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經行:於一定之地旋繞往來也。僧眾為養身療病及禅家坐禅為防睡眠而行此法也。《玄贊》雲:“西域地濕,疊磚為道,於中往來,消食誦經,如經布绡之來去,故言經行。”《釋氏要覽》曰:“十誦律雲,經行有五利:一剿(音絞)健(輕捷也),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堅固。三千威儀經雲,有五處可經行:一閒處,二戶前,三講堂前,四塔下,五閣下。”《十誦律》雲:“經行法者,比丘應直經行,不遲不疾,若不能直,當畫地作相,隨相直行,是名經行法。”
65)捨利:鳥名,譯作秋鹭、鸲鹆、百舌鳥等。鸲鹆,音渠裕,也叫八哥,鳥類名,全身羽毛黑色,有光澤,能模仿人言。
66)迦陵頻伽:又作歌羅頻迦、羯羅頻迦、羯陵伽羅、迦毗伽等。鳥名,譯作好聲、和雅。《正法念經》曰:“山谷曠野,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玄應音義》雲:“迦陵者好,頻伽者聲,名好聲鳥也。”《慧苑音義》雲:“迦陵頻伽,此雲美音鳥,或雲妙聲鳥。此鳥本出雪山,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
67)共命之鳥:梵音耆婆耆婆迦,《法華》、《涅盤》等謂之命命鳥;《勝天王般若經》謂之生生鳥;《雜寶藏經》、《阿彌陀經》謂之共命鳥。此乃鹧鸪之類,由鳴聲而名。耆婆為“命”或“生”之意,故雲共命鳥。《本行集經》謂為一身二頭之鳥。又,梵偈雲:“耆婆耆婆,兩首一身,果報同,心識別。”
68)和雅音:和者,柔和、溫和;雅者,高雅脫俗。極樂國土眾鳥所出之音,其音美妙,絕非世間凡音,令聞者其心柔軟調伏,易入正道也;其音高雅,廣說“根、力、覺、道”三十七道品中之二十五道品,而此二十五道品,統攝大小乘及一切法門,故亦非世間所謂高雅之所企及也。
69)五根:五根:有二種,一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一是信等五根:一、信,信三寶、佛法也,二、勤,勇猛精進修善法也,三、念,憶念正法也,四、定,止心一境而不散亂也,五、慧,思維正理也。道品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此處之五根乃指信等五根也。
70)五力:由信之五根增長,產生治五障之勢力:信力破邪信;勤力破懈怠;念力破邪念;定力破亂想;慧力破諸惑。
71)七菩提分:又稱七覺支,七覺分:一、擇法,以智慧決擇法之真偽;二、精進,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三、喜,心得善法即生歡喜;四、輕安,斷除身心之粗重煩惱;五、念,常憶定慧之均等而不忘;六、定,令心住一境而不散;七、行捨,捨妄捨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
72)八聖道分:亦稱八正道:一、正見,明苦集滅道之正理也;二、正思維,思維四谛之理令真智增長;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作非理之語;四、正業,令身口意三業清淨,入於正道也;五、正命,以正法活命,遠離邪法謀生;六、正精進,用真智勇猛精進求涅盤正道也;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令無邪念也;八、正定,以真智入於清淨禅定也。
73)念佛念法念僧:憶念三寶也。憶者心憶,含“四種念佛”之觀想念佛及觀像念佛;念者口念,乃“四種念佛”之持名念佛也。佛法僧為三寶,簡言之,佛寶者,以覺照為義,常以佛之三身:法、報、應(化)身為佛寶;法寶者,以軌則為義,常以佛說之教法為法寶;僧寶者,以和合為義,分凡夫、有學、無學三種,皆為僧寶也。
74)罪報:因造惡而獲罪,因獲罪而遭報應,名為罪報。
75)三惡道:三惡趣也。惡趣者,眾生因行惡而趣向的地方。有三惡趣,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有四惡道,即加阿修羅道。
76)法音宣流:法音,宣傳佛法之音聲,指佛、菩薩、辟支佛、羅漢、法師、有德有識之居士等,為弘揚佛法而宣講佛法之聲音也。現代可包括講演、錄音、錄像、書籍報刊等形式。宣者,宣傳;流者,流通也。
77)障礙:障,煩惱之異名,以煩惱能障礙聖道,故名障。礙者,有妨害、阻攔之義。參見後邊“見濁”、“煩惱濁”、“業障根本”所注。
78)阿僧祗:新稱阿僧企耶,譯作無數或無央數,印度數目名。阿僧祗為數目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一阿僧祗為一千萬萬萬萬萬萬兆。
