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這一段講得非常好,我簡單地給大家捋一捋其中的內容。六祖大師告訴我們,一切的修行方法,比如我們這個時代的禅宗、淨宗、密宗,再早的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等,還有俱捨宗、成實宗這些古代的修行方法,最終都是要回歸到我們的本源,也就是般若智慧。
佛對大小二乘講般若智慧皆是因人而異的,需要大乘法,就講“六度”;需要小乘法,就講“四聖谛”或者“十二因緣”。這是因為根器不同的緣故才產生了種種的法要。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根器,也還是都要回歸到般若智慧上來。
我到亞青寺跟負責漢人教學的普巴扎西上師交流的時候,他說:“不管是大圓滿也好,大手印也好,最後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成就,而不是禅定的成就,也不是神通的成就。”他的觀點就特別的殊勝。因為我們有種種根器上的差別,所以佛陀才講種種方法,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佛陀就講出八萬四千種法門來解除這些煩惱。
六祖講,如果我們獲得了這種般若智慧就叫“智人”,真正的善知識就是“智人”;沒明白般若智慧的就叫“愚人”。“智人”給“愚人”講法,“愚人”了解了般若智慧也就變成了“智人”。這就是把智慧的光芒傳遞下去,這也就是弘法的過程。
下面六祖開始講“無念”。六祖講的 “無念”大家要理解清楚,理解清楚了就知道佛陀的境界了。
什麼叫“無念”?六祖講:“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在起作用,在見一切法。見一切法而心不執著到這個境界上,是為“無念”。不是把這個“念”壓死不動叫“無念”,而是盡管起念,起念的時候不被念所轉,不被看到的景象所迷,這就叫做“無念”。“用即遍一切處”,用的時候就盡管用,不用的時候了無一物可得,這個就叫做“無念”。六祖講的這個“無念”的狀態,大家一定要明白。
六祖告訴我們,“無念”不是沒有念,是盡管起念。眼睛不管看什麼都沒關系,主要是看完了別當真,別盯進去拔不出來就行了;眼睛盡管看,耳朵也盡管聽,過去就拉倒。這就叫做“無念”,也“即是般若三昧”。
“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意思就是盡管用眼睛看色、耳朵聽聲、鼻子嗅香、舌頭嘗味、身體感觸、意識思維,盡管這麼做,做的時候不作“做”想,做過去就沒有痕跡了。
接下來六祖批駁一種所謂的“無念”,這個對於我們非常非常重要。“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有的人修著修著,不起念了,壓著這個念頭,使自己處於“無念”當中,什麼念頭也沒有了,看什麼都沒有概念了,認為這個是解脫,這是錯誤的。不是壓念不起,應該是盡管起念,起念的時候不執著在上面,過去就拉倒,如水上畫圖,這叫解脫。現在有好多禅修的人把沒念頭的狀態當成解脫,這也是錯誤的。六祖說:“即名邊見”,意思是落到兩邊了,這叫“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大家真要明白了這個法理,這就是解脫的境界。換句話說,修行也不是把這個念頭打死,也不是不看東西,也不是不聽聲音,你盡管該干什麼就干什麼。解脫與不解脫是一個“住”和“不住”的差別,聖者和凡夫的差別也就是“住”和“不住”,就看是否能做到無住生心,就這麼簡單。
煩惱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因為住在裡面出不來了,這就煩惱了。解脫的人無論什麼事情,好的來了無所謂,壞的來了也無所謂,就是“念念無滯”,念念不停留,這樣的心總是處在和法界融為一體的涅槃樂中,這個就是解脫。所以說,我們修行是盡管起念,盡管做事情,但是在做的時候一定要做到過去就拉倒,就像天上的鳥飛過去就沒有痕跡了,這才叫真正的“無念”。
六祖在這一段主要就是講什麼才是真正的“無念”,這是最重要的內容。當我們真正了解了六根、六塵和六識,了解了貪、嗔、癡、慢、疑都是幻化不實的,看到它們本質的時候,它們就已經轉識成智了。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禅法在六祖之前,包括迦葉尊者,就是佛陀一微笑他一會心,就得到佛陀的正法眼藏了!因為禅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無法言說的悟境。但是到了六祖以後,禅法在原來的基礎上又逐漸發展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比方說參話頭,就是參禅時自己問自己“念佛是誰?”“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是誰?”還有曹洞宗的默照禅等。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是因為現在的人心特別散亂,沒有力量使慧力慧光直接顯現,也不能使般若智慧時時刻刻地運用到生活當中,所以就用參話頭的方法攝心歸一。
