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學會辨別善惡(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們知道,一個依靠田地生活的農夫必須精通播種莊稼的各種知識和技巧,才能從田地中得到豐厚的回報。作為一個農夫,首先必須知道種子和莊稼的對應關系,也即在田地裡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將會收獲什麼樣的莊稼。有了這樣的知識,農夫就可以通過播種得到自己想要的莊稼或果實。例如,如果想得到西瓜就必須在田地裡播下西瓜的種子,如果想得到大豆就必須在田地裡播下大豆的種子;不想得到無用的雜草或荊棘,就不能在田地裡播下雜草或荊棘的種子。其次,農夫還要知道哪些莊稼是稀有難得的,在市場上是受歡迎的,哪些莊稼只是普通的,在市場上不是很受歡迎的。除此之外,農夫還要知道如何使得莊稼長得更加茂盛、更加快速,果實結得更加豐碩;哪些是莊稼成長的障礙,哪些是莊稼成長的助緣;如何去除莊稼成長的種種障礙等等。

  同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自己心田上耕種的農夫。我們的起心動念和舉手投足都會在自己的心田裡播下種子,這些種子將變現成自己未來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如果我們在心田裡播下了惡的種子,將來就會收獲痛苦的身心和外境;如果播下善的種子,將來就會收獲安樂的身心和外境。此外,即使同是惡的種子,將來招致痛苦的程度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同樣是善的種子,將來招致安樂的大小也有天壤之別。例如,前面說的“真善、端善、是善”會使我們得到真實的善報,而“假善、曲善、非善”則不會使我們得到善報,相反還會招致惡報;“陽善”只會使我們得到空洞的名聲,“陰善”卻能夠給予我們實實在在的回報。如果我們不能辨別善的真假、端曲、是非、陰陽,就不能真正實現離苦得樂的目標。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地辨別善惡,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安樂而不希望得到痛苦。

  善除了具有“真假、端曲、是非、陰陽”的差別外,《了凡四訓》中還提到了“偏正、半滿、大小和難易”的差別。

  什麼是善的偏正呢?須知,偏正有動機的偏正和結果的偏正。動機不善是偏,動機善是正;結果不善是偏,結果善是正。所以,行為和結果之間有“動機正結果正、動機正結果偏、動機偏結果正、動機偏結果偏”這四種情況。

  為什麼動機正,結果卻有偏正的差別呢?這是由行善時是否具有觀察外境的智慧造成的。行善時,如果能夠客觀地觀察外境,具有正確判斷事態發展趨勢的能力,我們就能夠正確取捨自己的行為,從而得到“正”的結果;相反,如果沒有如理觀察外境的智慧,只憑自己的行善習慣和主觀想像,想當然地行善,往往不一定會有“正”的結果,有時反而會事與願違。

  呂文懿是明朝時一位德行高尚的宰相。呂公最初辭去相位,返回故鄉時,海內尊仰,就像泰山北斗一樣。呂公回家鄉碰到一件事:有一個同鄉喝醉了酒,對著呂公惡罵。呂公修養好,對僕人說:“這人喝了酒,不要和他計較。”然後就關上門謝客。過了一年,這個醉鬼犯罪,被判了死刑,並關入監獄。呂公知道後,後悔說:“我以前的行為有偏差,沒有能夠幫助他。假如當初我稍微和他計較,就能夠以小小的懲罰起到大的警戒,我當時只是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計較,沒想到這會進一步助長他的惡習,以至於他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由此可見,呂公所做的原諒醉漢這件事是“動機正結果偏”的例子。

  又如,作為家長,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子女獲得安樂的,因而家長對子女所作的大多數事情,其發心和動機必然是正的。基於這樣的動機,有些家長就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事,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一手包攬了,他們認為這是對孩子“發善心”,但沒有想到這樣做的結果,卻使得孩子沒有養成勞動的習慣,反而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秉性。孩子們長期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以自我為中心的惡習會得到極大滋養,他們會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的,自己無需付出也能理所當然地得到回報。這種不良習性和心態的形成,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不幸,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就是“動機正結果偏”的典型范例。

  所以,僅有善的發心還不夠,我們還需要具有智慧,具有認識實相和了知因果的能力。我們行善,首先要動機良善,其次要運用智慧無誤地抉擇,以求良好的效果。只有“悲智雙運”才能達到“動機正結果正”的目標,否則“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往往容易變成“動機正結果偏”。《維摩诘經》上說:沒有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束縛,以智慧攝持的方便是解脫。

  為什麼動機偏,結果也會有偏正的差別呢?如果一件事對眾人有益,我們用利益他人的心去做,就是“動機正結果正”;但是如果用自私自利的心去做這件事,只看到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做這件事的動機完全是沖著自己的好處去做的,並非為了他人的好處而做,結果事情做成之後,雖然客觀上也會給他人帶來好處,但給他人帶來好處並不是這個人的初衷,這就是“動機偏結果正”的原因。

  從前有個大富人家,有一年遇到饑荒,窮人沒有收成,饑寒生盜心,白天在市場上公開搶米。富商告到衙門,縣官不受理,窮民更加放肆。富人私下把這些人抓起來,狠狠打了一頓,事態才平息下來,不然,幾乎釀成大的動亂。在這件事情中,如果富人是為了窮人著想,擔心他們動亂搶糧食而造下惡業,在這種動機下而采取這樣的措施,就是“動機正結果正”。但是富人並不是基於為窮人著想而這樣做的,富人完全是出於為自己考慮,為了自己的糧食不被他人所搶,而采取了這個措施,所以結果雖然正,但動機卻偏。

  此外,現在很多人的工作也屬於“動機偏結果正”。實際上社會上的各行各業絕大多數都是對社會對他人有益的。例如,醫生為病人看病,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教師教書育人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營業員賣商品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警察指揮交通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善事;官員將本職工作做好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善事;公交車司機開車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可是不幸的是,由於人心的自私,人們工作的發心往往都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掙得一份工資而無可奈何地工作,這就使得原本對社會和他人有益的善事變成了“動機偏結果正”的善事。所以,如果我們調整心態,看重自己的工作給他人帶來的利益,而不去看重自己所得報酬的多少,用這種心態去工作,我們實際上就是在行持“動機正結果正”的善業。

  又如,放生時,如果我們只看到放生會給自己帶來功德,給自己消災免難,而內心並不是真正出於對即將被殺動物的憐憫;更一般地來說,我們很多學佛人行持種種善業的動機都是為了自己能夠離苦得樂,至於是否能給他人帶來利益和好處,他們全然不管;這些也是“動機偏結果正”的例子。

  知道了善有偏正的道理後,我們首先要努力去除偏的動機,努力使得自己相續中的動機和意樂變正,在此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培養自己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智慧,努力使得行善的結果也正。(未完待續)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信願法師:不眷戀色身、不眷戀世間的王氏善女人
下一篇:人間天:業力對我們影響的原理(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