79)劫:梵語稱劫波,譯成“分別時節”,指不能用年、月、日、時來計算的極長遠的時節。或以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所須時間為一劫,或以大、中、小時為一劫。小劫者,以人壽八萬四千歲起算,每過百年減一歲,直減至人壽十歲,為一減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反之,從人壽十歲起,每過百年加一歲,直加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劫。增劫、減劫都稱小劫。十次增減,合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大劫。通常稱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
80)聲聞:梵語捨羅婆迦,聞佛之聲教,悟四谛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盤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聲聞之義有三:一、就得道之因緣而釋,聞如來所說之聲教而悟解,故曰聲聞;二、就所觀之法門而釋,眾生唯有名無實,故目之為聲,觀此聲而悟解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義,目之為聞,故曰聲聞;三、就化地之佛說而釋,佛所說一乘之法旨為聲,眾生聞而悟解名聞,故曰聲聞。
81)阿鞞跋致:又作阿惟越致。阿惟越致,譯作不退轉,不退轉於成佛之道的意思,是菩薩的階位名,經一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不退轉。不退轉:梵語阿鞞跋致,不退轉於成佛之道的意思。以菩薩所修之功德善根越增越進,不會退失轉變也,是菩薩階位名,經一大阿僧祗劫之修行方到此位,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不退轉。不退轉有三方面:位不退,入十住位,無復退墮惡道及生死流轉,發菩提心,破見思惑也。行不退,入於初地,成就真唯識觀,利他之行不退,破塵沙惑也。念不退,八地以上,得無功用智,念念入於真如實相大海,破無明惑也。
82)一生補處:補處,前佛既滅之後,成佛而補其處,是名補處。而嗣前佛而成佛之菩薩,稱為補處菩薩。隔一生而成佛,則謂之一生補處,乃等覺菩薩之位也。如彌勒即為釋迦如來之補處菩薩也。
83)上善人:行善之人,斯為善人。善,判善惡之性,諸經論之說不一。《菩薩璎珞經》以順理為善:“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谛起為善,背第一義谛起為惡。”《大乘義章》雲:“順理名善,違理名惡。”《論五》雲:“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人天樂果雖於此世能為順,非於他世,故不名為善。能於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惡趣苦果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非於他世,故非不善。”《淨影》約五乘而判三種之善惡:一、順益為善,違損為惡;二、順理為善,違理為惡;三、體順為善,體違為惡。又,《大乘義章》立六種善:人天善、二乘善、小乘菩薩善、通教三乘善,別教菩薩善及圓教菩薩善。總之,善有多種,唯以不著者為至善。羅漢、菩薩唯是善人。上善人者,補處菩薩居因位之極,故雲上善人。極樂國土除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等為最上善人外,其余無量無邊“一生補處”菩薩等,皆為“上善人”也。
84)善根:身、口、意三業的善行很牢固,像根子扎在地下那樣,故稱善根。又,善能生妙果,生其他的善,好像根一樣,稱為善根。另外,稱不貪、不嗔、不癡為三善根,因為一切善法都是從這三善根生出來的。
85)福德:行善所得之福利名福德,亦稱一切之善行為福德。《無量壽經》雲:“福德自然”。福者,利也;德者,得也,修種種善行而有所得,“善滿自得”。儒家稱“五福”者,乃福壽、富貴、康寧、好德、考終也。常稱“五福臨門”者,此也。儒家稱“五德”者,《論語》雲:“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人具五福五德者,可為極圓極善之上人也。
