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六和六度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老法師講述 2000/9/12 馬來西亞怡保舜苑大酒店

  霹雳州行政議員拿督黃家泉居士伉俪,金寶國會議員拿督丘思東先生賢伉俪,州議員鄭光祖居士,怡保淨宗道場住持法宣法師,怡保九洞淨宗學會會長夏劍權居士,怡保弘法大會工委會主席李瑞希居士、各位拿督、拿汀,各位國、州市議員,各位淨宗學會同修,各位大德、居士們,各位文教界代表,各位報界代表,以及諸位護法、法師、大德、同學們:今天晚上我們在此地,是一個非常希有難得的聚會,正遇到兩千年的中秋佳節。我們沒有到外面去欣賞月圓,而坐在這個地方我們共聚一堂,來談談佛法怎樣落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使我們的生活、工作能像佳節月圓一樣,這比我們賞月更有意義。

  大會主席李居士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六和六度”。這兩樁事情也正好是我們淨宗同學修學科目當中的兩條。淨宗學會最初成立的時候,我們依照經論的教誨,提出五個修學的科目。第一個科目是“三福”,前天在槟城所做的兩場講演,我們就是講三福。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在此地緊接著來介紹,所以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不僅是中國儒家倡導“和為貴”,佛法、道家,乃至於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家,沒有一位不是提倡和平的。“和平”這兩個字的意義,“和”是大眾和睦相處,“平”是平等對待。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古今中外的大聖大賢,不斷的在呼吁和平,和平一直到現在都沒有能落實,不但沒有落實,怕的是這個世間愈來愈不太平。這個原因到底在哪裡,我們要知道。眾生之所以不能夠和睦相處,基本的因素就是不平等。不能夠平等對待,和平怎麼能落實?所以“和平”這兩個字,“和”是果,“平”是因,能平等對待,自然就能夠和睦相處。

  人為什麼不平等?怎樣才能夠達到平等?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大家和睦相處;我們沒有在經上聽到西方世界人有吵嘴、有打架的,沒聽說過。毘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也平等。再看看伊斯蘭教的天園,平等的;天主教、基督教的天堂,也是平等的。為什麼他們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做不到?佛跟我們說的,六道眾生無始劫以來被煩惱習氣所熏習,迷失了自性。

  有一些同修跟我說,他們看過我在香港接受亞視的訪問。亞視的何守信先生,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問我,他說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他說他搞了幾十年沒有搞通,到底人性是善、還是惡?我告訴他,孟子跟荀子都是學生,不是老師,老師的見解是圓滿的,老師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說的話跟他們不一樣。夫子說人之初,“性相近,習相遠”,跟佛法講的一樣,一切眾生真心本性是相同的,是一個。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確確實實本來成佛。佛從哪裡看的?佛從你本性上看的;你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是一個,沒有差別。為什麼你現在變成這個樣子?“習相遠”,習是無始劫以來染的習慣、習氣,習氣裡面有善有惡。

  所以人性本善、性本惡,那個善、惡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是善的,這個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習性,這個善是善惡兩邊都離開了,是真善,絕對的善,不是相對的。如果我們能夠看到這一層,平等了,平等心就現前。善人我很尊重他,惡人我也很尊重他,善人我歡喜他,惡人我也喜歡他,善人我幫助他,惡人我也幫助他。沒有分別。惡人做惡事你能幫助他嗎?不,他做惡事不能幫助他,惡人做善事我幫助他。善惡的標准在什麼地方?為自己的,這是惡;為社會、為大眾的,這是是善。惡人要是發心為社會做事情,為大眾服務,這是好事情,我也得要幫助,決定沒有分別。

  由此可知,真正要落實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必定要接受聖賢人平等相待的教育。我們放眼看古今中外大聖大賢、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無一不具足圓滿的智慧,教導一切有情眾生拓開心量,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乘經上常說,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我常常講。這一次我們在槟城去參觀緬甸的寺廟,看到裡面雕的佛像│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有幾十尊擺在那個地方,面孔不一樣,仔細一看,上面寫了字,第一尊是印度的釋迦牟尼佛現的相,印度人;再仔細看,有斯裡蘭卡的、有尼泊爾的,看到最後,中國的、日本的、泰國的。佛在哪一個地區現的相,就是那一族的人的面孔,我特別讓他們錄像,都把它錄下來。佛沒有一定的相,在哪一個族群,現哪一個族群的相,在哪一個國土,現這個國土眾生的相,特別顯得親切;佛也沒有定法可說。這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不要分別、不要執著。

  我們今天的毛病出在哪裡?就是出在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煩惱,不是自性,自性性德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只有智慧德相,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這個“德”是我們今天講的能力,萬德萬能,“相”是相好,依正莊嚴,自性裡頭有的是這個東西。可是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變成了煩惱,自性裡面的德能變成了世智辯聰,自性裡面的相好變成現在污染的依報跟正報,原因是什麼?原因都是妄想分別執著破壞了我們的性德,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明了。

