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博士:父母如何學習《弟子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教《弟子規》,這是要在家庭裡父母要承擔起最重要的角色,然後還有學校的老師、社會的媒體、公司的領導、單位這些領導,統統都應該有這種意識共同來推動《弟子規》的教學。我們這裡再看看為什麼父母首先要擔負起《弟子規》的教育父母得先學《弟子規》?很多父母都抱怨說孩子真是太難教,總是不聽話。那試問一下,監獄裡的服刑人員不更難教嗎?為什麼服刑人員都能教得好,孩子教不好,原因在哪裡?細細去看看抱怨的父母,就發現原來父母早上很晚起床,而且很愛看電視,一看電視看到很晚,平時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可能對自己的父母、對老人也並不是很孝敬,對孩子只知道溺愛,像這樣子的父母,大家說能把自己的孩子教得好嗎?他雖然也教孩子讀《弟子規》,也讀傳統文化,但是孩子愈讀愈不孝順,他也早上不起床,晚上也愛看電視,這些問題都是出在父母自身。父母自己沒做到,怎麼可能讓孩子們去做到? 

    孔子在《論語》裡面曾經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教《弟子規》怎麼個教法?自己要做得正,要把《弟子規》當作一個劇本演出來,演給孩子看,一條條,比如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演給孩子看,我對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子孝順,孩子在旁邊看到,你不用跟他解釋什麼意思,他就明白什麼叫“父母呼,應勿緩”,什麼叫“父母命,行勿懶”。如果自己沒做到,拿著《弟子規》給孩子去背,讓他背了自己又不管,那叫“雖令不從”,你的這個發號施令又管什麼用?徒然增加跟孩子那種對立而已。孩子心裡想,“你自己都沒做到,還管我!”反而激發了孩子那種叛逆心理。所以父母自己要立志為兒女做好樣子,為這個社會、為這個世界培養出一個人才出來,培養出一個聖賢出來,有這種心願的父母,那真叫做功德無量,因為他的兒女將來可以幫助社會構建和諧。

    我們看到宋朝宰相范仲淹,他就是一個非常有德行的人,也是個非常合格的父親。范仲淹他從小,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他的母親改嫁,改嫁到朱家,一個朱姓的人家。當范仲淹長到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朱家的這些族人排擠他,就把他的身世給抖出來,范仲淹才知道原來自己是范家的人。於是他就去到范家去尋根,認祖歸宗,但是范家人開始就不允許他進來,經過范仲淹苦苦哀求之後,范家才勉強的答應,范仲淹才改了自己的姓氏,重新姓范。他發誓要重振范家,於是就拜別了自己的母親,就跟他母親講,我現在要去讀書,將來考功名,可以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母親你等我十年,我十年以後來接你。於是就佩著古劍、古琴和書,帶著書就離開了朱家,到了一個很破的書院裡來苦讀。

    范仲淹因為心裡有很高的志向,他讀書非常用功,每天都是古人講的“三更燈火五更雞”,五年之內都是晚上睡覺不脫衣服,聞雞起舞。吃飯非常簡單,他是煲一鍋粥,冬天冷,就把它冷凍起來,凍成塊狀,就把它切成一塊塊,一餐吃一塊,然後配一點鹹菜末,鹹菜叫齑,“斷齑畫粥”,這是形容古人讀書勤苦的一個成語。有一次同學看到這位年輕人這麼樣的艱苦,生了同情心,送一些美食給他,過了好多天這個同學又來這個書院裡面看范仲淹,看到那些美食還原封不動,沒有碰,范仲淹每天還是吃稀粥鹹菜。同學就問他,為什麼我送給你的美食你不肯吃?范仲淹就說,今日吃了你的美食,他日就吃不下齑粥了。所以你看范仲淹這種清苦的生活,用清苦來砥砺自己的心志。

