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宗立法師:禅師死後復生,其中到底有何玄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經中說,人死之時,四大分離,如生龜脫殼,痛苦不已。一般人面對死亡時,大多是各種不淡定。那禅師們面對死亡時,又是如何的呢?

  在講述禅師們故事之前,請允許我先介紹一下背景:

  我們知道禅宗的祖師們傳法時都有付法偈,表示傳法與囑托。

  到了唐代,各種詩偈各種流行,簡直是張口就來,連街邊的婆子都是出口成詩的。可見當時詩偈的流行程度,堪比現在的微信、微博。

  到了宋代,禅林之中有個不成文的習俗,那就是禅師圓寂之前,都會留下偈子,一是表示囑托,二是對自己一生修證的總結。

  開始時是好事,禅師們留偈為後學指點了修學的路子。後來就變成了一種風氣,弄得禅師們如果臨終之前沒有留下偈子,都不好意思圓寂了。因為徒弟們會相當沒有面子,在禅林裡抬不起頭來。

  我們要講的三個故事中,前面兩個故事就發生在這種背景下。

  故事之一:

  主人公:宋代靈巖山的大本禅師

  大本禅師八十歲時,在靈巖山中即將圓寂。

  臨去之前,門下弟子對他說:“師尊,您的門生弟子滿天下,臨去之時,怎能不遺下偈子供大眾留念呢?”

  大本禅師看著弟子們許久,然後歎了口氣後說:“癡兒!我平時尚且懶得作偈語,今天又何必特地而寫呢?平時我也是要坐便坐,要臥便臥,又何必臨去之前還要做作,特地坐著而去呢?”

  他頓了一頓,然後說:“也罷,取紙筆來!”

  弟子們以為他想要留下偈子,於是趕緊取來紙筆。

  禅師拿過筆來,筆走龍蛇,留下了五個字。

  弟子們圍上前一看,只見白紙上留著五個字:“後事付守榮。”這是說,禅師離開之後,以後領眾的責任就交給守榮禅師了。

  大家看完後,知道禅師主意已定,不再留下偈子,不由得失望不已。

  禅師見弟子們如此,歎了口氣,拋下筆,右脅而臥,就像睡著了一般。

  過了許久,弟子們見禅師沒有聲息,上前輕輕搖了搖禅師,發現他已經圓寂了。

  故事之二:

  主人公:宋代大慧宗杲禅師

  宗杲禅師圓寂之前,對大眾說:“我的後事就依照叢林的規矩辦就好,不必太過鋪張。沙彌們不得披麻帶孝痛哭失聲,那樣做和世間之人又有何區別?”

  又對自己的嗣法弟子們說:“今年夏天到秋天,我一直不思飲食,雖然表面上沒有什麼痛苦,但是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

  也許我的世緣將盡了。

  你們既然已經繼承了我的衣缽,就應該堅持度生的大願力,廣化眾生以報佛恩。這就是我對你們的期望了。

  我就要離開了,臨別之前就以這幾句話相贈,請務必謹記。”

  弟子依照叢林規矩上前請禅師留下偈子。

  宗杲禅師看了他們很久,厲聲喝道:“沒有留下偈子就死不得了嗎?”(不要以為禅師是因為不谙文墨才不留偈的,他的著作也曾收入在大藏經中。)

  弟子們苦苦哀求。

  宗杲禅師歎了一口氣,不得已在紙上留下了這麼一首偈語:

  生也只恁麼,

  死也只恁麼。

  有偈與無偈,

  是甚麼熱大?

  大意是:

  生也只是那麼回事,

  死也是那麼回事。

  臨行前有沒有留下偈子,

  哪又如何呢?

  因為一生的寫照,都印在大地上了。

  禅師寫完之後,投筆於地,吉祥而逝。

  故事之三:

  主人公:洞山良價禅師

  洞山禅師臨圓寂之前示疾,學僧前來探望他。

  禅師問學僧道:“人一輩子都和這個色身打交道,當離開這個色殼子的時候,在什麼地方與我相見呢?”

  學僧無語應對。

  洞山禅師歎了口氣,做了一首偈頌:

  學者恆沙無一悟,

  過在尋他舌頭路。

  欲得忘形泯蹤跡,

  努力殷勤空裡步。

  大意是:

  學禅者多如恆河沙,卻沒有一人能夠覺悟,

  那是因為他們沉溺在古人的言語窠臼之中,

  禅是活潑潑的,並不是死板板的。

  想要了解禅的真正意趣,除去知見上面的障礙,

  還是要努力殷勤,覺悟空性才是根本啊。

  禅師說完偈子之後,讓人為他剃發,隨後沐浴更衣,撞鐘告知全山,辭別大眾,然後端然坐化。

  當時全山大眾恸哭不已,久久不止。

  禅師突然睜開眼睛說道:“出家之人,心不附著於物,才是真修行。生時勞苦,死時惋惜,悲痛又有何益呢?你們在我座下多年,為何還是看不透啊!”(死而復生,死生自在。畫外音:嚇死本寶寶了。)

  於是讓主事僧人辦愚癡齋,以了世緣。

  大家知道這次禅師是真的要離開了,心中不捨,於是磨磨蹭蹭地,這堂齋拖了七天的時間才辦好。

  齋飯准備好了,禅師也隨大眾一起過堂。

  齋後,禅師看了看大眾弟子悲痛的臉,良久沒有說話。

  最後,他對大家說:“僧家沒有大事,臨去之前,不必喧嘩恸哭。”

  說完,回到丈室之內,端坐而逝。

  這次,他是真的離開了。

  結語:

  禅師們圓寂之前,大多不以俗事為念,而系心佛法傳承之事,為門下弟子的法身慧命,也是操碎了心。

  前面兩位禅師不願泥俗,但是為了門下弟子,也只好隨順留下了文字。

  洞山禅師更是為了對治門下弟子的執念,死而復生,再留七日,真可謂悲心切切。

  但無論如何,禅師們的功夫都已經打成一片,死生自在。

  生與死在他們面前,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而是一念之間來去自在的通途。

  而我們呢?是否已經准備好足夠的資糧來應對無常的考驗了呢?

  願與大家共勉!阿彌陀佛!

 

上一篇:劉素雲:只要是相信了,照做了,不在時間長短,照樣今生能成就。
下一篇:寬運法師:做好事到底要不要留名?什麼是真正的善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