86)因緣: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而力弱者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雨露陽光人工等為緣,以此因緣和合而生稻谷。《楞嚴經疏》雲:“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維摩經 佛國品注》雲:“什曰,力強為因,力弱為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
87)善男子善女人:佛稱在家、出家之男女,為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能信佛聞法也。
88)執持:執者,執受,無論何時何處,執受不放也;持者,持守,牢牢把握而不放也。故知執持者,非一時一地之功用也,乃精進也。又,執者,兼聞、思雙慧也。以聞法、思法之慧,立信極樂、願往生之德。持者,即修慧也,以聞思雙慧為基,行真修實行之行。故知“執持”一詞,聞思修齊備,信願行具足也。又,依“陀羅尼”雲,“持”即“明”。以佛號、咒語皆具無量清淨光明,執持佛號、咒語,即是執持佛之光明、佛之一切功德也。
89)名號:顯體為名,名彰於外而號令天下為號。名與號其體一也。《大乘義章》雲:“顯體為名,樹德為稱。名稱外彰,號令天下,說之為號。”《法華嘉祥疏》雲:“通即稱號,號令天下,顯化他之義。別即稱名,名以定體,即是自行。”
90)一心不亂:注心於一境,令歸萬念於一念也。“一心”者,有指萬有之實體--真如也,如《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有指唯一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如《止觀》曰:“一心專志,更不余緣。”一心為清淨報土之真因也。“一心”有事理二種:事一心者,念念無間,精進不辍,於內外境,無所惑亂也;理一心者,能悟至理,能見自性,全性起修,頓破無明。若得源窮無明,智顯究竟,全心成佛,全佛顯心,是究竟一心(佛)也。“不亂”者,雜念不生也。
91)顛倒:顛倒者,反於本真事理之妄見也,由無明而引起。虛妄分別即以顛倒想為本。顛倒有三種:想顛倒,於六塵之境作非理(不合真理)的思想;見顛倒:於事理之法作邪計度推求者(不合真理的推斷);心顛倒:以妄心邪識來認識、分別事物。這三顛倒為一切顛倒的根本。
92)往生:離娑婆世界往阿彌陀如來極樂淨土,謂之“往”;於彼國土托質蓮花而化生,謂之“生”。他佛國土亦可謂之往生,而常以之指極樂國土之往生也。有三種往生:一、大經(《無量壽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十八大願而得往生,亦稱難思議往生(“十念往生”);二、觀經(《觀無量壽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十九大願而得往生,乃修自力定散諸行者,亦即依《觀無量壽經》經義之所诠,亦稱雙林樹下化生;三、小經(《阿彌陀經》)往生:依《無量壽經》之第二十大願而得往生,乃捨一切余行,專勵自力念佛,五百歲胎生於蓮池邊地,亦稱難思往生。
93)我見是利:“我見”者,佛之所見(無見而見),無見無不見,五眼圓見,故名“我見”(非《金剛經》所說“四見”之“我見”)。“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一生成佛,故知“是利”乃不可思議之功德也。又,“是利”者,乃指《無量壽經》中極其寶貴之三種“真實”也:“真實之際”(體)、“住真實慧”(相)、“惠以真實之利”(用)。真實之際乃禅宗之真如實際、真如本性,修行之目的“明心見性”也;真實慧乃真實之智慧,即佛法之核心--般若也,《金剛經》兩個問題:“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要求以般若慧住心、伏心也;真實利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令一切眾生悉皆往生、悉皆成佛也。
94)贊歎:以口業稱美其德也。《文句》曰:“發言稱美名贊歎。”《行事鈔》雲:“美其功德為贊,贊文不足,又稱揚之為歎。”
95)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或為理之深妙,或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議之,即心思路絕,言語道斷之謂也。《法華玄義序》:“妙名不可思議”。以理空故深妙,非惑情之所測;以事神故希奇,非淺識之所量。故知不思議者,非情識之所可窺測者也。