  我們今天,特別是這兩年,我們主動訪問各個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在新加坡有九個宗教,這兩年的成就,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新加坡的九個宗教就如同兄弟姊妹一樣,真的融成一片了。這不是我們的能力,不是我們的智慧,這是佛菩薩加持,所有宗教眾神的加持,才有這樣的成果。不同的宗教能合作,能和睦相處,就建立在“平等對待”,在這個理念上。我在那裡推動,有很多人問我:“淨空法師,你這個念頭從哪裡來的?”不是我想象到的,我沒有想,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華嚴經》上講得具體,大乘經教裡面常說。

  我今天看到馬來西亞的同修們,對於崇拜觀世音菩薩好像有特殊的緣分,我看到到處都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說得好,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你們要把菩薩看作有一定的身相,你就看錯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薩就現佛相;應以聲聞身得度者,他就現聲聞相。於是我們就明白,應以基督身得度者,他不就現基督身相嗎?基督就是觀音菩薩。應以天主身得度者,他不就現天主相嗎?天主也是觀音菩薩。應以阿訇身得度者,他就現阿訇相,伊斯蘭也是觀音菩薩。哪一個宗教不是觀音菩薩?全都是!我們心就平了,恭敬心就生起來,決定沒有差別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說給這些宗教領袖聽,他們也很驚訝!我說:“平等的。要是從你的觀點上來看,你是一個基督徒,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都是上帝的化身;你崇敬上帝,都是上帝的化身。從你那個教,所有一切宗教的這些教主,全是你們教主的化身,是一不是二,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佛經第一,《古蘭經》也第一,《聖經》也第一,個個都第一,平等了,我們才能夠相處得這麼好。所以從今年六月我們開始把我們的互助合作提升了一大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講堂,每一個星期邀請各個宗教在我們佛堂裡面布道、講道,我們也給他做成錄像帶,也做成VCD,將來都會送給大家。

  你看看後面是佛像,前面是佛像,上面坐的是牧師、是神父、是阿訇,他們來為我們介紹他們宗教的教義,我們聽了很歡喜。我們預定,可能也在底下兩個月,也可能在明年我們才開始,我們把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的方式改成座談會的方式。每一個星期我們有一個主題,或者是討論現代家庭問題、青少年問題、教育問題,今天我們同學談起來的吸毒的這些問題,我們都可以提出一個專題,請各個宗教的傳教師、領導人,我們大家來座談,把這個座談會通過衛星電視,向全世界播放,來教化一切眾生。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宗教?我們必須要了解,在古時候交通不方便,信息不發達,所以這些眾生生活在地球上,彼此不相往來。這是實際上的狀況,形成許許多多的小部落。這些聖賢要教化這一些群眾,那就得要現身說法,所以在每一個部落、每一個地區,一定要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樣子才產生許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術,不同的教學方法,都是從環境而生的。正是佛經裡面所說的,佛陀無有定法可說,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現種種不同的身分。宗教是這麼來的,其實都是一個人;在你那裡說上帝,在他這裡說阿拉,在我這裡說佛陀,名字不一樣,一個人。你統統認清楚了,原來是一家人、一個人,不是那麼多。現在我們有分別是沒搞清楚,等搞清楚之後才知道,原來是一個人。他有很多名稱,有很多好像不同的身分,其實是一個人。怎麼樣才能夠認識得清楚?必須從經典裡面深入,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深解義趣”,這個方法用在每一個宗教經論上,同樣有效果。一定要深解、要深入,到之後才發現,許許多多宗教裡頭的神原來是一個神,原來都是一家人。由於我們自己認識得不夠深刻,所以產生誤會,才發生這些沖突,這是錯誤的。

  每一個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我們要尊重、要愛護,還要幫助它發揚光大,這是整個人類的文化。文化本來就是個多元的,絕對不是一元的,一元決定行不通。為什麼?譬如我們這一個身體,我們的眼是一個族群,我們耳又是一個族群,鼻這是第三個族群,口是第四個族群,每一個器官是一個族群,不一樣。如果你要說“眼,我的族群是眼,我第一,耳第二,鼻第三”,那好了,第一當然沒有問題了,二、三就生病、就有毛病了,你人就不健康,嚴重就要命了。社會是一個整體,每一個族群都第一。我這個身體健康,眼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我每個器官都第一,身體健康。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每一個國家都第一,每一個族群都第一,每一個宗教都第一,這個地球是健康的。只有一個國家第一,其它族群第二,社會病了,地球病了,我們大家都要受罪、都要遭難了。

