

  什麼原因?這是征啟的意思。

  “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這是重復前面的經文,“發大慈心”,發了一個大慈悲心,除了物質的布施,另外要布施歡喜,那個受施者一看到國王對我這樣子,他起碼高興好多天,給他錢,他還不大高興。假使說,兩歲的小孩,警察跟他握握手,他回來迫不及待的跟媽媽說:“今天警察跟我握手了!”拿這個做例子,警察有什麼了不起,可是在孩子心目中,警察很威風,警察都跟他握手了,他就很高興。假使說國王去布施一個窮要飯的,還親自給他,你說那個要飯的該高興好多天!到處碰見要飯的就說:“天國王親自給我的!”很多人誰給高興好多天!到處碰見要飯的就說:“今天國王親自給我的!”很多人誰給他寫封信,當權者或者接見他一次,他會經常的吹噓,跟他握握手更了不得了,再請他吃頓飯,可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為什麼這樣呢?眾生心,行菩薩道的人要體會眾生心,所以地位愈高,你愈卑下,愈能跟他平等。

  我們該知道平等的力量有好大,體會到他的心,那個心力能使他連生命都不顧,佛教導我們,生命是緣起的,你不要把它看得太重,這個沒有了,下面還會來,這個房子不好還可以找一個好房子,再搬家會比這個還好。

  所以你布施普通的一個窮要飯的人,用這樣態度來對待他布施他,你的果報就像布施百恆河沙的功德一樣的,因為這樣的布施使你未來的果報常得七寶具足,何況是衣食豐足。

  所以有智慧的人才能這樣布施,沒有智慧的人、愚癡的人,他的布施就差勁了,果報也差勁了。“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回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回向,回是回轉來,向是趣向,我把我做的這個功德回轉來,把它趣向一個什麼地方,這是回向。我做這個福德,利益人了,甚至捨生命讓別人活著,自己不活,這個功德不小,也不太大。如果你把它回向了,一轉眼,這個福德就大了,回向給法界;法界,是無界限的,法是心,心沒有限界,回向法界就是用你的心量回向所有的一切,遍一切時一切人,這回向功德就不可思議了。還有你回向十道、二十道都沒有關系,念完經先回向我的六親眷屬,以此誦經的功德回向我的六親眷屬,乃至於跟我認識的人都得到幸福。另外把誦經的功德,再回向法界眾生,或者是有人求你,希望你給他回向,你又回向給他,這叫輾轉回向,無窮無盡的回向,這個功德愈來愈大,就像我們北方所講的滾雪球,愈滾愈大。

  你最初念經的功德,假如這個回向的功德回向的很大,能夠產生很大的效果。把這個布施福德所得的利益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布施的國王能得的果報是什麼呢?十劫生生世世做大梵天王。大梵天王的壽命跟我們人間的壽命差太遠了,大梵天王的壽命是六十劫,把這六十劫做為一劫,他死了,的壽命差太遠了,大梵天王的壽命是六十劫,把這六十劫做為一劫,他死了,死了又生,生了又做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還是有壽命的,他壽命有盡的時候,天福盡了又受生,受生又生到大梵天王十劫,生生世世為大梵天王。

  以這個回向的功德能得到這麼多的報償,這個報償還沒有完,為什麼呢?歷來每尊佛成道之後,最初的請法者都是大梵天王,而且他請的是大乘法,在十大劫當中他會見過好多佛,他聞了法還成不了道嗎?決定成佛。就是以這個布施,加上他的態度、回向,他所得的福德就是這麼一個福德,這是智者的布施。

