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建立塔廟、造佛形像之來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覺世尊,視諸眾生,猶如一子。以其一念心性,原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由迷背故,不但不能親得受用,反承此不生不滅常住佛性之力,起惑造業,輪回六道,久經塵劫,莫能出離。因茲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機說法,令得度脫。其有善根未熟,並未來世一切眾生,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所謂流通經教,遍示未來。及其一期事畢,即入涅槃,以大慈悲,化火自焚,碎萬德莊嚴之法身,為八斛四斗之捨利,為令眾生,禮拜供養,增長福田,作成佛因。由是天上人間,龍宮海藏,各分捨利,起塔供養。人間一分,八國均分,阿阇世王,獨得八萬四千,供恆河中,設立劍輪,而為守護。百年之後,有其曾孫,名為阿育,統王閻浮,威德自在,承佛遺囑,振興佛法。取其捨利,役使鬼神,以七寶眾香為泥,一日之中,造就八萬四千寶塔。將欲遍布南洲,耶捨尊者,以手障日,五指放光,為八萬四千道,令諸鬼神,各捧一塔,隨光而趨,至光盡處,即為安置。凡佛法未至之處,皆置於地中。迨後法化傳通,悉皆次第出現,如育王五台等塔是也。

  良以眾生在迷,不了六塵當體即是真如實相,因茲起惑造業,長劫沉淪。諸佛設教,不過就彼所迷之六塵境界,一一示其當體即空即假即中,令其轉迷為悟,識心達本。故楞嚴雲,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三祖雲,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東坡雲,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如是則見色聞聲,皆堪識心達本,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經,及真身捨利,並其形像乎哉。雖此方教體,在於音聞,然其聞法獲益者,固不如見相獲益者之普遍常恆也。以故三世諸佛,無不令人建立塔廟,造佛形像。以其一經觸目,八識田中,已種成佛種子,從茲漸漸增長,畢竟得成覺道。由是歷代聖君賢相,通方哲人,多皆建立塔廟於名山勝地,令見者聞者,同種善根,此震旦塔廟之來源也。

  四明鄞縣東,小白嶺鎮蟒塔者,縣志,及天童寺志,皆雲唐會昌初,其嶺有巨蟒,作祟肆毒,行人患之。時天童住持,厥名藏奂,滅後敕谥心鏡禅師。乃五洩之子,馬祖之孫,洵屬大士乘願示生,一生奇跡,動人景仰,實天童開宗之始祖也。聞其妖異,即往度脫,先施以食,令身安樂,次為說法受戒,令心開悟,兼有所依。所施之食,原屬有餡饅頭,以法力故,化為無量,蟒食不盡,悉變為石,遍布山間,及與地中。今其遺跡,為饅頭石,表白裡黑,形質酷肖。其蟒既受法食,又聞法要,遂得消除業障,脫離蟒身。師即依法焚化,拾其余骨,瘗於嶺岡,建塔其上。六楞七層,高十余丈,中藏佛像,及諸經咒,以期其蟒,仗佛慈力,速證法身,凡彼種類,皆不興作,以故名為鎮蟒塔焉。又期人天鬼神,瞻禮供養者,植菩提之勝因,結成佛之遠緣。自唐及今,千有余年,風雨漂搖,霜雪陵轹,傾頹已半,勢將全倒。凡屬見聞,莫不嗟歎,謂保存古跡,開墾福田者,何竟寂無其人耶。清末天童住持寄禅,亟欲重修,未及動工,赍志西逝。繼席淨心,其志更切,以寺中工程甚多,力不暇及。今住持文質,急欲了此公案,乃與淨師,戮力同心,各出衣資,並募檀信,襄成勝事,由是缁素歡喜,隨力贊助。肇始於民國八年己未冬,告成於十二年癸亥夏,凡五易寒暑,故得復見寶塔,從地湧出。唯舊塔六楞實心,今作八楞空心,蓋擬如來眉間白毫,八楞中空,具足光明,眾生蒙光照觸,直下離苦得樂,近生人天,遠預聖流之義。於最上層,供五方五佛,取毗盧法身,位居十界極頂,具足四智菩提。又示從凡夫地,冀證佛果,必須腳踏實地,遵修道品,漸次增進,斷惑證真,直至智斷究竟,方可徹證本有法身常樂我淨四德實義。頂用銅鑄,作葫蘆式,底節中空,內貯佛菩薩像,及大藏經目,並大乘經咒,以表一體三寶,三德秘藏,不離當處,究竟圓彰。又經是如來法身捨利,像屬如來報化二身,冀瞻禮圍繞,供養贊歎者,於未來世,同證如來所證功德。中上二節,實以淨沙,用鎮其顛。其級七層,高十余丈,巍巍然為覺道之宏標,蕩蕩焉為迷途之良導。塔之周圍,高築院牆,庶蕪穢不入,而易為守護。塔之前面,建屋數楹,安一淨行頭陀,長時奉侍香火。共用銀圓五萬有奇,功德芳名,另刻於石。以此功德,恭祝國基永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凡倡首經營,出資運力,並現在未來,見聞瞻禮,竭誠盡敬,供養贊歎之人,同皆惑障冰釋,吉慶雲臨,富壽康寧,備膺厥躬,戒定慧道,悉具當念,業盡情空,見本來之面目,福足智朗,證常住之法身,生作娑婆自在之人,沒入蓮池清淨之會。如是則庶可滿淨文二師造塔之本願,而亦不負出資檀信贊成之盛心也。因敘緣起,用勒貞珉。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四》:“重造小白嶺五佛鎮蟒塔功德碑記(代撰)”

