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苟免無恥。
【原文】
卑賤脂韋豈本心,只因鮮恥便沉淪。
濁朝雖得居高位,聖代焉容有獸禽?
注:苟免者,幸而獲免之義。君子心有所恥,故生不苟殉,死不苟免,如疆場之臣,當沖鋒陷陣,果有濟於國事,何愛其身?台谏之臣,當批鱗除佞,誠感悟乎君心,何辭九死?若一遇患難,掉尾乞憐,偷生免死,略無愧心,國家何用若臣為乎?
案:蘇威,字無畏,為隋炀帝近臣。帝恃才藐視班聯,於威獨加尊禮。大業十二年,帝幸揚州,為宇文化及所弑。威不能仗義討賊,反上箋首先勸進,得為前軍都督。化及僭位,實威成之也。化及敗,歸李密,密敗,歸東都越王侗,以為上柱國。及王世充僭,署太師,每出,威望塵而拜,卑污苟賤,無所不至。世充雖加任用,心實鄙之。秦王李世民平世充之亂,坐東都。威請谒,稱老病不能起拜。王不令進見,但使人數之曰:“公乃隋朝宰輔,政亂不能匡救,一切逢迎,遂令生民塗炭,君死國亡。又偷生倖免,歸順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等,皆不辭拜伏舞蹈。今既老且病,何不歸田,為數亡主終守臣節。我處皆少年新進,志懷忠義,若容公入朝,恐若輩學壞也。無勞相見。”威聞此語,毫無羞愧之心,復入長安至朝堂請見高祖,不許,憤悒而死。
【譯文】
注:所謂“苟免”,是指僥幸而獲免之意。君子有羞恥之心,所以活著不苟且偷生,臨死而不願苟免。比如疆場上的大將,應當沖鋒陷陣,如果對國家有益處,何懼一死;朝中的谏官,應當犯顏直谏,清除奸佞,以至誠感悟君主的心,何必怕死。假若一遇到患難,就搖著尾巴乞求可憐,偷生免死,一點也沒有慚愧之心,國家還用這樣的臣子做什麼呢?
案:蘇威,字無畏,是隋炀帝親近的大臣。炀帝自負有才,藐視群臣,卻獨獨對蘇威很尊重。大業十二年,炀帝駕幸揚州,被宇文化及殺死。蘇威此時不能仗義討賊,卻帶頭上書宇文化及勸其稱帝,因此被封為前軍都督。宇文化及僭據大位,著實是由蘇威促成的。後化及失敗,蘇威又歸李密。李密失敗,又歸附東都越王楊侗,受封為上柱國。後王世充僭位,封蘇威為太師。世充每出,蘇威必望塵而拜,卑鄙污濁,苟且下賤,無所不至。世充雖加任用,心裡實際很鄙視他。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坐鎮東都,蘇威請求觐見,自稱老病不能下拜。秦王不讓他來進見,只是讓人數落他說:“你是隋朝的宰輔,國政混亂之時,你不能匡救,卻一味逢迎炀帝,終至生民塗炭。君主被殺,國家滅亡之後,你又苟且偷生,為免一死,歸附宇文化及、李密、王世充籌,每每都不惜拜伏舞蹈。現在你既老且病,何不回家去,為你幾個死去的主子終守臣節。我這裡都是少年新進之士,都心懷忠義。若讓你入朝,恐怕他們學壞了。就不勞煩你來相見了。”蘇威聽了這話,絲毫沒有羞愧之心,卻又去長安,到朝堂請求見唐高祖。高祖也沒有答應,憤恨憂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