  翻過來就是不智者,就是愚癡。像我們供養三寶也好,或者幫助道友也好,特別是助念的念佛,那不是物質的布施,而是法布施,但是你應當把助念的功德回向給大家,回向給一切眾生,不要單給助念的那一個人,回向一個人功德很小,只局限在他一個人身上,如果你回向法界,那就無窮無盡了。今天在這個時辰死的人,我都給他助念了,以我的心力、以我念佛的佛力,把他們都送到極樂世界,這個功德就大了,我們平常講修行,只要能照這樣修行就是普賢行了,會很快成佛的。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波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前面講的是世間,對待病苦窮人的功德,講的是悲田。現在這是敬田,假使說未來世的這些國王,乃至於婆羅門、宰輔大臣等,遇到過去佛的塔,廟就是寺院,或者是經書;“毀壞破落”,你看見那廟、佛像、廟裡塑的像,牆壁有毀壞的,或者經書有毀壞,殘缺不全,你發心修補,這個功德跟前面那個布施窮人的功德就不一樣了。或者是自己發心修補,補經補像,這裡說的是舊的不是新造的,不是你自己去造一尊像,塑一尊像。先佛是過去的佛,釋迦牟尼佛也算先佛,但就我們這個末法時候而言,釋迦牟尼佛還是我們的教主;毗婆屍佛、拘留孫佛,就屬於先佛,過去佛。我們廟上不是有三聖像嗎?有的彌陀殿供養彌陀佛,有的是藥師佛,有的是五十三佛,有的是三十五佛,你看見這些像壞了,你把它補一補,經書跟佛像千萬不要燒。

  那天有位道友向我說,像香上面的包裝,有些宣傳的包裝紙都有觀世音菩薩像,他問這怎麼擺?把它燒了可以嗎?我說:“你還是把它拿下來或者貼補貼補,把它收起來保存,萬一到末法時候,大家看不到佛像又猛然間撿到,翻出來見到佛像,他也種了功德。”

  以前在北京的時候,我有好多經書,都是從舊書攤買回來的,有些是絕版書,沒有了,像《華嚴三昧章》這部經書在藏經裡沒有了,楊仁山老居士,托他的日本友人,在日本找也找不到,他托了好多人,遍世界找,後來有一個日本人到朝鮮旅游,在朝鮮的舊書攤上看見這本書了,把它請回來。我在大陸上講過《華嚴三昧章》,也印了很多。你別只看這個時候,說不定什麼時候,因緣成熟就發現了。

  所以修補經典,裝理佛像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比起布施的功德大多了。這一品就是校量布施功德,如果有人這樣做了,他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說自己,自己修補,盡自己的力量。這裡也不是說裝修的很好,因為佛像脫落了,你拿點泥巴,或者拿黃紙把它這麼沾上,不要露出木頭來,這也算是。你買不起金子,你如果另外拿黃紙把它貼上,都算貼補裝理佛像,當然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很小。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

  或者是自己去做,自己經營辦理這件事或者勸別人去做。

  “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這是敘說自己做或者找人家做,他所感的果報,就是百千生中常做國王,常做轉輪王,其它跟他共同贊助做的人,就轉為小國王。我剛才講那個是用那個方法回向,如果這個你也回向,不要去做國王,做國王如果治不好,反倒造罪了。最好回向佛道回向成佛,不要希求國王的果報。我們現在念經讀誦聞法,都回向成佛,其它都是次要的。成了佛還是要度眾生,使一切眾生都不受苦,都脫離厄難,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明了緣起性空。

  “更能於塔廟前,發回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前面是布施窮人的福報回向,這裡是裝理經典,乃至於修補佛像。你要是塑佛像或者請尊地藏像、請尊釋迦牟尼像,或者請一部經,印多少部經,功德就更大了,這是就最淺的說。像我們大家共同印了一千部《地藏經》,大家都有份,我們共同的把這個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法界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道,那麼這個果報是無量無邊。其實你做一點小事都可以這樣回向,現在做的世間事業可以不可以回向呢?可以回向,也跟修補佛像一樣的,就看你怎樣用心。開飯館業,你就回向,讓一切眾生都得吃,永遠沒有餓鬼,沒有三惡道,你是供養一切眾生。你是學建築的,願一切眾生都住宮殿式的樓房,人人都住在那個樓房。

  也有人間我說:“我發願能成嗎?我發了願了,他們就都有得吃了?”我說:“地藏王菩薩發願讓地獄永遠空著,地獄能空嗎?”釋迦牟尼佛發願,把這個世界眾生都度盡,結果他還得囑托地藏王菩薩,囑托彌勒佛,見一位菩薩囑托一位菩薩,度不盡的。這是他發的願心,我說你要是這樣比較,你就是局限了。這不是空話,一點也不空,造業也是空的事情,你為什麼要造業呢?一樣的用心為什麼要往那方面用心?為什麼不往這方面用心呢?是你成佛的願力,當然還是能達到的,這就是發願成佛。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究竟了義是不容易的事,所以佛又拿世間的功德來比,因為《地藏經》多數還是屬於世間的,還是講布施。

