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誕生二千五百多年來,在世間人生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度昌盛,幾度衰竭,時而被人污染神秘,時而被人怨起貶殺,很難以其本來面目真真切切地顯示於社會,應了“好事多磨”這一條世間哲理。由佛教這種長久坎坎坷坷的進程,造成不少人對佛教的誤知誤解。剖析所有誤解,我以為最為普遍的誤解是將佛學視為一種空洞的學說,視為對未知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種構想,是一種渺茫的精神寄托。由此認為佛教對現實世界是視而不見的,是不正視現實的;或者說對現實世界是無能為力的,是束手無策的,是回避的。因而許多人輕視佛教,不承認佛教的社會價值,有人甚至認為佛教是閒人之學,認為佛教與現代科技十分發達的現實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要從根本觀念上改變一些人對佛教的這種偏知偏解,確立佛教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我以為加強對佛教理義的宣傳是十分重要的。結合世人的特點,講解佛教的物質觀是一個十分有效用的宣傳教育重點。
佛教的緣起與其他知識學科一樣,是對物質世界的思想研究而起的。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正是由於對物質世界的眾多變化現象產生質疑,對生命的生老病死諸種變化感到迷惑不解,由此深究,艱辛體證,直至提出心物變化的真谛,覺察出宇宙萬物成、住、壞、滅的根本。在他以後的四十多年生涯中,他通過各種渠道,多種形式將他的所感所悟告訴人們,啟迪人們的心智。因為人們生活在世間,釋迦牟尼的一切宣講都沒有離開世間,因為人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之中,釋迦牟尼的解說都立足在物質世界中。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佛學對物質世界的種種現象都有解說,對物質世界的一切變化都十分明朗地揭示出其中的奧秘。因而佛教的物質觀是值得人們認真去參學的,即便是在科技十分發展的現代社會,學習佛教的物質觀對於我們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無不有重大的啟示。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列出兩個問題作初步的觀察。
一、四大是萬物的基礎
佛教認為,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沒有屬於自己的本體,而一切物質的本體是同一的。這種理論歸納起來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宇宙間無以數計的物質間的差別,只是這同一本體的諸種變相而已。佛教剖析物質的結構時指出,一切物質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素所組成,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微生物都不過如此。這裡的“地”是指一切有阻礙的固體,“水”是一切流質,“火”是一切有溫暖作用的熱能,“風”是一切流動的氣體。佛教認為這四大是萬物之種,一切物質的變化,不可勝數的種種物質的生滅都是這四大的聚散離合。這四大物種為什麼會構成物質世界的種種變化呢?因為地、水、火、風四大物種都具有空性。正是這種空性的特點,四大物種便會此散彼合,川流不息,導致宇宙萬物生滅循環。這空性便是活力,空性是萬物變化的特性。在這裡值得強調的是,佛教所講的空,並非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什麼也沒有”的意思。佛教指的空是一種特定的境地,也可以說是物質形態的一種特殊狀態,或者說是物質的一種“能”的狀態。現代物理學中不是有一個“物質不滅”定理嗎?什麼不滅呢?是物質的具體形態滅時,而物質的質量、能量不滅。此滅彼生的物理定義與佛教中的無生無滅的理義如此相融,人們應該從中得到許多啟示,覺醒一些迷妄。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2000年1月22日一期上的一篇題為《無限的能量》的文章指出:真空並不空,其中蘊含著大量的能量。科學家現在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極富想象力的裝置將其利用起來。科學家們已經意識到要向真空要能量,這無疑是對物質世界認識上的一大進步,是對物質本源上的一次深層的探索。相信隨著人們認識上的深化,對佛教所指的物質的空相有更為貼切的認知。佛學將一切物質均稱之為色法,色法共分為11種,就是眼、耳、鼻、舌、身、色(顏色)、聲(聲音)、香(氣味)、味(味道)、觸(一切令觸覺生起的法)、法處所攝色。法處所攝色又分為五種,即極略色——肉眼無法看到的,極其細微的色;極迥色——肉眼無法看到的,極其遠的色;定果色——由禅定所變現的色;受所引色——由持戒律所引起的色;遍計所執色——並非實有卻由意識錯誤執著為有的幻象。佛學對物質結構有由粗至細的分析,如微塵可分析至鄰虛塵,鄰虛幾乎等於虛空,這時物質的形相已失去,從物質的角度看己成為非物質狀態,由此進入物質的空性。這種空性可轉為色,色也可變空,這即是佛經中所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氣即是色。”(《心經》)的真實含義。現代科技的進步已經將物質從分子分解到原子,由原子分解到質子、中子、電子直至誇克,這種對現存物質逐層分解到相當程度時,當代高能物理學者們又提出到宇宙中去尋求“非物質”、“反物質”、“暗物質”。無疑這是一種思維上的跳躍,是認識論上的進步。當然,靠物質的手段去尋求“非物質”,能否成功,還令人質疑。
到此人們難免要發問,佛教所講的組成物質的四大物種又是從何而來呢?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佛教認為,四大源於一切物質的那個同一本體,佛學將這個同一體取名為“真如”。佛教雖然給這個同一體命名為真如,但我們切不可以用常規的思維去設計這個真如,去思考這個真如。