  由此可知,和睦相處的根本是在教育,一定是聖賢的教育,用宗教的話說│神聖的教育,不是人的教育。人沒有智慧,神有智慧,佛有智慧,我們必須接受神聖的教誨,接受神聖的教育,這個問題才能解決得了,才能夠真正達到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人民幸福。於是佛教導我們,佛講得太多了,我們將佛陀的教誨歸納為五個科目。為什麼從“三福”講起?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讀到,佛說這三條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說的分量很重。我們知道佛法修學既然沒有定法,它的方法就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要曉得,無量法門把世間所有宗教都包括在其中,哪個法門都能成佛。我們必須要想清楚。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以這三福做基礎。就像我們蓋房子一樣,蓋大樓,每一棟大樓蓋得都不一樣,高低不一樣、形狀不一樣,基礎是一樣的,一定是在一個很堅固的基礎上建立。淨業三福是基礎,相同的,我們不能夠疏忽。

  我們的修學為什麼不能成就?看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從前人修學,三年、五年,有開悟的,有證果的,有得禅定的。為什麼我們今天學佛學了幾十年,連個消息都沒有,生死毫無把握,這個原因出在哪裡?原因是我們沒有打基礎,沒有打地基。像蓋房子,怎麼蓋都蓋不成就,還沒有蓋起來就倒掉了,這是我們現前學佛的通病,所以必須要從基礎上下功夫。基礎的基礎是三福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有沒有做到?這一條沒有做到,第二、第三條是空的。這三條就好像蓋大樓三層樓一樣,沒有第一層哪來第二層?第二層是什麼?“受持三皈”。我們都在佛菩薩面前受了三皈,假的不是真的,空中樓閣,不踏實。三皈是在孝親尊師、慈心十善的基礎上建立出來的。大乘菩薩,那更是在第二個基礎上往上再建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們的菩提心發不起來,為什麼?底下兩層都沒有。所以菩薩戒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學佛必須要真干!

  三福我們明白了,我們從哪裡下手?從第一福下手,必須認真努力去學習。第一福,佛在經典上有詳細說明,這個經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念的人很多,真正依教奉行的人沒有。所以對於《地藏經》要深解,要解得透徹,要把它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第一福基礎就奠定了。有三福之後,這才談六和。三福是自己的德行,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三福到這個階段。六和是與大眾相處,這是儒家講的“齊家”。家庭是社會裡面最小的一個團體,是社會的基礎,基層組織是家庭。家庭不是一個人,一些人,夫妻、父母、兄弟、兒女生活在一起,有這麼多人,那一定就要和睦,要修“六和敬”。家齊而後國治,這個社會安定,國家富強,世界和平,基礎在家庭。家要是不和,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那是空洞的口號,決定不能落實,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基礎是個人德行的修養。儒跟佛都是很有系統的來教導我們,我們要多想想,要怎樣去學習,我們才能在這一生過得最幸福、最美滿、最快樂。

  聖賢人的教學目的是離苦得樂,這一句話意思無盡的深廣,不但我們這一生生活得快樂,來世比今生更快樂。如果違背聖賢的教誨,我們前途是一片黑暗,這一生活得很辛苦,來世比這一生還要痛苦。業因果報,這是事實,決定不是假的,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所有宗教裡面都勸導我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些都在我們自己要覺悟、要爭取的,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能夠爭取得到的,這是真實的教誨,真實的利益。

  家庭的核心是夫婦,夫婦好合,這個家庭是美滿的。中國古人常講“家和萬事興”,我們看這個家庭有沒有前途,看家的興衰,看一個國家的興亡,從哪裡看?看它上下和睦不和睦。國再小,如果上下和睦,大國也不敢欺負它;國再大,內部上下不和睦,它的國運就衰了。這個道理古人說得多,從歷史上我們看到證驗。所以熟讀經史,我們冷靜的觀察這個世間,你看一個家庭、看一個公司行號、看一個國家有沒有前途、有沒有發展,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在外面宣揚佛法,特別重視家庭的教育,因為家庭是整個社會的基層組織。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身體的基本組織是細胞,家庭在社會上就像我們人身體上的細胞一樣。我們看到現在許多國家地區離婚率很高,我們就曉得這個問題嚴重了。身體許許多多的細胞壞了,細胞壞了得皮膚癌,會要命的,在社會上講“動亂不安”,一些宗教裡面講“世界末日”。世界末日從哪裡看?從離婚率看。如果這個社會上離婚率超過百分之四十,世界末日就快到了。正像一個身體一樣,你已經百分之四十的皮膚細胞壞掉了,你的命不會長久了,活不了幾天。我們不能不重視這個問題,怎樣挽救家庭,怎麼樣勸導這些家庭的夫婦。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說,你們在結婚的時候多歡喜、多恩愛,都看到對方的好處,看不到對方的缺點,人家說對方的缺點,不相信,可見得你是真誠心,你能夠包容。結婚之後,可麻煩了,天天看對方的缺點,問題不就來了嗎?如何永遠保持?專看對方的好處,不看對方的缺點。看對方的好處,看自己的缺點,你的家庭永遠好合。