  未來的時候,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看見老人、病人、生產婦女等苦難重的人,布施他們,使他們安樂。我們一般人沒有什麼苦痛,向道心就差了。饑寒起道心,過去的人說饑寒起盜是指盜賊的盜,我們說饑寒起道心是指修道。有苦難時,饑寒逼迫時才會想修道,病是八苦的一種,有錢也買不到。老本身就是苦,誰也幫不上忙,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了,雖然現在有助聽器,有眼鏡,總是麻煩的多,老跟病總是連著的,一老了病就多了。另外,婦女無論怎麼樣,產前產後是痛苦的,是痛苦之中最強烈的痛苦。一個能布施的人應當找這些對象來施捨,對於有病的人施給他醫藥,照顧老年人讓他安全,飲食臥具,使這些病苦的人能得到安穩能得到快樂,這些苦我們大概都能體會得到。

  國王大臣他一念之間具足慈悲,施捨給這些人醫藥、飲食、臥具,使他們安樂,以這一念的慈心都很不思議的,會得到什麼果呢?“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王”,淨居天是五淨居天,過去叫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住的地方。他不能當了淨居天王完了又退回來當六欲天王,應該先當六欲天王而後上生到淨居天王,最後從淨居天王直至成佛。六欲天是享受五欲境界的。

  這個裡頭所說的“二百劫常為六欲天主”,怎麼講呢?我的解釋就是一百次,生一次做了淨居天王了又生一次,生了一次又生一次,生一百次就是說他要享受一百次,一百萬個六千大劫,經過一百次的大劫,這個福享盡了,又到六欲天中再享受六欲天的福,他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他還是要修行,最後直至成佛永不墮惡道,百千生都聞不到苦聲。

  以什麼功德得到這樣呢?就是對於老病生產婦女,一念的大慈悲心就能感到這樣的果。以因證果來說,這個因是太便宜了,但是就這麼便宜的事情,我們做過幾回呢?過去沒有做過,因為現在我們在這裡當人,要是做過的,你現在在淨居天,或也在六欲天,不會在人間了,如果你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是另一回事了。假使以因感果的說,過去沒有做過,現在可以做了。或說我自己的物質基礎沒有那麼雄厚,可以用你的心布施,歡喜心,供養心,看見老人病了,生起一個大慈悲心,你就發願了。見著他,你給他念兩聲佛號都好的,把念佛號念經的功德回向給他,讓他離苦得樂。

  種種的方法,個人的用心不同,經常用這個心,你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沒有覺悟的心,大慈大悲的心是生不起來。你看著別人苦,苦還沒有到我身上,或是伊拉克在中東准備戰爭還沒有打,你心裡想,他打起來跟我也沒有關系,也影響不到我身上,你若是這個心,那確實影響不到你,跟你毫不相干,但是你若發菩薩心,說在這法界之內,希望他的人民別受到痛苦,我沒有其它的力量,只能念經給他們回向,希望他們減少痛苦減少災害,水災風災,只要你聞到災害,就發願讓他免除災害。那就不只一百劫常居淨居天了,一千劫一萬劫都可以,若是生起貪瞋癡心,你就下地獄,雖然你也不會想下地獄,但是你做的事就是受惡報的事,不能不受惡報。

  平常的心情不會那麼想,也沒有人跟你說要這樣想,現在有機會聞法了,多生累劫善根成熟,知道這種方法,我們為什麼不用呢?就應當時時如是想。就算自己經濟上有困難也別只想你自己,這個世界上經濟有困難的人太多了,馬上就想到世界上這些人所受的痛苦,因此,雖然經濟上有困難,我還是有飯吃,還沒有睡到大街上。

  有人問我寂寞嗎?我說不寂寞,我心裡忙不完。一天想的事很多,別打自己的主意,要打一切眾生的主意,一切眾生包括了螞蟻、乳鴿,反正一切飛禽走獸,全算在內,大大小小的,這才算是一切的眾生。我們僅就人類想,你想一想眾生的痛苦,所得的果報就能永遠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以因酬果,這個果是酬答的很多,這個酬答是酬答那一念菩提心,只要一念具大慈悲心,並沒有說要有一定的數量,你必須布施多少的醫藥才算,多少的衣服、飯食、臥具才算,不用計較數量,多少都可以,只要有這一念的大慈悲心,就可以感得無邊的果報。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回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這段經文完全講回向,要回向才能有這個果報,要回向才能成佛,不論你布施的物質有多少,你的菩提心念念相續,畢竟成佛。因為你這個種子是成佛的種子,這個因是成佛的因,也就是大慈悲心,不是小慈悲心,小慈悲心就是只看見自己的六親。說實在的,六親也不怎麼可靠,有的姊妹也會互相猜忌,很怕媽媽的錢讓其他人拿去,現在就有這麼一件事。

