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應該先苦修,在逆境裡歷練自己的心態,從看不慣、看不順眼中修忍辱、修禅定、修精進。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苦消盡了就沒有苦了,苦盡甜來。福不能享盡,享完了就沒有福了,要積福才會有福。所以苦修才有功德。
古代的高僧大德都是從苦修當中證悟的,沒有一位祖師是在享受中開悟的,找遍整個《大藏經》也找不到這樣一個先例。釋伽牟尼佛當年示現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要過那樣簡單、樸素、清苦的生活?為了還債!自己生生世世累積所修的功德,都回向給六道一切眾生,回向給過去的一切冤親債主。冤親債主看到他這樣苦行,受了感動,不但不再找麻煩,還非常敬佩他、幫助他、保護他,最終都成為他的善神護法。
佛陀的這種生活雖然苦些,但心地清淨,沒有一絲一毫的負擔,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這種生活最幸福、最圓滿、最快樂、最高明、最自在,這才是真正的大福報、大富翁,世間的富翁怎能同他相比?世人貪名利、貪享受,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他們失去的是什麼?是清淨、禅定和智慧。心不清淨念一輩子經都不能開悟,只有心清淨才容易開悟,十分清淨開十分智慧。所以要斷煩惱、斷欲念, 少欲不是說我們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而是心裡不能有太多的欲望。現代人生活條件好,欲望高,結果煩惱多、壓力大。為什麼呢?就是物欲太高。住平房的時候想住樓房;住樓房還想住別墅;住別墅還想要寶馬。有欲望,就有失望;有盼望,就有絕望。所以心裡不能有太多的欲望。痛苦是自找的,沒有人讓你痛苦,快樂也是自己修的,你知足就快樂了。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福報,心裡不要有太多的欲望,這叫知足常樂。若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沒有什麼放不下的。我們現在就是放不下,已經得到的怕失去,尚未得到的怕得不到,心裡總是這樣患得患失。其實你真正放下了,你所得到的一定不會失去,你尚未得到的也一定會得到。
只有了知這個世界的苦,才沒有留戀。物質生活苦一點,物欲的念頭越淡薄,煩惱越少,才能有出離心,;如果貪圖物質生活享受,難斷煩惱,出離心和菩提心生不起來,生活過的太舒適、太富裕,對這個世界有留戀,不能忍受清苦的生活,心定不下來,就會生貪、嗔、癡、慢造惡業,捨不得離開就不能夠解脫、不能成就道業。
所以,面對生活中的困境,真修行人一切隨緣,無論什麼樣的環境都要忍受,順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對境,都是自己的助緣,都有利於自己的修行。
日常日子中,要以苦為師,過清苦生活,不生惡念、不造惡業,不受外面花花世界的誘惑,不受假象干擾。這樣天地鬼神才會肅嚴起敬,會得到一切勇士、空行的敬重,得到十方諸佛菩薩地贊歎,得到龍天護法地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