  修道更是如此,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果真的眼睛看不到世間過,這個人有了問題了,至少也是個白癡;要懂得祖師所說的“不見世間過”,是決定不把別人的過失放在心上,是這個意思,雖然看到了,不放在心上。諸佛菩薩、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隱惡揚善”,別人的過失忘得干干淨淨,別人好處常常贊歎,這樣就能感化人、能感化社會。人縱然做了一點錯事,他會受良心責備,“別人知道我的過失他都不說,他都原諒我,我做一點小小的好事,他都贊歎、都表揚”,良心就發現了,幫助一些做惡的人改過遷善,功德就大了。常常責備人,責備的次數多了,起反效果,“我做的好事都沒有人表揚,做壞事你們就到處說,我多做一點壞事給你看看”,起反作用,不再干好事了。

  你看看現在報紙、電視、雜志裡頭所報導的,都是天天在報憂不報喜,報惡不報善。《楞嚴經》上說的,“末法時期”,就是講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些是邪師?這一類的全是邪師。《左傳》裡面講的,“人棄常則妖興”,妖魔鬼怪在哪裡?到處都是,人不遵守常道,那就是妖魔鬼怪。常道是什麼?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儒家講的“五常”。不仁,不義,不講禮,不守信用,沒有智慧,這就是妖魔鬼怪。所以妖魔鬼怪在哪裡?可能成天就在你的周圍,可能就是自己本人。不讀聖賢書,我們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甚至於切身的利害,我們自己都不懂,愚癡到極處!所以人不可以不受教育。

  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實際上是四大教育支持著。政治做不到,釋迦牟尼佛、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大聖大賢,他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有很好的政治背景,他放棄了;他是王子,他可以繼承王位的,他知道政治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捨棄了。軍事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經典上讀到,世尊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他可以作將軍、可以作元帥,他也放棄了,知道不能解決。現在經濟、科學技術,我們眼睛看到的,都不能解決。只有一個方法能解決│教學,所以世尊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所作為,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

  世間人有很多人說佛教消極,這是無知,這是冤枉人。釋迦牟尼佛選擇的身分是老師,老師當然要上課,當然要教學,他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中斷,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好老師?你要說他消極,這不叫冤枉他嗎?我們今天在社會上,我們是什麼身分?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們很認真努力把自己本位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第一!積極不是消極。釋迦牟尼佛最積極,在歷史上也找不到同樣像他這樣積極的人,找不到。一生樂此不疲,有教無類。他教學的對象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凡是肯跟他學的,沒有不認真教誨,模范的老師。

  所以佛法是師道,佛法是教育,它不是宗教。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師是老師,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的創始的老師;我們自稱“弟子”,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一定要搞清楚,我們才能夠學到東西。我們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他老人家一生不單是言教,最難得的是身教,他都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知道唯有教育,深化的教育│深是甚深,化是感化,幫助社會大眾破迷開悟,斷惡修善,轉凡成聖,這是他教學的三個目標、三個階段。我們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的關系;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大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來了,愛人如己。那不是愛國如家,是愛天下如家,比國的范圍大得多了;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這是家,這叫大慈大悲,六和敬當然圓滿了。

  六和敬裡面頭一條,是基本的,“見和同解”,我們用現代話來說是“建立共識”,你有真正的認識。這個共識,是跟一切諸佛共同的認識,是跟一切宗教的神聖具有共同的認識,這種大愛心自自然然就生出來,這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仁慈博愛,這是我們和睦相處的基礎。這一條要是沒有,和睦只是形式,沒有根;沒有根本,只有形式。形式,那就像花瓶裡插的花一樣,沒有根,很好看,幾天就死掉了,它不是活的。有第一條,它有根,它是活的,永遠生生不息。“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在多元文化的教育,所有一切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教學;不僅佛法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任何宗教都是一樣的,確確實實它是平等的。我們學佛,如果不能夠把這個事實看清楚,那真的是不得其門而入,你從哪裡學起?

  六和敬的第二條,“戒和同修”。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這個“戒”是講規矩。規矩也沒有一定,入境隨俗。我們今天來到馬來西亞這個國家,馬來西亞國家的憲法我們要遵守,馬來西亞的法律規章我們要遵守,這個地方的人情、風俗習慣樣樣都要遵守,才能得到這一邊大眾的歡迎;如果你不能夠遵守,你就跟此地的人民不能共同生活了。無論在哪個國家、在哪個地區,你要懂得遵守當地的法律規章、風俗習慣,才能跟這個社會和睦相處。你看看這兩條多重要,一個是理論、見解,一個是一定要守法。所以六和敬裡頭的“戒和同修”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

  然後“身和同住”,我們居住在這個地區,同住。“口和無诤”,一定要避免一切爭論,可以辯論不可以爭論;辯論是說理,理愈說愈清楚,決定沒有爭執,爭裡面有感情用事。辯是屬於智慧,是理智的,爭是感情的,不一樣。“意和同悅”,我們大眾在一起生活,歡歡喜喜。佛家裡面常說的“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大家在一塊的時候歡歡喜喜。末後一條,“利和同均”。利是什麼?今天講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要平等。生活上的平等是做不到的,為什麼?每個人業報不相同。那怎麼會平等?佛教給我們平等,富有的幫助貧苦的,這就平等了。貧窮人尊重富貴人,富貴人要常常周濟貧窮人,這就平等了。

