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注釋
1)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覺復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別於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別於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別於菩薩。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2)阿彌陀:阿彌陀,譯作無量。譯名有三:無量壽、無量光、甘露,以此三名依次為法、報、應三身之稱號,此為密教之說,顯教唯取無量壽、無量光二名。依《無量壽經》,阿彌陀佛有十三稱號。《無量壽經》雲:“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焰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又,以“阿”為“本不生”之義,名“空谛”;“彌”為“吾我”之義,名隨緣之“假谛”;“陀”為“如”之義,名“中谛”。故以“阿彌陀”之三字名空、假、中之“三谛”也。密教之阿彌陀,為大日如來五智之妙觀察智所現。
3)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眾生令入佛道也。復有,湧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4)姚秦:歷史上屬“東晉十六國”時期,時間上處於公元304--439年間。其時,除東晉外,先後建立一些封建政權,其中有:漢(前趙)、成(成漢)、前涼、後趙(魏)、前燕、前秦、後燕、後秦、西秦、後涼、南涼、北涼、南燕、西涼、北燕、夏等國,歷史上稱為“十六國”。姚秦所指乃後秦姚興所建之國,以區別於前秦符苌所建之秦國,故名姚秦。
5)三藏法師:三藏,經律論也。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6)鸠摩羅什:具名鸠摩羅什婆,譯曰童壽,其父為天竺人,出家至龜茲國,婚於國王之妹,生什。頃之,其母出家,得道果。什年七歲,隨母出家,遍游西域,總貫群藉,最善於大乘。時在龜茲秦主符堅建元十九年,使大將呂光伐龜茲,獲什而還。至涼州,聞符堅敗,因自立。其後,後秦姚興伐涼降之,什始入長安。興以國師之禮禮之,仍使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出眾經,宣譯凡三百八十余卷。秦弘始十一年寂於長安,火化之,薪滅形碎,唯舌不壞。
7)如是我聞:“如是”為佛語。“如”者,真如,如如不動,表佛說之法義萬劫不變也;“是”者,真實,表佛說之法乃“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我”為阿難。“如是”為信成就,“我聞”為聞成就。加“時”、“主”(佛)、“地”、“眾”,共成“六成就”,為一切經之首。
8)一時:某一時刻或某一時期。由於歷史(時間)的差異及地域(空間)的差異,不可能指出確切的時間來。這正體現佛法廣大無邊,它所指的時空隨不同世界而異,模糊反是正確。此“一時”,正表佛願顯現、眾生機熟,感應道交之時也。此“一時”亦“六成就”之一也。
9)捨衛國:或雲捨婆提,此翻“聞物”,謂寶物多出此城;又翻“豐德”,以此城多出名聲之人。天台雲,捨衛城又名“捨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捨婆,此雲“幼小”;兄名阿跋提,此雲“不可害”,合此二名以名此城也。佛在世時,波斯匿王曾居於此,城內有祗園精捨,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烏德之東,尼泊爾之南。
10)祗樹給孤獨園:佛在世時有長者,梵名“須達多”,譯曰善施,別號“給孤獨”,建祗洹精捨之人。中印度喬薩羅國捨衛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獨,故得此名。在王捨城聽釋迦牟尼佛說法,深歸依之,請至其國,購太子祗多之園林,以贈釋迦,使之說法。太子戲言,能以黃金布地方出讓。須達多以金布地,而太子以祗樹施之,此園遂因之而得名曰:“祗樹給孤獨園”。
11)比丘僧:出家男眾稱比丘,出家女眾稱比丘尼。比丘者,受具足戒之出家人通稱比丘。譯作乞士,除馑男,道士等。其義為:乞士,上於佛菩薩乞法以資慧命,下於萬民乞衣食以種福田,故名乞士。破煩惱:以修聖道而能破煩惱也。怖魔:以出家剃頭著染衣而令魔王、魔民恐怖,怖其能行正道,能入涅盤也。淨持戒:以受持盡形壽淨戒故名淨持戒。除馑男:以其為眾生種福田,令眾生得福而除眾生之饑馑也;又以其為眾生布法,令眾生慧命得法水以資養,除慧命之饑馑也。道士者,舉凡修道之士皆可稱為道士,古時不分,非比現時以道家修道之人為道士也。僧之意為“眾”也,比丘僧,即比丘大眾也。
