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自序品9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遁。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禅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六祖離開了獵人隊,來到廣州的法性寺。法性寺在廣州市區,是六祖出家落發的地方。紀念六祖出家的塔,現在還在。

  當時寺院的主持是印宗法師。六祖到的時候,印宗法師正在講《涅槃經》,這時候風吹著幡不停地擺動,於是就引出了下面這個禅宗公案:一個僧人說是“風動”,風吹過來,幡才動;另一個僧人說是“幡動”,而不是“風動”,因為看見的是幡在動嘛!他們倆就為此爭執起來了。

  惠能走到他們倆跟前說,你們倆不要再爭了,也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你們倆的心在動。心要是不動的話,任“風動”或“幡動”,你不就能獲得解脫了嘛。世間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樣,不管好事還是壞事,心不執著的話,自然就能夠消除好壞的煩惱了。六祖說出這句話後,大家都很驚異:這個人一下子回到心地上了,回歸到自性上了,智慧超於常人。

  印宗法師也是位大禅師,他一聽就知道,六祖肯定大有來頭。印宗法師突然聯想到:早就聽說五祖的衣缽是傳給一個叫惠能的,而且向南方來了,他不會就是那個惠能吧。

  於是印宗法師就把六祖請到上座,並問,莫非你就是五祖的傳人?六祖很客氣地說:“不敢!”其實這就是承認自己是五祖的接班人了。於是印宗法師連忙向六祖作禮,並請六祖出示信物。六祖把五祖傳給他的袈裟和紫金缽拿了出來,以此確認了自己的身份。

  印宗法師看過衣缽之後,就開始向六祖問法了。他問,五祖教你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禅法?六祖說:“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印宗又問:“何不論禅定解脫?”六祖就說:“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什麼叫做不二之法呢?六祖說,您所講的《涅槃經》就告訴我們,佛性就是不二之法。換句話說,我們的佛性要遠離好壞、善惡這些相對的概念,而不落兩邊,所以它是不二之法。

  “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六祖用這段經文的內容做了個比喻。什麼叫犯四重禁?殺、盜、YIN、妄叫四重禁。殺過人,偷盜過,又邪YIN過,還有大妄語。大妄語是指沒有達到證悟的果位,就說自己已經成佛了,已經成了大菩薩了,已經成阿羅漢了。犯了四重禁的人,就是指罪惡深重的人。

  五逆罪是指五種特別嚴重的罪。一個是殺父;一個是殺母;還有破和合僧。什麼是破和合僧呢?比如一個僧團特別的和合殊勝,正在弘揚佛法,如果有人把這個殊勝的因緣給破壞了,這個果報是非常嚴重的;還有出佛身血。佛陀是最尊貴的人,如果有人傷害佛,比方說給佛刺了一刀,流了血,這個過失也特別的大,形成的業障也很深;還有殺阿羅漢。阿羅漢是聖者,有人做惡的時候把聖者給殺了,這個過失也非常大。

  一闡提是什麼呢?一闡提就是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聽不到佛法,不光是這一生,在無量世,他也沒有跟佛結過緣。換句話說,就是生生世世聽不到佛陀的教法,得不到解脫。比如誹謗佛法,辱罵佛法的人,就叫一闡提。

  高貴德王問佛陀,這樣的人是否就永斷善根佛性了呢?釋迦牟尼佛說:“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佛陀用這個比喻回答說,眾生的業障無論多麼深重,他的佛性是沒有變的,將來也能成佛,只是時間有早有晚。他的佛性沒有壞,他再怎麼惡劣,下地獄多少劫,還要轉生為人,最後還能夠接觸到佛法,直至成佛。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 “蘊”指的是我們的“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界”是指“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內六根、外六塵和六識,加一塊兒就是“十八界”。

  凡夫因為有分別心,認為有“蘊”又有“界”,而聖者觀根和塵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分別。六祖以此告訴我們,一切萬法都不離自性,只要識得本性的話,萬法都非常清晰、了達。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六祖把這個法要一講,印宗法師就贊歎道,你講得太精辟太到位了,句句不離本位,句句不離佛性,你講的法義就像金子一樣,我講的經就像石頭瓦片一樣。印宗法師用石頭瓦片和真金比喻兩人對佛法诠釋的差距之大。印宗法師知道這是禅宗法脈真正的傳人到了,對六祖升起了極大的信心。

  六祖向印宗法師說出了要出家弘法的心意,印宗法師就馬上給六祖剃度了。剃度之後,印宗法師反過來給六祖頂禮,拜六祖為師。從位子上講,印宗法師是老比丘,又是寺院的住持,給六祖剃度之後反而拜六祖為師,這說明印宗法師有博大的胸懷,有深遠的智慧。據說,印宗法師從此以後跟六祖大師修學禅法,之後得了大成就,成為六祖座下四十三位大善知識之一。

  六祖大師現出家相之後,就在廣州的法性寺開始弘法。禅宗中講的“南頓北漸”中的“頓”,就是六祖弘揚的頓法。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這段是講頓教法門的殊勝因緣。

  這一品叫《行由品》,主要講韋刺使和他的下屬請六祖大師在大梵寺講法,六祖從他的出生、悟道,到見五祖得法,還有在獵人隊裡面的經過,一直講到他在廣州法性寺剃度出家,也就是介紹六祖大師從見道位到修道位,最後到證道位的一個自證的過程。

 

上一篇:印光大師:萬惡YIN為首
下一篇:智能上師:《壇經心要直解》般若品1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