  竊以諸佛出世,各有時節因緣。像教流通,遍周十方三世。溯我釋迦世尊,塵點劫前,早成正覺。住寂光清淨之土,證法報圓融之身。又以愍念眾生,悲心莫置。方便施化,應跡無窮。孺慕深而慈親至,本不生而數數示生。機薪盡而應火亡,原無滅而頻頻現滅。如是垂跡,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惟本高而跡廣,類源遠而流長。且據此番成道,時當周穆二年。

  造像功德經雲,如來欲示孝道,升忉利天三月安居,為母說法。優陀延王渴仰於佛,以紫旃檀雕佛形像,承事供養,如佛無異。及至九旬已滿,佛降人間。乃謂王曰,汝初為軌則,造佛形像。令諸眾生,得大利益。汝之功德,無能及者。若人以金銀銅鐵等物,雕鑄塑畫佛像,乃至極小如一指大。此人現生滅無量罪,獲無量福。後世尊貴豪富,信樂正法,展轉修習,至成佛道。由是各國王臣,俱造佛像。至阿育王所造最多。迨夫大教東流,每有金石佛像,浮江漂海而來,湧地裂山而出者,載諸傳記,多難具陳。

  懿哉世尊,慈隆即世,悲臻末劫。絕攀緣而赴眾感,如一月普印於千江。住真際而應群機,猶一雨遍潤乎萬卉。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像身得度者,即現像身而為說法。天覆地載,莫喻斯恩。粉骨碎身,罔酬此德。

  清福大師宿植德本,笃修淨業。往游印度,巡禮聖跡。回至緬甸,謹選美玉,雕佛三尊,請回中國。法體瑩淨,妙相莊嚴。豈良工之能琢,疑古佛以再來。以本寺乃普賢菩薩聖道場地,歷朝敕建,四眾歸崇。佛殿與峰巒齊峙,皇文共日月爭光。本殿又為十方常住,僧眾雲集。一志精修道品,無時不啟度門。因送一尊,供大殿內,普令缁素,恭敬供養。