    有一次跟同學們出去外面大家一起玩的時候遇到一位相命先生,大家都相命,范仲淹先生就請教這位相士,說您看我將來能不能成為一個良相?他要當宰相。這個算命先生看了他,沉默了一下,就笑著說,你這個口氣也很大,怎麼想做宰相?說話的意思聽起來好像當宰相沒指望。於是范仲淹就改口說,既然我將來做不到良相,那您看我能不能當個良醫?他要當醫生。這個相士就覺得很奇怪,因為古時候醫生跟老師的行業都是很清苦的,收入都很微薄,老師教學生不會開口要學費,看學生的家境,願意給多少就給多少,醫生也是如此,給人看病那是應該的,救死扶傷這是醫生的天職,所以絕對不會開口要錢。我認識一位長者他告訴我,他的祖上就是開醫館的,自己的爺爺開醫館,從來不開口要錢,只是在門外放個小箱子,看了病之後,這個病人覺得看病還不錯,好了,就把錢投到那個箱子裡面,他想投多少就投多少,絕對不開口問。所以醫生和老師的行業雖然生活都很清貧,但是在社會裡非常令人敬仰,他有德。

    這個相士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一開口想要當宰相,榮華富貴做最高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下又掉到了當個醫生,這麼清貧的行業?范仲淹就告訴他說,良相可以救人,良醫也可以救人,如果我當不了良相,沒有當宰相的命,就不能幫助天下百姓,我也要做一個醫生,來為世人救死扶傷。當這個相士聽到范仲淹的這番話,非常的感動,非常敬佩,就說了一句,“您是真宰相心也”,你雖然現在不是宰相,你的心已經是宰相了。果然後來范仲淹苦讀八年以後考中了進士,就當了官,後來真的做到宰相。當他做了官以後馬上信守諾言,把他的母親接來奉養,這是提前了,原來跟他母親說等我十年,現在八年就成就。這是什麼?他的那種厚德,才有這樣的成就。要知道,這種成就是他孝心的招感,是他為天下人服務的那種愛心招感的,這是《弟子規》上講“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種愛心根源還是在於他的孝心,對父母的這種愛擴展到對天下人就是大愛。

    所以范仲淹一生做官,建功立業,到哪裡都受到百姓的歡迎愛戴。雖然是一生四上四下,但是絕對不會因為自己暫時的不得志而憂慮,寫下《岳陽樓記》這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詩句正是他老人家那種博愛的寫照。他自己的俸祿都拿來周濟貧寒的人,對自己的族人,范家一開始都不肯認范仲淹,後來做官,有俸祿了,范仲淹不記前怨,以德報怨,給自己的家人、族人很多的奉養,甚至在家鄉買了一千畝的義田,給家人、族人來耕種,讓他們能夠維持生活。家鄉有個寺院,因為過去范仲淹曾經在這個寺院裡面讀過書,在范仲淹沒有當官之前,還在讀書的時候,在寺院裡面,有一天在一棵樹下看到有個洞,他把這個洞挖下去以後竟然挖出了一壇白銀,這是雪花花的銀子,當時范仲淹很清苦,但是看到這一壇的白銀一點都不動心,立即把這個銀子埋回到原處。這個事情過了好久,范仲淹都已經當了大官,寺院裡的人有一天就來找范仲淹求他幫忙,為寺院修治一下,修復一下,需要些銀兩。結果范仲淹就批了個文讓這個人帶回去,告訴他,就在你的寺院裡那個大樹底下你們去挖,會挖出一壇白銀,那個銀子足夠你們用了。結果這個人回去之後,寺院的人真的去挖,真的把這個白銀挖出來。你看看,范仲淹先生年輕的時候這麼清苦,但是看到這些銀子都沒有動心,這樣的一種定力,《弟子規》上講“凡取與,貴分曉”、“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范仲淹先生絕對不因利養而動心,這種德行才能使他有這麼成功的一生。