96)阿(門+眾)裨佛:又名阿(門+眾)婆,譯曰無動、不動無嗔恚。往昔於去此東方千佛剎,出現於阿比羅提國之大目如來所發願,修行後,成佛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或曰妙喜,今現在其國說法。又,依密宗,謂阿(門+眾)為金剛界五智如來中住於東方之如來。此佛約理立名,故雲不動,乃指法性也。
97)須彌相佛:須彌,又作蘇彌樓,新作蘇迷盧,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譯言妙高、妙光、安明、善積、善高等。以四寶所成,故雲妙;以高過一切,故雲高;以四寶光明,故雲光(明)。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見前注),以四寶喻“常樂我淨”四德。此佛身相,百福莊嚴,相好微妙,故雲妙;九界瞻仰,功德巍巍,故雲高;四德盈滿,慧光遍照,故雲光,此佛從福慧立號,故名須彌相佛。
98)大須彌佛:此佛早證實相,法法自在,九界獨尊,以“得大自在”故妙,以“唯我獨尊”故高,以“圓證實相”故明。既已成佛,法身大而無外,報身妙而無上,應身普而無遺,故稱“大”。此佛從證法立號,故名大須彌佛。
99)須彌光佛:此佛歷劫修行,廣修供養,萬法皆備,萬德具足,全事即理,全修顯性,感得佛性、自性清淨光明普照無量國土。以“廣修”故妙,以“具德”故高,以“光照”故明,此佛從修行立號,故名須彌光佛。
100)妙音佛:此佛歷劫修行,說法度生,感得其說法之音不僅微妙動聽,其法音所含之義亦能令聞者各各隨類而得其解。以其說法之音妙,從利生說法之行立號,故名妙音佛。
101)恆河沙:恆河沙即是指恆河沙數,譬如數量極多。雲何以恆河作譬喻耶?一為恆河之沙既細且多;二以恆河為佛出生之地,佛弟子游行之處,盡人皆知
故。
102)廣長舌相: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復面至發際。《智度論》曰:“問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廣長舌似如輕相?答曰,舌相如是,語必真實。如昔佛出廣長舌,復面上,至發際。”本經中之“出廣長舌相”,可“遍復三千大千世界”,乃佛之光明、佛之梵音廣作佛事,故能遍復三千大千世界也。
103)三千大千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繞之,更以鐵圍山為外廓,是曰一小世界;合此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合此一千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合此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故知一大千世界合十億之小世界也。此一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化境,且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廣,恰等於第四禅天,成壞必同時也。詳見《大智度論》。
104)護念:保護、憶念之意。於行人而言,外惡不讓它侵入稱為護;內善得以生長稱為念。所以外御惡、內生善稱為護念。於諸佛菩薩而言,諸佛菩薩為利益行人精進行道故,時時處處保護及憶念此行人,亦稱為護念。又,令心無住,亦護念之意也。
105)日月燈佛:此佛三智圓融,“日”表世間俗智,俗智照事,生育萬物,成辦萬事;“月”表出世間真智,真智照理,能破無明,能入涅盤;“燈”表出世間中智,以燈能日夜並照,故表中智能真俗雙照,事理圓融。此佛以真、俗、中三智立號,故名日月燈佛。
106)名聞光佛:名聞,梵語耶捨,名譽聞於世間也。此佛發願以名號、佛光利益眾生,令己之名號能普聞於十方世界,眾生聞其名號,但能生起一念恭敬之心,即可得蒙此佛之慈光加被,令身心自在。此佛以名號佛光利益眾生立號,故名名聞光佛。
107)大焰肩佛:大,表佛之法身無量(體大)、清淨功德無量(相大)、度生之能力無量(用大)也。焰,光焰,指佛之世出世間之智慧。肩,有二義:一表能荷義,能荷負眾生令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一表權、實(真、俗)二智,佛能以此二智自利利他也。此佛以智慧度生立號,故名大焰肩佛。
108)須彌燈佛:燈表光明、智慧。佛之智慧無限,不僅自度轉識為智,仰亦令一切眾生轉識為智。以“須彌”之“妙、高、明”顯佛智,則為:以不可思議之智慧度生顯“妙”;以勝超一切世出世間之智慧顯“高”;以能破一切世間之暗乃至眾生無量生死以來之無明顯“明”。此佛以佛智無上立名,故名須彌燈佛。