佛教認為,這個真如是恆久不變的,而宇宙萬物產生只是真如的種種動態之相。正好如平靜的海水一旦動起,便可以生出千變萬化的浪花一樣。宇宙的生成也是這個道理,真如本體與真如動相的相持作用,如此久而久之產生四大之種,從而生成物質微塵。佛教依其物質的動靜二相將物質分為兩類,即所有靜態的物質體性均相同,這就是虛空現象,而動相的物質體理就各有千秋,這就形成物質的各種色相、千姿萬態。
懂得佛教關於物質的本源以及四大物種的原理,對於我們認識一切物質的現象是大有啟示的。從而我們也從此原理得知,一切物質的生成取決於我們人類的攝取能力,認識的能力,一切科學家的功績不在於創造,而在於他的發現。我以為綜觀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無一不體現這個道理。人類不可能憑空創造什麼,而是發現什麼以後,再去利用這種發現。
二、業是生命的根本
生命現象是一種十分神秘的現象,人類作為生命大家族的一員,千百年來對生命現象的研究懷有極大的興致,即便到了科技十分發達的今天,生命的研究仍然是人類探索的一個主題。憑著高科技的發展,當今人們認識生命的奧秘已經到了相當的程度。特別是人類認識了DNA以後,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上產生了歷史性的進步,揭示了生命現象存在方式的重大秘密,為人類自身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值得指出的是,現代科技研究生命現象有兩個局限:一是局限於對生命物質形態的研究,不能對生命現象的非物質現象作直接的研究。如高科技手段能觀察、分析人體的細胞、蛋白質直至DNA的種種變化,但不能對人體的經絡、心理、情感、意識直接進行觀察;二是局限在人體認識功能上,現代科技的認識手段無論怎樣精明,無不是人體認識功能的一種延伸,如電腦是人體智能的表現,顯微鏡是人體眼力的延伸,計算機也不過是人體大腦的一種延伸。現代科技對生命現象研究的這兩種局限,我以為要完全徹底透視生命現象的根本,從理義上講是不可能的。當然,盡管現代科技的發展不可能究竟生命現象奧秘,但人類努力發展現代科技是人類社會的必經,因為他能豐富人類的生活,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充實人類的各種欲望。這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條規律。
佛教對生命現象的研究卻是走的另一條路。引起佛教對生命現象研究的疑點仍舊是從生命體的現實開始,從現實社會開始,由於質疑人的生命無常,質疑人的生老病死諸種痛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著手研究生命奧秘。他走的一條路不是對生命體存在物質的逐級分解,而是艱辛努力修煉,克服生命體的一切欲望的牽引,使生命體處在完全自由之中,從而認識到生命的本體,觀察到一切生命現象只是這個本體的變動而起,所有生命體的本源是同一的。能使生命現象呈現於世的根本是“業力”,這種業力便是生命之力,沒有業力便沒有生命。同類業力便構成同類生命體,不同的個別業力便形成不同的生命個體。生命的奧秘便如此揭示出來了。
生命現象的根本既然已經揭示出來,人類的諸種變化、壽命的長短、相貌的美丑、財富的多寡等等問題的秘密便顯露無遺,這都是由業力而定。因而佛教裡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定理,這惡與善都是業力性質的分類。由業力的揭示,佛教認為生命現象是一種連續不斷的行為,這種連續就構成生命的輪回,業力便是生命輪回現象中的一根鏈條。由業力的揭示我們也可以確認,生命的最初形式決不是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有血有肉的有形體,而是一種無形而有覺的一種高級形式,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如今的人類是一種生命高級形式的蛻變,而低級動物又是人類的再次蛻變。推動這種生命形式蛻變的力便是業力。如果我們將這種蛻變看成是生命形式的下降,那麼既然有下降,自然也就有上升,上升的根本也在於業力。由此我們便知曉,業力不僅構成生命,使生命呈現出無以數計的種種現象,而且促使生命不斷循環變化,連續不斷。
業力在生命現象中有如此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那麼業力到底怎樣產生的呢?佛教認為,業力是生命體的一切有欲望行為所致,他包括意識活動和由意識所致的言語、身體活動。佛教的業力學說不容易使人信服,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觀念十分強烈的情況下,更難以令人們誠信,因為業力終歸看不見、摸不著,這樣一來似乎佛教的業力學說就毫無實質意義了。其實不然,認識業力是生命的根本的原理,對於人類如何加強文明教育、和平教育、創造人類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啟迪心智,樹立良好的人生品德,以此建立和強大自己的善舉,豐富自身的善業,創造自己美好的一生,具有功德無量的功能。佛教是講因果的,因果的根本理論基點便是業力學說,在實際生活中,很難發現有根本不講因果的人,有的人今天不講因果,明天會講,現在不講,以後會講。
佛學是智慧之學,她的全部功能旨在於指導人們正確認識宇宙、認識生命,從而不斷覺悟自己、完善自己。既然如此,佛學必定是一門實用價值很高的學問。佛教既是由對物質世界的質疑而緣生,那麼佛教的誕生必定對物質世界的種種現象有根本的解說,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深化,佛教的物質觀已越來越被無數事實所證明其真實不虛。那麼把佛教視為空洞之學,認為是離世之學,認為是玄學,認為是頹廢之學,或者認為是宗教之學,是修身養性之學等等都是片面的。在當今學習和研究佛學的人群當中,特別是在許多青年學者之中,大多有這種感覺:不學不知道,一學嚇一跳。想不到佛學這麼廣博,佛學這麼真實,佛學這麼實用,真有相識太晚的歎息。
願佛學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福音!
願佛學給人類社會增添無限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