看到話頭,前念已過、後念未生,這就是參話頭的作用。實際上這就是在修定。等一旦了解本源之後,也就是了解了法身之後,我們才知道,噢!原來佛性不生不滅,佛性本來清淨啊。到了這個程度,慧力就開了。這就是從定生慧的一種方法,也是近代禅宗主要的修行方法。
在六祖之前不是這樣的,不論禅定解脫,是直指心性。告訴你怎麼回事,直接運用就行了,但是這需要有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什麼叫有力量的人呢?首先對佛法要有信心,尤其是對禅法要有信心,還有就是出離心、慈悲心較強的人。
前面六祖講到人有大小根器之分,大根器人就是不為萬法所束縛,心量廣大,心包太虛,任何事情對他來說沒有障礙,這樣的人容易接受這個禅法。
六祖說:“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意思是說以後弘揚頓教禅法的人,就是要這樣理解般若,行持般若,在生活中應用禅法,就如同佛在世一樣,也等於替佛行持佛法。如果一個人理解這個道理而且一生都在承辦這個事情,那麼這個人一定可以成為聖者。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意思是真遇到這種大根器的人,你對他不能夠隱藏宗門正法,因為他有這樣的根器,我又有這個能力,如果不教他,我就有過失。我不幫他,說明我沒有菩提心。密宗裡面也這樣講,如果一個人有那個根器你卻不教,把法藏起來,這就說明你菩提心不夠。但如果這個人不具有這種力量,根器比較小,你卻又教他了,反而障礙了他,這也有過失。這就是說,甚深的頓教大法,傳法時一定要看好根器,根器不夠不能傳授。
如直接給一個人指點心性,直接給他講一切都是解脫的,一切都是清淨的,一切都是般若的放光啊!他接受不了這個,他就亂了,這樣的話就有過失,所以講法也一定要有方便善巧。
禅宗裡邊有兩句話,第一句講:“路逢劍客須呈劍”。“劍客”指的就是已經見道的人,有道力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弘法的道路上,如果遇到有大力量的人,必須要把這種了悟的見解告訴他;第二句話:“不是詩人不獻詩”,意思是說他不是這塊料,沒有這個見道因緣,你就不要講,講了也沒有用。六祖的意思是說,弘法一定要有方便善巧。
有的經裡邊也在講,根器不夠的人,給他直接講最了義的法,是你菩薩沒有方便善巧。就像一個小學生,你給他講大學知識,他肯定接受不了,甚至還會誹謗。所以說,要有方便善巧才行。
在末法時代,參修各宗各派的修行者眾多,對因緣不殊勝的不要傳,根器不對的也不要傳,尤其是頓教法門這樣殊勝的法門,更應如此,以免有損宗派的傳承和清淨。實際上我們就按六祖講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四句話修行就行了。我們的心本來清淨,一切都是般若的光芒!你二六時中不忘“但用此心”,就是時時能般若放光的話,就解脫了!就這麼簡單,禅宗就這麼修。這麼修要是還不理解,還抓不住根本,那就說明善根不夠,所以對某些人來說,修頓教法門等於是害了他。
對小根人還必須從最基本的內容修起,比如,要知道世間的無常,還要知道人身難得,還有這個輪回的苦惱和過患,解脫能有多大的功德和利益。還有就是戒律,把這個雜亂的心,攝心歸一,然後得到定力,爆發智慧,最後能夠破無明斷煩惱。明白了這些道理,再次第起修,同樣可以得到解脫。
如果不按次第修直接跟小根器的人講:心本來就是解脫的,本來不用修,修都是錯誤的!這就壞了。所以六祖講:“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意思就是說,對根器不夠的人就不要傳授,要傳就要看時節因緣,時節因緣殊勝的話,才能夠弘揚頓教法門。
所謂“頓教”是什麼呢?就是立即了解立即得到,而且不分方法,沒有次第。“漸教”還得有幾個門檻,第一步怎麼辦,第二步怎麼辦,第三步怎麼辦……最後怎麼辦。“頓教”就是直指心性,不分一步兩步,沒有次第,就這麼辦就解決問題了。比如對有些人傳頓教法門,如果直接告訴他真相了,他理解不了,就要誹謗——你這是瞎說八道,你講的不是佛法!就比方說六祖講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時候他要不相信的話,一誹謗不就斷他的佛緣了嗎?所以說:“不是詩人不獻詩。”就是這個道理,弘揚佛法也要講究分寸因緣。