    而成功以後仍然不墜這個志向,一生都過著清寒的生活。他一輩子都不吃肉,自己的妻子、兒女甚至沒有見過玉器是什麼樣子,出門兒女可能沒有一件很好的服裝。范仲淹不以家產來傳家,他把家產全部統統都布施給貧寒的人,他去辦義學,匡扶傳統文化教育,把儒家教育興辦起來。當時他在自己家鄉蘇州南園那個地方辦義學,他的家南園風水家來看過,說你這個家是個風水寶地,將來代代都會有人做官。結果范仲淹聽到這樣的話,既然這是風水寶地,怎麼可以說只為我范家,應該把它捐出來,來為國家培養人才,讓整個國家得益。所以就捐出來,當時興辦了儒家教育,為當時宋朝儒家文化的復興做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他是以孝悌傳家,真是積德給子孫。司馬光所講的,積財給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給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德給子孫,用陰德來庇蔭子孫,才真正是替子孫著想。當時范仲淹的厚德,范家所有的族人都非常的敬仰,族人有爭執的時候,這個調解的人就會提起,你們怎麼還會為這點財利爭執,沒有想到當年范公是怎麼對人的?談到范公,大家臉就耷拉下來了,面帶愧色。

    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范純佑,都是大孝子。特別是范純仁,他因為要服侍自己的父親,他父親到晚年,范仲淹晚年得病,范純仁為了照顧自己的父親,兩次拒絕朝廷的邀請,不肯出來做官,來侍候自己老父。當他父親走了以後,他的兄長范純佑也是因為病,范純仁在家侍候自己的兄長,也跟父親一樣,也兩次的拒絕朝廷的邀請,他自己說“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這個話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要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孝順父母有沒有障礙他的事業?沒有,范純仁最後還是官拜宰相,也是一位賢臣。所以古人講“忠臣出孝子之門”。范仲淹以孝悌傳家,把聖賢的風范演示給自己的孩子來看,孩子自自然然就成為一個有德的君子。

    我自己回想小的時候,母親也是很重視對我德行的教育。我自己也是不幸,在我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我父親就另外組織了家庭,於是我就跟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我從小母親就啟發我樹立人生遠大的志向,古人講“讀書志在聖賢”。當我上了大學以後,母親就鼓勵我,將來要真正為社會做貢獻你要有本事,所以鼓勵我出國留學。於是大學畢業以後我就考取了美國的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學去讀工商管理碩士。在出國之前,我也是拜別母親,我跟母親說:“母親,你在家裡等我,等我七年”。因為我母親跟我講,她說我希望做個博士媽媽,做個教授的母親,這是母親對我的期望,我就請母親等我七年,因為在美國讀碩士一般要二年到三年,讀一個博士大概是四年到五年,所以大概是要個七年時間。

    到了美國留學以後,我想著要趕緊的去完成學業,所以用功努力,因為成績也優秀,所以學校給我獎學金和學費的減免。我自己當時因為家裡生活並不富裕,父母給我帶去美國的資金也是很少,因為父母這一生也沒有什麼積蓄,所以在美國留學期間都是省吃儉用。我記得當時跟一些中國留學生,那是一九九五年,我出去的時候,二十二歲,跟同學們一起合租最便宜的房子。冬天冷,有時候下雪,我們都不肯開暖氣,為了節約,實在冷的時候,我們棉被都蓋上去不夠,把所有的衣物蓋上來,還甚至把書本都壓上來,這樣來過冬。當時記得有一個同學畢業了,出去外面要找工作,他用了好多年的一個高壓鍋,是他從中國帶過去美國的,現在要走了就要把它丟棄,我就把它撿回來。因為這個高壓鍋都已經不高壓了,它這個高壓鍋上面的錘子也都不見了,所以只能當普通鍋用,我就把它用來煮飯、煮菜、煮湯都用這個鍋,不肯買新鍋,一用就用了四年,用到我博士畢業。每個禮拜都搭同學的便車,有的同學條件比較好的,開車去買菜,因為美國住的地方跟商店離得很遠,一定要開車才行,開車去買菜,也都是挑最便宜的菜買。在美國最便宜的菜是包心菜還有胡蘿卜,那都是一大袋一大袋買的,所以每餐煮的不是包心菜煮胡蘿卜,就是胡蘿卜煮包心菜,吃了好多年,最後發現原來這兩樣東西是最健康的。省吃儉用下來,我每個月都節省下來三百美元給父母寄回去,我給我的母親寄兩百美元,相當於當時中國一千六百元人民幣,給我父親寄一百美元,相當於八百多塊錢,這是對他們生活上也是個很不錯的補貼。