  有位居士向我說:“幾個姊妹想爭她媽媽最後遺留的財產!”我就勸她發大慈悲心,讓她布施,給你的那份,你也不要。姐妹尚且如此,何況六親?

  時時念到別人的困難,這樣的回向,這樣的發大悲心,一定能成佛。乃至於說是做四天王做大梵天王,那些是世間的果報。我們的目的是要成佛,乃至於出離苦海也好,讓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如果只管自己卻丟下別人不管,這不是菩薩心,大家如果念《地藏經》,念完了一定給一切眾生回向,不是只為自己念的,比你回向給自己的好處還大,所以說不問多少畢竟成佛。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是講財布施,總之都是以物質以財來布施的,教育一切眾生應當這樣的學,這樣的布施,這樣的回向。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發、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前面是說世間相,這裡是在出世間相上講的。前面說的是世財,這是法財,指在佛法中種的福德,是種少得多,一毛一沙這麼一點點的福德,大乘經典,你得聽聞一偈一句,聞到一個佛號,一個大菩薩的名號,你未來所受的福德就不可為喻。這個福田是出世間的,能夠斷一切苦的,能夠得一切樂的,也就是能得究竟樂,所以說世間跟出世間是迥然不同的,世間是有盡的,緣起是性空的,我們想得的福德是稱性的福德,隨順性的福德是性空的福德,因此說這個福德大,這個福德是比較來的。

  往往有這樣的弟子、這樣的道友,若他給我一件東西,他的心裡想,頂好是我用一用,用了他才高興,我要是把它轉到別處,他心裡就不大高興。“我給你的,你竟拿到別處!”其實他不理解,你給我的東西又給你轉出去,這個功德比你給我的功德大干百萬倍。為什麼我們供養佛的東西佛會再供養給眾生,這是輾轉施。如同輾轉回向一樣,布施也是輾轉布施,有的人他不懂得這種布施的道理,認為供養師父,供養上師,以為上師用了我的東西才有功德,上師要是拿著給別人了,不論錢,或什麼東西,好像功德小了,這是不對的。愈施功德愈大,這叫輾轉施。

  另外是供養三寶,供養時指定這些錢要做什麼,一指定了它只能做這個。他不知道這個因果,在寺院上講打油錢不能打醋,油很多,醋沒得吃,但人家供養錢是供養打油的,這錢只能打油。供養給僧人衣服穿,他的衣服已經夠了,僧人住處的房子都漏了,修補房子要錢,不行,這個錢只能給他做衣服的,房子漏了讓他漏吧!大家不要笑,佛制的戒律就是這樣,不能錯因果的,所以你供養三寶的錢別指定做什麼,供養師父的錢也不指定做什麼,需要做什麼就做什麼,你供養的心是大慈大悲心,捨出去就算了。你捨了還弄個繩子綁著,那這個功德就有局限了。

  以下是述說布施的福德,這只是佛法中的福利,若人能夠於未來世中,未來世當然指我們現在這個時候,也就是最後的時候,佛法將滅沒滅盡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有信心的男人或女人,在佛法中種的善根,種了好多呢?一寒毛,一頭發,寒毛比頭發還細,或者一沙粒,一微塵,沙粒還是可見相,微塵是不可見相,空中都有微塵,極輕微的,就是在佛法中你種的福很少,所得的利益特別大。因為在一切福田當中,佛法具足了無量福德,所以說是佛法的福田,因為佛是在人天之中最上的,你要想求最大的福德就是供佛,這個佛在末法來說只是佛像,因為佛已經入滅了,佛像就表示佛一樣的。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功德,沒有佛法功德的一小分,你供養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那麼大福德,不如你供養須陀洹初果的聖人;供養滿三千大千世界的須陀洹,不如供養一個二果聖人;供養二果的聖人,供養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供養一個三果聖人;供養三果的聖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也不如供養一個四果聖人的福德;供養四果的聖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供養一個發菩提心的菩薩;如是者往前推,一直推到你供養盡虛空遍法界這些菩薩,不如供養佛,這是校量供養的功德。