  現在社會大家普遍向錢看,滿腦袋都是想的怎麼去賺錢,錢能夠賺得到嗎?錢要能賺得到,跟諸位說,我就不學佛了,我就專門去學賺錢去了。賺不到!為什麼賺不到?命裡頭沒有。人家發大財,做大生意、大買賣,我這個命裡頭沒有財,他把這個買賣生意統統給我了,我做不到一個月就倒閉了。什麼原因?命裡頭沒有,這個要懂得。富貴是在命,命裡面有財,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財,想什麼方法都想不來。你去偷,偷來的還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頭沒有,保險偷不來。我命裡頭沒有,去偷,還沒有偷到手,就被警察抓去了,命裡頭沒有!所以連偷得來的、搶得來的,都是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你不偷不搶,就是遲兩天來,偷、搶是早兩天得到,都是命裡有的。古人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兩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說得非常深刻。

  命裡頭有財,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那個行業是緣,因有緣,果報就現前。因是過去生中修的。財富的因是什麼?財布施。你不修財布施,你怎麼會得財?聰明智慧是果報,原因是法布施;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佛跟我們講,修無畏布施。什麼叫“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歡喜,不怕你,這叫無畏。三福頭一條裡“慈心不殺”,你不殺害眾生,不去害眾生,眾生看到你生歡喜心,你的果報是健康長壽。什麼樣的果一定有什麼樣的因,不修因就希求果報,哪有這種好事!所以我們希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你一定要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沒有福報,既貧又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而且還短命,很多看相算命他看我短命,我相信。我二十六歲遇到佛法,這些道理我搞清楚、搞明白了,從前那些老毛病徹底改過自新。我學佛頭一本看的書│《了凡四訓》,那個時候朱鏡宙老居士送給我,我看了幾十遍,非常受感動。袁了凡先生早年的毛病我全都有,統統都犯了,福報還沒有他大,你說那還得了嗎?這是給我很大的一個警惕,讀了之後深深反省,要回頭!遇到佛法,這才真正叫得救了,真的回過頭來了。

  選擇這個行業,章嘉大師替我決定的;他勸導我出家弘法利生,他老人家給我決定。決定之後,我就講:“出家,到哪裡去出家?”他就告訴我:“不要去找法師,不要去找道場。”“那我到哪裡剃度?”他說:“你要找法師,這個法師要不答應,你不就生煩惱了?”我說:“是。我去找法師剃度,他不肯給我剃度,不收我這個徒弟,我當然生煩惱。”章嘉大師說得不錯,我說:“那怎麼辦?”“求佛菩薩,求感應。”這個方法妙不可言。他跟我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誠心去求,就有感應。”這一段開示影響我一生。所以我就在佛菩薩面前祝願,果然過了幾年,感應現前了。法師來請我出家,大概一個半月當中,他派人來請我請了九次,我看他的心很誠,我就答應他了。老師的話教我的,驗了。我受戒也是在佛菩薩面前求的。時節因緣人家來勸請,一生是被動而不做主動。誠心誠意去求,確實“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一定要真誠心求,決定不是為自己,為正法久住世間,為弘法利生幫助別人。

  我一生沒有道場,住別人的道場。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沒有道場,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住別人道場,我在這裡學會了,我要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今天我們這個講堂,我這兩個小時,我在這裡作主人,我有使用權;我不要所有權,所有權是老板的。這個快樂,一點負擔都沒有。我也不要修房子,也不要管理,這一生過得無比的快樂。什麼都不要,什麼也不缺乏,你說這個多自在!這是佛教給我的。我們依教奉行,就能夠證得。佛家講的信、解、行、證,我們就能證得,就能夠獲得。這個利益決定與一切大眾共享,決定不能夠獨享,特別是財。財、法都要與大眾共享,為什麼?吝財將來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癡果報,我們都不願意貧窮,都不願意愚癡,那就一定要修布施。

  許多同修,連過去一些老法師,演培法師跟我非常好,老一輩的、同輩的,也都常常感歎,說:“淨空法師的法緣好,大家都比不上。”法緣從哪裡來的?布施來的,跟一切眾生廣結法緣。四眾同修供養我的這些錢,我如果不去布施,現在蓋個大廟不成問題,也可以蓋很大的廟;但是我一想,錢蓋廟,把這些錢埋在土地裡頭去了,可惜了,不起作用,所以不如拿去印經書、做卡帶,到處流通,跟大家結緣,這個方法好。所以許多道場,很歡迎我去講經。我對於一切道場,決定是贊歎擁護,我跟他們沒有利害沖突。我本身沒有道場,我一定是贊歎道場、贊歎法師、贊歎信徒、贊歎他們所修的法門。弘法當中,他們所有的供養,我也不曉得多少錢,因為我從來不拆紅包、不看紅包的,全部都歸道場,一個也不帶,所以道場很歡喜我,喜歡我去講經。如果我到這個地方去,把信徒供養的錢統統帶跑掉了,皈依的信徒也拉跑掉了,那哪個道場都害怕,“這個法師不得了,下次不能請他,請他我們的損失太大了”。所以我們的目標要搞清楚,一生處處作客絕不作主,作客日子好過,到哪裡人家都上賓招待我,主人很麻煩,忙得不亦樂乎。“利和同均”。