    當時我記得每周都跟母親通電話,都給自己的父母寫信。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去美國之後,這是沒有多久,一九九六年一月七號我寫給母親的一封信的一個片段,我在信中是這樣說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須買棉被了。盡管冷,我仍然每周保持一、二次的冷水浴。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浮躁的心熄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梁、錐刺骨』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齑畫粥的清淨。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因為心中有一個目標,要趕緊完成學業來報答父母,所以當時學習成績很優秀。自己給自己規定一個戒律,我當時叫做“七不”這個戒律,什麼七不?第一不看電影,第二不逛商場,第三不留長頭發,第四不穿奇裝異服,第五不亂花錢,第六不亂交朋友玩樂,第七不談戀愛。所以當時的心非常專,安住在那種專心、清淨的學習生活裡面,自然學習成績就能優秀,因此四年就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的學業。

    一九九九年,當時我二十六歲,博士畢業的時候,我的導師他是一位美國在經濟、金融學術領域比較有名的教授,他給我在推薦函裡面,我去找工作,他在推薦函裡這樣子說,“锺茂森是我二十五年學術生涯裡面遇到的最優秀的學生”。因為有他這樣的得力的推薦,加上他的名氣,所以找工作就不是難事,很快的,在美國德州大學的一個分校就給我一個招聘函,請我去做助理教授。二十六歲的時候就走上了美國大學的講壇,當時我畢業之前將母親接到了美國,她參加了我的博士畢業典禮,跟我一起去到大學上任。母親也很欣慰,因為我四年前拜別母親的時候說讓母親等我七年,沒想到四年就把媽媽接來了。從此就負擔起對自己母親、父親這一家、爺爺奶奶他們的生活。

    記得當時在工作之余,我跟我母親常常到外面去散步,領略美國野外的風光,在家裡常常在一起學習傳統文化,跟隨著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釋淨空老教授學習,聽他講演的光盤。這位長者今年八十一歲,他一生都奉獻給傳統文化道德的教育事業,也是我們母子最景仰的一位長者。後來這位長者勸導我們離開美國到澳洲,我們母子也就欣然前往來親近他老人家。到了澳洲以後,澳洲的一所很著名的學校叫昆士蘭大學,就招聘我,請我去教書。昆士蘭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它在亞洲排名排第六,是相當好的一個學校,北京大學在同一次的調查當中排名第二十三,所以就可見得這個學校還是很不錯。到了這個大學以後,結果因為大學看到我每年都在國際上有論文獎,學校也給我最優的優秀獎,而且看到我連續兩次都接受澳洲政府的邀請,承擔政府資助的那種澳洲研究委員會的研究項目,這些成績大學看到也非常的滿意,所以二年之內就破格提升我做副教授,而且給我終身制。今年學校本來就要提升我做正教授,所以我三十四歲成為學校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可是事情又有新的進展,當時我在澳洲也算是得心應手,母親當然也很高興,因為她原來的心願是希望她成為博士的媽媽、成為教授的母親,這些她都已經實現了。所以才體會到《弟子規》裡面“入則孝”裡面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也是要很多的努力才能達得到。父母的呼,呼什麼?父母的要求、父母的希望我們要盡心盡力的、盡快的去達到。正在這個時候中國的廈門大學成立了一個財經研究所,用高薪聘請我去做主席教授,以一年八十萬的年薪,再加上很可觀的研究經費,以及配一套房子,這個待遇都很好,請我做主席教授。我母親也有意葉落歸根,也想回祖國居住,當時我母親就在思考著,我以後在澳洲工作好還是在中國工作好,帶著這個問題有一天去請教我們的老師釋淨空老教授。我母親就跟著老教授後面散步,就請教他,說茂森將來在澳洲好還是回中國好?結果老教授沉默了一會兒,就說:“要做聖賢”。這句話讓我母親一愣,因為這是好像答非所問,明明是問去哪兒好,為什麼說要做聖賢?這也是老師那種教學的善巧,一句話把你的那個妄想、你的疑情給打斷。我媽媽回來之後跟我一商量,明白了,學習聖賢教育,讀書志在聖賢。我們既然學習聖教,既然仰慕贊歎孔子、孟子、范仲淹,難道我們只停留在仰慕和贊歎而已嗎?為什麼不行動起來?難道我們這一生滿足於做一個商學院的正教授而已嗎?