12)大阿羅漢:阿羅漢,譯作“殺賊”(殺煩惱之賊)、“應供”(以其果報大,當受人天供養)、“不生”(永斷生死,不再受生)。斷色界、無色界一切修惑,跳出三界,不再受生。未斷盡前之位為“向”,已斷盡者為“果”(此為無學果)。不生無生,諸漏已盡,無復煩惱,生盡行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應受人天的供養,是聲聞乘的最高果位。大阿羅漢,按圓瑛老法師在《首楞嚴經講義》中所述,應為“外現聲聞跡、內秘菩薩行”之早已了斷分段生死、即將斷盡變易生死之大菩薩也。
13)眾所知識:“眾”為天人大眾。“知識”含二義:約天人大眾而言,聞名仰德為“知”,見面聆教為“識”;約羅漢本身而言,“知”者,如實了知真如谛理,“識”者,博通識達唯識學之名相。
14)長老:德臘(臘為出家之年份)俱高的美稱。分為三種:德高臘久,有修持者,位居眾僧之上,稱“上座”,亦稱耆年長老;德學俱優,智慧深廣,斷惑證真者,稱法性長老;福大緣廣,為眾推崇者,為福德長老。
15)捨利弗:又作捨利弗多,新作捨利弗多羅。捨利為母之名,古來二譯:一為鳥名,譯作秋鹭,以其母之眼如彼鳥故,或以其母之辯才如秋鹭故;一為“身”、“珠”,以其母之身形妙好,故名“身”,又其母之聰明在眼珠,故名“珠”。“弗”譯作“子”。《法華文句》曰:“身子久成佛,號金龍陀,跡助釋迦為右面智慧弟子。”《大智度論》雲:“一切眾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捨利弗,智慧及多聞,於十六分中,猶尚不及一。”
16)摩诃:梵語,譯作大。“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眾生大(度盡一切眾生也)。又有三種“大”:發心大,能發菩提大心也;精進大,能勇猛精進不止也;不退大,能得不退轉之果位也。
17)目犍連:略作目連,新稱摩诃沒特迦羅,譯作大贊頌、大萊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稱為神通第一。神通為定力所使,故配之於左方,為佛左面弟子。《智度論》雲:“捨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連是佛左面弟子。”初與捨利弗同為六師外道之一人,頗精通教學,各領一百弟子。後聞佛說法,各領一百弟子皆歸入佛門。
18)迦葉:具曰摩诃迦葉波,迦葉波譯作龜或飲光,婆羅門種姓之一,名畢波羅,以其父母禱於畢波羅樹神而生,故名。為大富長者之子,能捨大財,能修頭陀之大行,為大人所識,故以大冠名,以異於十力、優樓頻羅等之迦葉姓。龜之意,以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飲光者,以古仙人身光焰湧,能令余光不現。此尊者之身光亦能映物,又能行頭陀之行,於世尊十大弟子中,頭陀行第一。又,世尊於靈鹫山拈花示眾,眾皆不識其意,獨迦葉破顏微笑,佛故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於迦葉,為禅門始祖。
19)迦旃延: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之摩诃迦旃延子。迦旃延譯曰剪剃、扇繩、好肩,婆羅門十姓中之一姓。辯才極好,善於文飾,能用文采修飾句子,所說之語文雅動聽,令聞者歡喜。
20)俱希羅:又作拘瑟恥羅,羅漢名,譯曰膝。《玄應音義》雲:“俱瑟恥羅”,舊言俱希羅,譯雲膝也,言膝骨大也。此即捨利弗舅,長爪梵志是也。與其姐論議不如,憤而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國,始讀經書,發誓不剪指爪,盡讀諸經,故名長爪梵志。後學成返國,趣佛所,欲與捨利弗辯論,為佛所折服,斷其邪見而得聖果。
21)離婆多:又雲梨婆多、離曰,羅漢名,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爭屍,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為出家得道之因緣也。佛弟子中坐禅第一、無倒亂第一。《增一阿含經》雲:“坐禅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22)周利盤陀伽:譯作繼道、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長子,稱曰盤特。盤特者,路之義。後又於路上生一子,名周利盤特,小路也。兄聰明,弟愚鈍。其兄教其半偈(二句)尚不能成誦,愧欲自盡。世尊化為樹神勸化他,教他念“掃帚”二字,終於開悟,得阿羅漢果。於佛十大弟子中,義持第一。