  佛跟我們講的“六和敬”,最重要是“敬”,敬人、敬事、敬物,我們這一生受用無窮,快樂自在無比。所以快樂是自己找的,你自己明白了,你的生活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多快樂!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要善學,懂得修學,你會得到真正自在。我在講經常說,大乘佛法的修學,真正可以達到不老、不病、不死。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確實不死,這個比金錢財富還重要,誰都喜歡青春永駐。人天天生活在快樂當中,沒有一絲毫憂慮,就決定不生病。病從哪裡來的?病從憂慮來的,你心裡頭有煩惱、有憂慮,你就會衰老,你就會生病。你要是把憂慮、煩惱統統放下,你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會衰老。

  新加坡有個好樣子,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一歲,她是一九00年出生的。我們去訪問她,她身體的狀況大概跟三、四十歲的人一樣,一百歲沒有生過病。我仔細去觀察她,只掉一個牙齒,她沒有去鑲假牙,就掉一個牙齒,耳目聰明,頭腦反應快,身體健康,這個講台跳下去沒事。這是給我們做的樣子。你問她怎麼會養成這麼好的身體?一生沒有煩惱,一生沒有為自己想過,起心動念都是想到社會上窮苦的人、老人、無依無靠的人、病人,她想這些,每天去照顧這麼多人,一直到現在。如果不跟她約時間找不到她,她天天去幫助這些窮苦的人,扛著米、帶著菜送給他們,非常非常難得!助人為快樂之本,她活得非常快樂。她沒有皈依之前是修女,是個老修女。過去曾經辦過十幾所老人院,一生照顧老人,“無畏布施”,所以她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李木源居士問她:“妳還想做什麼?”她說:“我還想辦老人院。”但是政府不准她辦,一百零一歲了,不可以辦老人院了。這是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非常明顯。

  “六波羅蜜”,是佛教導我們個人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事待人接物的六個原則,你能夠遵守而不違背,你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菩薩”,這六條是菩薩行。第一、“布施”。這個“布施”跟前面的意思又不相同了,它的范圍也很深、也很廣,簡單的說,為眾生服務,要發這個心。我們人活在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的;為自己,這是凡夫,為眾生是菩薩。《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可見得菩薩不為自己。頭一個是“我相”。用現在最簡單的話來說,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如果起心動念還有自私自利,這不是菩薩,這是凡夫。在過去我們還會想到,大概二乘人還有,這是小乘;我們讀了《金剛經》之後,知道小乘也沒有自私自利。《金剛經》上很明顯的告訴我們,須陀洹│這是小乘初果,都不作須陀洹想,這就是離相了。他證得須陀洹,他沒有自以為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他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他沒有證果。這就說明小乘初果已經把自私自利完全放下,這叫真的布施。起心動念都是想到一切眾生,眾生需要什麼,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他什麼。

  眾生有苦有難,苦難的根源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迷惑,這才是根源。換句話說,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真正的關系他不清楚;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他也不清楚,所以破壞環境生態的平衡,這是不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不知道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最明顯的是宗教的沖突,是不了解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於是我們知道,今天最重要的是要怎樣教導社會大眾,把這三種關系搞清楚、搞明白,這就是多元文化的教學,我們要在這上面做出服務、做出貢獻,捨己為人。在我們自己的身分,就是要積極從事於多元的社會教學;不但要教,而且以身作則,我們要真正落實團結宗教、團結族群。宗教跟族群能團結,社會自然安定,世界和平才有希望,這個是六波羅蜜裡面的“布施”。