109)無量精進佛:此佛從無量劫來,一向精進不息。“精進”者,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故能修行有成也。此佛以發菩提心,自無量劫中,一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從修業立名,故名無量精進佛。
110)無量壽佛:此佛非極樂世界之無量壽佛(阿彌陀佛),乃西方世界同名之佛也,諸世界中同名之佛極多,不可皆誤為同一佛也。此佛以壽(體)立名,表佛之法體壽命無窮無極。佛壽無窮,乃無量劫來,持不殺生戒,廣度眾生離生死苦之功德所成。
111)無量相佛:此佛以相立名,表佛之法相無窮無盡,微妙上好。佛相好無窮,乃以無量劫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廣聚恆沙清淨性功德之所成。
112)無量幢佛:此佛以用立名,表佛之法體所含之清淨恆沙性功德無窮無盡。“幢”有摧邪顯正義,有表法相無上之義。此佛以無量清淨性功德莊嚴佛土,化度眾生,故名無量幢佛。
113)大光佛:此佛約智光立號。佛智無限,能照世間,能破無明,以智慧之光而作佛事。此智慧之光乃從清淨自性流出,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故名大光佛。
114)大明佛:此佛約智明立號。此佛具足一心三智(三智:真、俗、中),能破五住煩惱乃至無明之一切黑暗,破一切惑盡:如見思惑,以一切智(真智)破之;塵沙惑,以道種智(俗智)破之;無明惑,以一切種智(中智)破之。諸惑破盡,智慧盡顯,如杲(音稿)日當空,無所不照,無所不明,故名大明佛。
115)寶相佛:此佛以相好度生立號。寶有尊貴、除貧義。佛有無量相,一一相各有無量之好。姑舉一、二如寶之相:目相,經言:“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毫相,經言“琉璃筒”;胸相,經言“紫磨金”;肉髻相,經言“甄叔迦寶”等。佛之寶相令眾生得見得聞,皆生難得希有、恭敬尊重之心,以此出生種種功德以度生也。以此故,此佛名寶相佛。
116)淨光佛:此佛以清淨慧光度生,令眾生念此佛者,得蒙此佛淨光攝受,能除眾生一切心垢。以佛德清淨故,能出大光明,而有染之智不發淨光。佛德清淨之智光,如大火燒諸雜穢盡。此佛之光明能作佛事,究竟皆令眾生清淨,故名淨光佛。
117)焰肩佛:焰、肩之義同上“大焰肩佛”,然此佛立號之義又與大焰肩佛有異:大焰肩佛以智慧度生立號;此焰肩佛以斷德立號,雙肩雙挑權、實二智,以實智照理,理無不徹,權智鑒機,機無不盡。如理故,能斷眾生一切煩惱,鑒機故,能度一切有緣眾生,故名焰肩佛。
118)最勝音佛:菩薩四攝法中有“愛語”攝。此佛因地常護口業,常作愛語,令眾生歡喜得益,故於果上得勝超九界一切眾生種種音聲之報。如來音聲有八種之德:一、極好音(以佛德令入好道);二、柔軟音(以佛德之慈令聞者歡喜故),三、和適音(以佛德中道,和雅適中會理),四、尊慧音(以佛德尊高,令聞者起敬而開解),五、不女音(佛德莊重,令一切世間及邪魔外道無不敬服),六、不誤音(以佛智圓明無謬,令聞者皆得正見),七、深遠音(以佛德位高,令聞者無論遠近,皆得甚深之理),八、不竭音(以佛願無量,故法音滔滔不絕也)。此佛以修口業度生立號,故名最勝音佛。
119)難沮佛:此佛已證堅固理體,了了明見自性、佛性,破盡一切無明、煩惱,更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沮喪、掛礙,無變無動。又,沮者,阻隔義,謂佛德普被,非六凡三乘權位菩薩所能止隔令不顯現也。此佛從證理立名,故名難沮佛。
120)日生佛:此佛已徹證三智,佛智光明無量,徹照世出世間,首破自身無明,如日初生。此名“日生”者一也。而眾生之本覺復在無明,猶如長夜,不見天日。日為星月之王,能生萬物,喻佛為法中之王,能令眾生開發智慧,成就佛慧。此佛以無量之佛智光明,復能破眾生一切無明、煩惱、業障之長夜黑暗,猶如旭日東升,生發萬物。此名“日生”者二也。此佛於因地修持,惑破智顯,始覺朗然,如日東生,廣度眾生,故名日生。
121)網明佛:網有二義:一是佛智無窮,猶如梵網,重重無盡,梵網千珠,千珠交映,光明洞徹,正如佛智,雙照世出世間,重重無盡,遍復眾生。一是此佛因地,設施教網,以教相網羅眾生,引導眾生入於佛智。此佛從佛智逗機立號,故名網明佛。
122)師子佛:獅子為百獸之王,以喻佛智之勇猛。古時以“師”字代“獅”字,師、獅相通也。《大智度論》雲:“又如師子四足獸中,獨步無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於九十六種外道中一切降伏。”佛在大眾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謂為師子吼。師子吼時,外道攝伏,二乘盲聾,菩薩佛子增長三昧。此佛從威德立名,故名師子佛。