  在《菩薩本行經》上說,為什麼布施這麼一點福德,感這麼大的果呢?他說有幾種原因,因為你布施的雖少,但布施的是歡喜心,恭敬心,這個事就隨你的心量,變成大的了。如果你布施了而且不求報,像我們求佛總是求點加持,總是希望果報,那麼這個福德就有局限相。不望報乃至於無所求,這個果就大了,施的雖少,果是很大,在佛法中你種了很少的福德,能得到未來的不可思議的效果,這是佛法,佛像呢?下面這段經文就說佛像。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若能回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這也是校量的功德,顯示哪種福德大一點。布施的聖像當然是以佛像為第一,其次是菩薩像,辟支佛像。轉輪聖王的像在末法是沒有了,轉輪聖王出世都是在正法時,像法也很少了。這個時候的供養,是敬田,得福無量,這個福德就是在人天受快樂,“受聖妙樂”。這裡沒說出世間,因為你供養形像,總要回向求一些事情,如果你禮佛,忏罪,為了求成佛果,那個福德也無可限量,因為你的心量不局限了。

  為什麼經常說人天福報?因為人在這個世間上,人是容易得道的,而天上是有智慧的,生天的智慧比人大,享樂也比人不同,在這兩道上容易有閒暇的時間,你要是墮入畜牲道就沒法修行了,沒有閒暇的時間了,很愚癡的,沒有智慧,你想修是不可能的,也聞不到佛法。所以多數都是指人天,這個福德就是得一個人天妙樂的果報,這個福德比前福德就輕。但是也看你怎麼用心;如果供養佛菩薩形像的時候,你回向佛果,回向眾生,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就是你自己不貪戀供養的功德,自己無所求,願意把這個福德施給一切受苦的眾生,那就不只限於人天了。

  〈大智度論〉講,要是人家布施修福的時候,如果只回向你所做的事業,回向生活得到一種安慰,這個多數是以佛法的功德生天。你布施供養自己的六親眷屬,像父母,兄弟姊妹,這個福德就小點,要是供養一切不相干的人,就是跟你毫無因緣的人,你回向給他們,你不貪著這個福,譬如突然看見一個人病苦,你很可憐他,就把福德回向給他,這可不是金錢,因為金錢是有相的,那個福德很有限量,你把你的福德回向給他,這是無限量的,那個人所得到的就不是暫時的解決痛苦,而是將來長時間的解決痛苦。那你能施的人福德也大了。看你怎麼樣用心,你的心量大不局限,你的福德就不局限。

  因為這一品都是校量功德,比較而言的,要是能把我們上面所說的,不求人天福報回向法界,就是我們在佛法種的善根或者我們供養前面的這些聖像,把這些福利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你這個人的福德,未來所得的報酬,拿比喻是不能比喻得到的。因為這不是財施,而是超越財施,回向本身就是法。

  例如我們念完一部經,如果你懂得回向的方法,由近及遠,先回向你自己,你是求智慧求成道,主要是求智慧好,求辯才無礙,你發什麼願你就求什麼,對自己求完了,又把自己誦經的功德回向自己,再把它輾轉回向,無非是你周圍的六親眷屬,兄弟姊妹。這個回向完了,再回向法界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就叫輾轉回向的功德。我們不認為這個錢好像一塊錢,我們要是給一個人沒有了,你給他了,不能再做別的,但是這個回向功德無窮無盡,沒有物質的限量,回向完了再回向,一塊錢變成十塊錢,十塊錢變成一百塊錢,變成千千萬萬的錢來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回向的功德輾轉生息,你自己不要吝惜,這是擴大再生產的意思。

  回向完了又回向,盡管你最初誦經的功德不太大,經過你累次的回向,功德大了,這叫回向功德。所以普賢菩薩的第十大願就是回向,把前面所有的功德總起回向,施給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用言語用比方都顯不出來,不可為喻,這叫回向方法,如果今天念一部《地藏經》,你當然得到好處,不墮三塗,我願意所有法界眾生都不墮三塗,都消除痛苦,那麼這個回向心量就大了,你未來所得的福德,不可為喻的。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四句叫一偈,“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贊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一偈當中的一句話發殷重心,或者說是發菩提心,這只是說一句話,雖然是一句話,因為你發的是殷重心,很誠懇的,這個心的功德不可思議。