  六度裡面,第二是“持戒”,意思也很廣,不單佛教我們的基本戒條十善業道。十善、五戒是佛教給我們修學的根基,一定要圓圓滿滿的把它做到。就像《十善業道經》裡面重要的教誨,佛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一切諸惡道”是六道輪回,再要擴大就是十法界。菩薩有一法,能離六道十法界一切苦,這是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你的心善;“思惟善法”,你的思想善;“觀察善法”,你的行為善。一個人一定要心善、念頭善、行為善,後面還加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樣子你念念善業圓滿,就是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這一段話非常重要!我們人,為什麼天天去想惡?諸位要知道,天天想壞事,人會生病。你的病從哪裡來的?病從胡思亂想來的。你念念都想善的話,你決定不會生病;你生病,你一定胡思亂想,一定想壞事,佛的話沒錯。這是六度裡的“持戒”,當然包括世間所有的法律規章,乃至於風俗習慣都包括在其中。簡單的講,持戒就是守法;古聖先賢的教誨要守,守老師的教誡,社會大眾這些生活方式我們要尊重、要遵守。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忍耐,要有耐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耐心。“忍辱”,這個“辱”字是古時候翻經法師們特別為中國人選的翻譯名詞。本來是“忍耐”,為什麼加個辱?古時候中國人對於“辱”看得很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也就是殺頭可以忍,侮辱不可以忍,把這個辱看得這麼重。法師就用“忍辱”,辱都能忍了,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所以“忍辱”這個名詞特別是對中國這個環境來說的,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在現實環境當中,有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甚至陷害我們,我們要能忍受,決定不可以有報復的念頭。為什麼?如果有報復的念頭,將來的果報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他侮辱我、陷害我,我能夠忍受,我們的帳就結掉了。“冤家宜解不宜結”,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了解。他毀謗我,為什麼不毀謗他?凡事都有因果,我知道他毀謗我、他侮辱我、他陷害我,過去一定有因;過去我侮辱他、我陷害他,這一生當中又碰到,他來報復,這是應當的,理所當然,一定要忍受,我們這個帳在這裡結掉,下一次再見面是好朋友,可以互助合作了。決定不可以冤冤相報,這是化解災難的秘訣,化解冤仇的秘笈。

  儒家所謂“仁者無敵”,“仁”是個有仁慈、仁愛的人,心裡面決定沒有冤家對頭。如果心裡還與人過不去,還會瞋恨一個人,還會不滿意一個人,你就不是仁慈的人,在佛家講,你決定不是菩薩。你是菩薩,只有愛人決定沒有恨人,縱然別人害你。《金剛經》上佛舉了個例子,忍辱仙人是菩薩,歌利王割截身體。“割截身體”就是現在講的“凌遲處死”,這個很殘酷的,用小刀一片一片把你的肉割下來,這樣子讓你死,不是讓你痛痛快快的死,是把你折磨死。忍辱仙人一絲毫怨恨心都沒有,忍辱波羅蜜圓滿之相。菩薩不但不恨他,還感激他。為什麼感激他?不是他用這個方式來對待他,怎麼能夠考驗他忍辱波羅蜜的功夫圓滿?所以不恨他,很感激他。這一個測驗,忍辱波羅蜜圓滿了,這個科目畢業了。諸位修菩薩道,將來都要經過這一關,你要知道,你忍受不了,你菩薩畢不了業。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切都要忍讓,尤其是今天的社會。我們怎樣挽救這個社會?一定要做出好榜樣給別人看。今天的社會問題非常嚴重,普遍的“爭名奪利,恣情縱欲”,這八個字是今天整個世界大社會的寫照,不得了!孟子當年感歎的,梁惠王問他的話:“你到我這兒來,對我的國家有什麼好處?”孟子說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你這個國家、你這個國王,開口講利、爭利,你的老百姓也爭利,全國上下都爭利,你這個國就危險了。如何教這個國家安定、富強?“亦有仁義而已矣”,你要行仁道、要行義,這才是挽救危亡的辦法。

  今天全世界在爭利,世界危矣,世界末日現象,我們看得很清楚。我們挽救之道,你爭利我捨利,我不跟你爭,我忍讓,做給別人看。你們說你沒有錢財,好像就不能過日子;我一分錢都不要,我日子過得比你們快樂、比你們幸福。可見得不要錢也能過快樂日子,也能過得很好。名也不要、地位也不要、權力也不要,什麼都不要,比什麼都快樂!希望在名利場合裡頭這些人,聽到、看到之後多想想,回頭是岸!前兩天我們在槟城講經,講了兩個晚上。代住持日恆法師問我:“法師,你升座要不要拿如意?”我沒有如意,他們廟裡頭有。我說:“不要。”如意拿在手上有什麼用?如意表的是什麼意思?如意頭是彎回來的,代表“回頭”,回頭就如意,不回頭就不如意,“回首如意”,一定要懂得表法的意思。

  中國過去在日常生活當中,裡面就含著很深的教育。做國家領導的人,國家領導人戴的帽子,帽子上面是一塊平的,表國家領導人要平等,對一切人都要平等│好領導人。帽子前面還有冕旒,有十二條,像窗簾一樣垂下來,那是什麼意思?看事情不要看得太清楚,看得太清楚底下辦事的人就不好辦事,只要大體不錯就行了。你再注意,帽子下面垂下來還有兩個棉花球,塞耳朵的,做領導人看事情不要看太清楚、不要聽得太清楚,大致不錯就行了,天下太平。底下做干部的,他們戴的帽子不一樣,他們戴的帽子像樓梯一樣,後面高前面低,兩層,那是什麼意思?前面這一層是自己,後面是後人,希望後來的人要比我高,叫“進賢冠”,不嫉妒人才,希望個個都在我之上,我們的社會才有進步,國家才有前途,人民才有幸福。如果自己高高在上,所有人都不如我,不就完了?連服裝上,也時時刻刻提醒你,教你不要忘記。從前服裝叫“章服”,衣服裡面含著有文章在裡頭,無一不是教學,無一不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所以我們不但是不嫉妒人,而且是成全人,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處處要提拔人,處處要幫助人,這是無量功德,真實功德。念念為社會、為眾生,不是為自己,也不為家庭,也不為我一個團體,起心動念他這個想法、看法都是為整個世界,才能夠選拔真正的人才。

