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5):憑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沙彌日志(5

  “憑恃”。

  在佛門中,有很多詞匯,看著認識,也似乎熟悉,但生活中很少用,其實,世間很多的詞匯來自佛經典籍,比如“覺悟”,這個詞,本來是個宗教用詞,後來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用語。

  類似的情形很多,貫穿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的細節裡。

  “憑恃”這個詞很厲害,剛出家不久,在一篇文章中讀到一個標題,就有這兩個字,當時看到,心裡就一動,

  這個詞不能只當憑借講,因為憑借的“借”只表達了一半的意思,另一半還有一個“恃”,這個恃就是有恃無恐的“恃”。

  兩個意思結合在一起,就比較完整。

  我們在生活中,內心無法安靜,充滿恐懼、焦慮、不安,所以,就需要一個東西作為憑恃,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價值等等。

  這些憑恃就包括財富、地位、職稱等等外在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對大多數人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獲得的,於是就追求,使勁的追求,可以很負責任地講,在這個世界上,真的獲得這些東西是極少數人。

  我曾經見過一個人用了一生的時間和精力獲得了一個副處級調研員的身份,還見過一個靠集郵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後來費盡心力在一家私企謀得了一份並不可靠的職務,隨後,得了癌症,去世。

  大多數人多無法獲得大宗的財富和很高的社會地位。

  我們還固執地追求容貌的美麗、苗條的身材、衣著、青春等等。總之,我們拼命要找到一個憑恃,受人尊重的職業、金表、好的體力,更大的名氣,即便偶爾暫時放下這些東西,我們就追求清高,清高本身其實也是一種憑恃。

  出家前很難真正嘗試著靜下心來,思維一下自己的這些憑恃究竟有多大的價值,究竟能給我們的生命質量帶來什麼。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比如容貌,大多數人都相貌平平,但為了這個憑恃,就要去化妝,去擦,去抹,甚至於要在臉上動手術。人的容貌怎麼能隨便去改呢,而且,稍有經驗的人都心明眼亮,化妝和整容後的人模樣實在是看著讓人揪心。

  男人都追求成就,成就也是憑恃,才華也是憑恃,你能畫畫,能寫字,能搬動五百斤的大石頭,能健步如飛,能口若懸河,能飛檐走壁,搞的不好,就全都是憑恃。

  有個漂亮的老婆,有一個能賺錢的老公,有聽話懂事的孩子,一套大房子,城市戶口,出國護照,炫目的個人簡歷,豐富的人生經歷等等,都可能成為我們的憑恃,而讓我們離生命的意義越來越遠。

  因為,我們憑恃的都是會消失的,我們憑借的這些外在的東西而有恃無恐,就意味著我們一旦失去這些東西,一切就完蛋了,而事實的真相是,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會失去,乃至我們的生命。

  出家了,一切都放下,所有的這些憑恃全都忽然間放下。沒有這些憑恃以後,很多來自不同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生活經歷和背景的人擺在同一個位置,迫不得已,必須要將向外求的心,轉而向內。

  剛出家,會有人嘴裡還念叨著想當年我在世間如何如何,後來這些話實在沒有什麼市場,也沒有人附和,於是,就會說,我都多大多大了。

  其實,到最後,年齡也是一種憑恃。在寺裡,因人而異,一般的半年之後,就不再念叨世間的憑恃了。

  當然,這裡有個很令人彷徨的問題,倘使一切憑恃都放下了,那麼,我們靠什麼活著呢?

  當然,這個放下不是物質上的放下,而是內心上的牽掛和執著。在這裡,可以嘗試推演一下,看看把憑恃全都放下,到最後是什麼。

  倘使我是一個知識分子或富人或者一個手工業者,有一些的藝術成就或財富或者特殊技能,如果藝術成就和財富、技能是我的憑恃,那麼,在某個會議上介紹我的時候,就不能介紹某某藝術家或富人乃至能工巧匠,而要介紹我的本名王有財,可是,王有財的本名也是一種憑恃,因為王有財這個名字可能比李富貴這個名字聽起來更雅致一點,而且,不管是王有財還是李富貴都是爹媽給起的,一個代號而已;那就要介紹我是某個孩子的父親,可是孩子如果也是一種憑恃,要放下;那就介紹我是某人的老公,可是老婆是憑恃要放下;那就介紹我是某人的兒子,可是我的父親也是一個憑恃,也放下;那就介紹我在某個協會或者公司擔任的職務或者技術能手,如果這個也是憑恃,也要放下;那麼就介紹,這個人曾經有過什麼樣什麼樣的成就,可是,所謂的這些成就本身就是憑恃,也要放下。

  那如何介紹我呢?

  那就介紹,坐在角落裡的這個老家伙,只是一個人而已。那麼,問題來了,我,可以接受這樣的安立嗎?可以坦然接受並認可自己是一個有著平常心的平常人嗎?

  人,真可以可以活著而不需要任何的憑恃嗎?其實,出家倘使沒有搞通這個,也會掉進憑恃這個陷阱裡,因為出家兩年就比出家一年有資歷,出家五年比出家三年有資歷,有高僧,就有低僧,有老和尚,就有小和尚,有貧僧,就有富僧,有山僧,就有城市僧,有出家人,就有在家人,就經論學得好的就有學的一般的。

  推演到這裡,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出來了,我們所獲得的,通過努力得到的,都可能成為我們的憑恃,如果我們很用功,那麼用功就可能成為一種憑恃,如果我們持戒持的很好,沒有調整好心態,持戒也可能成為憑恃,到最後,乃至飯量和獲得的某些覺悟都有可能成為憑恃。甚至於專門破執著和憑恃的佛法也會成為一種憑恃,不知道什麼時候我腦子一熱會說出這樣的昏話:“我懂佛法,你不懂,我學過,你沒學過。”

  只要有憑恃,那就不對。

  似乎,我們要做的是放下內心的憑恃和對外在物質和狀態的執著,而真正回到自己內心裡。不依賴任何憑借而好好地生活、思考和學習,做到無恃無恐。

  這樣的人的精神面貌和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真的能夠徹底放下這些憑恃的話,所有的這些憑恃的東西該怎麼存在還是怎麼存在,只是它對擁有者不發生作用,不能夠支配擁有者本人。

  這個境界,沒經歷過的可是不敢亂講,不過,理上大概是這麼回事。

  出家,先要把憑恃一個個地拿掉,等到拿光了,拿到什麼沒有東西可拿的時候,再拿就要拿“沒有”的時候,可能就會見到一點點消息。

  到時候再看。

 

 

上一篇:淨空法師:《地藏經》為什麼救助最適合
下一篇:賢書:北京龍泉寺沙彌日志(6):聞板即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