  贊歎恭敬,贊歎佛,贊歎法,這是專指著法說的,什麼法呢?大乘經典,大乘經典包含很多;方等部的都叫大乘經典,《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這是最究竟的。你對這些經是至誠的相信,贊歎經的功德,恭恭敬敬的,供養這個法,或者以聽到的大乘法,來供養贊歎佛的功德,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就是贊歎佛的功德。就以這個來供養佛,贊歎的偈誦很多,以這個供養佛的功德果報是無量無邊不能計量的,因為這是法的功德。

  像《金剛經》,我們就知道一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雲何應住?雲何住心?雲何降伏其心?”就這麼一句話的法義能使一切眾生成道。你來估量這個法的意思,用價值觀念來稱量他有好多價值,這是不可思議的價值,因為不是物質,這個價值觀顯示不出來。說一人成道,這個人成道了又輾轉說法度人,他所度的人又輾轉說法度人,這個功德不可比喻。因此能夠遇到大乘經典,贊揚恭敬乃至於禮拜,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的。

  大乘法教導我們的事很多,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像《涅盤經》上說,離四法得涅盤者無有是處,《涅盤經》上說有四種法不能離,離了要想成佛道,證得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哪四種法呢?第一個親近善友,就是你結交一個好朋友,好朋友是善友,是勸你出世,勸你斷絕貪瞋癡的,勸你聽聞大乘法,不是勸你造業的。第二種專心聽法,專心是一心一意的聽法,聽了法還不行,第三種得系念思惟,心裡頭念念這個法義,就像我剛才說《金剛經》上的“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兩句話我們一生都用不完,我們雖然聽了很多,但用得很少,這兩句話你用一輩子也用不完,你又從這兩句話發揮,“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直到成佛都有余,我們要這樣的來系念來思惟。

  第四種如法修行,照著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修行,像《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的方法很簡便,義理不懂,你讀誦讀誦就逐漸明白了。如果不認得字,《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反復的教導我們說,什麼事都做不成,就念我的名字好了,念地藏王菩薩,每天念一千聲,念上三年,基本上你就得到成就了。想要縮短一下時間,一天念一千聲,三年,一年以三百六十天計算,我們就念了三十六萬聲。若是一天念一萬二千聲,大概只是三個鐘頭,你念熟了,兩個半鐘頭也能念了,念上一個月,三十六萬聲滿了。你用一個月的時間把它念成了,有什麼好處呢?你身邊起碼有《地藏經》上所說,發願護持《地藏經》的這些菩薩、這些善神會護持你;從第一位文殊菩薩,第五品的普賢菩薩,乃至於第十二品的觀世音菩薩,第十三品的虛空藏菩薩,這都是大菩薩,還有主命神,乃至閻羅王都是護持這法的,他不是護持你這個人,而是護持佛法。

  我們勸人念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功德?那可不是你所能想象的,我們用凡情來測聖境是永遠測不到的,我僅舉這個例子。平常總想標奇立異,有什麼方法快捷方式?《金剛經》的那兩句話最快捷方式了,我們能做得到?我們的心住在什麼地方呢?能夠不能夠住心呢?我們見一切景象能不能降伏我們的心,不被境轉呢?《楞嚴經》上講,心能轉境,即同如來,你的心有一念能轉境,一念就是佛,念念轉念念就是佛,你轉不了就是眾生,心被境轉就是眾生。不論顯教密教,不論哪個大德,絕對離不開這個,這是根本。

  《楞嚴經》上講五十種陰魔,說我們修道人經常著魔障,那位大德其實為魔所指使,自己還不認識,為什麼呢?因為他被境所轉,造謠中傷,我們不要聽他說,任何人都包括在內,就是我們道友互相之間,我們要看他做的,他做的對不對,我們打開經本看看佛所說的話,他跟這個合不合,合了是聖者,不合是眾生,這就是心跟境的關系。

