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留學澳洲的朋友回來跟我講過,說澳洲有一個讀書政策,如果你願意在學校裡一直讀下去的話,政府會有這方面的資金補助,不多,但是夠你的生活底線,如果對物質生活比較知足的話,那就能靠學習度過自己的一生。
如果這是真的話,那可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事情,那就說明,如果我們修道不從道上狠挖狠悟的話,就極有可能成為學者。出家跟終身留學差不多。
可是,道這個東西,又必須要從學習中過來,這可真是個麻煩事。很棘手。
出家為求道。
無論承擔什麼事情,讀什麼書,學什麼法類,做什麼佛事,每天對自己念叨念叨,道啊道,否則搞不好會搞成一個冤大頭。
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六、七歲入學,有的在幼兒園還會有一些教育,這些教育模式是以前蘇聯的教育模式為基礎,經過了中國社會多年的摸索和改變,最終形成現有的這一套模式,這幾年,來自西方的一些教學模式和理念也會融入到我們的學習方式中,但是,無論如何,這套模式肯定不是修道的模式。
我們會拿過來借用一下,並不是因為看中它的優勢,而是無可奈何,因為我們和這種方式相應,從小到大就這麼過來的,換一個稍微超越一些的模式,我們就會暈菜。
我覺得最跟道相近的是師徒之間的那種耳提面命的方式,天天吃住滾爬在一起。一點一滴地點撥你,折騰你。
當然,這也不大可能,現代社會還是需要探索出一個更多的培養僧才的體系出來,把人放進去,經過磨砺,若干年之後,就有僧才出來。
我想,這個過程,就需要個體在這個環境中有一個抉擇和警覺。
我們道場裡有三種說法,道業、事業、學業。
剛聽這三個業不理解是什麼意思,現在開始揣摩、思維,我想,道業是第一位的,為修道而出家,為修道去做事業和學業。
我判斷,這三個當中,學業最容易,一個正當年的朝氣蓬勃的青年,關在一個封閉的建築裡,過著禁欲的生活,不用把時間耗費在回家的路上,也不用接受電視、雜志、報紙等媒體的信息染污、不用跟朋友吃飯,把全部的精力用於做一件事情。父母親人一概放下,專攻這個。
如果是學習佛法科學文化知識的話,只要沒有意外,我覺得是綽綽有余的。可以把佛教知識搞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有相關的學位的話,可以拿到很高的學位。
一般學者在社會上有家庭拖累,還可以搞出很高的學業出來。何況出家人。
事業也是如此,一個在社會上打拼過的,再去搞點事業出來,也不是很難。最難的是道業。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的。
可是,最讓我們尴尬的是,倘使沒有道業,學業跟事業也靠不住。
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推斷出來,我們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起初,最願意的是看書,而且,很多書的封面都很吸引人。讀的過程也會覺得有所收獲。
在家人的這個體會可能會更深,而且不通過看書,又能如何呢?最多再聽聽錄音、講座、參加法會什麼的。
出家人自然也離不開這個方式,看書,研討經論,出坡勞動,等等。
但是,道呢?道在哪裡呢?
道肯定不在書裡,也不在嘴裡,也不在手裡,要說在,那都在,但我們就是摸不著,能摸著事業和學業,但那不算。
這可怎麼辦。
現在,我斷定,道在我們的宗教生活中。這個宗教生活簡單說就是隨眾。佛法知識肯定是學得來的,早晚的事情,事業也干得起來,也是早晚的事情,這麼多正當壯年,拋棄一切的有志青年,搞不出點事業來,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事業和學業也需要道業支持,就是道心。否則,路也不太好走下去。
對出家人來說,道就是我們正在過的宗教生活。
在家人來說,道就是通過學習,通過宗教的經驗、力量,通過由出家人的引導,通過自己的信心,逐步改變自己的生活,讓自己的生活慢慢地從散亂、迷茫、放縱的方式中扭轉過來,變的清淨、有序、規則。最終智慧現前。
我一直在觀察我的侄子和他的公司裡的青年們的未來,倘使他們沒有盡快形成一個良好的接近道業的生活方式,就很難從道業上有所進展。但是,學業上不難,要知道他們做視頻創作,從未有什麼軟件難倒過他們。做作品都不是先學軟件再去干,而是先看需要什麼,直接去找哪個軟件能實現某個效果,然後再去找來邊用邊學。
他們學習教理,應該很快也能把理路學出來,但這都跟道沒關系,所以,他們的道業,不取決於他們的聰明和機巧。而取決與他們最終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要說簡單,也挺簡單,我想我開始理解為什麼天天叨叨要隨眾,要隨眾。只有隨眾才能實現、強化、鞏固一個生活方式。在這個生活方式的積累中,我們才有可能獲得某種宗教經驗和體會。
否則,學得再精致,學得每次都考一百分,考一千分,一萬分,都沒有什麼大用。
如果有什麼簡單而又艱難的修學入門途徑的話,那就是隨眾,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掐算一下自己在這條道上能走多遠,能走多高,因為隨眾不是那麼輕松的,一年行,兩年,三年,十年、二十年,隨下來,我現在可以斷定這個宗教生活一定會促動某種覺受。而不是因為師父這麼講過。
對在家人而言,那就是定課,你的定課能不能堅持下來,能堅持多少年。決定了最終的結果,當然,有一些悟性超高的人可能不在這個規則之內。倘使不是的話,像我照樣根器平平的,只能靠隨眾。
隨眾簡單,但最不容易做到,而且總是會有很多理由支持自己不隨眾,這些理由有的會非常非常的合理與崇高。
但是,我確信,宗教體驗一定來自宗教生活。
問題是,我們習慣用前蘇聯的學習模式來學習,而不習慣過宗教生活。或者在感性和信心的驅使下,過一段時間樸素的宗教生活,漸漸地就會回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經驗之路上來。
會覺得佛法是學來的。
我想,佛法不是學出來的,是隨眾隨出來的,是被我們的經驗之外的那些手段啟發出來的,是悟出來的,是在宗教生活中體驗出來的。我猜想,如果非要把它說出來,說出來後,它的特征就是我聽起來不著邊際,似有道理,但就是夠不著。跟我過往的生活和學習經驗完全不同,如果說的靠譜的話,它一定是超越了我的思維和習慣,讓我感覺暈菜,感覺好像沒道理。
道理是我們凡夫搞的東西。不是佛法,佛法不是道理。假如是道理的話,那就不用出家了,看看書什麼的,道理就搞出來了。
或者,一是一,二是二地如一道物理習題那樣解出來了。我覺得可能就不是佛法。
一種體驗,怎麼表達呢?
只能是沒事就講兩個小故事,兩個小段子,小笑話,有趣的語言,生猛的話,能體會就體會吧,體會不到,反過來去糾纏這些個故事的合理性、真實性。
那也沒有辦法。
隨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