    當時母親突然也就明白了,我也明白了。母親在給我的一個生日卡上她這樣寫到,她說:“茂森兒,做母親的希望你更上一層樓,希望兒子做君子、做聖賢,你能滿我的願嗎?”《孝經》上說到,“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到了終極是什麼?要立身行道,使到父母成為聖賢人的父母,這是大孝,大孝的人要以身濟世,救濟這個世間。古人所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間天災人禍很頻繁,很不和諧,根本原因在哪裡?就在於缺乏倫理道德這個聖賢教育,所以人們只懂得唯利是圖,見利忘義,而聖賢的教育中華傳統文化已經是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使這個教育能夠復興,使中華傳統文化復興,需要有一批聖賢的老師,有聖賢之德的人出來,而在這芸芸眾生裡面,有君子之風、有聖賢之德的人叫鳳毛麟角。所以這個世間並不是缺乏金融的教授,所缺乏的是什麼?德才兼備的聖賢教育的師資。所以我們思來想後,決定重新選擇人生,於是在母親的支持下,我今年便辭掉澳洲昆士蘭大學終身教授的工作,回到了祖國,正式向釋淨空老教授拜師學道,重新來做一名學生,立志將中華傳統道德教育復興起來,復興從我做起。

    母親看到我走上這條道路也很欣慰,她自己說,“能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叫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才是大孝,這是至孝”,她希望我去學做聖賢,做一個至孝的兒子。我為母親的這種高尚的德行而感動,母親就我一個兒子,跟她相依為命,好不容易把孩子培養成一位教授,現在卻毅然捨棄,而讓孩子去從事挽救中華倫理道德教育、挽救世道人心的這個工作,希望兒女去做聖賢,這真正是父母已經向聖賢邁進了。所以我在拜師以後給我母親的一個生日賀卡裡面我寫了一首詩獻給我的母親,為她老人家祝壽,這首詩是這樣講的:“育苗辛苦半生忙,樹高方可與人涼,不願兒為名利漢,便如孟母史留香”。大意就是講,培養兒女不容易,半生的辛苦才把一個小苗養成一棵大樹可以給眾人蔭涼,服務人民,當母親的不願意兒子成為一個名利漢,為了名利而去追逐,而支持我走向聖賢教育之道,學做聖賢,我覺得應該要如母親的願,效法聖賢,效法孔子、孟子,也讓我母親將來也能夠在青史留香,這是做兒女應盡到的一種孝心。《弟子規》上講“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所以《弟子規》不僅是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更重要的是教我們如何成就聖賢。聖賢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

 

上一篇:助念時對亡者和亡者冤親債主的開示詞(最簡版)
下一篇:蔡禮旭: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