  我們說了很多的功德,功德確定是有的,將來你也享受得到的,享受完了又如何呢?你信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想究竟了生死,這是我們的宗旨。並不是我今天有點危難,佛菩薩加持我,這個危難過去了,第二個危難又來了,不是這樣嗎?生老病死苦,今生佛菩薩加持你舒服了一下子,不是根本解決問題,別人布施你,你是個受施者,別人不能永遠布施,你也不能永遠靠布施生活,不能永久救你。

  《地藏經》上所說的功德是初步的,你能遇到大乘經典,大乘經典就能解決我們這些問題,所說的功德大果報大,你要是在現相上看,果報還是不大的,因為你讀大乘經,閱了幾遍藏經,你不往心裡去觀,心裡不沾邊,那還是世間的福德,不是究竟的。

  我說這個有一點深入,我勸大家做,聽到一句做一句,要讓我們全部都做,做不到,揀簡便易行的,今天是地藏王菩薩聖誕日,你念一部《地藏經》,大約是一個多鐘頭,我念得生念不熟,念不熟一個半鐘頭,還是念不熟,兩個鐘頭就了不得了,一天二十四小時,你抽兩個鐘頭不可以?我想還是做得到,這就叫行。為什麼今天做呢?今天做就比你平常的念一百部功德還大,為什麼呢?地藏王菩薩成道日,諸天鬼神擁護來做紀念,在這個紀念當中發現你念《地藏經》,大家加持你護持你,你能夠得許多好處。

  有的大乘經上說,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如供養一位無心道人,無心就是法界的意思,無心就是不住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叫無心,涵義就是讓我們悟得自心,不要心外求法,但是沒有大乘經典的教育,我們還不知道這種道理,因此說聞大乘法的功德是無量的。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贊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這一段經文是說法寶,或者印經或者修理或者恭敬贊歎乃至於合掌,這就是最基本的表現。見了經書了你合個掌,這叫恭敬。要是能夠頂禮、贊歎,就是說個偈子,你把這一切法都當普賢行,“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這也是贊歎,贊歎〈普賢行願品〉,也就是贊歎《華嚴經》,哪一部經都可以。但是除了贊歎之外,這部經舊了,你把它粘一粘,補一補,修理一下,不許燒,燒經那就壞人天的眼目,罪惡可大了,毀壞的經典不用了,你把它供起來恭敬擺在僻靜處,總有哪些因緣誰碰到。對已經壞了的佛像或者經書,你修理一下,或者自己發心或者勸多人共同的發心。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小國王”是不限量的。有些地區很小,他在那一個地區百裡為王,像我們中國古老的時候,隔一百裡地,他都稱王,這也算小國王,像現在土地很大的國王都算大國王了。

  “檀越之人常為輪王”,就是那個發起的或獨發心的人。“檀”是布施,“越”是超越,他的罪惡都超過了,因為供養布施經典或者修補佛像,超越原本的罪惡,得了善果,常為輪王。輪王或者管四天下,或者管一天下,或者管三天下,鐵輪、銅輪、金輪、銀輪四種輪王,那些贊歎他隨喜他,乃至於共同發心的那些人,三十生中為小國王,“檀越之人”就是發起的人,他做輪王,他又以善法教化那些小國王,也就是教化跟他共同的修補經典乃至於修補佛像的人,就得到這些果德。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回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這個布施更少了,把前面經文總結一下,供養佛法僧,在未來世就是末法時候,有些信心具足的善男女,在佛法裡種的善根,或者布施經像,或者供養佛經或者供養佛像,或者供養三寶,乃至於修補壞的經書、壞的塔廟,乃至於就是一毛一塵一沙一渧這麼少的功德。

  “如是善事”就是所做的這些清淨的好事情,“但能回向法界”,在佛教中布施就是讓你施捨,特別要發施捨心,除了捨物質之外,要有施捨心,就是不要貪戀,不要悭吝,凡是有好的事情都要推己及人,所以處處講回向,把以上所做的這些功德回向法界的眾生;能回向的人,他的功德是說不盡了,百千生受上妙樂,永遠享受得很好。他受到好事情了,他又修了,他會積累的,他的善根使他自然會積累,為什麼行善的人愈行善,做惡的人愈往下墜?就是他的惡業惡根促使他那樣做。