23)難陀:有兩個難陀,一名牧牛,譯作善歡喜,亦名欣樂。因向佛問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獲阿羅漢果。一名孫陀羅難陀,孫陀羅譯曰艷,乃其妻之號,以彼有艷妻故。彼以有艷妻故,不樂出家,佛以方便化之,得阿羅漢。
24)阿難陀:即阿難,譯作歡喜、慶喜,淨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佛之從弟。十大弟子之一,生於佛成道之夜。二十五歲出家,從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在佛弟子中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雲:“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記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法華文句》雲:“正法念經,明三阿難:阿難陀,此雲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此雲歡喜賢,受持雜藏;阿難娑伽,此雲歡喜海,持佛藏。”
25)羅侯羅:舊作羅雲,羅吼羅,新作曷羅怙羅,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於佛成道之夜,十五歲出家,後成阿羅漢果。佛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後於法華會上回小向大,受“蹈七寶華如來”之記別。羅侯羅,秦言復障,復障之義,一是生時適逢阿修羅王障蝕月時;一是六年為母胎所障蔽;一是往昔作國王時,令獨覺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墮於地獄後,余報七年在母腹;一是往昔塞鼠穴故,住胎六年;一是昔年為國王,有仙人犯戒,欲就王忏悔,王耽五欲,令仙人六日在外不聽忏悔,故令住胎六年。
26)喬梵波提:又作喬梵缽提,比丘名,譯作牛口司、牛王、牛相等,佛十大弟子中解律第一。《法華文句》曰:“喬梵波提,此翻牛口司,《無量壽》稱牛王,《增一》雲牛跡。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著食後,恆事虛哨,余報未已,唼唼常嚼,時人稱為牛口司。”聞釋迦文佛及捨利弗、木連等皆入涅盤,亦於天上入禅定,身住虛空,放大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現種種神變,說偈而入滅。
27)賓頭盧頗羅墮:具曰賓頭盧頗羅墮誓,略作賓頭盧或賓頭,十六羅漢中之第一賓頭盧尊者也。永住於世,現白頭長眉之相。名賓頭盧,翻言“不動”;姓頗羅墮,翻言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羅門十八姓中之一。原為拘捨彌城優陀延王之臣,王以其精勤,使之出家,證阿羅漢果。而對於白衣,妄弄神通,為佛呵責,不得住於閻浮提,使往西牛貨洲。後閻浮四眾思見之,白佛,佛聽還,而不准其入於涅盤,使永住於南天之摩利山,度佛滅度後之眾生。此尊者福田第一。
28)迦留陀夷:比丘名,譯作起時、黑曜、黑光,婆羅門種,悉達太子在宮時之師,出家為比丘。《慈恩彌陀經疏》曰:“《增一阿含》雲,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夜行乞食,時天大暗而至他家。天有閃電,彼家婦人,身正懷孕,於電光中見,謂是黑鬼,怖而墮胎。……如來知之,即敕比丘,從今以後,不得過中食。”
29)劫賓那:又作劫譬那、劫比拿,譯曰房宿,喬薩羅國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眾僧中第一。其父母禱房星感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又言,此人在僧房中宿,如來知其根熟,乃化為老比丘,與同共宿,即於爾夜化令得道,故言房宿也。或雲房星,房星現時生,故雲房星。
30)薄拘羅:又作薄矩羅、薄俱羅等,譯作善容、偉形。《玄應音義》雲:“薄俱羅,此雲善容,持一不殺戒,得五不死者也。”《智度論》雲:“如薄拘羅阿羅漢,以一诃梨勒果藥布施,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受天人福樂,身常無病,末後身得阿羅漢道。”於比丘中長壽第一。《增一阿含經》雲:“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壽命極長,終不中夭,所謂薄拘羅比丘是。”