  第四、“精進”,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進步,日新又新,天天要求進步。第五、“禅定”,胸有主宰,決定不受外面環境的動搖,不會受外面環境的誘惑,這叫禅定。第六、“般若智慧”,對於事事物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智慧,清楚明了而不動心、不受誘惑。都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點點滴滴都具足這六個意思,這是菩薩學的。

  吃飯裡面,吃飯是布施波羅蜜。吃飯怎麼是布施?布施,剛才講了,為眾生服務。我這個身體,吃飯是要養這個身體,為什麼養這個身體?身體是為眾生服務的工具,我要不把這個工具養好,就不能為大眾服務,所以吃飯是布施波羅蜜。吃飯的時候要持戒,持戒是吃飯要懂得吃飯的規矩,不可以狼吞虎咽,不可以貪圖這個好吃。要注重營養,要少吃,要講求衛生;不但講求衛生,還要懂得衛性,還要懂得保護慈悲心。這都是屬於持戒,吃飯裡面的六波羅蜜。衛生,我們曉得吃的東西要干淨。衛性,吃的東西要選擇,哪些東西對性情不好的,會有影響的,不能吃。佛家講求素食,素食裡面為什麼又不可以吃蔥、不可以吃蒜,有五種不能吃,什麼原因?保護性情。這五樣東西吃多了,他生理上起反應。《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生吃吃得太多,容易發脾氣、動肝火,這是保護性情。素食裡頭都有講求,都有選擇的。不吃一切眾生肉,是養慈悲心。飲食裡這個持戒,就是衛生、衛性,保護性情,保護慈悲心。保護慈悲心是無畏布施,這是飲食裡面講求的。

  飲食需不需要多?不需要。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妄想要是少了,你消耗量就少,你吃的東西自然就少。世尊當年在世,他們僧團一天吃一餐就夠了,他沒有妄念。我們妄念多的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要是一天吃一餐,不到一個星期就病倒、就不行了。他是一個消耗量很大,如果沒有足夠的補充就不行。像你們現在開車一樣,有耗油的車,你要不加足油,它就不會走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東西要看自己消耗能量的多少,適當的補充,不要太過分,也不能不及,這是飲食的持戒波羅蜜。

  飲食裡頭也有忍辱波羅蜜,很想吃的東西不能吃,你得忍耐。我很想吃辣椒,非常歡喜吃辣椒。年輕時在湖南、貴州長大的。但是現在年歲大了,吃了辣椒就上火氣,看到,那得要忍耐不能吃,看到大家吃,我就不能吃;現在不但這個不能吃,凡是煎的、炸的都很容易上火,都不能吃。但是我不能吃,我不能叫大家不吃,大家吃,我看,在那裡修忍辱波羅蜜。精進,飲食起居都要求進步,這是屬於精進波羅蜜。禅定、般若都在其中。你們想想看,吃飯、飲水,點點滴滴六波羅蜜都具足。這是小事,擴大,你處事待人接物、工作,全部都落實在其中。

  去年我在吉隆坡講兩天經,選的是《華嚴經》。講完之後,最後丹斯裡李金友居士給我們做了一個惜別晚會。晚會當中我講了一個小時,怎樣把六波羅蜜落實在他那個酒店。你經營一個酒店,怎樣把六波羅蜜落實在你經營酒店這個事業上?行行業業都是佛法,點點滴滴都沒有離開。所以佛陀教育學了之後,確確實實有用處,具體說明都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你看看它出席法會的大眾,我們今天講“團體”,兩百多個不同的團體,這就顯示出多元文化,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族類,都來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都能夠落實在他們的生活、工作、行業裡頭。

  現在我們正講到“迦樓羅王”。“迦樓羅王”,中國翻譯為“大鵬金翅鳥”,它代表什麼意思?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從事於航空事業的這一類人,他們天天在天上飛,如何把佛法落實在他們這種生活上、他們這個行業上,《華嚴經》上都有。每一段經文是哪一個行業的,佛對他們講如何落實。所以佛教是生活的教育,佛法是生活的方法,教導我們怎樣生活得美滿,怎樣生活得快樂,不但今生今世得到快樂美滿,生生世世永遠享福。所以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究竟圓滿的教學。我們大家有緣,這個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成就的,否則的話不會容易遇到,開經偈上常講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有緣遇到,都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現行,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好好的掌握住,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今天中秋,我們的花好月圓人壽,就在此地跟大家共同的分享。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上一篇:淨空法師:三歸依的真實義
下一篇:淨空法師:三福六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