  〈大乘起信論〉講習種性、性種性,習種性熏習他盡做惡事情,不是善友的聚不到一起,做惡的人他不會走到我們當中來,走到我們這當中來的,他扭頭就走了,連看都不看。儒家也這樣講,物以類聚,族以群分。水族的動物生生世世轉水族,他不會轉到人也不會轉成陸上動物,水族的動物也不會跟陸地上的動物合群的,兩者性不相同故,因為習染,就是因為多生累劫所習染的。像我們這一種,所聚合的都是善友,所以就生生世世的互相勸善。假使怕我回向了他們,我自己沒有了,就像施捨財似的,我捨給他,我就沒有了,這就是不曉得你失去的是現在眼前的小利,所得到的是未來的大利。好多人他的悭吝心永遠是具足的,他跟我什麼關系?我給他回向做什麼?這種只回向自身的利益,所得的果報是有局限的,三生受樂,一輩子、兩輩子、三輩子就完了。

  讀誦大乘經典、持念聖號也好,念佛菩薩名號、聞大乘經典,現在聽完經了,不曉得大家有沒有回向?我看大家一站起來,趕忙的就拿凳子,心裡有沒有做回向?起碼你得回向這麼四句話。我講完經,我是回向“聞法功德殊勝行”,這種行門是最殊勝的,這種修行你做對了。“無邊勝福皆回向”,聞法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是無邊的;普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回向一切受苦難沉淪苦海的眾生,讓他很快的就到極樂世界了 。

  在聽完經剛要起來的時候,心裡要這麼想這四句偈。在佛門中修福太容易了,舉心動念都有不可思議的福德,就是沒有做,不信,我們大家不打妄語的話,我登記一下,有幾個人這樣回向?通常都是站起來就走了,那樣的話,你聞一座經就是一座經,功德不增長的。如果你這麼一回向,這個功德就增長了,增長了很多很多說不出來,無法估計的功德。這就看你的用心如何,要修行還怎麼樣修行呢?這就是不可思議的修行,這種修行要到你成佛才曉得,不成佛以前你還不知道。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這是地藏王菩薩請求佛給他說,這個閻浮提世界上的布施,考核一下子他們的功德大小,為什麼有的一生受福,有的十生百生受福,有的千生萬生無量億生一直在受福,是什麼原因?就是這個原因。

  這一品完全講布施的,完全是講有相的。事都是有限量的,我們要把有限量的事,擴大到無限量的理,用我們的心把它擴大到無窮無盡的理上,那就可以說我們從現在一個凡夫的眾生,以這種的心量變成了菩薩,而且是大菩薩,你就變成了處處是普賢行了,處處都是觀自在了。

  如果你局限了,隨著這個音聲局限於這個事物,這樣的功德很小,為什麼有一生百生千生不同的差別呢?就是這個原因。他不知道方法,要是知道這個方法,就要去做了,為什麼不做?沒有智能,我們做一切事都是以智能為根本的,你想入道,想成佛,或者想明白事理,你得學,不學不會知道的。

  《華嚴經》上講,“譬如暗室寶,無燈不能照,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沒有人說,你不能理解,就像一間黑暗的屋子,我們知道屋子裡有顆寶珠,沒有光明沒有燈光,你進去拿那顆寶珠,你是拿不到的,就是這個涵義。說了之後,你明白了,要用智能去思惟,想一想那個道理,愈想愈明白,愈明白你愈想,智能是輾轉增長的,就像回向又回向,回向又回向,這個涵義是一樣的。智能愈增長你愈明了,你自己可以看很多的大乘經典,雖然這部經你沒有開悟,說不定讀誦哪一部經你就開悟了。

  為什麼要閱藏呢?因為藏經的種類太多了,你不曉得哪個因緣跟你恰恰相合,合了,你一看開悟了。過去出家人,天南地北到處跑跑,為什麼呢?聽到那個地方有位大德,那個山裡頭有修行人,他就到那地方去求法了,不一定在一言一句中,言下大悟,所以他會到處行腳。

  佛在世時,那些比丘,到處乞食,到處化度眾生,到處親近他的依止師,到處去找大德,也如是。我們中國叫參學,參什麼呢?參訪善知識,學什麼呢?學智能,一個人有一個法門,修行都不同。相應了,就照這個修下去了,多聞法多參學,善知識就是這樣子,所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即身成佛,他就是聞一位,證一位,聞一位,證一位,聞法功德不可思議。

 

上一篇:每日一素:甜香粉糯的板栗炖芋頭
下一篇:夢參老和尚:《地藏菩薩本願經》地神護法品 第十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