31)阿那樓馱:舊稱阿那律、阿那馱,譯作如意、無貧,新稱阿泥律陀,譯曰無滅如意。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為佛之從弟,迦毗羅城之釋氏也,乃甘露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出家之初貪睡眠,佛诃之為畜生之類,聞責乃七日不眠,遂失明。佛憫其失明,遂教其“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法門,可開天眼,後果得天眼通。《楞嚴經》雲:“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初時阿那律極貧,一日止食一飯。後遇一辟支佛求施,忍一日之饑而供聖者,感得九十一小劫常在天上人間享受福樂,不受貧窮及諸不如意事,故名無貧、如意。
32)菩薩摩诃薩:菩薩,梵音“菩提薩缍”之簡稱也。“菩提”為覺,為道;“薩缍”為有情,為眾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於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於人,則下化眾生,以菩提法覺、化眾生也。故菩薩者,有覺悟之眾生也;能覺悟眾生之眾生也。摩诃薩:摩诃薩缍的簡稱,譯作大心,大眾生,大有情。摩诃名大,薩名眾生,即有作佛大心之眾生也。“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眾生大(度盡一切眾生也)。
33)文殊師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一、《無量壽經》、《涅盤經》譯作“妙德”;二、《無行經》譯作“妙首”;三、《觀察三昧經》、《大淨法門經》譯作“普首”;四、《阿目經》、《普超經》譯作“濡首”;五、《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璎珞經》譯作“敬首”;六、《大日經》新譯作“妙吉祥”。文殊或曼殊譯作妙、敬、普;師利或室利譯作頭、德、吉祥。此菩薩與普賢菩薩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文殊為七佛之師,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龍種上如來”,現在稱“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稱“普見佛”。一切菩薩皆號為法王子,而獨稱文殊者,以文殊德高於一切菩薩,為一切菩薩之首也。
34)法王子:佛於法自在,故稱法王。《法華經 譬喻品》雲:“我為法王,於法自在。”《維摩诘經》雲:“已於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又,西藏喇嘛之職位,亦稱法王,起自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大寶法王。菩薩為生育於法王佛陀之家者,故總稱曰法王子。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者,以其為釋尊二脅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大智度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為佛,如文殊也。”
35)阿逸多:即彌勒,新稱彌帝隸,每怛哩,菩薩之姓,譯作慈氏;名阿逸多,譯作無能勝,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補處菩薩,今在兜率天內院,經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歲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正覺。此菩薩過去值佛修慈心三昧,故稱慈氏。
36)乾陀诃提:又作乾陀呵晝,菩薩名,譯曰香象。《玄應音義》雲:“乾陀呵晝菩薩,新道稱作香象菩薩是也。”又,乾陀诃提,華言“不休息”,以此菩薩願行廣大,常修六度萬行,誓拔眾生之苦,直至久遠之未來,不休不息,故名。
37)常精進:此菩薩歷經多生多劫,廣修六度,視一切眾生猶如自己,故到處說法度人。若眾生冥頑不化,乃至打罵菩薩,菩薩以大悲心、大願心,恆無棄捨,恆無退轉,能拔眾生之苦,能與眾生之樂,從德立名,故名常精進菩薩。