  當知此像,即佛真身。非玉非石,即色即空。直須一心歸命,畢世投誠。朝斯夕斯,念茲在茲。若能一念冥符,方知相相離相。其或六根解脫,自可心心印心。從此復本歸元,塵消覺淨。五蘊空而五眼具,三惑斷而三德圓。於是波騰行海,雲布慈門。四攝齊施,一法不著。盡來際以展轉傳持,俾慧命以永劫常住。是名真佛弟子,可謂知恩報恩。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四》:“釋迦如來玉像來儀峨嵋山萬年寺毗盧殿記(代撰)”

  大覺世尊,愍諸眾生,迷本妙心,輪回生死。示生世間,成等正覺。隨眾生根,為說妙法。普令有情,悉獲利樂。及至一期事畢,示現滅度。又以悲心無盡,特碎全身為八斛四斗捨利。分布天上人間,以為未來眾生滅罪植福,出離輪回度脫生死,直至成佛之無上第一不可思議因緣。由是凡有得佛捨利者,無不高建寶塔,藏於其中。普令自他幽顯,同消宿業,同種善根也。

  南高峰者,省會之名山,浙江之巨鎮。自下至頂,高一千六百余丈。登巅遠望,長江若帶,西湖如杯。極湖山之勝概,豁達士之胸懷。與北高峰對峙,相去十余裡。層巒疊嶂,蜿蜒盤結。山勢既峻,能興雲雨,故其上多奇雲。山峰高出雲表,時露雙尖,望之如插,因目之為雙峰插雲,為西湖十景之一。

  五代石晉天福間,浙江時屬吳越。有梵僧自西竺來,登南高峰之巅,見其遠望無極。遂欣然曰,於斯可以立大覺世尊之表相,令四遠望者,同種善根。因出捨利一顆,托有德望僧道圓,禀吳越國主文穆王,為建寶塔。高七層,通計十丈。其規模制度,精妙絕倫。於下建寺一所,名為榮國。以如來捨利來儀,為國榮慶故也。歷漢周宋元明清,以迄於今,年滿一千。其間革故鼎新,已非一次。現今寶塔崩壞,止存一級。寺院傾頹殆盡,破屋數間,不蔽風雨。前住僧人,不堪其苦,遂即捨去。(機)近方接住,奉侍香火。竊念前人建塔,原為國民植福。今已崩壞將盡,忍令古跡泯滅,損西湖之勝景,荒眾生之福田乎。觸目傷心,不遑安處。擬欲即興工作,揭底重修。又以前人造法,難以經久。今不得不深慮而預防之。

  緬維古人建塔,原為藏如來之捨利,令其遠而望者,近而禮者,悉種善根,同得解脫。至其塔中設道,屈曲宛轉,從下漸升,以至厥頂。四面開窗,以瞻四方。無非欲令眾生,了知欲獲佛果,必須腳踏實地,斷惡修善,從凡至聖,漸次增進。既能身登上地,自可永斷凡情。由茲徹見真空,何難直證妙覺。然由中空,致不堅久。又無知之人,不知古人之用意處,每以登高望遠為事。則亵慢實深,獲罪非淺。今擬中不設道,通做實心。中豎鐵柱,以為剛骨。一免烈風地震之摧殘,一免游戲登臨之罪咎。則唯得其益,不受其損。當為佛天所允許,善信所贊成也。但以工程浩大,非三萬余圓,不克成辦。因恭繪塔圖,謹述愚誠。

  懇祈十方檀越,感佛恩德,發菩提心。打開寶藏,培植福田。俾巍巍寶塔,復峙雲中。穰穰眾生,重瞻法相。滅過去之罪業,種未來之善根。將見佛天雲護,災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門迪吉。前程隨心地以遠大,定獲富壽康寧之征。余慶偕厚德以無疆,永膺簪纓爵位之福矣。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杭州南高峰榮國禅寺重修寶塔疏(代住持振機作)”

 

上一篇:香隆立嘉措仁波切:如畫如詩皆無常
下一篇:洛桑陀美金剛上師:《和諧中的解脫》之上師三寶(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