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修慧為主,修福為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九九年早餐開示—修慧為主,修福為賓  1999/3/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14-0306

  這一次我們在新加坡,每一位同修幾乎都得到流行感冒,這一次的感冒很嚴重。我每一年也會有一、兩次感冒,但是我們的講經並沒有中斷,都還能夠支持得住。這一次就支持不住了,相當嚴重,我們講經差不多是中斷了一個多星期。我身體稍微好一點,我就想恢復講經,李木源居士跟許多同修來要求,希望多休養幾天,使身體復原之後再繼續講。大家的關愛,我也就接受了,一直到今天,可以說是才復原。

  但是我們從澳洲回來,在澳洲參加兩個會議:一個是澳洲政府的「多元文化的論壇」;另外一個是世界組織,它是「世界宗教和平組織」,總共有三十多個宗教團體參加。我們接觸之後,知道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這是非常難得!每一個宗教現在也都覺悟了,知道這個世間災難頻繁,而且非常嚴重,都希求大家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如何能夠和睦相處,互助合作。他們提出來,希望每一個宗教團體,在宣揚自己教義的時候,不要攻擊其他宗教。我聽了之後,也很受感動。可是,這個理念雖然好,很不容易落實。大家這麼多年來在研究討論,如何把這個願望能夠徹底實現,這是真正的學問,真實的功夫。只是幾個宗教領袖在一起談談,依舊是無濟於事的。

  我對於世界宗教和平組織,我跟他建議,如果真正要想達到和平的目的,共存共榮的目的,推動這個事業,第一個需要財力,沒有金錢你什麼事情都不能辦。我建議他們設立一個基金會籌募基金,加強世界宗教和平組織。希望它是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全世界的宗教大團結、大同盟,來推動這個理想,成就這個事業。有了財力,有了強有力的組織,接著就必須要有很好的教育。所以我建議他們,一定要辦一個「多元文化大學」,來培養我們共同的理念,消除一切錯誤的執著分別,這樣才能夠達到和睦相處。培養這些的專業人才,然後把我們這個理念,向全世界的人民宣揚,落實到社會上。這個工作要怎麼做?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自己要創辦一個衛星傳播公司,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由各個宗教的領袖,各個宗教的傳教師,對全世界人民講經說法,喚醒大家的意識,這個理想就能夠兌現。

  我這個建議,他們都表示贊同,我也全心全力協助他,幫助他們推動。如果我有機會,到澳洲多去幾次,對他們會非常有幫助。我跟他們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系,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我們這個作法,實在講就是大乘佛法的落實。我告訴與會的大眾,世間每一個宗教都是第一,沒有第二;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伊斯蘭教也第一,大家都是第一,爭執就沒有了。佛所講的法第一,《新舊約》又何嘗不是第一?《可蘭經》又何嘗不是第一?樣樣都是第一。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典上所講的。我們看《華嚴》,《華嚴經》上五十三參,用五十三個善知識,來代表我們現實的社會各行各業,個個都第一,沒有第二。所以才能夠真誠的恭敬心生起來,實踐普賢菩薩的教誨,「禮敬諸佛」,這是真平等;「稱贊如來」,這兩句經文就會落實了。

  我們今天學《華嚴》,何以不能落實?連禮敬不能落實,其他的都不必談。這是基礎,一定要懂得平等禮敬一切諸佛。諸佛是誰?一切眾生就是諸佛。我們一般說有過去佛、有現在佛、有未來佛,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法,不是真實說法。真實說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都是在《華嚴》、《圓覺》上佛講過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為什麼不是佛?因為你現在有煩惱,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把你的佛性蒙蔽了、遮蓋了。雖然蒙蔽、遮蓋,你的佛性並沒有失掉,所以你還是佛。諸佛眼睛當中看大家都是佛,他承認你是佛,我們凡夫看到諸佛也不承認他是佛,這正是佛在經上講的「相隨心轉」。你是佛心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是菩薩心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你是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境隨心轉」。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很廣,永遠說不盡,要我們自己去悟入。

  這種理念在澳洲來講,他們比較容易懂得。我回來那一天上午,參觀澳洲廣播電台,負責人接待我們。我們看到他們的經理跟員工一團和氣,無論在什麼時候見面都很親切的打招呼,我們非常贊歎!他告訴我,我們對於領導、被領導不重視,我們這裡面只有某一個人,你負責哪一門工作,而每一個人的工作都第一。你做衛生,衛生第一;你站服務台,服務台第一;他作經理,經理第一,每個人都是第一。我聽到這個,這符合《華嚴經》上所說的。他說我們這個地方階級觀念很模糊,不太重視,做清潔衛生的跟經理地位平等,都是第一;我做我這份事情,把它做得很好,那就第一,這是《華嚴》的理念。你真正明白之後,盡虛空、遍法界每一個眾生都是第一,佛第一,我也第一,我跟佛一樣,平等。我們沒有想到,澳洲人他有這種觀念,他並沒有學佛。所以,在這個環境當中,我們把大乘佛法給他一介紹,他很容易理解,這是澳洲人有福。這個電台是多元文化的電台,規模雖然不算很大,普通的廣播公司。它每天用六十四種語言播出,特別照顧少數民族。我去參觀之後,他要求我介紹佛法,每天他給我是十分鐘,因為有六十四個語言,希望我們提供節目給他。我也同意,這是一個好事情。