38)釋提桓因:全稱釋迦提桓因陀羅,釋迦譯作“能”,天帝之姓;提桓譯作“天”;因陀羅譯作“帝”,即“能天帝”也。住於須彌山頂上,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也。過去名阿摩揭陀,華雲無毒害,即摩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有福德大智慧,知友三十三人皆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第二天上,阿摩揭陀為天主,三十二人為輔臣。曾為佛於拘毗羅國獻牛頭旃檀樹造大講堂。
39)諸天大眾:諸天,含欲界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天三類。欲界天者,即六欲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樂變化天,六、他化自在天;色界天者,新稱四靜慮天,修初、二、三、四這四種禅所生的天。這四重天,每重又分成好幾種,如初、二、三禅天各分三種,四禅天分九種,共十八種天,他們都有色身而無男女分別之相,稱色界天;無色界天者,此界無形無色,唯以心識住於微妙禅定,分成四天,識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及非想非非想處天。大眾,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諸眾。天龍八部者,天、龍為八部眾為首之二眾,故稱天龍八部。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洛迦。天:如上“諸天”所注。龍:有神力,能變化雲雨,能護持佛法。夜叉:亦作藥叉,譯作能啖鬼,勇健,輕捷等,能飛行,能食人、傷人。復有羅剎,為其所屬之鬼神眾。乾達婆:亦作健達縛,譯作香陰、香神、尋香,樂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行奏樂之神。阿修羅:亦作阿素洛,阿蘇羅,譯作無端(貌丑也)、無酒(不飲酒)、非天(果報勝似天而非天,以其身在鬼道、畜生道中也),常與帝釋作戰。迦樓羅:又音譯為揭路荼,舊譯金翅鳥,新譯妙翅鳥,以龍為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裡,閻浮提只容一足。緊那羅:亦作緊捺洛,舊譯人非人、疑人,新譯歌神,為天上樂神。似人而頭上有角,人見之訝曰:“人耶?非人耶?”是故名曰:“人非人”。男則馬首人身,能歌舞,女則貌美。摩呼洛迦:亦音譯為莫呼洛伽、摩候羅迦,譯作大蟒神,亦樂神之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人非人:人非人有二種解釋:一即緊那羅;一則指人及非人也。非人為除人類以外之一切有形(如動物界人能見之者)無形(如天神之類人所不能見者)之眾生。
40)佛土:佛所住的國土,佛所教化的領土。它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區別。所謂土就是安身之所。法性土是理土,即真土,是真佛所住之土,實際上不是土。受用土是報土,是佛的福報享受的樂土。法性土、報土都是淨土。他受用土,是對初地以上菩薩示現的淨土。變化土是為初地以下的菩薩及一切眾生示現的國土,亦稱穢土。通常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禅天,且成壞同時。
41)欄循:就是走廊邊的欄桿、扶手。豎的是欄,橫的是。“循”音循。
42)羅網:連綴寶珠為網,以作莊嚴之具者。帝釋殿前之羅網,謂之帝網。《法華經》雲:“真珠羅網張設其上。”《無量壽經》雲:“道場樹高四百萬裡,……珍妙羅網,羅復其上。”
43)行樹:指極樂國土以七寶所成之寶樹,“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無量壽經》語),既整齊美觀,又具諸功德,令見者、聞者,乃至觸者、食者,皆得無量之益也。
44)四寶:金、銀、琉璃、玻璃也。詳見下注。
45)周匝:周者,四周、周圍;匝者,圍繞,圍轉也。
46)七寶:七寶有多種說法。《無量壽經》中說:“金、銀、琉璃、玻璃、珊瑚、瑪瑙、砗磲”;《法華經》中說:“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真珠、玫瑰”;《般若經》中說:“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琥珀、珊瑚。”注意,此處唯以娑婆世界之寶比喻極樂淨土之物,而淨土之萬物,一一皆由無量清淨功德所化成,“微妙香潔”,非此間之寶所可形容其萬一也。
47)八功德水:極樂國土七寶池中及須彌山七金山之內海,皆盈滿八功德水。《稱贊淨土經》曰:“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
48)琉璃:亦作琉黎,一種礦石質有色半透明材料。顏師古注引《魏略》:”大秦國出赤、白、黑、黃、青、綠、缥、绀、紅、紫十種琉璃。琉璃,梵音,秦言“金色寶”,出於波羅奈城外之“不遠山”,故又雲“不遠寶”。