123)名聞佛:此佛因中發願,欲以己之名號普聞於十方世界,令眾生聞知其名者,皆蒙此佛加被。又,此佛知一切眾生皆重名故,以佛之威德可令名聞十方,由此令眾生以名聞之欲鉤先導入佛門,復教以正智而令入佛道也。此佛以名聞方便立號,故名名聞佛。
124)名光佛:此佛因中發願,凡十方眾生能稱其名者,皆蒙此佛佛光加被,智德具足,最終得解脫生死輪回而入於涅槃也。此佛以法身光明而立號,故名名光佛。
125)達摩佛:達摩者,華言“法”也。法者,軌持義。以法軌持己德,成己法身;以法軌持他身,令眾生成就法身。又,此佛於因中修行時,能以自己之行,為人天之軌范,此為“行可軌”;復以己之修證說教,可軌范人天,此為“言可軌”。以此佛之言行可以軌范人天,從言行立名,故名達摩佛。
126)法幢佛:法幢者,佛法之幢也。幢以高、顯為義,表幟作用也。佛法之幢,高超一切,顯示明白,令眾生不僅見法聞法,復能因之解了而如說修行。高之義,乃令一切人天二乘皆生無比景仰之心、渴求之心而學法也。此佛以建立佛法之高顯立名,故名法幢佛。
127)持法佛:持者,執中名持、執守名持。執中者,不墮有邊,不墮無邊,善持中道妙法故。執守者,執持佛法,流通三世,令不斷絕故。此佛善能奉持“權、實、頓、漸”諸法,隨眾生種種機宜而引導之,令皆入於佛法正道,聞法開解。此佛從利導立名,故名持法佛。
128)梵音佛:梵音,大梵天王所出之音聲,亦指清淨無染之音。梵音有五種清淨之相:其音正直、其音和雅、其音清澈、其音深滿、其音遠聞,具此五音者,方名梵音。佛之音聲亦如是,故三十二相中有梵音相。此乃佛以歷劫修清淨口業之梵行,報得最上微妙之清淨音聲,號為梵音。佛之梵音更有:無生梵音,能淨界內六凡五濁;無量無作梵音,能淨界外三乘五濁。此佛以清淨口業說法立名,故名梵音佛。
129)宿王佛:宿王,星宿之王,有二種:一指月為眾星之王,所謂“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一指北斗辰星,位居群星之首,有“眾星拱北斗”之說。無論何種說法,皆喻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佛為覺王,朗然大覺。是故一切眾生皆歸依法王,歸依大覺。此佛以法性無上立名,故名宿王佛。
130)香上佛:此佛為聖中聖,親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分法身之香,為香中之香,勝超世間一切諸香,乃香中最上無比之香。此佛以法身之香立名,故名香上佛。
131)香光佛:此佛亦親證五分法香,戒香清淨,即發慧光,喻智、斷二德也。戒香喻斷德:香能辟惡,有除穢義,故喻斷除自他一切煩惱雜染也;慧光喻智德:光能除暗,故喻以三智之光破除眾生一切無明業障之暗也,自利利他,令一切眾生皆得成就佛道也。此佛以斷、智二德之喻立名,故名香光佛。
132)雜色寶華嚴身佛:寶華者,因地修行也;雜色寶華者,此佛於因地廣修六度萬行,猶如以無量雜色之寶華莊嚴佛之清淨法身,亦即以六度之因華,莊嚴法身之果德。此真乃色空一如也:行六度萬行雖是色,而此因華無形無相是空也;法身無形無相雖是空,而此果德實實在在確是有。此佛以六度萬行立名,故名雜色寶華嚴身佛。
133)娑羅樹王佛:梵語娑羅,譯言堅固。此樹歲寒不凋,斧斤不損,喻佛所證法身,惑不能損,境無能動也。又言最勝,此樹高大,諸木不及,喻佛勝超三界,不為物轉,眾聖中尊也。此佛以所證之法立名,故名娑羅樹王佛。又,依《法華經 妙莊嚴王品》雲:“妙莊嚴王未來作佛,號娑羅樹王佛。”詳見《法華經 妙莊嚴王品》。
134)寶華德佛:寶華而言德者,以天上寶華具含“常、樂、我、淨”涅盤四德也:寶華無凋落,喻佛之“常”德;寶華悅人意,喻佛之“樂”德;寶華發妙香,喻佛之“我”德;寶華體瑩潔,喻佛之“淨”德。具此四德,故雲寶華。佛已入大乘最上無余涅盤,圓具“常、樂、我、淨”涅盤四德,故以寶華之德以喻之。此佛以果上佛德立名,故名寶華德佛。
135)見一切義佛:諸法無盡,如世間法、出世間法;有漏法、無漏法;善、惡、淨、穢等等無有窮盡,故諸法所含之義相亦無盡。而佛證一切種智,故能窮盡諸法實相,於種種權、實;偏、圓;頓、漸;遠、近;總、別等等一切義相,佛無不見,佛無不曉。本師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全名曰:“薩婆曷剌他悉達多”。“薩婆曷剌他”義譯“一切義”,“悉達多”義譯“成就”,其義乃一切義成就,亦即“見一切義”之意也。故知佛佛皆同也。此佛以智成就立名,故名見一切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