  今天大家都能夠捨棄自己,為社會整體福祉來著想,為社會安定,為世界和平,為共存共榮來設想,這個世界還是有救的、還是有前途的,不至於講的是世界末日。如果在今天,我們遇不到這些真實智慧的老師們,我們看現前社會的動亂,確確實實感到前途一片茫然。所以我們遇到的,在佛法講都是真正的菩薩。在此地,你們看看李木源,李木源是個菩薩,他從來沒有想過他自己,都是為社會、為國家、為整個世界眾生著想:我們怎樣為他們服務?怎樣為他們造福?我遇到這些人,心裡面非常歡喜。我願意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協助他們。我也一無所求,我什麼都不要;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一樣都不要。佛祖告訴我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個話是對自己講的,對自己那就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對眾生,我們全心全力熱誠服務。雖然熱誠服務,心地還是清淨不染。

  昨天,也有幾個同修,我們聚會在一起。我提出來,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福慧雙修」。現在大家只著重修福,不著重修慧;可是不修慧,決定沒有福,這是一定的道理。福從哪裡來的?福從智慧裡面來的。所以沒有慧的福,那個福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福是享不長久的,有智慧的福報是永遠享不盡的,有幾個人知道?佛的說法決定正確,福慧要雙修、要並重;雖在並重裡面,它還是有賓主之分,修慧是主,修福是賓。你有智慧、有德行,你就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尤其是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你要幫助別人要有福,你有慧,你就曉得怎樣做,怎麼修福、怎麼培福,那個福報就增長。

  修福完全在布施。你財布施得財富,你的財富永遠享不盡;你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修因一定會得果報,得果報就是講的證果,證實、證明了,因一定有果回饋給你。可是果報現前,可不可以享受?不能享受。一享受,你得的果報就完了,不享受那個果報永遠存在那個地方,愈存愈多。佛教給我們「捨得」,捨得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說,你捨,捨是因,得是果,你捨財,你得財;第二個更深的意思,你得到的財還要捨掉,把你所得的統統捨掉,那就是佛菩薩,那就是真實智慧,無盡的福報。我們贊美佛陀「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佛是一個智慧圓滿、福報圓滿的人。他怎麼圓滿的?我們要知道,我們要向他學習。我們自己福慧也是圓滿的。修福的機會現前了,你要認識。認識是要靠智慧,你要把握住,不要讓這個機會錯過,那就太可惜了!每一個人,一切時、一切處都有修福的機會,問題就是看你自己會不會掌握,你肯不肯認真的去修學,為自己創造幸福美滿的前途。

  昨天,我也跟李木源居士商量,也給大眾做了宣布,從今天起我在居士林講堂講經,一個星期講一次,就是星期六講《無量壽經》;《華嚴經》改在本會八樓報恩堂裡面來講經。《華嚴》我們對內,不對外。我們主要的目標是做錄像帶,並不是對大眾,是做錄像帶,將來放在電視台上廣播用。把居士林講堂讓出來,讓我們培訓班的同學,有充分的時間練習講演、練習講經。

  昨天西園寺法師來訪問,他們講現在他們也重視教育。我就跟他講,講經法師的培養就是在講台,沒有講台,決定訓練不出來。我舉個比喻,我們弘法法師這個人身分,就跟演藝人員一樣。演藝人員要沒有舞台給他,三個月不上舞台,動作就不靈光,音聲也不對勁。所以,唱戲天天要吊嗓子,天天要活動。講經弘法天天要上講台,你不能天天上講台,你怎麼能訓練得出來?我這一次會遇到這個感冒,我想的時候,我有覺悟:是我把學生講台占住了,所以讓我感冒,搞個兩個星期不能動。我覺悟了,我再也不占大家的時間。我沒有生過病,我這一生當中,這是第二次生病。第一次也是非常嚴重的感冒,搞了一個月。我四十五歲,算命的說我四十五歲要死,病了一個多月,好了,沒死。這一次得病,我想是因為我占同學時間太多,這是個錯誤!所以,把時間讓給大家,還給你們;還給你們,我就不會生病了。昨天跟李木源講,大眾宣布了,今天我身體就恢復,什麼都沒有了。好,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上一篇:動物注定要死,放生意義何在
下一篇:淨空法師:消災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業障(第一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