49)玻璃:此為梵語音,非現在所謂之玻璃。又作頗黎,新譯作頗置迦、娑頗致迦、塞波致迦等,相當於此方之水精(晶)。漢譯作水晶,有紫、白、紅、碧四色。《玄應音義》曰:“頗黎,西國寶名也,此雲水玉,或雲白珠。”《大論》雲:“此寶出山石窟中,過千年,冰化為頗黎珠。”《慧苑音義》雲此寶:“形如水精,光瑩精妙於水精,有黃、碧、紫、白四色差別。”
50)砗磲:《慧苑音義》曰:“梵音正雲牟娑羅揭婆。牟娑羅,此雲'勝';揭婆,此雲'藏'。”李時珍《本草綱目》雲:“案韻會雲,車渠,海中大貝,背上壟文,如車輪之渠。”後人以“石”加字旁,成“砗磲”。
51)赤珠:又稱赤真珠,出海中,此珠極貴。此赤珠非是珊瑚,莫錯會也。
52)瑪瑙:礦物名,玉髓之一,即具有不同顏色而呈帶狀分布之玉髓。可作精密儀器之軸承、耐磨器皿(如瑪瑙乳缽)及裝飾材料。
53)車輪:非此世界之車輪,乃指轉輪聖王之輪寶,故大至“或一由旬,乃至或百千由旬”(《無量壽經》語)。由旬,是裡程數,是帝王在一天中行軍的路程,上由旬六十裡,中由旬五十裡,下由旬四十裡。以車輪喻蓮花,更喻蓮花之功德:輪有運載之功,蓮花有接引眾生往生淨土之功;輪有碾碎之德,蓮花有斷除眾生煩惱之惑業,出離生死之苦海之德也。
54)微妙香潔:此四字極表極樂國土蓮花之妙也。“微”,萬法本體幽深玄遠稱為“微”。又,“微”者,質而非形,乃極微細之質,無形相之阻也。“妙”者,不可思議稱為“妙”。又,“妙”者,無輕無重,無阻無礙曰妙。因萬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思量所能表者,故稱“微妙”。“香”,指極樂國土蓮華之清香,更指極樂國土以佛之無量功德及蓮池聖眾歷劫所修之無量功德莊嚴,所發之清淨功德香也;“潔”,指極樂國土萬事萬物,既無形阻,自當潔淨無埃,更指極樂國土眾生心淨則國土潔淨也。
55)成就:成功的意思。這裡指修習善根至於功德圓滿而言。
56)功德:功,福利的功能,有這功能才得福利,稱為善行之德,故稱功德。德,即得,修功而有所得,稱為德。施物名功,歸己曰德。惡盡為功,善滿曰德。
57)莊嚴: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雲莊嚴。又,以惡事積身亦雲莊嚴,如《觀無量壽經》雲:“以諸惡業而自莊嚴。”有四種莊嚴:戒、定、慧、陀羅尼(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也。有法、義、咒、忍四種陀羅尼)。
58)天樂:有二種解釋:樂,音“越”,作音樂解時,指天人之伎樂,即天人所演奏之高超美妙之音樂也。樂,音“肋”,作快樂解時,指修十善業者生天上而受種種殊妙之樂。經中所述乃前者之解也。
59)晝夜六時:指一晝夜之六個時分也。六時為:晨朝(初日分)、日中(中日分)、日沒(後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這六個時分也。依現代時間算:“初日分”為清晨六時至早十時,“中日分”為早十時至午後二時,“後日分”為午後二時至午後六時,“初夜分”為午後(晚)六時至晚十時,“中夜分”為晚十時至午夜二時,“後夜分”為午夜二時至清晨六時。注意,極樂國土以其光明徹照,本無晝夜之分,為順此方習俗,故作此六時之分。依《無量壽經》之義,當知實以花開花合,散花收花而知六時之別也。
60)雨天曼陀羅華:“雨”,在此為動詞,作下、落講。“天曼陀羅華”,天上之曼陀羅華也。曼陀羅,花名,譯作圓花、白團花、適意花、悅意花等。《慧苑音義》雲:“曼陀羅華,此雲悅意花,又曰雜色花,亦雲柔軟花,亦雲天妙花。”曼陀羅華為一年生草,莖直上,高四五尺,葉作卵形,常有缺刻。夏日開大紫花,有漏斗形之合瓣花冠,邊緣五裂,實為裂果,面生多刺,性有毒。以其葉雜煙草中同吸,能止咳嗽,過量則能致死。
61)衣絨:絨,音“革”,長衣之下襟。柳宗元《送文暢上人序》:“然後蔑衣絨”之贈,委財施之會不顧矣。“衣絨”,以衣之下襟兜花而供養,引伸為攜盛花之具以供佛也。
62)妙華:即極樂國土中之蓮花及天飄之仙花也。花而稱妙,具此眾義:不可思議、絕待(遠離二邊相對)、無等、無上、精微深遠等。又,妙者,乃一事物中,同具即假、即空、即中三觀之義也。又,復具極樂蓮花種種之妙,如:花果同時(喻因果同時)、微妙香潔(如上注所述)等義,故稱妙華也。
63)供養:進財為供,攝資為養。即捐贈錢財為供,捐獻生活用具為養。為資養三寶而供奉的燈、香、花、果、衣、食、資財等,稱為供養。這種供養稱為財供養或利供養。供養有三種:一是財供養,如上所說;一是敬供養,恭敬、贊歎也是一種供養。一是法供養,說法或依教奉行,利益眾生稱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最上,以此供養出生諸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