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阿蘭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蘭若是梵語,有的經中寫做阿練若,翻成中文為:閒靜處、寂靜處、空淨處、無诤處等。

在《大智度論》中說:阿蘭若即遠離處,離村最近二裡,能遠益善。去村一拘盧捨。在《僧祗律》、《十誦律》中說:以一拘盧捨為界,按雜寶藏經卷二小注中:一拘盧捨,秦言五裡(一裡為一百八十丈)。秦尺一尺大約等於現在的0.23,五裡即現在的四裡地左右,在《四分律》中,一拘盧捨為一鼓聲的距離,由於鼓的大小不等,材質不同,聲音傳的遠近也不定。但參照《僧祗律》、《十誦律》,只要離村莊三四裡地的距離,就可以稱為阿蘭若處了。

天台雲:不作眾事,名之為閒;無愦鬧故,名之為靜。或翻無诤,謂所居不與世诤,即離聚落五裡處也。

比丘常居阿蘭若,不住於外,是十二頭陀行之一。《佛說十二頭陀經》中佛言:阿蘭若處,十方諸佛皆共贊歎,無量功德皆由此生。

所以古來的大德高僧,大都把寺院建在寂靜之處,以有利修行。阿蘭若也成為比丘所居住的寺院的代稱。即使有的寺院建在城市,也應一心修行,不做經商旅游,為喧鬧的都市存一份淨土,令眾生心有所依,以清淨度眾。

寺院是安僧辦道、弘法利生之地。既不是觀光旅游的場所,也不是經商盈利的地方,這些都違背佛陀的教誨。嚴重影響僧人的修行和寺院的清淨,走向商業化和世俗化,沒有阿蘭若處的閒靜與寂靜,也不再是無诤處,紛紛擾擾,喧鬧不堪,斗爭倒能由此而起。

佛的戒律規定,比丘只允許在午前乞食進入村莊,在午後沒有三寶事、或病的緣故就不允許再進入村莊。此是指進入村莊停留,如果心中的本意不是為了在俗人家停留,只是路過是可以的。例如僧人行腳時要經過村莊,這是戒律所開許的。

出家以後要遠離俗家、旅游經商的道理很簡單,出家就是離開家庭,不再受俗緣的紛擾,一心修行,勤求解脫。如果在寺院內再搞旅游經商,就又與世間無異了。

《佛話經》雲:比丘在聚落,身口精進,諸佛鹹憂;比丘在山林,息事安臥,諸佛皆喜。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佛教徒特別需要學習佛法
下一篇:劉先和:佛教的物質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